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寻访良渚老街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率:

祝一帆

971635946449_.pic_hd.jpg

                                       宽阔的良渚水域

 

丁酉年(2017)二月的一天,余杭大地艳阳高照,温暖如春。我偕同妻子利用探亲的机会,来到了熟悉又陌生的良渚老街,寻访当年的记忆。一路上,自己脑海里搜索着当年老街的情景:一条窄窄的石板街路,两侧店铺林立,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记得,那时候的良渚老街是个水路埠头,商贸繁荣,名扬四邻。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有我的外婆家,有自己快乐的童年。这是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关于良渚,地方志有记载:良渚一名最早见于宋代,古称梁渚。明《万历杭州府志》的《钱塘县图》中,把梁渚换作良渚。民国元年(1912),原杭州府仁和、钱塘两县合并为杭县,良渚成为杭县下属一个集镇。

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属天目山余脉与杭嘉湖平原的接壤地带。老街位于杭州市北郊,距市区15千米。这里港汊纵横交错,沃野阡陌绵延,村落星罗棋布,土壤肥沃,桑粮丰足。陆路有京杭国道(今称祥彭线)在老街西南穿过。水路有良渚港,全长6.6千米,宽70米,东连西塘河可达杭州市区、三墩等地,西至前山港到安溪、瓶窑两镇。

20世纪30年代初期,良渚一带盗挖文物之风盛行。民国19年(19302月,上海《申报》曾有报道:良渚镇,距杭垣可三十里。其地市肆栉比,人烟稠密,一繁闹市镇也。镇有申山,山势陀圆,平坦无奇姿。乡人耕作其下,常有古玩玉件,发现于砂土间,镇也,坠也,杯也,镯也,不一而足。尝有博,午夜自邻村关叶子归,过申山,自念再输负,衣饰典尽翻本无资,安得发申山之玉以疗我贫。即于月明如水下,觅路旁碎石片,缚枝作刀斧,就山麓深陷处,挖掘之。至天将拂晓时,闻琤然一声,十数汉镯,可怜粉身于石斧下。剩其一,完美无稍缺。就冷水中拂拭之,则绿口斑烂,古趣盎然,识为南宋珍品,以三百金售之河西某。某视逾拱璧,近已辗转流为禹航名医叶倚春臂上物矣。或谓丞相贾似道,死后葬良渚。累累者,皆贾殉物也,未知然不。(详见《〈申报〉余杭史料选辑》第305页)可见,良渚一地多文物已见诸报端,不过时人并不知道这些文物是哪个年代的。民国25年至26年(19361937),良渚人施昕更在良渚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形成《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成为良渚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驱。良渚文化后来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清末民初的建筑

良渚老街,东西走向,长200余米、宽约4米,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临街两旁商铺林立,一家紧挨一家,几无空隙,煞是繁华。清末民初时,街道分成三段:东栅门至马家弄口俗称东街,马家弄口至彭公祠为中街,彭公祠至西栅门为西街。中街呈丁字形,向南经马家弄延伸至折桂桥(俗称马家桥)南堍。为防止太湖强盗前来抢劫,街上东、西、南三处各设一对硬木栅门,并由专人管理定时开闭。西栅门靠近京杭国道,为集镇重要门户;南栅门建在马家桥顶,原有凉亭一座、佛柱一根,亭顶又悬挂一钟。老街的东栅门外有映山红桥、陈家祠堂、财神堂和明寿庵。街的西北有一座荀山,山脚下的古老禅寺,又名荀山庙、太平寺,为纪念荀子讲学而建,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981635946520_.pic_hd.jpg

                                          良渚老街今貌

 

老街原是一条狭窄的碎石路,后改为中央间铺石板,两边砌鹅卵石下设阴沟的路面。街上的店面平房或民宅楼房均系砖木结构,且大都建于清末民初。街上一律按前店后家或前店后坊的格式布局。这批古建筑外观粉墙黛瓦,重脊翘角,风火墙两头高筑。进入宅门有一个通风与采光的天井,放着几只积满了水的大缸,以备应急防火。楼房两侧各有花格木窗的厢房和落地长窗,靠边的立柱嵌入墙体里。中央大厅用灰色方砖铺地,挂着巨幅画卷、楹联和古训,旁边放一张长桌以备祭祀之用。厅内整体结构精巧,充分显示江南文化意蕴,让人感到古朴、典雅、幽深、沉静和安闲自在。

