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接轨大上海 融入长三角 全力打造世界休闲之都

发布时间:2016-12-16 点击率: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以及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旅游业是杭州最具独特性和差异性的“金字招牌”,是杭州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是符合杭州城市性质和定位的龙头产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像杭州这样的风景旅游城市在世界上可是不多的,要把杭州的旅游业好好发展起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世界休闲之都,是21世纪初杭州旅游业既定的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接轨发展战略),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实施接轨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上海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人才中心,是带动21世纪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民最富裕、活力最充沛的地区之一,凭借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区位和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不但构成中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点,而且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第六大城市群。近年来,上海作为开放度较高的大都市,在国际上迅速崛起,特别是举办APEC会议和成功申办世博会之后,世界500强已有300强落户上海。据预测,未来二十年内,上海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其在上述各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将直接辐射和作用于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
杭州与上海之间仅隔180公里,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与上海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在接轨上海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有独特的优势。杭州的发展,历来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发展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因此,杭州必须积极呼应与上海,实现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保,进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与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共同发展的格局,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提升杭州的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可以带动交通、通讯、金融、保险、航空、餐饮、宾馆、建筑、文化、传媒等20多个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据测算,到2020年,上海入境旅游人数可望达到1亿人次,即使其中只有10%来杭,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关系到杭州旅游业协调、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能否把杭州建设成世界休闲之都和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决定性因素。
(一)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世界各国旅游业在加强合作、寻求共赢中加快发展。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而倍受全球关注。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预测,由于商务旅游、入境旅游等在中国呈快速上升趋势,未来十年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业高增长国家。世界旅游业加强合作和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对杭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实行规划编制国际化、基础设施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宣传促销国际化、服务管理国际化,通过整合上海现代都市旅游和杭州山水旅游资源,发挥上海国际旅游集散地和杭州旅游目的地的功能,紧紧依托上海,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调整资源格局,形成共同的产品链,使之真正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精品。
(二)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从国际方面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新机遇,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年后,将取消对合资旅行社和旅游经营者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外资旅行社可经营除中国公民出境及赴香港、澳门和台湾旅游之外的所有业务。因此至2003年底,近10家外资旅行社已正式向国家旅游局提出申请,要求准入中国旅游市场。可以预测,中国国内旅游企业和外资旅游企业的正面交锋为期不远。
从国内方面看,各省旅游业呈加速发展趋势,以此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先导,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随着大众旅游供给和需求的不断扩张,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于区域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实行区域旅游合作,打造旅游“金三角”,推进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共赢的必然途径。杭州旅游业要实现“大杭州、大市场、大产业”的目标,应跳出行政区划的框框,走联合之路。只有与兄弟城市携起手来,才有可能共同成为旅游精品。城市之间通过互惠互利、共享资源,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合作中共兴市场,才能促进长三角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三)发展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需要
