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西湖风景区环境保护的加强 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开展

点击率:

西湖风景区环境保护的加强

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开展

 

杭州市环境保护局

 

人类在发展中利用和改造环境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杭州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水源、大气、噪声污染严重,城市生态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有的地方已危急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在这一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开始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深入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并摘取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桂冠。

一、加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

杭州市是全国十八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国务院在《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特别强调“杭州、苏州和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一定要很好保护”。根据国务院文件的精神,杭州市结合实际,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尤其加强了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搬迁污染工厂和企业

 在“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湖风景区内开办或迁入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西湖和景区的溪涧,严重污染了水体和景区。

198089,杭州市革命委员会环境保护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环保办)组织了对西湖流域环境污染源的首次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上、下水量,污水排放形式、排放口位置、去向;区域工厂产品名称、产量,主要原料名称、用量,工艺流程,“三废”排放情况;燃料及锅炉使用情况;单位自然状况及其他。调查工作由杭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具体实施。调查结果显示:西湖流域内有工厂20家,医院及疗养院9家,宾馆、招待所、菜馆共19家,机关、学校分别为17家、10家;有西湖游船322只,其中大型油船11只、柴油船6只;西湖周围单位有锅炉30台,每天排入西湖的生活废水4000吨,排入的主要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氨、总磷、总氮、酚、氰和汞;西湖流域每年使用农药17405公斤、钾肥1000公斤、氮肥72960公斤、复合肥料4930公斤,化肥总量为78890公斤;西湖平均每日接待游客8570人次。

在调查景区污染源的基础上,市环保办向市政府提出了调整工业布局、搬迁重污染企业的方案。经市政府批准,1980年至1985年,浙江无线电厂、杭州电视机厂、西湖轴承厂、杭州吴山无线电厂等17个企业,从西湖风景名胜区迁出,消除了一批工业污染源。其中,地处八封田景区附近的富春江水泥厂,就地开山生产水泥,是杭州市基本建设所需水泥的主要供货厂家。1984年,市政府克服重重困难,下决心迁移了该水泥厂,既消除了西湖风景区的一大污染源,又保护了风景名胜资源。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杭州市的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为此,市环保局于1984年在《关于改革环境保护管理的报告》中,提出了“简化工商企业登记的环保审批手续”的措施,为全市工商企业的发展“松了绑”,也使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工商企业有了新发展,仅1983年至1985年就新增700多家企业。然而,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小,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增加了水污染源。这一问题引起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方面对景区新开的工商企业开展调查清理,责令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限期整改,另一方面对新建项目采取严格审批的管理措施。

与此同时,景区内的工业企业仍在继续搬迁。1986年至1990年,杭州自动化研究所、西湖游船处、杭州香料厂、杭州压力表厂、杭州手表厂、杭州温度表厂等10个企业,从西湖风景名胜区搬迁,又消除了景区内的一批工业粉尘、噪声和水污染源。

2、建成西湖引水工程

西湖水面约5.6平方公里,水深1.61.8米,储水8001000万立方米,系淡水湖泊,水源要靠天然降雨和山间积蓄的泉水。西湖的截雨面积约2.4平方公里,年降雨量1489毫米,年蒸发量约1139毫米,水源不足,自净能力差。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湖周围的建筑物不断增加,区域内的工业、饮食服务行业、宾馆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废水不断排入湖内,农业用水直接或间接流入西湖,使西湖污染不断加重,水质逐渐变差。

1978年,西湖水体透明度为36厘米,北里湖只有17厘米,水体中含氮、磷元素升高,被认为已是富营养化湖泊。次年春,由于行驶湖中的柴油机船的油污染,湖面出现了成片油膜,加之西湖周围单位燃用煤锅炉降落的烟尘,沿湖滨一带水面形成了一条宽20多米、长约2公里的黑带。

针对西湖水体污染的日益加剧,杭州市环保部门开始着手调研,并报请省科委立项。1979年初,浙江省科委向杭州市环保办下达了《西湖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综合防治措施研究》项目,启动了课题研究工作。通过3年的努力,市环保办完成了该科研项目,并在1982年省科委召开的评审会上通过了专家评审。

在此期间,市环保办召开了西湖水体污染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综合整治的研讨会,提出了引钱塘江水治西湖的意见。在1979年省、市科学协会召开的《西湖环境科学讨论会》上,市环保办又提出了实施西湖引水工程的建议。此后,市政府决定利用赤山埠水厂设备引钱塘江水入湖。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引钱塘江水入湖是改善西湖水体的有效措施。但由于赤山埠水厂的主要功能是向市区供水,可供入湖的水量有限。

19813月,西湖水体局部由绿色变成棕红色,未几天又变为褐色,出现了西湖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黑水”。之后,该现象由局部扩展至整个外湖湖面;小南湖西南岸、苏堤南端东侧一带湖面,飘浮起大片白色泡沫,堆聚不散,散发出藻类腥味。面对西湖水体突然变黑的情况,市环保办及时作了调查,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引水等紧急处理的措施。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赤山埠自来水厂的取水设备,引进钱塘江水注入西湖。至512日,西湖水体水色恢复到原来的暗黄绿色。