据老一辈人讲,为了日常往来和办个红白喜事,老底子街坊邻居之间总是开一扇边门,以便往来。我外婆家是当地中医世家,在街上开了一家延龄堂药店,并由舅父坐诊。店面房里面有天井、楼房、药材仓库和一块晒药材的场地。外婆家东边是棉布店,生意兴隆;西面开杂货店,出售日用品,一应俱全,连妇女做鞋纳底的宇麻和茶叶防潮的小块石灰也有供应。

时过境迁,今天我站在老街的东栅门处向西望去,昔日石板路街道已改为水泥路面。街头巷尾商贸云集、熙熙攘攘的街景消失了;过去街上商贩相拥、人声嘈杂的闹市也荡然无存了。临街店面的门窗斑驳累累,有的已改成卷闸门或换了铁架雨蓬,这种土洋结合的情景随处可见。还有铁将军关门的,人去楼空的……唯有那几块标着东栅门”“马家弄的路牌还坚守着阵地

991635946551_.pic_hd.jpg

                                          冷清的马家弄口

 

后来,我走到老粮站的石台阶上,再次注视四周始终找不到一处新建项目。映入眼帘全是破旧店铺的门面,勉强地保留着原生态的残影。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人们在房前晒太阳,点缀着老街的人气。这一切,告诉人们老街虽风光一时,但是眼下它已被良渚新区所替换,只得无可奈何地接受自己被淡忘的命运。

1001635946567_.pic_hd.jpg

                                      街上早年的店铺如今成了民居

 

二、民风古朴的商业

自古以来老街上粮店、国药、酒酱、南北炒货、布匹印染、日杂五金、肉店水产等可谓一应俱全。小吃店有热气腾腾的馒头、粽子供应,街上也不乏现唤现烧的馄饨担子穿行其间,其叫卖的吆喝声也悠远而深长。记得,老街东面有一对夫妻经营的弹棉花店,用老式的弹弓作业,终日棉絮飞扬,往街面上散漫开来;西栅门边一家打铁铺,整天炉火通红,叮当作响。铁匠师傅清脆的轻锤指挥着,徒弟沉闷的重锤猛击铁件,发出来的击打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清脆悠扬,如同一曲曲美妙的乐章,让我至今未忘。

据记载:民国26年(1937),老街上有店铺57家。至民国35年(1946)增至64家。此外,按季节开张的茧(丝)行、渔行、笋行和柿子行等也在街上陆续登场交易。因良渚惯于早市,每天五更时分茶店已灯火通明,老年茶客捷足先登。接着,四乡的农民赶来摆摊出售一些蛋类、蔬菜等。等到上市时分,街上人声鼎沸,各家市肆和街道两旁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临近晌午才落市。生活在老街上的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在街巷里玩耍。那时候,街上根本见不到汽车,疯跑疯闹也不会出交通事故

老街上有久昌、利生、利昌、同丰、永昌五家棉布店。家家精心经营,有时相互竞争。凡过年过节,他们采用炒盘(减价)的促销方法,引来了大批购买花布(广货)的妇女。其中久昌店位于市镇中心,资金足、品种多,又聘来老掌柜执事,做到诚实守信,热情待客,赢得顾客信誉,盈利倍增。同丰布店开在东街上,兼营锡箔,店主亲自执业,生意也很兴旺。街上有延龄堂、尚德堂、保寿堂、九和堂和天生堂五家中药铺,且各有名医坐诊。药铺店员对每位顾客送去茶水,服务周到。每年端午、春节期间,各家药铺免费赠送苍术、白芷、艾叶等草药或茴香、桂皮等佐料给街道上的百姓。

此外,老街上还有文元、凤翔两家银楼,各式钗簪、项链、手镯、锁片、指环之类的金银首饰,各有专业工匠铸造。同时,银楼内摆放的各类金银首饰,琳琅满目,工艺精巧,惹人喜爱,常常吸引大批来自农村的妇女顾客。

南货茶食店有四家:中街上的五丰、元茂、洪昌和东街的陈增昌南货店。陈增昌南货店规模较大,有店员、作坊师傅多人,冠有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店内有糕饼作坊、炒货房和蜡烛房。各种糖果、糕点或瓜子、花生和山核桃以及蜡烛等皆是现做现卖、现炒现售,十分畅销。另外供应腊肉、火腿、咸鲞和皮蛋等南北杂货,也很受四周农民的欢迎。此外,麦芽糖作坊、豆腐水作坊、食盐石灰专卖店、机面烧饼店、缝纫店,以及销售豆浆、蔬菜、熟番薯等的摊位,也分布在老街的各个地段和角落。老街上的人群摩肩接踵,商家的叫卖之声不绝于耳。一到晚上,商家就高挂汽油灯,整条街道一片明亮。