休闲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美国《时代》杂志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旅游业正发生着业态转型,即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半军事化、拉练式的旅游,不以追求观赏最多的景点为目的,而是讲究舒适静谧的休闲度假。一份网上调查显示: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在“休闲度假游”方面人数增加了24%,“传统观光游”下降了21%。杭州旅游业如果把观光、休闲、度假、会展、人居几位一体,精心打造世界休闲之都,其前景非常美好。
杭州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杭州拥有山水极品的西子湖,天下奇观钱塘江穿城而过。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大自然赋予的风光和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积淀,使杭州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从自然环境看,杭州市区青山环绕、江河纵横、绿树成荫,风景秀丽;从旅游资源看,杭州拥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西湖、千岛湖、富春江、新安江的山水,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钱塘江的潮水,构成了丰富的观光、休闲资源;从历史文化看,杭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蕴藏着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杭州人文历史灿烂辉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2处,文物保护点215处;从休闲文化看,杭州具备了国内一流的休闲园区和休闲设施,是中外休闲文化、休闲传统最为深厚、最为浓郁的城市之一,为打造休闲之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经济发展看,杭州素有“丝绸之路”、“鱼米之乡”的美称,是江南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全面发展,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从操作进程看,杭州于2001年成功举办了“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并申报成功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杭州休博会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相提并论,称为21世纪初三大盛事之一。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杭州应抓住自身的特色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杭州的国际知名度,吸引全球的注意力,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产业,并依托上海吸引更多的中外人士来杭州观光和休闲度假。
(四)杭州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杭州旅游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世界休闲之都,是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采取的战略举措,是杭州实施“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一是尽快提升杭州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现代城市发展,已经从单一城市发展模式向城市带、城市群发展模式转变。杭州旅游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就能充分发挥城市整体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杭州在全省的龙头、领跑和示范作用。杭州要引领全省的发展,必须增强综合实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带动能力;必须立足旅游产业区位优势,在长三角区域的交流合作中起桥梁纽带作用,发挥自身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必须发展省会经济、强化省会城市的服务功能,提升作为长三角南翼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三是全面提高杭州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杭州要借助上海国际大都市这个招商引资的平台,努力增长外向型经济这条“短腿”,依托浙江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以内引外、以外促内,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需要旅游产业所具有的优势和不断发展作基础。
二、实施接轨发展战略的周边环境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包括了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湖州、宁波、舟山、台州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通、常州、南京、扬州、泰州16个城市组成的都市圈。都市圈可分为三个经济扩散圈层:第一圈层为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其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是主要财源之一。第二圈层为南京、嘉兴、绍兴、常州和镇江。其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工业经济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第三圈层为扬州、南通、湖州和舟山。其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以农林副渔业生产为主。从总体看,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在长三角各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均占重要地位。了解和掌握周边城市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对杭州旅游业实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世界休闲之都战略大有裨益。
