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时政要闻
中央要闻
地方要闻
业内动态
央院工作动态
省党史动态
杭州史志动态
公告和启事
党史学习
党史著作
重要文献
党史专题
英模人物
红色日历
史话杭州
党史研究
体育故事
特别推荐
资政研究
口述历史
史志期刊
纪念专栏
领导人与杭州
红色印记
红色资源
红色影像
“八八战略”经典故事
杭州年鉴
数字方志馆
组织机构
主要职能
领导成员
机构设置
直属单位
联系我们
新闻搜索
首页
数字方志馆
风雅钱塘
数字方志馆
数字方志馆
武林话史
人物春秋
风雅钱塘
湖山揽胜
古镇名村
特色街区
民俗风情
特色美食
古今人物
诗词楹联
宋版《咸淳临安志》屡遭毁坏,最后能存世多亏了这些人
1934年1月31日,北平天降大雪,非常寒冷。而“藏园”主人傅增湘展玩自己手上的这部“异书”却别有一番清雅闲逸的心境。这部所谓的“异书”,就是七百年前由南宋临安府官修的一部地方志——宋版《咸淳临安志》(以下简称《咸淳志》)
刻在心底的味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梦粱录》中的茶文化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 其历史悠久 饮誉天下 乃中华民族之国粹
“大年初一女不下厨”“除夕甘蔗封门”?杭州各地春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为什么杭州除夕封门时把甘蔗倚于门上? 为什么有些萧山人称女儿为“糖包”? 临安、桐庐、建德等地有大年初一“女不下厨”的传统习俗你又知道吗?
茅湾里印纹硬陶窑遗址
在萧山县进化镇大汤坞茅湾里裘家山东坡。1956年发现,属春秋战国时期,堆积丰厚。 茅湾里窑址以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为主。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主要为印纹硬陶。硬陶以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原料,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呈赭褐色、深黄色、深灰色。纹饰系拍印而成,主要有米字纹、网格纹、方格纹、云雷纹等。用泥条盘筑法,高温焙烧,质地坚硬,叩之有铿锵声。大汤坞方向的窑址以青黄色薄釉原始青瓷居多。胎以瓷土为原料,色灰白,质地较坚硬密实。制作采用轮制,器型规整,器底壁厚,器身较薄且均匀。外表素面,里部有螺旋纹。除器底外,表里均施青黄色薄釉。用高温焙烧,有的大约与硬陶同窑所烧。 印纹硬陶器形主要有罐、墰、鼎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碗、杯、盅、鼎、盉等。 1981年4月,茅湾里印纹硬陶窑址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铜山铜矿遗址
位于淳安县西南的洪铜山,距县城约75公里。属铜山乡,为淳安锡铁矿所在地。据清《遂安县志》载:“洪铜山,县南七十里,唐天宝八年尝置场采铜,民苦之,因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质部门曾在此探矿,并筹建地方国营铜山铁矿。1970年上半年至1971年12月,工人在施工中发现古矿洞及摩崖题记。1974年10月、1979年11月和1981年10月,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先后实地调查。 遗址可分为老矿洞、摩崖题记、冶炼炉基和矿渣堆积4部分。老矿洞共发现4处,都在海拔600-700米的山腰,距洞口水平深度约七、八十米,有竖井、钭井、平巷等,采凿痕迹清晰可见。洞内遗物有坑木(木撑架)、蚂蝗拔+金铁钉、木轮、陶钵等。在洪铜山尖头岩西麓的石壁上有摩崖题记:“大唐天宝八年,开山坉取铜至乾元元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口”直书4行,共计36字。题记为阴刻楷书,碑面长60厘米,宽30厘米,文字底边距地表为130厘米,方向为南偏东16.4度。 