为了彻底改善西湖水体,保护西湖水质,1982420日,市建委召开了有关部门参加的西湖引水工程座谈会,市园林管理局成立了西湖引水工程筹建组。6月,市建委批复同意了市园林管理局提出的《西湖引水工程资料调研大纲》,市计划委员会将西湖引水工程列入了年度基本建设项目计划。10月,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同意了杭州市经过3年科学论证的《杭州市自钱塘江向西湖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计划任务书》,并列入国家环保经费投资的项目计划。

从钱塘江引水入西湖的工程方案经国家建设环境保护部同意后,又经过有关专家一年多的工程设计论证,于198521日正式动工,1986930日竣工通水,历时20个月,总投资人民币1169万元。引水工程包括在钱塘江边闸口处新建取水泵站一座,配备装机容量720千瓦的取水泵4台,并建水质监察室;输水管线全长3194.5米,从闸口小桥外街江边开始,经复兴街、南星桥铁路货运站、鱼塘、浙赣铁路、南山公墓;穿过玉皇山、九曜山,经太子湾注入小南湖。工程设计日取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总贮水量的3%,每日实际引水20余万吨。从小南湖进口,转三潭印月西,沿花港东进入西里湖、岳湖,再经映波桥分两股入外湖,一是三潭印月东,二是平行苏堤,在少年宫泄入运河。根据引水进入西湖后的流速计算,抵达出水口最少需6-7天。这样就使湖水得到了一定的稀释,水体变活,可降低水温和pH值,能扰乱藻类的繁殖发育。该工程竣工引水后,不但使西湖能保持游览的水位,水质也得到了改善。西湖水体透明度提高9.1厘米,其中小南湖变化最大,由48.9厘米提高到77.3厘米;影响西湖水体透明度的浮游动物在种类结构上、生态属性上以及个体数量上都有所变化,主要浮游动物数量年平均比引水前降低73.4%,浮游生物密度降低,进一步提高了湖水的透明度。

1989年,杭州西湖引水工程获国家环境治理工程奖、浙江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3、建设环湖污水截流工程

西湖环湖污水截流工程,于1978年开始筹建,1981年完成并发挥效益,总投资计人民币150余万元,由国家列入环境保护建设计划拨款兴建。

1979年,市园林管理局与市环保办,对西湖流域27平方公里范围的排放污水单位开展了调查。统计结果有休养所、疗养院、旅馆、招待所、菜馆、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商店等126个单位,常住人口3万多人,每日排放污水近万吨,其中直接排入西湖水域的有4000多吨。此外,湖周农田施肥中含有的有机磷农药、氮肥,除植物吸收和降解外,也随雨水流入西湖。这些生活、生产废水及农药化肥,是构成西湖水域的主要污染源,直接影响了西湖的水质。根据调查情况,市园林管理和环境保护部门,提出了截流环湖污水的工程方案。

环湖污水截流管网,分为南、西、北各一条管线,埋设污水截流管道计17余公里长,建有污水泵站10座。南线,从净慈寺前万工池开始,经长桥、清波门、涌金门,接入浣沙河下水道,全长3295米。沿线设净慈寺、长桥、清波等3座污水泵站。西线,从花港观鱼开始,经丁家山、卧龙桥,接入曙光路污水泵站,全长3225米。沿线设花港观鱼、丁家山、卧龙桥等3座泵站。北线分为3条:第一条从石莲亭117医院开始,经洪春桥接入曙光路污水泵站;第二条从北山路的新新饭店开始,入葛岭污水泵站;第三条从孤山平湖秋月开始,入楼外楼菜馆污水泵站。3条污水管道的污水,在曙光路污水泵站汇合,导入原杭州大学污水总管泵站,全长为7100米。

此外,为使环湖污水截流工程配套,先后建了玉皇山、海军疗养院、中国丝绸博物馆至长桥污水泵站支线;花家宾馆至花港污水泵站支线;玉皇茶室、山外山菜馆至曙光路污水管道支线;三台山工人疗养院至卧龙桥污水泵站支线;里东山弄住宅区至曙光路污水泵站支线;栖霞岭住宅区至岳坟污水管道支线;汪庄污水泵站至净慈寺站支线;刘庄污水泵站至丁家山泵站支线。这8条污水管道支线构成了西湖流域的下水管网,扩大了西湖污水的截流范围。据1989年调查,西湖流域污水月排放量为29.76万吨,其中已接入截污管道的有21.64万吨,占排污总量的72.73%,较好地发挥了截污效益。

4、治理烟尘、噪声、油污污染

1)开展消烟除尘工作

1973年,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发出《关于下达改造落后锅炉计划的通知》,规定改造西湖周围和杭州饭店至飞机场、火车站沿路两侧冒黑烟的落后锅炉,计划在3年内全部改造完毕。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预定目标未能实现。

