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历史文化名城丨史话杭州·风物览胜:武林调

发布时间:2025-01-02 点击率:

       武林调是在清末民初时期的杭州宣卷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俗曲发展而成的一种曲艺唱曲形式,流行于杭州及其周边地区。宣卷即宣讲宝卷,始于宋元时期,是继承唐代佛教讲经说法的传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形式,其演唱的文本就是宝卷。

       武林调初为坐唱形式,演唱小段或杭州时调小曲,由专职二胡伴奏,演员兼司鼓板,后改为调唱,曲目转化为长篇大戏,演员或三至五人不等,或一人饰演多个角色,不着戏服,凭手帕、折扇等道具,以面部表情、眼神和身段、做功配合虚拟动作说唱故事,塑造人物。唱腔音乐属板腔体,除“大陆板”“二六板”“平板”“游魂调”等主要腔调外,还根据内容表达需要引入民歌小调和其他姊妹曲种的曲调,兼收并蓄,异彩纷呈。乐队则有专职的鼓板、二胡、三弦乐师。

武林调相关歌谱

       1924年,武林调改宣卷坐唱为化妆人物扮成角色演出,时称“化妆宣卷”,后称“武林班”,并出现高台(戏曲,后称杭剧)和平台(曲艺,即武林调)两种表演形式。代表曲目有《方卿见姑》《岳飞传》《玉堂春》《何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008年,武林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