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 与推进干部队伍“四化”建设

点击率:

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

与推进干部队伍“四化”建设

 

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我国建立的老干部离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是妥善解决新老干部适当交替问题的一场干部制度方面的深刻改革,是关系我们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顺利实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中共杭州市委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有关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制度的文件精神,并结合杭州实际,作了努力而有益的探索。

一、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提出过新老干部适当交替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指导思想的偏差和实际工作的失误,没有能够将这项政策贯彻落实。十年“文化大革命”把党和国家各级组织中的领导骨干作为“走资派”打倒,同时提拔了一大批投机分子和野心分子,使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组织路线和组织工作遭到极大破坏,使干部制度和干部队伍陷入严重的混乱状态,大大延误了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状况也大为改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认为,把新老干部适当交替的问题提到全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有秩序有步骤地加以妥善解决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解决新老干部交替问题,其关键是建立退休制度。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设想,在某些意义上说,顾问委员会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是一种过渡的组织形式。因为我们的国家也好,党也好,最根本的制度是建立退休制度。不建立退休制度不行。从三中全会起,就要讲废除终身制,这不但是党的制度,也应该是国家的制度。” “要有步骤地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制度、退休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退休、离休的干部,在政治待遇等方面,都要逐个做出妥善安排。”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从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起,中央根据我党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广大老干部的实际情况,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置顾问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发布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的通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执行<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的通知》等,有步骤地稳妥地建立起了老干部离休、退休制度。

我国所建立的干部离休退休制度,究其内涵,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对已到离休、退休年龄的老干部,宜退出主要领导岗位,但对他们一定要给予很好地安排照顾,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并注意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应当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坚定不移的政策原则之一。另一方面,在老干部离休、退休的同时,大胆提拔中青年干部到各级主要领导岗位上来,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多年来,我们党已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干部。他们政治上坚强,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有领导能力,经过锻炼和考验,而又精力充沛,完全有条件担任各种领导工作。这是我们党的希望所在,也是我们党具有伟大生命力的表现。

中共杭州市委认真学习、努力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建立干部退休制度的一系列文件,实行干部退休制度。对安排照顾好老干部和不断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这两大方面的工作,市委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加强领导,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备较强的干部队伍,来落实这两大方面的工作。1978年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发布后不久,市委组织部便由一位副部长分管老干部工作,并设立了干部三科,配备了5名干部专管该项工作。市属部、委、办、县、区、局共74个单位,先后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干部,从事老干部工作。1980年上半年,市委认真研究贯彻了省委关于落实干部政策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两个会议所传达的中央精神,明确要求对老干部政治上要充分关怀,生活上要充分照顾;同时要建设适应“四化”建设要求的领导班子;在如何贯彻上,则强调要按照省委的要求,即态度要坚决,方法要稳妥,步子要加快,措施要有力。嗣后,市委组织部三科配备5名干部,专门负责老干部工作,为老干部服务。

在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同时,该年7月下旬,根据中央组织部召开的选拔中青年干部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省委关于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会议要求,市委组织部会同市经委、机械局组织部门,组织9位同志到杭州市重型机械厂,在厂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民主推荐的试点工作,以探索如何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一年,市委还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深入考察了解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掌握了一批后备干部名单,逐步达到每个单位有23名后备干部,并对后备干部,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有计划地培养,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政治觉悟、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

19815月底,中央组织部和浙江省委干部问题电话会议召开后,杭州市委即于63日和4日召开常委会,学习讨论电话会议精神,着重就选拔年轻干部和老干部工作交换了思想认识,分析了干部队伍现状,研究了工作要求和具体措施。在老干部工作问题上,市委意见拟建立市老干部管理局,挑选对老干部有深厚感情、办事认真、任劳任怨的同志来做这项工作,同时,要求县、区委和市级机关各单位以及市属较大的厂矿事业单位,对老干部管理工作机构和专职兼职干部的设置、配备,由党委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研究确定,负责把这项工作做好。在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上,市委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五个方面的措施。