在海拔标高700米处的官坪和矿区西侧的油库房基开挖时,发现圆形冶炼炉基两座,炉残高40~60厘米,直径115-195厘米,红烧土壁厚8厘米,炉膛由石块叠砌,炉内尚存木炭,附近有粉碎堆积的白云石等耐火材料,还有大量的矿渣堆积层。在矿区的生活区、办公楼、大会堂、变电所等建筑的屋基下,以及公路边、铜山溪沿,也存有大量古代矿渣堆积。 这处遗址,是浙江省已发现的唯一的古代铜矿采矿并冶炼遗址,且有确切题记,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铜矿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铜山铜矿遗址
位于淳安县西南的洪铜山,距县城约75公里。属铜山乡,为淳安锡铁矿所在地。据清《遂安县志》载:“洪铜山,县南七十里,唐天宝八年尝置场采铜,民苦之,因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质部门曾在此探矿,并筹建地方国营铜山铁矿。1970年上半年至1971年12月,工人在施工中发现古矿洞及摩崖题记。1974年10月、1979年11月和1981年10月,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先后实地调查。 遗址可分为老矿洞、摩崖题记、冶炼炉基和矿渣堆积4部分。老矿洞共发现4处,都在海拔600-700米的山腰,距洞口水平深度约七、八十米,有竖井、钭井、平巷等,采凿痕迹清晰可见。洞内遗物有坑木(木撑架)、蚂蝗拔+金铁钉、木轮、陶钵等。在洪铜山尖头岩西麓的石壁上有摩崖题记:“大唐天宝八年,开山坉取铜至乾元元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口”直书4行,共计36字。题记为阴刻楷书,碑面长60厘米,宽30厘米,文字底边距地表为130厘米,方向为南偏东16.4度。 在海拔标高700米处的官坪和矿区西侧的油库房基开挖时,发现圆形冶炼炉基两座,炉残高40~60厘米,直径115-195厘米,红烧土壁厚8厘米,炉膛由石块叠砌,炉内尚存木炭,附近有粉碎堆积的白云石等耐火材料,还有大量的矿渣堆积层。在矿区的生活区、办公楼、大会堂、变电所等建筑的屋基下,以及公路边、铜山溪沿,也存有大量古代矿渣堆积。 这处遗址,是浙江省已发现的唯一的古代铜矿采矿并冶炼遗址,且有确切题记,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铜矿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飞来峰造像
飞来峰位于灵隐寺前,是一座高209米的石灰岩山峰。在北麓山崖及自然洞壑中,有五代至元代造像380多尊,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处造像群。 五代造像尚存10余尊,都是佛教净土宗的“西方三圣”(即本尊阿弥陀佛、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分布在山顶和青林洞口。在青林洞入口的西侧有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雕造的“西方三圣”,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龛。3尊造像都坐在高束腰仰莲须弥座上,身后有缘饰火焰纹的背光,保留晚唐的风格。 北宋造像约200多尊。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青林洞雕阿弥陀佛像,高仅33厘米,旁刻周钦造像题记,是北宋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尊。分布在金光洞内的都是小罗汉,雕造时间从咸平三年到六年(1000—1003年)。玉乳洞内的六祖像较大,高96-116厘米不等,旁刻天圣四年(1026年)“马氏一娘”造像题记。青林洞南口,有一龛乾兴元年(1022年)的“卢舍那佛会”浮雕,壶门式花头龛高146厘米,宽150厘米。本尊卢舍那,头戴宝冠,身着圆领通肩袈裟,端坐在高束腰莲座上,双手作说法状;左侧文殊菩萨骑狮,由拂蒜牵引,狮旁有一侏儒;右侧普贤菩萨骑象,由獠蛮牵引,象旁亦有一侏儒;又有菩萨4尊、天王4尊分立两旁;龛楣上端有飞天两身,戴宝冠,着天衣,佩璎珞,捧鲜花,凌空飞舞散化;龛外侧刻乾兴元年(1022年)胡承德造像题记。