1977年起,以西湖风景区为重点,又有步骤地开展了消烟除尘工作,提倡改燃煤锅炉为烧油锅炉。期间,省、市环保办联合召开了消烟除尘工作会议,市环保办成立了消烟除尘工作小组。至19796月,西湖周围55台冒黑烟锅炉中,有35台采取了消烟除尘措施。

19846月,市政府召开第二次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认为,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全国旅游胜地,是环境保护的重点;净化西湖风景区的大气,保护西湖风景区的自然环境,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会议决定,在年内建成西湖周围无黑烟区。为此,市政府于79日发出了《关于发布西湖周围无黑烟区规定的通知》,规定:1.西湖周围无黑烟区范围包括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和西湖周围。2.西湖周围使用锅炉和炉灶的单位,必须采取措施,抓紧完成消烟除尘工作。自1984101日起,锅炉和炉灶的烟气排放浓度不得超过林格曼图一级,短期阵发性排放浓度不得超过二级。3.凡消烟除尘工作按期达到要求,并始终保持无黑烟排放的单位,年终给予主要负责人奖金20100元、有关人员40200元,奖金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或专用资金中支付;如期未达到要求者,则加收510倍的排污费;年底仍冒黑烟者,给予罚款、扣除供煤指标或停产治理等处理,并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罚款1050元。4.凡已实现不冒黑烟并领取合格证和受到奖励的单位,因管理不善又重冒黑烟者,将依法加重收费和罚款。

《通知》发出后,绝大多数单位行动快,工作抓得紧。911日至15日,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联合组成视察组,对西湖周围各单位的消烟除尘工作开展了视察活动。视察组在巡查的基础上,又重点查看了市政府机关食堂、新新饭店、西湖宾馆、省军区政治部、一二八医院等15个单位的炉、灶技术改造情况,推动了西湖周围无黑烟区的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市环保局、市能源协会、市节能服务中心等部门,对西湖周围55个单位的司炉工分批进行了操作技术培训,推广了新的操作技术,各单位按计划加强了炉、灶治理改造工作。截至1228日,西湖周围168个单位的648台燃用设备全部治理完毕,其中锅炉144台、灶头423台、开水炉72台、其它窑炉9台,基本实现了西湖周围无黑烟区。此外,共有146个单位的近300名相关人员受到了奖励,对44个未如期完成治理任务的单位加收了排污费。

2)控制景区环境噪声

19825月,市环保办首次对西湖风景区的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噪声评价指标统一采用等效A声级,共96个噪声测点,其中西湖湖面5个点,西湖沿岸公园66个点,西湖山区景点25个点。监测结果为:湖面平均声级48分贝,最高声级51分贝;沿湖公园平均声级51分贝,最高声级65分贝;西湖山区风景点平均声级50.60分贝,最高声级63分贝。

19845月,市环保局又对包括风景区在内的声环境进行调查,并邀请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福建环保监测中心站等单位的声学专家指导。在六和塔、虎跑、花港观鱼、苏堤春晓、曲院风荷、灵隐、岳坟、中山公园、西泠印社、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阮公墩、六公园、柳浪闻莺、吴山江湖汇观亭、茗香楼等风景游览处,测得代表西湖景点的平均声级54.50分贝,最高声级72.20分贝,最低声级45.10分贝。通过对国内、外游客的293张有效主观调查表格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引起游客烦恼的噪声阈值是60.10分贝。

1985年末,西湖水面上除挖泥船外已无其他燃油机动游船,基本控制了湖面船舶的噪声。

此后,《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明确规定“西湖湖面禁止机动船鸣喇叭;喷气式飞机不得在西湖风景区、文教区和人口稠密区上空训练飞行;火车进入市区(南至钱塘江大桥、北至艮山门火车站),应使用风笛,并控制鸣笛,除遇有紧急情况外,一律不准使用汽笛。”

3解决西湖油船污染

1973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陪同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在杭州参观访问。在游西湖时,周总理看到船尾水面漂起油污,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的西湖不能被污染了。你们要少用游艇,多用木船,这样既可增加游客兴趣,还能避免湖水被污染。”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从1974年起,省委、市委就开始对行驶在西湖湖面的柴、汽油船进行更换、改造的工作,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工作进展不快。197712月,省委主要负责人铁瑛等同志,对抓紧西湖污染治理作了批示,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省委领导的指示,市委迅速召开了市园管局、市环保办主要负责人会议,要求尽快制订出治理西湖污染的规划,并特别强调要搞好湖面油污的清除工作。此后,市委领导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对西湖污染的治理要求,并再次召开市建设委员会、市环保办、市园管局等部门负责人会议,讨论决定了近期西湖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要求在1978101日前,抓紧改造在西湖里行驶的油船,停止使用柴油机器船。但由于改造的经费未完全落实,改船的进展仍然不快。