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发布后,杭州市委于198310月建立了老干部局,定编30人,下设办公室、组宣科、服务科和保健科。期间,市委派遣有关人员赴江苏、山东等地考察,学习他们建立老干部局,做老干部工作的经验。1984年,杭州市政府254号文件批转市老干部局《关于要求配备好老干部工作人员的请示报告》的通知,要求“凡是离休干部60名以上的应配备专职干部3名;有离休干部20名以上不到60名的应配备专职干部2名;离休干部在20名以下的,应尽可能配备1名专职干部,离休干部少的单位,配备1名以老干部工作为主的兼职干部。”到1984年底,杭州市老干部局已配备干部27人(其中驾驶员3人);全市76区都建立了老干部局,配备干部48人(其中驾驶员7人);市经委等部委办局配备专职干部21人,兼职干部235人。而到1988年,全市做老干部工作的干部达637人,其中专职干部194人,兼职干部443人。从而,确保老干部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市委也十分重视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工作,决定在老干部局成立后,原负责老干部工作的市委组织部三科专门负责年轻后备干部的工作。

在具体工作的展开上,由于认识比较明确,历届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对老干部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各项措施也都落到了实处。如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发布后,杭州市委于19831226日至28日,召开了全市老干部工作座谈会,与会的各县、城区、市级机关分管老干部工作的同志百余人。市委副书记张浚生做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邵思忠做动员,组织学习了《邓小平文选》中有关老干部工作的论述和中央、省市委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文件,提高和统一做好老干部工作的思想认识,并由余杭县、上城区、市教育局等八个单位介绍了经验体会。市老干部局局长韩长春作了题为《努力开创杭州市老干部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老干部工作情况,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1984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市委对全市老干部工作进行大检查,由市委组织部、市府办公室、市文教委员会、市老干部局、市人事局等有关领导组成大检查领导小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邵思忠任组长,抽调了653名干部(包括邀请的离休干部)参加这次大检查,具体采取一听二谈三上门(听老干部工作部门的汇报,召开离休干部座谈会、上门走访)的办法,和全市90%以上的离休干部见了面,谈了心,认真听取了意见。大家认为这次大检查,对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是一次大学习,对树立敬老尊贤的新风尚是一次大宣传,对了解老干部的情况是一次大调查,对老干部工作是一次大推动。19854月,市委召开了全市老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下半年又对全市老干部普遍进行了一次家访。19866月,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许行贯提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的五条意见,即一是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二是进一步抓好离休干部两个待遇的落实;三是要办好老干部活动室和老年大学,活跃老同志晚年生活;四是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老干部工作;五是发挥基层单位的积极作用,按照“统一指导,分级管理,原单位负责”的原则,共同做好老干部工作。是年下半年,全市开展第二次老干部工作大检查,有力地推进了杭州市的老干部工作。

二、努力落实老干部“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的政策原则

老干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党为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就杭州市来说,根据《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据1980年底统计,符合离休条件的老干部有1555名,其中,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50名,抗日战争参加革命工作的副县长及相当职务或行政18级以上的老干部1483人,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行政公署副专员及相当职务或行政14级以上的老干部22名。后因政策调整、干部调动或辞世等多种情况,符合离休条件的老干部人数有较大变化,据1984年底统计,能享受离休待遇的老干部有7018人,其中一次、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51名,抗日战争时期的2114名,解放战争时期的4854名。而1988年底统计,全市符合离休条件的老干部共7617人,其中已经离休的有5884人,占老干部总数的77.24%。