龙泓洞口的3幅浮雕也是宋代作品:一是白马驮经,浮雕两位高僧,身后饰头光,似长途跋涉状,右上角分别刻“摄摩腾”、“竺法兰”字样,其后一人牵马,上刻“从人”两字;另一浮雕是三国曹魏僧人朱士行往西域佛法,其中有3人拉着2匹驮经的马,旁刻《朱八戒》字,“八戒”字系后人改刻,原刻是“朱士行”字;还有一幅是唐玄奘取经,唐僧双手合十,作缓步前进状。3幅浮雕全长660厘米,高100厘米。冷泉溪南侧有一龛南宋布袋弥勒像,粗眉大眼,嘻笑颜开,一手按布袋,一手执念珠,袒腰踞坐,自然生动,两侧围绕十八罗汉,依山势布局,或静或动,姿态各异,龛的周长达900厘米,是飞米峰造像群中最大的一龛。 元代造像近100尊,其中题记尚清晰可辨者19尊,始自至元十九年(1282年),终于二十九年,雕刻精美,保存完整,除龙泓洞内的一尊观音外,其余分布在冷泉溪南岸和青林、玉乳、龙泓、呼猿各洞周围的崖岩削壁上。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二十五卷云:“时江南释教都总统永福杨琏真伽,自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恢复佛寺三十余所,如四圣观音,昔之孤山寺也。弃道为僧者七八百人,皆挂冠于上永福寺帝师殿梁间,而飞来峰石壁皆镌佛像。”位于青林洞口的一铺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的“华严三圣”,龛高240厘米,宽400厘米,顶弧拱。本尊昆卢遮那高155厘米,头戴五佛宝冠,耳垂珥挡,着菩萨装,全跏趺坐于莲座上,双手作五字剑印;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均戴宝冠,披薄纱,佩璎珞,作半跏趺坐式;旁有徐僧录造像题记。在冷泉溪南岸与壑雷亭隔溪相对处,有一龛无量寿佛,龛高270厘米,宽220厘米,平顶,坐像高206厘米,头顶螺发、肉髻,着半披肩袈裟,全跏趺坐式,作禅定相;龛下有长篇“大元国杭州佛国山石像赞”:“永福杨总统,江淮驰重望。旌灵鹫山中,向飞来峰上。凿破苍崖石,现出黄金像。……至元二十六年重阳日,住灵隐虎岩净伏谨述,大都海云易庵子安丹书,武林钱永昌刊。”文中“杨总统”,即杨琏真伽。在呼猿洞有两龛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杨琏真伽命工镌造的石像:一龛是无量寿佛、文殊菩萨、救度佛母像,本尊高220厘米,作禅定印;右侧文殊右手举剑;左侧救度佛母,高150厘米,右手作施愿印,均坐于亚字形须弥座上;另一龛为“西方三圣”,本尊阿弥陀佛高205厘米,全跏跌坐式;其胁侍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各高150厘米,均半跏趺坐于亚字形须弥座上。两龛造像均有题记。在通天洞口外有一龛大白伞佛母像,龛高235厘米,宽160厘米,像高154厘米,头戴宝冠,上身赤裸,全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左手持伞盖。龛楣上刻藏文、汉文各一行,汉文为“一切如来顶髻中出大白伞盖佛母”。过壑雷亭越溪而上,有一龛九尊造像。主尊佛母准提,三面八臂,容相丰满端丽,戴冠挂耳挡,上身半裸,饰璎珞,手执法器,结跏趺坐于莲台。左右胁侍菩萨身着轻衣,面带微笑,体态婀娜。两侧为四尊金刚,瞠目踞步,手掌兵器。龛上部有喇嘛塔,两侧各有供养天一尊,戴宝冠,托宝钵,乘祥云,向喇嘛塔飞来状。元代造像深受密宗影响。佛像螺髻高尖,菩萨宝冠上部外敞,纹饰繁缛。龛有平顶和拱券两种。莲座上沿饰莲珠纹。出现亚字形须弥座。头光和身光均素面。 中国中原地区的石窟艺术,主要在晚唐以前。飞来峰造像,尤其是其中元代造像,弥补了中国造像艺术史中的缺环。 1961年4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飞来峰造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君山