1979年,市环保办决定从环境保护经费中划拨油船改造补助经费,改船工作开始取得一定的进展。据市环保办1980年调查,每天有322艘各类船只在西湖里行驶,其中有大型柴油、汽油机器船117艘,电瓶船55艘,摩托快艇20艘,木船240只。改船工作由市园管局具体负责实施。截至1985年,市政府投资132万元,共改造92艘在西湖行驶的有污染的柴、汽油船,基本消除了湖面的油污污染源。

二、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19798月,全国城市环保工作会议在成都市召开。会议提出,要重点抓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杭州市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从这一年开始,有计划地开展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

1、加快大气污染源治理,创建烟尘控制市

在西湖周围实现无黑烟区后,至1988年,机场路、延安路、武林广场及6个城区的主要街道两侧,先后都建成了无黑烟区。

1989年,按照国家环保局关于创建烟尘控制区的规定,杭州市区完成了创建烟尘控制区的计划。据统计,该年度市区建城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面积为134.91平方公里,加上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实际市区烟尘控制区面积为175.85平方公里。在已建成的烟尘控制区范围内,共有锅炉1847合,窑炉554座,生活灶9121眼。经监测验收,锅炉烟气黑度排放合格1790台,达标率为96.9%;烟尘浓度排放合格1724台,达标率为93.3%;工业窑炉烟气黑度排放合格517座,达标率为93.3%;烟尘浓度排放合格511座,达标率为92.2%;生活灶烟气黑度排放合格8827眼,达标率为96.7%

此后,全市继续采取多种技术和管理措施,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的创建成果。同时,积极抓好各县(市)烟控区的创建工作。至1997年,临安县锦城镇,余杭县临平镇,桐庐县桐庐镇和三合镇,萧山市城厢镇、瓜沥镇和临浦镇,富阳市富阳镇和新登镇,建德市白沙镇、寿昌镇、梅城镇、三都镇和乾潭镇,淳安县排岭镇和汾口镇等也先后建成了烟尘控制区。1998年,杭州市区烟尘控制区面积扩大到196.02平方公里。2000年,滨江区建成46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市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并加强了国道(含高速公路)、省道和铁路沿线、城郊结合部的烟尘控制区建设。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杭州市区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积极开展了燃煤脱硫工作。1980年至1990年,杭州市区先后搬迁、并转或关停了181家污染严重的工厂和单位。从1986年开始,杭州市环保和燃料供应部门在杭州热水瓶厂、北京菜馆开展了型煤使用试点,并大力推广民用型煤。此后,市区及西湖风景区的锅炉和灶先后改燃煤为燃气或燃油或用电,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逐年减少。1999年,市区开始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杭州市实施“禁硫”监督管理的通知》。是年,市区用煤单位的煤中含硫量从1998年上半年平均1.75%下降到年均0.65%,下降了62.60%。次年,市区进一步加强了“禁硫”管理工作,至年底,有102个单位完成锅炉改造,26个单位停用燃煤设备,对17个单位的10/小时以上的燃煤锅炉下达了限期改用脱硫设施的通知,洁净固硫型煤使用量比上年增加了73%

1989年开始,杭州市公安交警和环保部门,加强了对市区汽车尾气的管理和监测工作,重视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逐年提高。1991年,市区机动车尾气排放路检达标率为71.73%,到2005年达94.75%

此外,市政府加强了城市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市区的气化率不断提高,有效减轻了大气污染,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1982年,市区在湖滨和城站建成两个联片供热站;1984年,设计装机容量为3600千瓦的杭州热电厂建成,向60多个企业供气,削减烟囱60多只,对拱墅区的工厂实行联片供热;1985年,杭州钢铁厂42孔焦炉煤气工程陆续建成供气,日产煤气20万标立米;1989年,杭州管道煤气制品厂建成,日供气30万标立米,至是年底,市区共建成10个联片供热站;1992年,市区人工煤气供应量为860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量为20682吨,气化率为66.9%;到2004年,杭州市区气化率已上升到99.01%

进入新世纪后,全市深入推进烟尘污染的整治,对市区主要入城口公路沿线的水泥厂实施了全面整顿;在市区城郊结合部及沿公路、铁路等地区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对销售和使用硫含量超标煤的单位及超标排放粉尘的工厂,依法从严处罚。市区烟尘控制区内燃用设备的烟尘排放复测工作完成100%,烟尘控制区继续得到巩固。2002年,市政府颁布《杭州市区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的实施意见》,并将实施“禁燃区”列入市政府年度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后,市政府又先后颁发《关于加强市区城市建设扬尘控制的实施意见》和《杭州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对建筑施工、道路建设、拆迁工地的扬尘污染控制,规范了扬尘污染的治理、管理工作。至2003年底,全市列入市政府关停名单的316个矿山、水泥厂和砖瓦厂,基本完成关停计划。同年,萧山、余杭区开展“禁燃区”工作。至12月底,市区29个单位完成锅炉改造,120余家餐饮业完成油烟污染治理;市区共建成“禁燃区”76平方公里,拆除燃煤锅炉近100台,削减耗煤量20万吨/年。2004年,重点督促各电(热)厂等燃用煤大户,实施销烟除尘脱硫方案和“禁燃区”中期工程。