为招徕顾客做活生意,街上几家商店大户,推出过一种锦折本。它是一个狭长的纸质叠成的小本本,外加布面封套的记账本,顾客上店交易,可凭此赊款取货,店家逐笔记录。货款偿还分端午、中秋、年关三期。此一灵活的经营方式,常给店方带来较好的收益。但据老辈人讲,抗日战争时期老街大多数店铺、民房都毁于兵燹,破坏了集镇商贸交易。20世纪30年代起的战乱及世界经济危机等,也影响到中国广大农村,极大地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在此背景下,良渚老街商贸时盛时衰,商家老板们疲于应付,手无对策,度日维艰。

.闹市区段马家桥

1011635946592_.pic_hd.jpg

                                       历经沧桑的马家桥全景

 

马家桥(又称折桂桥)始建于宋朝,初为木桥,清雍正年间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此桥位于老街中心以南,横跨良渚港,桥长24.5米,宽2.6米。桥面两旁设石栏和方形望柱,桥顶平台的四根望柱头雕成石狮子。桥西北堍原有残碑一截,字迹漫漶不清,现不存。该桥是古陆路交通的杭州北郊之咽喉,也是良渚水网地区贯穿农村集镇的纽带。2004年,马家桥被认定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此桥雄伟挺拔,灵秀古朴,桥上原有亭子,两侧有靠背长椅供人休息。桥下常年流水悠悠,清澈见底。良渚港正常水位期间,马家桥北面的两个河滩,便是宽敞的露天大市场,桥东是蔬果、瓜果和水产交易地。当时,从塘栖、仁和方向用农船运来的甘蔗、荸荠、菱藕等农产品都在这块河滩上销售。每年汛期一到,交易市场便上岸暂用。此时,良渚港洪水泛滥,大水自西涌过桥洞,进入马家漾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漩涡,再向东直泄而去。

良渚港航道开阔,水清岸绿,在舟楫代步的年代是水运的宝地。大小船舶停满马家桥的南北。良渚有驶向杭州、三墩、老余杭等地的快班航船,每艘容量5吨,船上盖着乌篷,且客货混装,起航后双橹加背纤,大多当天到达。一位叫施瑞昌的航船老板,每天早晨忙碌地穿梭在街上各家商铺之间,收取代批(订)的货单启航,返回时又叫唤各店取去托运的货物。抗日战争胜利后,我进杭州安定中学读书,也在这里坐过航船。因那时的省长途运输公司的班次少、价格贵,从杭返回时乘船抵达良渚,然后步行到故乡——安溪。这次寻访中,我在桥上环视河面四周,这里船只几乎绝迹,原来的码头滩地,也早就被砌筑了驳岸并建了大批楼群。

1021635946611_.pic_hd.jpg

                                   桥西原来泊船河滩已砌驳建楼

 

此外,马家桥的北岸西侧,还有个停泊七八只载客小划船的码头。船只体积小巧,配有二人,一前一后用力扳桨速度较快。船上中舱搭盖芦苇雨篷,铺平木板、草席供客坐卧休息。小船服务周到,价格为半天大洋6角或200枚铜元。因其便捷实惠,很受人们欢迎。我小时候跟着父母,经常往返于良渚与安溪之间,每次上船就情不自禁地戏起水来,好不快活!

千百年来,老街上的居民临河而建,傍桥而市,形成典型的江南风情。良渚是杭州市区大运河侧的一个商埠,自古繁华。马家桥南北堍开设多家茶馆,成了人流的集散地和各种信息传播点。南堍西侧一家水阁楼茶店,叫民众茶园,规模大、设施全,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接待普通茶客,楼上为街上的阔佬或地方要人休闲、取悦之地,偶有作为街上各界人士议事协商场所,此外,还有寿山、洪全等多爿茶店。在上市时各家茶店内外喧闹异常,生意长年不衰。晚上茶店开设夜书场,让来客边听书边喝茶。说的是《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七侠五义》《目莲救母》等故事,也讲帝王将相或公子小姐的爱恨情仇。说书人都有较好的口技表演功夫,常把书中的情节表达得惟妙惟肖、有声有色。有时说书人运用手中摺扇和惊堂木作道具,把古书内的情节和场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经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据我表哥说过,发现良渚文化的名人施昕更先生的生父,也在街上开过茶馆。因他人缘特好,茶店里总是座无虚席。