(一)部分指标[1]
杭州及周边重点城市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数据
城市
入境游客
(万人次)
外汇收入
(亿美元)
国内游客
(万人次)
旅游收入
(亿元)
上海
272.53
23
8750
907
南京
56.13
3.2
2027
194
无锡
42.28
1.5
1456
139
苏州
73.77
2.9
2010
175
绍兴
40
3.6
1007
75.5
宁波
20.55
0.9
1600
151
舟山
8.5
0.4
624
32
杭州
105.62
4.77
2652
294

(二)旅游特色
上海旅游业以突出都市旅游为主,构建三大旅游圈,即着重提升以人民广场和浦江两岸为中心的城市观光、商务、购物旅游圈,整合开发以公共活动中心和社区为主的环城都市文化旅游区,加快发展以山、湖、港、岛(佘山、淀山湖、深山港、崇明岛等)为重点的远郊休闲度假旅游圈。
南京旅游业发挥南京山水城林的自然优势,以建各类休闲度假区,在挖掘“六朝文化”的同时,打出“博爱之都”品牌,大力推出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旅游新产品、新线路。
无锡旅游业打太湖品牌,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及相关产业,开发建设环湖度假游、都市文化游、江阴休闲游和宜兴生态游,提升旅游结构,形成大旅游格局。
苏州旅游业打“整体苏州”牌,发挥古典园林、古城、古镇游优势,加大对沿长江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特色旅游,强化休闲概念。
绍兴旅游业站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打出“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品牌。
宁波旅游业突出东钱湖、河姆渡、溪口等有较大影响的旅游“亮点”,重点构建以都市观光旅游圈为核心,姚江文化旅游带、奉化名人山水旅游带、东海海滨旅游带、南部温泉古镇生态旅游带为支撑的"一圈四带"大旅游格局。
舟山旅游业以普陀“金三角”、嵊泗列岛蓝色海岸休闲、岱山东海蓬莱海洋生态、定海海洋历史军事文化和六横休闲度假这五大旅游区,推出了空间布局为“一心两翼”。即以临城生态港口旅游新城,以普陀山为中心的普陀“金三角”综合旅游区为南翼,以列岛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区为北翼,以上海、宁波、舟山本岛、嵊泗列岛为四个顶点,通过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及海上高速游船,筑造一个“双三角”战略,形成“东海海洋休闲旅游圈” 的旅游精品。
(三)比较分析
    通过杭州周边重点城市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与长三角其他重点城市相比,杭州旅游业在接待入境游客、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旅游收入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这是杭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2、与上海相比,杭州旅游业的各项数据指标远远落后。人均逗留天数等也不及南京(2002年上海人均逗留3.61天,南京人均逗留4.3天,杭州人均逗留2.5天)。杭州旅游业存在自身的差距,需要不断努力。
3、杭州周边重点城市旅游业各具不同的特点,如南京、绍兴以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文物古迹展现,无锡以太湖之美著称,苏州以古典园林见长,舟山以大海风光迷人,上海、宁波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在其他方面,也都存在稍逊之处。近年来,各城市旅游业都十分重视自身不足,顺应旅游业业态转型的潮流,打出休闲度假品牌,并以老城为中心,竭力向四周扩散,形成大旅游格局。因此,杭州旅游业要打休闲度假牌,应当具有自身特色。
三、实施接轨发展战略的可行性研究
(一)特点
1、旅游定位。总体上,杭州旅游业依然存在观光旅游比重过高的局限,观光游客占45%以上,大大高于世界旅游业的平均水平。针对这一现状,《杭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1998—2010年)》确定了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就是着力开发中低价位和适合于短程度假的团体旅游、会议旅游、家庭旅游、学生旅游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景点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以满足国内游客对观光旅游、周末度假和考察学习的需要。度假旅游区的建设应突出休闲主题,强化自然特色。不宜兴建大型的人工项目,而应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挖掘文化内涵,将重点放在环境的改善方面。将内容单一的主题公园改造成复合型的主题休闲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以打响“游在杭州”的品牌。
2、旅游格局。根据“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功能配套,分级成网”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三江两湖一山”(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天目山)为基础的“旅游西进”战略,构筑大杭州旅游格局;实施旅游业结构性产品调整,整合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和会展旅游。其中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围绕高层次的项目设施和高质量的主题环境,逐步建成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康体、商贸、会展等功能齐全、参与性强的旅游新热点。千岛湖旅游度假区利用丰富优美的旅游资源,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中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会议旅游、体育康娱等专项旅游。