2005年,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已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工业用煤量逐年增加,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的总量却呈下降趋势。是年,全市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总量分别比1986年下降12.16%5.78倍和1.32倍。市区空气环境质量的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02年仅为263天,2005年达到301天。

2、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重点治理水环境污染

1)市区河道综合整治

新开河是江干区的主要排水和农灌河道。19814月,江干区政府成立新开河疏浚办公室。该工程于同年615日开始分段疏浚,至19847月竣工,历时3年零4个月,投资550万元,砌筑驳挡土墙8740米,完成土石方25万余立方米,为减少新开河的水体污染、保护市区的蔬菜基地创造了条件。

中河与东河,自五十年代初全线疏浚后,又曾几度分段浚治。由于以往治河未曾与截污和旧城改造结合,至八十年代初,河道又复淤塞变窄,日排入河内的污水达10万吨之多;并且沿河两岸民宅破旧不堪,排水系统亟待改造。为此,按照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市政府于1982810日作出《关于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决定》,并成立了七人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杭州市中河综合治理总指挥部和江干、上城、下城三个分指挥部。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河道整治、污水治理、道路建设、绿地建设及住宅建设等项目,自19833月开工,至19883月竣工,历时5年之久,总投资22035万元,实际耗资21785万元。在河道治理中,中河按8米至10米、东河按10米至30米的设计要求,河岸线基本保持原状,共砌筑驳1.91万米、挡土墙1.61万米,清除淤泥11.84万立方米。沿河两岸,埋设直径为300毫米至1500毫米的污水截流管道16.5公里,直径为200毫米至1200毫米的雨水管道10.6公里,并利用埋设截流管道的位置辟建带形公园,总长10公里,占地16.27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还翻建中河至贴沙河渠道75米,中河至东河连通管道316米。综合治理后的中河、东河,污水截流,河水变清,小桥流水,环境优雅。19918月,该工程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受到了国家环保局、建设部的表彰。

1985年至1993年,杭州市还先后投资190万元,整治了南应加河,使其与朝晖住宅区建设相匹配;投资70万元,疏治了官河750米,配合采荷住宅区建设;投资25万元,对西溪河上的卡口阻水河段进行了清除;投资53万元,疏浚了沿山河,使其河床标高为黄海高程1米;投资40万元,疏浚了南星桥至闸口电厂段河道,清除淤泥1200立方米;投资230万元,整治了古新河,改建新河坝闸门配用房一座。

除了重视湖泊、河道的疏浚治理外,为了加强市区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全市还加强了市污水排放与处理工程的建设。1957年至1962年,市政府投资605.418万元,建成了杭州市第一污水干管。1983年至1986年,作为综合治理中、东河工程的分项工程,又建成了杭州市第二污水干管。该干管总长6825.31米,完成投资1300.6万元,主要用于排放旧城区中河、东河两岸的生活和生产污水,并接纳在三堡W337号井处的第一污水干管的污水,进入四堡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钱塘江下游。199310月,运河(杭州段)截污处理工程即第三污水干管系统动工建设。该工程由总长116.84公里的污水干支总管、10座提升泵站以及总规模日处理60万吨的四堡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组成,于1998年底投入运行。

2)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1993年至1995年,全市安排废水治理项目244个(市区131个),投入治理资金11842.94万元(市区7440.71万元),竣工项目224个(市区106个)。通过对污染源的治理,截至1995年底,已创建建德市新安江镇、梅城镇、寿昌镇三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

199621,为了保护苕溪饮用水源,临安县政府痛下“壮士断臂”的决心,按照杭州市政府责令,决定停止临安化工厂、临安青山化工厂的生产,使排入苕溪(青山地区)的有机污染总量削减70.42%,明显改善了苕溪水质。建于1968年的临安化工厂是一家国有中型企业,几十年来一直呈稳步发展的势头。在1995年末,即停产的前夕,其固定资产已达4660万元,职工796人,厂区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当年工业生产总值1.405亿元,销售额1亿元。该厂生产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的生产规模及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均列前茅。“八五”期间,上交财税3120万元,最多一年占临安总税收的10%。但是,这家企业的利润却是以牺牲苕溪水系的水质为代价的:该厂每天向苕溪排放污水1200吨至1500吨,约占苕溪接纳的全部工业污水的一半以上。1996年,临安市关停类似污染大户4家,少收利税1500万元,但苕溪告别了其漫长的蒙垢史。