做好老干部工作,关键是贯彻执行好党的老干部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老干部政策,内容丰富,总结起来就是对离休干部一定要很好地安排照顾,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并注意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此,中央在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中作了明确规定,并把它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坚定不移的政策原则之一。杭州市委围绕这一政策原则,根据杭州的实际情况,努力把老干部工作做好,政策落实好,让老干部满意。19791980年,对老干部做好发放“优先卡”工作,按规定为居住在杭州市区的离休干部发放《副食品优先供应卡》、《看电影优先卡》和《优先就诊卡》;组织离休干部参观宁波、温州和杭州地区,组织部分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伍的老同志去普陀山、天目山和云栖等地避暑休养;不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老同志健康档案;“八一”、春节,组织慰问;积极做好外地老干部参观团接待工作,仅1980年先后接待22批,计555人。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发布后,有力地推进了杭州市的老干部工作。根据1984年全市老干部工作大检查的情况,各级党委对做好老干部工作较为重视,不少单位已把该项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取得一定成绩,初步打开了局面:党员离休干部定期过组织生活,其中有1243名党员离休干部单独建立党支部45个、党小组102个,占党员离休干部总数的48.1%;采取定期阅读、个别阅读等办法,让离休干部能看到应看的文件,有些重要会议也请离休干部参加。全市供离休干部阅读的县团级文件有16套,能看到应看文件的离休干部为1220人,占应看该类文件离休干部数的80%;举办活动室99处,丰富老干部生活;解决住房困难,1984年底止新分配住房解决1206户,调整解决181户,给安置在农村的离休干部解决扩建、修理住房138户;全市组织6314名离休干部去云栖、五云山、西天目、淳安姥山等地健康疗养、避暑休养;市区1474名离休干部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1984年接待来杭老干部参观团201批,4685人;发挥“余热”的离休干部近700人。到1985年,离休干部“基本政治待遇不变”正在逐步落实,“生活待遇从优”正在逐步改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正在逐步增多,继续发挥余热的工作正在逐步加强。1985年底,全市共有党员离休干部3352名,单独建立党支部101个,党小组170个,编入党员离休干部2354名,占党员离休干部总数的70.2%;干部病床从1984年的55张增加到155张;新分配住房681户,调整解决63户;分配给老干部用车60辆;活动室已有126处,投资51万元的凤起路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翻建工程破土动工;发挥“余热”的有670名,占身体等条件尚能继续发挥作用1126名老干部这一总数的59.5%;积极开展适合老同志的各类活动,如中国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简化太极拳培训班、保健讲座、法律知识讲座、三国演义故事讲座、花卉爱好者座谈会、书画爱好者座谈会等;组织52名离休干部参加省市举办大型《祖国万岁》歌咏大会,演唱的《救国军歌》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两首革命歌曲,获得大会一等奖。而到1988年全市老干部工作有了新进展,全市离休干部队伍住房达到规定标准的已有5170人,占离休干部总数的87.87%;老干部病床已达219张,疗养床位112张,配备专用汽车74辆;对全市离休干部的公用经费实行部分包干使用,为839名老同志增加一级工资;对红军时期的离休干部发放护理费;市直系统离休干部到五云山疗养,由市财政增列预算,在离休干部定额经费之外报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市老干部活动室和老年教育有较大发展,1988年全市老干部活动室已有173处,其中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9处,500平方米以上的14处,老年大学及其分校已有7处,而后以老干部活动室和老年大学为基地,以各种老年协会为依托,分层次的组织离休干部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撰写回忆录,举办书画义卖、抗台救灾等,使之老有所学,老有所爱,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健康长寿。

老干部工作的特点是服务性强,主要是具体工作,关键需结合具体情况贯彻中央的《决定》及有关文件,抓措施的落实。中共杭州市委在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老干部工作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注重总结经验。1988年上半年,市委组织部长王国平受市委委托,主持召开了有市府办公厅、市计委、市财税局、卫生局、房管局、人事局、老干部局等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研究并妥善解决了老干部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形成了《杭州市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办法(试行)》。该办法是根据中央的有关规定,结合杭州市实际情况制定的较为具体的实施意见,它包括关于加强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关于政治待遇、关于生活待遇、关于经费、关于发挥作用等五个方面计30条款。《办法》内容全面,措施有力,服务项目明确具体,从而使杭州的老干部工作在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三、加强培养、选拔接班人工作,推进干部队伍“四化”建设

中央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其核心是解决新老交替问题,让老同志妥善退休,让优秀中青年接好班,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曾在20世纪50 年代末和60年代初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但由于复杂原因,延误了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粉碎“四人帮”后,经过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中央认为把该问题提到全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的时机已经成熟。邓小平曾高瞻远瞩的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人才。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对老同志和高级干部提出的一个责任,就是要认真选好接班人……我们老同志要清醒地看到,选拔接班人这件事情不能拖,否则,搞四个现代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责任重大,而他们现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帮助党组织正确地选择接班人。这是一个庄严职责。让比较年轻的同志走上第一线,老同志当好他们的参谋,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是保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中共杭州市委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地抓好了这方面的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头两年,随着揭批查运动的深入,市委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全市共调整充实市管干部2100多人,其中提拔1300多人。这两年主要是组织上的拨乱反正,把领导权从林彪、“四人帮”帮派势力手中夺回来,使受迫害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让政治上可靠、有领导能力、有威信的同志进入领导班子。提拔的1300多名干部,比较好的中青年干部数量所占不大,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对于稳定局势起到重大作用,为以后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创造了重要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对各级领导班子在继续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从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指导思想出发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开始注重选拔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领导班子。1979年市委调整选拔市管干部1043人,其中提拔的398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优秀中青年干部。新提拔的桐庐、淳安两县的县委书记年龄为49岁;新提拔的10 名县委副书记的平均年龄为45.6岁;提拔的13名常委平均年龄为45.8岁。