3、旅游产品。杭州拥有年接待入境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的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10余处。近年来,在宋城、杭州乐园、未来世界、良渚文化博物馆、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信义坊商业步行街、雷峰塔、万松书院、杭州野生动物园、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桐庐“女儿村”民俗文化园等项目。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即新湖滨景区建设工程、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工程、湖中“三岛三堤”整合与恢复工程,圆“一湖三塔三岛三堤”西湖全景世纪之梦,以形成“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西湖新格局,其中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名列首届全国10大科技成就之一。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项专线旅游产品,如西湖国际博览会、钱江国际观潮节、茶文化之旅、富春江山水节、千岛湖秀水节、新安江之夏旅游节等有了充实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旅游吸引力。
(二)条件
近年来,杭州旅游业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方面已建立起良好的基础。杭州与长三角城市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各方面联系非常密切,形成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人文基础。杭州充分利用文化、环境、人才等方面的有利因素,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旅游、环保、软件、女装、餐饮等产业具有一定优势,形成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产业基础。杭州不断完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创新企业机制,具备了市场运行、产权清晰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形成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体制优势。杭州与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成效不断显现,形成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工作基础。
杭州具有五大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杭州与上海及长三角各城市之间拥有全国最好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快速列车、城际铁路的开通和高速公路网的初具规模,使城市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和快捷;二是资源优势,上海历史不长,文化积淀较浅,因其开埠较早,开放度也较高,带有明显的西洋文化的特点,杭州则传统的中国文化、吴越文化较浓,文化底蕴深厚。上海自然资源不多,杭州却相当丰富,旅游资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三是客源优势,沪杭互为客源市场,上海既是国际客源集散中心又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地。来杭的入境游客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由上海中转的;四是人才优势,杭州拥有一支训练有素、专业知识丰富的旅游人才队伍,在管理上能实现有效对接;五是资金优势,浙江拥有7000亿民间资本,而上海有较强的国际金融背景。
沪杭对各自的旅游定位有较大的互补性,为错位发展创造了空间。上海提出了打造“亚太区域国际会展中心”的目标,着力发展都市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杭州确立了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业新业态,2002年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旅游目的的国内游客占杭州总游客量的80.9%。上海每年召开的300多个国际会议为杭州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源,而杭州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增强了上海会展旅游的号召力。
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099.77亿元,人均GDP为32819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又被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和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等。杭州市委、市政府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总体要求,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创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化管理和安全感、亲切感、舒适感、文明感”的总体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政务、市场、人居、治安、生态环境,进一步打响“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城市品牌,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塑造一个全新的大都市、新天堂。包括以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杭州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为重点,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以建设“服务性政府”为重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以打造“诚信杭州”为重点,以创建最佳旅游城市和举办2006年休博会为载体,强化优质服务,营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以打造“清洁杭州”为重点,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七大难”问题为抓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城市品位,营造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以打造“平安杭州”为重点,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以打造“生态杭州”为重点,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这些都给杭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成效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接轨大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市上下按照“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真诚合作、实现共赢”的方针,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加快了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步伐。