马家桥边的闹市还有一景:鱼市。桥的南堍是打网村,新中国成立前全村人以捕鱼为主,鸟船的渔民家家饲养鸬鹚,并以此出门捕鱼。开船前引鸬鹚上船,各就各位,雄鸟高踞船头,雌鸟伫立在两边船沿。每天东方微明时,五六只船相伴一起举桨驶去。夕阳西下时,忙了一天的捕鱼高手,带着满载而归的渔船回来,犹如凯旋勇士一般。这时,桥边水面上会出现一片难得见到的热闹景象,常常引来了一批批人群驻足观看。接下来,马家弄和石桥南北,便成了人声鼎沸的鱼市。老街上的百姓和一批从杭州、三墩等地赶来的鱼贩子就竞相购买起来了。

此外,在那些繁星点点、凉风习习、灯火闪烁、人来人往的夏秋夜晚,人们都会汇集到桥上乘风纳凉,老人们天南海北地闲聊、说笑,小孩子追逐、逗趣,欢笑声随着人潮荡漾开来,传遍了老街的街头巷尾。这些乡愁都牢牢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老街的文化底蕴

1031635946631_.pic_hd.jpg

                                      关门歇业的良渚粮站

 

不言而喻,良渚集镇的文化底蕴是源远流长的。良渚文化是孕育一代代人成长的一片沃土。20世纪30年代起,老街上就有私塾,书童男女兼有,由老年学究启蒙传承中华文化。孩童们读《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四书五经》《小学句读》等。琅琅之声处处可闻。不少望族与殷实人家都有祖传古训和治家格言。大部分长辈都以读书传家久,积善有余庆古训教导后代做到知书达理、克勤克俭、规矩做人,从艰苦困难中积累文化,并以此方式传授,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从而助推了社会进步。

民国初年,杭县县立良渚中心小学,在老街西侧创立。教师大都是从沪、杭等地聘请来的师范生。据长辈讲,良渚小学首任校长为吕璜,后来聘任黄元明为校表,他们都严谨治学与执教,培养出一批批有用之才。与此同时,良渚的先辈们大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懂得修身养性、经世致用,并能言传身教、惠及后世。经初步了解,老街上出过6位大学生,他们分别是陈家的陈钟和陈娇男(女),前者具有大学蚕丝专科学历,曾为浙江蚕丝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后者就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后担任杭州高级中学教师;张姓的后代,张格、张楷和张桐兄弟三人,都是当年的理工大学毕业生,曾为国家建设出过力;葛家的后代葛焕文是浙江省医学院(省医大前身)高材生,原是上海江湾医药器材总库负责人,解放后,他将总库交给政府接管。总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为民做出过有益的贡献。此外,街上的不少老人知书达理,为人和气善良,并乐善好施,深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当年,良渚街西有一个民众教育馆。馆内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和乒乓球场地,双单杠、浪船、浪木等体育器材也一应俱全。另外,有各种报刊和军事国防知识图片供人阅览,从而吸引了一批批青壮年纷至沓来。

值得一提的是,流传300余年的余杭良渚三官会,由附近的村庄轮流举行。三宫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开场,会期三天。其间,旗幡高飘,锣鼓喧天,有猴(马)戏、越剧、魔术、杂耍,以及西洋镜、拉洋片等多项表演,吸引了大批香客、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江苏、安徽等外省的商贾,以及嘉兴、湖州等地的商贾也闻讯赶来交易。交易场上有农业生产工具、日用百货、糕点糖果等,大到石磨、石臼,小到针线、碗具和补缸补碗等一应俱全。还有一种用饴糖制成的三官会糖深受人们欢迎。据说,远路来的香客少则几十条多则数百条船,把良渚港挤得水泄不通。故民间有轮着三官会,坐着吃三年的说法。

这次短暂的良渚老街寻访之旅,给我的印象是老街老矣。昔日商铺的热闹喧哗、街道里舍的声息、空中飘浮的穿越历史的味道,都在良渚新城一波一波的建设中,一点点减弱甚至消失,良渚老街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今日良渚新区的发展,是昔日老街不可望其项背的。自从2016年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在良渚梦栖小镇举行后,良渚街道以产业为王、环境为王的理念,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必将迎来更大的辉煌!


来源: 《杭州月志》总第15期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