此外,为执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至1996930日,市政府和各县()、区政府下令取缔、关闭89个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等9种行业的企业,削减工业废水7973.74万吨。是年,市政府作出治理太湖流域杭州段污染的计划,对82个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作出3年完成治理任务的决定,其中有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72个;建成9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即杭州市祥符水厂奉口、萧山市第一和第二水厂、富阳镇自来水厂、临安市自来水厂、淳安县千岛湖镇水厂和大墅镇水厂、威坪镇水厂、桐庐镇自来水厂等饮用水源保护区。次年,市、县(市)、区政府又取缔、关停126个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冶炼等污染企业;投入治理资金3.52亿元,其中老污染治理0.67亿元;创建8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1998年,列入太湖流域(杭州境域)水污染治理的重点企业87(市区18个、临安市21个、余杭市48),完成治理任务达标排放63个,停产治理8个;投入治理资金9133.77万元,年削减污水排放量514.64万吨。当年121日起,杭州市区及余杭市、临安市的苕溪、运河流域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杭州市列入浙江省环境保护“蓝天、碧水、绿色”工程的计划项目38个,其中1998年开工建设10个,投资额完成7.92亿元。从2000年开始,市区全面启动“碧水工程”,完成10条主要河道的综合治理,对70条、共计长达216.3公里的内河开展全面清淤,共清除淤泥447万立方米,运河疏浚达52万立方米;23个重点排污企业完成污水纳管工作,市区年新增截污量15万吨/日,减少了对市区河道的排污量;对市区内河和运河实施引配水工程,使运河和市区河道水质有所改善。同时,继续实施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计划,对50多个违法排污单位实施行政处罚,责令11个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企业停产治理。

1991年至2000年,全市共安排工业污染治理项目3159个,其中市区1396个;安排废水治理项目1252个,其中市区464个;工业污染治理竣工项目2807个,其中市区1311个;废水治理竣工项目1073个,其中市区399个。至2000年底,全市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1026套,其中运转正常为999套;市区共305套,运转正常的297套。

进入新世纪后,全市继续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饮用水源的保护。2001年,市政府下发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年度计划,并将目标分解为15个方面、68项具体指标,落实到各相关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种猪场、杭州灯塔养殖总场、杭州市奶业公司和杭州田园分场等,均完成污染整治和污水纳管,削减了畜禽养殖污染。对钱塘江流域的4个自来水厂的水污染源进行定量排查,拆除九溪水厂上游1000米范围内的5个黄砂码头,减少了对该厂水源的污染;禁止发放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采砂的许可证,加强对船舶污染的管理,确保了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6%以上。

此后,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杭州实际,市环保局等三个部门制订了《杭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并于200264日由市政府办公厅转发。该方案划定了禁养区(全市不准规模化养殖畜禽的区域为三个)和限养区(实现畜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规范养殖场建设,对现有养殖场(户)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削减环境敏感区域的饲养总量,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加强了对饮用水源和风景名胜区等的畜禽污染控制。方案要求到2004年底,禁养区规模化养殖原则上全部实现关停转迁;限养区排污总量控制在2000年的20%以内,废物资源化率达到80%;到“十五”计划期末,全市所有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物须达标排放,排污总量控制在2000年的50%以内。至是年底,全市关闭养猪场6个、养牛场6个、苗猪市场2个,削减生猪存栏量90400多头、牛存栏量减1580多头;市区58家工业企业完成污水截污纳管,94个生活小区、83家公建单位、40家农贸市场、100个沿河水污染源截污纳管,全年市区新增截污量10万吨/日。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扩容完善工程(60万吨/日一级处理),竣工投入运行;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年底通水试运行。此外,富阳市、桐庐县、建德市、萧山区的污水处理厂工程也相继开工建设。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杭州市开始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试点工作。

2003314,市政府召开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专题会议,着重研究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要点及对策。杭州市区发现“非典”病例后,市、县(市)环保部门建立了疫情报告和环境管理制度,着重加强了对饮用水源和医疗废水、医疗废物及实验点生活垃圾处理的监管工作。同时,各县(市)也加强了对小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桐庐县制订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淳安县开展了“保护母亲湖洁美大行动”,重点清理湖岸、河道垃圾,加强水上餐馆业管理;建德市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开展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改水改厕工程。至是年底,全市“禁养区”范围内关闭养殖场9个、养牛场6个,共削减生猪22.19万头,完成应削减总量的83.20%,削减奶牛2960头,占应削减总量的55.60%;全市新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3个。

2004528,浙江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7月,钱塘江流域部分水域首次爆发蓝藻,全流域氨氮严重超标,市及相关县(市)环保部门,对全市集中式供水的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周边的污染源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加强了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二期工程开工;市区工业企业、生活小区及公建单位截污纳管有新进展,新增截污量2.4万吨/日;全市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00余个,禁养生猪31.6万头,减养奶牛6833头、家禽51万羽,基本完成20022004年全市禁养工作目标。1112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杭州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办法》。《办法》规定,清洁生产的推行应遵循政府导向、强制实施和企业自愿行动的原则;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超过环保部门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必须实施清洁生产。1228日,市政府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07年,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钱塘江流域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达标率达到80%以上。