2003年8月杭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沪举办“宣传杭州、接轨上海”大型系列活动,提高了杭州的知名度,密切了杭州与上海的关系,为沪杭两市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标志着接轨大上海的工作步入了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的新阶段。杭州旅游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全力打造世界休闲之都的工作,由于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1、搭建平台,建立合作机制。杭州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基础力的“三力合一”作用。首先,政府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于2003年7月举办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16个城市联合发表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杭州)宣言》,提出了“把长三角旅游区建成中国首个跨省市的无障碍旅游区、最终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同时,形成了《沪杭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每两月举行一次江浙沪旅游联席会议,每次解决两至三件实事。如不久前召开的联席会议涉及到的议题:一是联手开展针对日本白领女青年的旅游促销活动;二是适应私家车旅游的兴起,联合绘制江浙沪旅游交通地图,内容包括各个高速公路走向、出口标识、同相关道路连接、各主要景点分布、交通、主要接待饭店(宾馆)的位置及有关城市的旅游咨询、旅游投诉、旅游援助;三是杭州休闲博览会与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对接等方面。接着,杭州又与上海、苏州、黄山等城市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通过打造上海——杭州——黄山名城名湖名山黄金旅游线和上海、杭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环杭州湾黄金旅游线、以及与苏州共打“天堂之旅”品牌等举措,实质性地推动了长三角旅游业的深度合作,旅游一体化的合作机制逐步形成。
2、联手共创无障碍旅游区。杭州提出了“让上海多一个西湖、让杭州多一个外滩”的口号,主动出击,与上海、江苏、黄山等地建立了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联手打造黄金旅游线,拓宽旅游市场空间,发挥杭州旅游区域性中心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长三角区域内汽车旅游的兴起、3小时交通圈的形成、长三角交通一卡通工程、长三角资本与人才自由流动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三方面在发展方向上达成共识,顺利实行了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无障碍旅游区包括取消区域内旅游地陪制、旅游车辆入城入景不受限制、旅游团队遭遇突发事件时有互惠措施等,并允许其他城市旅行社来杭州开办分支机构、江浙沪导游实行统一教材,导游人员可在三地间流动等。在实施过程中,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打破旅游壁垒,纷纷推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超市”初具规模,还实现了异地联网售票。游客从任何一地的旅游集散中心出发,可任选喜欢的景点,游达另两座城市及连接的景点。杭州立足于构建无障碍旅游区,积极推广临安“善待外地车”的经验,取消了外地旅游大巴进景区限制,并免费开放西湖沿线景点,为上海市民办理杭州公园IC卡等,使杭州与长三角旅游各城市的合作稳步走向务实。
3、打造品牌,扩大宣传促销。会展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活动不仅需要专门的场馆和配套设施,同时还需要当地旅游部门提供各种配套服务。据测算,会展活动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近年来,杭州坚持“发展会展业的平台、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杭州老百姓的节日”的办会宗旨、遵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八方参与、百姓受益”的办会方针、瞄准“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办会方向、确立“博大精深、广博精专”的办会特色,连续举办了五届西湖博览会,使尘封70多年的西博会重新扬名。2000年至2003年,西博会参与人数超过2500万人次,贸易成交额328亿元,引进外资24亿美元、内资295亿元,运作经费1亿元,赢利1000万元,其中2003年西博会就拉动GDP增长0.67个百分点。2004年第六届西博会,外商投资签约项目43个,吸引外资7.2亿美元,涉及工业制造、百货零售、物流、房地产和旅游休闲等,科技含量普遍提高。同时,发挥会展业联动的优势,紧扣西博会、休博会主题,举办了中国国内旅交会。接着,把办好西博会与接轨世博会结合起来,准备迎接世博会对杭州的冲击,共同打造会展经济的更大平台。此外,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如移师上海、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西博会新闻发布会;在日本、香港市场投放了介绍杭州旅游的电视形象广告;借“中法文化年”之际,组织大型旅游文化促销团,赴法国巴黎举办了旅游文化展示会和德国法兰克福、柏林旅游推介会等。杭州旅游促销经费年年增长,2003年4000万元,2004年达6000万元,2005年预计8000万元。
4、交通接轨,形成空间对接。不久前制定的《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到杭州与上海的交通接轨问题,逐步实现城际快速轨道、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信息网络杭州与上海的全方位对接,显现了“沪杭同城效应”,以形成接轨上海、贯通全省、连接四邻、便捷畅通的开放式大都市交通网络。就公路方面来说,一批交通工程如33929(33条路、9座桥、2个隧道、9个入城口)工程编织的“两纵两横”市区路、“三口五路”(彭埠入城口、02省道留下入城口、104国道北线入城口和艮山路、环城北路、天目山路、莫干山路、解放路)整治工程、七条特色街区、沪杭高速拓宽工程相继完成。一批交通工程正在建设,2005年杭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上海到黄山将缩短至4小时,杭州到黄山将缩短至2.5小时。2006年杭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上海到千岛湖将缩短至3小时,杭州到千岛湖将缩短至1.5小时,大大拉近了杭州、上海与西部各县(市)的距离。此外杭州湾萧山通道已经开工建设,杭州至浦东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正式启动。就民航方面来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标准是4E级,目前运输能力为800万人次/年,最终规模将达4000万人次/年。杭州开通了46条国际国内航线,包括杭州至日本(大阪和东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航线,即将开通至欧美等国的航线。萧山国际机场已成为经国家批准的一级口岸,正在谋求与浦东国际机场联合和互补,大大增加了入境客运和货运的可进入性。