桐君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分水江与桐江交汇处,与桐庐县城隔水相望。古称小金山,又叫浮玉山。 桐君山林木葱郁,景色秀丽。桐君山是富春江畔著名的古迹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的著名旅游景点,也是中华医药鼻祖圣地。有桐君庙、睢阳公庙(唐代张巡庙)、白塔、四望亭、凤凰亭、竞秀阁等胜迹。 《隋书》、《旧唐书》、《本草序》、《本草纲目》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都有对桐君的记载:桐君,黄帝时人,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引药),著有《桐君采药录》。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 宋景祐元年(10=34),名臣范仲淹以佑司谏礼阁校理知睦州军,上任过桐庐,写有“钟响三山塔,潮平七里滩”的诗句。三山塔为桐君山上桐君塔、船底山上圆通塔和安乐山上安乐塔。桐君塔为县城标志。元丰(1078—1085)年间,始建庙于山顶,祀药祖桐君,名桐君祠。
桐庐阆苑
▲天桥卧云 阆苑,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位于桐庐镇的高山村,属天目山余脉,距桐庐县城8公里,有公路直达。这里怪石嶙峋,飞瀑流湍,群峦叠峰,林海氤氲,曲径通幽,大小溶洞遍布,仿佛是世间奇妙的地貌迷宫。据当地张姓家谱记载,早在南北朝以前,他们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称为“阆里”。据清乾隆《桐庐县志》记载:早在南北朝就称“阆苑山水为一邑冠”。 这里有阆仙洞、鸡笼洞、观音洞、叮当洞、轿子洞、水龙洞等溶洞10余处,各有特色。 阆仙洞 ▲阆仙洞 阆苑处于桐君街道北部,离县城中心区域约五公里,有“阆苑石海”景区。景区内除大面积裸露的岩石自成石海奇观外,更有阆仙洞、紫元庵、灵骨塔、龙洞等主要景点,承载着大量历史人文信息,特别是阆仙洞内的大量南宋摩崖刻石及北宋礼部尚书黄裳的传说故事,使这里蒙上了悠远而神秘的文化色彩。 阆仙洞是个天然溶洞,洞口藤萝交加,葱菁可爱。四周洞壁岩石上刻着宋以来的十多方摩崖。侧身而入,但见石壁中断,如屋半敞。往前走六七步,即照见日光。入洞后,地势稍平,仰视有天然石梁飞跨崖端,长30余米,宽1米多,如仙桥卧云。再走进去,则如登堂入屋,内有石案、石鼓,回环坪坦,可坐百余人。岩间石乳滴溜,右角有一泉,外流涓涓如线。洞壁有摩崖石刻12处,以南宋时题名居多。明御史汪九龄《阆仙洞》诗云: 仙家构屋最高峰,策马登昭兴更浓。 洞口流泉鸣佩玉,空中神语弄天风。 危桥影落三山外,石鼓声闻六合中。 坐久顿忘天地老,此身浑在方寒宫。 ▲阆仙洞石刻 叮当洞 口窄而深,以石投之侧叮当有声,洞有三厅,岩溶晶莹如玉,景观绚丽。龙洞深不可测,碧水盈盈,人须坐筏入洞。1968年抗旱时,当地农民用150毫米水管抽水机抽了三天三夜,洞底之水还未抽完。洞内还发现许多兽骨化石,经浙江省博物馆考古组发掘鉴定,为白垩期的骨骼化石。蝙蝠洞深奥莫测,钟乳形态多样,惟妙惟肖。钟洞像一只巨大的铜钟,栩栩如生。 阆苑石景独特,石峰林立,千回百转,一石一景,似雕如塑,玲珑剔透,形态各异,穿行其间,别具情趣。 ▲阆苑石景 黄裳与文明院 在阆仙洞右侧,俗称仙洞寺,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今存遗址。西方庵离阆仙洞约500米,旧名紫云洞约500米,旧名紫云庵。 北宋黄裳(号紫云翁)(1044-1130)曾在阆仙洞文明院苦读,元丰二年(1079)举进士第一,官至礼部尚书。相传他中举后又在阆仙洞隐居10余年,写下《阆仙洞十绝》赠惠文和尚。大观三年(1109),他旧地重游,嘱僧惠文建造此庵。其地奇石嶙峋,相传白鹤真人曾在此炼丹。 白峰岭位于阆苑西北,是古时杭州至睦州的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阆苑仙境 (摘自《杭州的山(续集)》
超山宋梅与宋梅亭的故事
塘栖这方土地与宋室有缘,南宋晚期,曾有一座福王的庄园离宫。
文澜阁