2001年至2004年,全市共安排工业污染治理项目389个,投资为61025.60万元,其中市区216个,投资43454.10万元;水污染治理项目185个,其中市区89个;工业污染治理竣工项目348个,其中水污染治理竣工项目174个,市区分别为179个、81个。至2004年底,全市拥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889套,其中市区为416套;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02%,市区达到97.01%;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81%

3、加强环境噪声治理,全面开展达标区建设

杭州市最早进行的是交通噪声的治理。1979年初,市交警大队开始试用交通指挥仪指挥,逐步淘汰了高音喇叭。同年,在解放路试用快慢车道物体隔离带;市区建成第一座立交桥——艮山立交桥,汽车鸣喇叭的次数大幅度减少。1981年起,根据《杭州市噪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拖拉机被禁止进入市区,市区280辆高噪声的柴油平板车和2000多辆高噪声的老式车及三轮摩托车被禁用。此后4年,市公交公司发布了《关于汽车安装低音喇叭的规定》,300多辆公交车上的高音喇叭被全部拆除;市环保局在解放路太平洋电影院门前路边,设立了噪声自动监测显示牌,以加强群众对交通噪声的监督;市环保局和工商局联合发布了《禁止使用铁轮手推车的规定》,要求在198551日前,市区228辆噪声刺耳的铁轮棒冰手推车的铁轮全部换成橡胶轮子,消除了这一严重的噪声污染源。此事在全国噪声防治工作会上得到了国家环保局的表扬。1989年,市公安局和环保局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交通噪声的通告》,重点是控制汽车鸣喇叭。同年起,市监测站按规定进行一年一次的道路交通噪声监测。1995年,市公安局和环保局又联合颁发了《关于严格控制机动车噪声污染的通告》,规定文晖路、文三路以南,环城东路、朝晖路接绍兴路以西,清泰路、开元路以北,环城西路、湖滨路、南山路以东;西湖风景区环湖道路及南山路、虎跑路、灵隐路;其他设有物体、绿带隔离和设有禁鸣喇叭标志的道路,一切机动车严禁鸣喇叭。

与此同时,交通噪声的治理范围逐步从汽车扩大到飞机、火车和船舶。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杭空军司令部向部队发布《关于避开杭州市区上空飞行的规定》,从此,在市区和西湖风景区上空,基本没有战斗机飞越。同年,杭州铁路分局作出《禁止火车经过市区时鸣汽笛和控制鸣笛次数的规定》。到1985年末,西湖水面上除挖泥船外已无其他燃油机动游船,基本控制了湖面船舶噪声。1991年,市交通局内河港航监督处颁布了《关于杭州市区运河航段船舶噪声管理的航行通告》,规定:夜间除运送鲜活蔬菜外,其他机动船舶一律禁止航行。夜间航行以灯光示意,非紧急情况不准鸣笛。1994年,市交通局和环保局又联合发布了《关于严格控制运河(杭州段)船舶噪声污染的通告》,规定:夜间除运输鲜活农副产品外,一切挂浆机船和其他噪声超标准的船舶,禁止进入拱宸桥以南水域;装卸货物的船舶,不得超越指定的区域、码头作业;夜间航行的船舶,时速不得超过5公里,除危及安全情况外,不准鸣笛,确保船舶噪声达到国家环境噪声标准。

1984年开始,市环保局进一步扩大噪声的治理与管理范围,对市区企事业单位凡固定源噪声昼间超过60分贝、夜间超过50分贝者,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19899月,加强了对市区夜间施工噪声检查,依法查处违章施工单位,此后,违章施工事例逐年下降。同年,又完成了市区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将124.6平方公里的市区范围,划成623个功能区块,其中47条道路交通干线的两侧,计作1个交通干线两侧区。声功能区的划分,为以后固定源噪声超标按不同功能区收费提供了法律依据。自这一年起,市区环境噪声的监测走向规范化。根据国家《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及《浙江省环境噪声监测实施细则》,每年必测项目为:功能区噪声、区域环境噪声(白天)和道路交通噪声,选测项目是高空昼夜24小时噪声监测点。

环境噪声的有效治理促进了环境噪声控制区和达标区的建设。1986年,在下城区武林街道浙江医科大学附近0.1平方公里的居民、文教和商业的混合区,由市环保局组织、下城区环保站实施,创建了全市第一个环境噪声控制区。此后,市区5个行政区的10个街道相继推广武林街道经验,至1990年,共创噪声控制区11个,面积12.83平方公里,覆盖人口35.5万人。噪声控制区以治理锅炉鼓风机、水泵、空压机等固定源噪声为主。4年共治理固定噪声源436个,平均等效声级,治理后比治理前降低11.5分贝,治理经费500万元。