(四)难点
在实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世界休闲之都过程中,杭州旅游业应正视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的挑战。如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带来的区域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国家财政政策调整给旅游项目建设带来的新课题。同时还须正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各种困难。一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够配套。面对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的转变,杭州旅游业档次仍然不高,形象产品尚未形成。中外游客来杭,还是一定要去灵隐、岳庙、三潭印月等几个比较固定的景区,在整合、包装、线路组合方面也呈滞后状况;二是人均逗留时间依然不长。2002年入境旅游虽然创下105.62万人次的新记录,入境游客量排名升至全国第6位,但是在人均逗留天数、人均花费等一些反映旅游质量指标方面,基本保持在原地徘徊。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杭州的国际和国内远程旅游市场都受到较大冲击,对人均逗留天数和人均花费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各县(市)游客人均逗留多在1.5—1.9天,降低了大杭州人均逗留天数平均值;三是国际化程度依然不够高。杭州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的知名度还不高,市场份额还比较小,旅游产品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2002年入境游客中,亚洲占71%,欧洲11.8%,美洲10.9%,大洋洲只占1.9%(最好用2003年的数据)。从目前情况看,杭州旅游业国际化发展还存在诸多弱势,如杭州至今缺乏与国际化配套的旅游发展规划与较为稳定的长期发展战略,缺乏清晰的国际旅游形象和品牌,国际旅游发展的环境与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有待优化,国际旅游人才缺乏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将影响杭州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
杭州旅游业只有视挑战为机遇,化危机为转机,转弱势为优势,变压力为动力,保持想干大事、敢干大事、干成大事的精神状态,才能推进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
四、实施接轨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世界休闲之都是促进杭州旅游业再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根据当今旅游业发展趋势,杭州旅游业应把自己放在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群中去审视分析,扬长避短,优胜劣汰。应从立足于建设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高度,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带动和先导作用。
(一)完善合作机制,建立区域合作战略
    政府是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和保障。政府应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区域旅游业合作中起积极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杭州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1、完善地方性旅游政策法规。按照WTO的原则,应对江浙沪地方性的旅游政策和法规进行一次梳理,尽快制定、完善和规范各地的旅游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办法,在长三角内部打破行政壁垒、行业壁垒和地域壁垒,建立一个开放与合作的法制平台,真正培育统一的旅游合作市场。
2、建立良好的旅游合作机制。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除了进行政府高层的定期会晤外,特别要重视建立对口委办局之间的横向联系、协商与合作机制。多年来,江浙沪的旅游合作始终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关键就在于条块分割、无序竞争等体制性障碍,在于地方政府因为旅游经济税收控制旅游资源而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如何实现各地对话和沟通机制,特别是杭州休博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对口衔接,实现渠道畅通和资源共享,是当务之急。
3、高起点做好区域旅游规划。规划是先导。为保证区域旅游合作的科学性、可行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认真摸清旅游资源家底,分析资源的类型特点、可开发性、与相邻资源的连接性以及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力争找到最具特色的资源。在这一基础上,从整个旅游合作区域着眼,高起点地做好旅游一体化规划,积极参与制定“江浙沪旅游资源规划方案”。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扬长避短,突出重点,使分散在各地的旅游资源通过整合,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4、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要打破政府主管部门大包大揽的做法,拓宽投资渠道,可考虑成立旅游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向旅游业投资、融资,并提供优良服务。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接轨和融入的主力军,区域旅游合作最终归结为企业的合作与竞争。要通过兼并、收购、合作、参股、控股等方式发展壮大企业,引导企业进行区域间的合作,将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旅游企业以品牌和资产为纽带,开展中外合资、跨省市合作旅行社的试点工作,进行跨行业的兼并和重组;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集团发展、连锁经营,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向跨省市、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拓宽思路,建立层次更丰富的合作方式,如政府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学术机构与学术机构之间的“三级合作”机制。借鉴APEC会议模式,每年轮流召开一次“合作联动年会”,包括省市长协作会议、旅游企业家年会、旅游学者论坛等内容,并设立常设联络机构。鼓励和推动民间合作交流,增进旅游学术界的交流和探讨,为政府工作提供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建议。