在西湖孤山南麓,今浙江博物馆内。 文澜阁,是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全国七大书阁之一。此处原为清康熙帝南巡时,在孤山兴建的行宫,雍正五年(1727年)改为圣因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建文澜阁。五十二年夏起,陆续将誊抄完成的《四库全书》运抵杭,交藏文澜阁。 《四库全书》是继《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之后编纂的一大丛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纂修,历时十年始成。全书共36,300册,79,337卷,共收书3503种,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内容极为广泛,集我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算、舆地、科技、医学等方面著作,虽在编纂过程中,篡改、抽毁、禁毁不少不利于清朝统治的著作,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全书共缮写七部,其中四部分藏内廷四阁,即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另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文汇、文宗二阁毁于战火,而文澜阁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下旬,太平军攻人杭城时,因无人管理,图书大量散失。其时杭州乡贤丁申、丁丙兄弟合力抢救,收集散失之图书,绕道运至上海保存。同治年间运回杭州,继续出资收购散失之残书,同时多方筹集资金进行补抄。先后七年,雇员百余人,耗资五万余元,方至3396种,34,769册。辛亥革命后,浙江图书馆馆长钱恂和张宗祥又发起补抄,终于基本上恢复原貌。《四库全书》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迁至浙江图书馆收藏。 文澜阁南临西湖,背倚孤山,西接中山公园。阁座北朝南,第一进原为垂花门。二进门厅,入内即是一座玲珑剔透的假山,其旁一泓清流沿山而过。山顶东、西各建小亭一座,山后为平厅,西侧有回廊,直达三进文澜阁。平厅与文澜阁之间有一方池,以假山围砌,花木点缀,池中独树一峰,名曰仙人峰,又称美女峰。池东有御碑亭,御碑为乾隆兴建江浙三阁之诏谕。亭后,文澜阁东又一御碑亭,亭内为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御碑一通。文澜阁面阔六间,重檐歇山式,共二层,中间又有一夹层,实为三层楼房,建于高56厘米的台基上。楼正中悬挂光绪御书“文澜阁”匾额。阁东为太乙分清室,文澜阁于1974年8月13日被烧毁,1981~1983年重建。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文澜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在第
4
页,
共有
21
页,
共有
248
条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
2
3
4
5
6
...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跳转到
页
时政要闻
中央要闻
地方要闻
业内动态
央院工作动态
省党史动态
杭州史志动态
公告和启事
党史学习
党史著作
重要文献
党史专题
英模人物
红色日历
史话杭州
党史研究
体育故事
特别推荐
资政研究
口述历史
史志期刊
纪念专栏
领导人与杭州
红色印记
红色资源
红色影像
“八八战略”经典故事
杭州年鉴
数字方志馆
组织机构
主要职能
领导成员
机构设置
直属单位
联系我们
新闻搜索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
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
Copyright ©2020 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浙ICP备102161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1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