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环保局《关于开展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的几点意见》,从1991年起,市区5个行政区又全面开展了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工作。市政府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了“杭州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各行政区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区达标区领导小组。市政府把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当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由分管副市长和各区分管区长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然后区长和创建街道及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有的街道还和辖区内噪声超标单位签订限期治理目标责任书。小营巷、清波、涌金、湖滨、长庆、天水、朝晖、艮山、北山、南山、灵隐、西溪、紫阳、和睦、小河、东新和米市巷等街道为创建噪声达标区而整治各类环境噪声。大多数街道都有2个以上的功能区,整治后按功能性质统一组成8个功能区块,其中居民、文教区2个,一类混合区1个,二类混合区2个,工业集中区3个。交通干线两侧区分布在其他功能区内,未单独计入区块数。至1994年,8个达标区块面积为40.3平方公里,占市区建成区面积的44.7%。达标区内共有固定噪声源630个,治理率100%,昼夜达标率97.6%,夜间达标率94.6%;交通干线78条(段),总长114.96公里,交通噪声由创建前的72.74分贝,降到69.88分贝,低于国家环保局提供的70分贝控制指标;上规划的建筑工地105个,共减少夜间施工时间1048小时,夜间打桩基本禁止,昼间打桩减少了冲击桩和振动桩机的使用,群众关于施工噪声的来信来访,比创建前有所减少;重要社会生活噪声源109个,治理后噪声源噪声分别下降210分贝。8个噪声达标区的环境噪声平均值,从创建前的59.95分贝,降低到创建后的55.36分贝,平均每平方公里每降低1分贝耗资6.841万元,提高了声环境质量,使34万市民受益。

1995年,市区声环境功能区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区划情况为:O(特殊住宅区)区块3个,1(居民、文教区)区块6个,2(混合区)区块4个,3(工业集中区)区块4个,4(交通干线两侧)78条道路交通干线和内河航道与铁路两侧区。同年,5个行政区的9个街道26.3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完成了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达标区建设后,平均下降噪声3.70分贝,受益人口81.96万人。534个固定噪声源,治理达标率94.60%34()46.96公里的道路交通干线,交通噪声平均下降1.40分贝;78个上规模的建筑工地,施工噪声影响面减少0.86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减少4900人;63个社会生活噪声源噪声,分别下降116分贝。截至是年底,市区共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60.50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59%,经省环保局验收合格。1996年,市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划分成7个功能区块,分布在5个行政区内的27个街道,其中属1类标准适用区的4块,2类标准适用区的1块,3类标准适用区的2块,共有固定噪声源752个,建筑施工噪声源141个,社会生活噪声源167个。经复测752个固定声源,有701个达标,达标率为93.22%。各功能区块的环境噪声平均等效A声级均分别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相应限值。

此后,全市在巩固已建达标区的同时,继续扩大新建达标区范围,进一步改善杭州市区的声环境质量。1998年,达标区范围扩大到以城市总体规划的绕城公路为西界,石祥路、德胜路延伸段为北界(包括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钱塘江所围成的封闭区域,总面积为274.48平方公里。创建工作重点是12类区域及新开发的工业园区。是年底,市区的噪声达标区纯面积达到248.11平方公里(1995年扩大187.61平方公里),其中1类标准适用区120.66平方公里,2类标准适用区108.55平方公里,3类标准适用区52.74平方公里(计算噪声达标区纯面积时3类标准适用区面积折半),共分14个区块。区域环境噪声监测设置监测点位1533个,昼间均值52.3157.62分贝,夜间均值43.4848.20分贝,均达到标准要求。通过对821个单位的940个固定噪声源的整治,达标率为92.20%,未达标的73个固定声源边界超标声级均小于5分贝。同时,对155个建筑工地加强管理,对78条交通干线(总长191.75公里)143个社会生活噪声源进行整治,使环境噪声下降,市区137.75万人口受益。1999年,对市区30余个工业噪声点源和敏感点源进行限期治理,三分之一的固定声源经监测,合格率达90%以上。是年12月,通过省环保局检查,确认杭州市建成区新创建和巩固的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153.60平方公里,达标区覆盖率达90%以上。2000年,建成滨江区70.17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市区噪声达标区实际达到223.17平方公里。

90年代后期,县()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也先后开展。19986月和12月,淳安县千岛湖镇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和富阳市富阳镇5.50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先后通过验收。1999年,建德市新安江镇2.30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余杭市临平镇3.30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桐庐县桐庐镇3.8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和萧山市26.8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也先后通过验收。其中萧山市建成区范围内噪声达标区为15.30平方公里。

此外,从1998年开始,杭州市区在每年的高考期间,都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为考生创造了宁静的学习和考试环境,深受学生和市民的好评。

2005年,市区区域环境和道路交通噪声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虽然各类功能区噪声仍然普遍超标,但声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噪声污染程度总体处于较好至轻度污染之间。市区和各县(市)政府所在城镇的交通干线噪声总体呈降势。

 

通过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杭州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市将继续以发展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线,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经济,营造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把杭州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绿色大都市、生态新天堂。(执笔  王正明)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