(二)创新管理手段,提高国际化的水平
    根据《关于推进杭州旅游国际化战略的若干对策措施》的要求,进一步实施国际化战略,力争改变杭州旅游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状,推动从国内旅游“一轮独大”向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两轮驱动”转变。
1、提高认识。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应坚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举的方针,把发展入境旅游放在首位。当前着重做好两点:一是通过与上海、江苏的合作,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努力吸引长三角的游客,并依托上海国际旅游集散地和现代化服务设施,吸引入境游客来杭州旅游;二是杭州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应尽快制定与国际化配套的战略规划,树立清晰的国际旅游形象和品牌,在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方面跟上国际旅游市场的需要和发展的趋势。
2、加强建设。加强对旅游环境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服务能力,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在机场、车站、码头、入城口、交通要道、广场、主要景点、商场、剧院等公共场所配置双语标识系统,在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4A景区、旅游商贸特色街区等地方配置中、英、日、韩4国语言标识系统;完善市及区、县(市)的旅游信息化工程,为中外游客提供旅游网商务预定、旅游信息查询等服务;加强市及区、县(市)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建设;建立入境游客投诉24小时回复协调机制;制作有主要客源国语言的旅游宣传画册并投放到星级宾馆饭店,提高城市的可进入性;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开通数字电视;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外语培训,包括宾馆饭店从业人员、公交车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民警、大型商场、银行等一线人员;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争取引进外资旅行社在杭州落户;积极包装和挖掘适合国际需求的旅游产品等。
3、扩大宣传。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已建成的杭州旅游网进行宣传促销,并合力打造统一品牌,推出江浙沪旅游整体形象,包括共同的宣传口号、共同的形象识别标志、共同的旅游手册、共同的旅游节庆活动等,不仅节省经费,效果还会更好。
    加大对入境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创新旅游宣传促销理念、方式和手段,巩固日、韩、东南亚和港澳台一级市场,开拓欧美和澳洲二级市场,开发俄罗斯、印度三级市场,启动新兴市场。一方面,通过积极举办大型国际性的会议、展览、赛事等活动,扩大杭州在国际市场的影响,提高杭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公共关系活动,加强与海外旅游机构,如亚太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世界休闲组织等的联系和沟通,建立深度的合作机制。加大与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的联系、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发挥国、中、青总社和杭州市国际旅行社的主渠道作用,力争更多的国际性会议、活动、赛事在杭州举办,不断提升杭州的国际知名度。
(三)提供各种服务,构筑交通信息网络
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建设是加快区域融合,保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畅通的重要基础,是杭州旅游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世界休闲之都的重要支撑。
1、建设交通运输网络。交通是旅游的命脉,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杭州旅游业的发展,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围绕城际快速轨道、公路、水路、航空4个方面,对接大上海和长三角的其他城市,使杭州进入快速交通圈,真正成为以上海为龙头的大都市圈的重要一员。在完成沪杭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后,尽快规划建设杭州江东工业区至上海浦东的沪杭高速公路二通道;加快杭徽高速公路、杭千高速公路和05省道新淳一级公路的建设,打通杭千高速与杭金衢高速和江西景德镇高速公路通道,使杭州在接受上海辐射的同时,增强与安徽、江西的联系;做好沪杭高速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2010年前建成沪杭高速铁路,形成40分钟城市圈,发挥同城效应;强化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航运客运功能,并加快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第二通道建设;在实施杭申线与黄浦江接轨的同时,重点规划建设杭芦线,实现与上海芦潮港的接轨,使杭州多一个出海港口;适当增加杭州至上海的航班密度,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入杭州快速交通网络的一个重要国际化节点,提高对入境游客的接转能力。切实解决好杭州与上海的交通接轨问题,真正与上海发挥同城效应,实现“早上去上海浦东金融区工作、晚上回西子湖过夜”的美好生活理想。