1980年以来,杭州市委和各级党委学习贯彻了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大胆提拔优秀中青年干部、调整领导班子的“三位一体”的方针和实现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逐步解放思想,提高了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工作的自觉性。从1980年到19815月,在坚持政治条件第一的原则下,全市提拔部委办局领导班子成员、县团级厂矿、企事业单位正副职和县、区委常委、县人大、政府、政协正副职共209人,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有43人,46岁至55岁的有124人,两项合计占提拔总数的75%。文化程度在高中、中专以上的有94人。此外,市委组织部经过考察了解,初步掌握了140名后备干部名单,作为以后进入领导班子的人选。然而,这一时期,对照中央的要求,市委在思想认识上还有距离,迈的步子还不够快,措施还不够有力。从年龄状况看:全市86个市级部委办局和县、区以及53个县团级企事业单位的583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平均年龄已达52.9岁,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只有51人,占总数的8.7%;4655岁的292人,占总数的50%;56岁以上的240人(61岁以上的有77名,其中36人体弱多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占总数的41%。全市县、区委和市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60人,平均年龄为56.6岁,其中61岁以上的有14人。很明显,实现领导班子年轻化问题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再从文化程度状况看:在全市县团级以上583名党政领导班子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65人,仅占总数的11%;具有高中、中专程度的119人,占20%;初中以下的有399人,占67%。情况也很清楚,这与领导现代化事业不相适应。

针对各级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19815月底,中央组织部和省委就干部问题召开了指定由党委第一把手参加的电话会议,突出强调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共杭州市委于63日和4日召开常委会,学习讨论电话会议精神,交换思想认识,对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在分析杭州市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实际情况基础上研究了工作要求和具体措施,争取经过三年努力,使杭州市各级领导班子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有一个显著进步。市委的要求和措施为:

第一、关键在于统一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认识,增强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同志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就是要从三五年以后,十年二十年以后以至于从整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认识这个问题,要从政权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来认识这个问题,决不可用“眼前还应付的过去”的短浅眼光来看问题,更不能从局部的、个人的眼前利益来看问题。

第二、有明确的要求。市委意见是:全市县团级以上领导班子,在以后三年中要求每年选拔一二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进领导班子(不包括原来已是领导成员的提升)。经过连续三年的努力,每个领导班子就新增加了三、五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其条件总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年富力强。分开说则是: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条件,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组织领导才能;年富力强,能胜任紧张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对待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上,也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市委坚持在政治条件第一的原则下,选拔有真才实学的有比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有组织领导能力而又年富力强的干部。

第三、有切实可行的措施。(1)从市委常委做起,各级党委都要把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定期研究提拔年轻干部的工作。市委常委和各级党委的每一位领导成员,都要向同级党组织推荐一二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名单。(2)在市和县、区、局领导机关中,挑选一些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干部下放到下一级单位压重担,进行锻炼。(3)要广泛地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来发现人才,选拔干部。凡是召开党代会、人代会的单位,要充分发扬民主,让代表推举、酝酿干部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凡不开代表大会的单位,要采用群众推荐、民意调查、组织考察等方法,发现人才,选拔人才。(4)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干部后备名单的工作。(5)大力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在积极向省里选送干部进大专院校、省委党校进修培训外,市委党校宜重视培训年轻干部。

在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同时,从1984年,中共杭州市委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是年7月,市委转发了组织部《关于建立市管后备干部名单的报告》,次年又转发了组织部《关于从市管后备干部中选送部分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的请示》,组织部也先后拟发了《关于加强县局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县局级后备干部选拔管理工作规程》等,使市管县局级后备干部工作初步形成一套要求明确、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和规程。1987年和1990年县(市、区)换届时,市管后备干部分别占新进党政领导班子总数的40.7%和51.4%,从而对促进全市新老干部的合作交替,推进干部队伍“四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是关系我党兴旺发达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老干部离休退休,优秀中青年干部接好班,几乎同时展开同步进行,这是我国干部制度方面的深刻改革。中共杭州历届市委认为,老干部工作十分繁重,是具体的需要抓细抓实的工作,又因涉及面广,不仅需要热心和善于做老干部工作的同志来做好,还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领导班子,不仅是紧迫的刻不容缓的根本性大事,同时又是长时效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因为新老干部合作交替是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它需要不断发现,不断选拔与培养,不断充实,不断加强和不断延续。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中共杭州市委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个开端,此后的历届市委所进行的如选派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领导干部公选、制定《培养与选拔市和区、县(市)两级后备干部五年规划》等重大举措,从本质上说,都是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市委所做工作的延续与创新。

(执笔  陈献扬  姜国树)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