2、建立畅通信息平台。建设旅游信息资源联网服务系统,在一些旅游景点设置的触摸屏上,设立长三角旅游各城市旅游信息资料库,便于游客异地查询旅游信息;发展电子商务如订票、订房服务等,尤其是开展异地预订服务;建立旅游交通信息系统,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出行日程计划系统、场外旅游信息服务网络等;开展上海世博会高速网络系统与虚拟展示系统的前期研究;建立统一的旅游电视频道、统一的旅游广播节目,落实异地卫视落地等项目;实现手机同城待遇,中国移动用户只要用上“一卡双号”业务,在长三角各城市之间使用,均不再付高昂的漫游费或呼入长途费。
(四)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西进战略
1、重整合,抓发展。西部五县(市)是杭州的阳光地带,是杭州未来发展生态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区域。“旅游西进”不仅是杭州旅游业发展的大战略,也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因此,要充分发挥“旅游西进”的龙头带动作用,将“旅游西进”的内驱力与接轨上海的外引力融为一体,以“三江两湖一山”为基础,整合和优化配置旅游各类资源,构筑大杭州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和经济圈,打出生态牌,让更多人了解杭州的西部。同时,把旅游西进战略放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大格局内进行审视,拓展外延,充实内涵,着眼“西进”,跳出“西进”,把“北接上海、西连皖赣”充实到旅游西进战略中去,并考虑有组织地推介杭州西部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由人气带来资金、技术和项目。
2、重统筹,抓规划。紧紧围绕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保护工程、商贸特色街区建设及各区、县(市)的重大工程,加大对旅游西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力度;认清杭州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做好杭州旅游业的发展规划,重点帮扶重大旅游产品的规划建设;高质量地编制完成《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手编制“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分区规划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做好市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编制精品旅游区建设管理规范;推广“农家乐”乡村旅游产品,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产品,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使旅游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3、重特色,抓项目。西部五县(市)应着力打造旅游休闲产品的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如:淳安县提出实施“两改三建五区块”(两改:全面启动风光旅游景点改造、改造游船艇;三建:建3个亿元以上的旅游产品;五区块:打造5个旅游度假胜地)建设工程,加快旅游业转型步伐;临安县提出培育五大景区、抓好高尔夫球场、高山度假基地等休闲产业项目建设;桐庐县全面推广“农家乐”乡村旅游产品;富阳市发展城郊型旅游产业和风景区乡镇;建德市加大旅游招商项目建设,等等。各城区围绕“旅游西进”战略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做大做精做强以旅游商贸特色街区为重点的旅游项目建设,如:萧山区以建设杭州休闲博览园等项目为重点,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余杭区打造会展、商务、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临平副城商务中心区建设;上城区以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为核心,全力打造杭州的RBD(休憩产业区);下城区以武林路打造中国时尚女装第一街为目标的特色街经济;西湖区以保护和开发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为重点的都市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拱墅区着力打造以运河文化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江干区实施以千亩桃园为重点的观光农业项目建设;滨江区打造以生态公园,钱塘江射潮广场,文化、科技广场为主体的沿江景观休闲工程。通过实施以上项目工程,加快杭州旅游业业态转型步伐,提高景区点的核心竞争力和打造区域差异性旅游文化产品。
(五)开发旅游产品,打造世界休闲之都
转变观念,顺应旅游业业态转型的潮流。以筹办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为龙头,积极做好分区域休闲规划,加快旅游休闲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休闲度假在整个旅游业中的地位。积极引导区、县(市)做好分区域休闲规划,如萧山的湘湖休闲度假区、临安的休闲度假胜地、淳安的千岛湖水上度假区、富阳的富春江休闲度假区、建德的富春江小山峡景区、桐庐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区等,加大旅游休闲产品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筹备工作。
大力整合和推广杭州的旅游休闲产品,发挥其规模优势、集聚优势和品牌优势。以旅游商贸特色街区为载体,深度包装集采、炒、品、购于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发展休闲酒吧业、咖啡吧业、茶楼业,不断扩大龙井茶开茶节的知名度和国际含金量,并将活动逐步延伸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市场,以招徕更多的入境游客;围绕人类的身心健康,充分挖掘杭州中药国宝资源,深度包装中药类保健产品;利用丝绸之府的品牌,深度包装从原料加工、纺织、成品销售并集运河文化于一体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发展和开发包装一批“老字号”旅游产品,争取更多的旅游休闲产品与休博会的观光活动项目接轨。
加快国内旅游市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国际旅游市场由单一型向多向型转变。通过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商贸的有机结合、提高服务业的品位,以满足中外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使杭州旅游业实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世界休闲之都战略的步伐更加稳健扎实,为实施“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
 
 
 
 


[1] 参照2002年旅游业统计数据。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