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贯彻 和对台工作的加强

点击率:

“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贯彻

和对台工作的加强

 

杭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由于台湾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和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适时制定、实施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杭州市的对台工作也随之发展而发展。作为对台重点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杭州的对台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胡锦涛同志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反分裂国家法》,坚持以反“独”遏“独”为首要任务,以争取台湾民心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拓展杭台各领域的交流交往,大力推进杭台经贸交流与合作,认真做好各项对台工作。

一、“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前的杭州对台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期,中国共产党已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并且提到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对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杭州市的对台工作一度停滞,直到1973年才恢复。

 “一国两制”提出前,党和政府的对台工作基本遵循了1966年以前制定的一些对台方针政策,其主要内容周恩来总理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 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2. 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3.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4. 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具体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省亲会友、来去自由, 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一国两制”方针提出之前,杭州的对台工作尚处于恢复阶段,主要以调整对台工作机构和联系在台亲友为主。

 杭州的对台工作机构,在“文化大革命”前期被迫撤销,使对台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整个对台事务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7366日,市委批转市公安局《关于恢复对台工作机构的请求报告》,恢复了市委对台工作组,同时调整了工作组成员,重新开始对台工作。这一时期,台办主要任务是动员在大陆亲属与台湾亲人联系,宣传家乡建设成就。

在此期间,两岸人民处于隔绝状态,在亲情的驱动下,少量台湾同胞迂回、间接、零星地前来杭州。“文化大革命”以前,市对台工作办公室主要是有重点地组织部分台属,通过香港或国外亲友渠道,与在台亲友进行通信联络。上世纪70年代这种通信方式开始逐步扩大范围,动员广大台属寻找去台人员下落,建立通信联系,开展“写家信、念亲人、谈家常、报平安、叙亲情”活动,宣传家乡的变化情况和有关对台方针政策。与此同时,还利用空飘、海飘的方式送出大量家信,以扩大宣传效果和影响。并利用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加强与去台人员联系,宣传中央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

二、“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贯彻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和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以及国际形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党和政府对台工作方针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继承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由此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的方针,酝酿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基本构想形成于19819月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和19821月邓小平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讲话,并最终于1984年前后在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中,在邓小平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全面阐述的多次讲话中,逐渐走向成熟,并达到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高度。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具体包括六个方面:一是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能分割。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二是“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为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要充分考虑台湾能接受的条件;三是 “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由宪法规定设置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等方面都得到切实保障;四是 “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上百年,另一方面 也要确定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五是实行“一国两制”,台湾比香港更宽。台湾可以保留军队,统一后,大陆不仅不派行政人员到台湾去,中央政府还要在全国性政权机构中留出一定比例的名额,让台湾各界人士参与国家管理;六是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50年不变”被正式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和最佳方案,是我国对台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市委的部署下,围绕 “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贯彻,各级对台工作机构开展了多项活动。

首先,全市各级台办和涉台机构,积极组织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涉台形势教育讲座。通过学习,大家充分认识到,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着共同的血缘、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质,有愿意维系在一起的民族感情,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分割的。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几十年来,台湾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台湾的政治前途未卜,人心不稳,影响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地狭人密,资源匮乏,市场有限。从这种现实出发,用“一国两制”的构想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对台湾是十分有利的。台湾可以依托大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经济会发展更快,稳定繁荣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如果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中美关系也不致受损害。一旦通过和平共处的办法解决了台湾问题,对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同时,全市各级台办利用自身和台胞联系较多的优势,采取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大力向在杭台胞台属宣传“一国两制”、宣传杭州:一是抓好台情教育。对台湾的基本情况的了解是涉台教育的基础。通过向干部群众介绍台湾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基本情况,使他们深入了解台湾的历史现状以及台湾和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二是抓好党的对台方针政策教育。党的对台方针政策是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广泛深入地进行党的对台方针政策、台湾局势和对台工作任务要求的宣传教育,有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政策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地做好对台工作;三是抓好涉台法律法规教育。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为解决两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保护台胞台属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大陆分别出台了一系列涉台法律法规,内容涉及探亲、旅游、定居、求学、婚姻、继承、投资经商等各个方面,要让这些政策法规及时为干部群众所了解,使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统一多作贡献。市台办还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聘请有写作经验的政协委员、老报人、文史专员、民主党派成员、台胞、台属,以及原国民党投诚起义的部分军政人员等,组成写作班子,结合杭州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掌故,写出了许多文章。如19808月市台办组织撰写了《八·一四空战目击记》,这篇文章发表后,被香港报纸称之为“军事对话”。另外根据杭州的发展变化,及时报道杭州的城市建设,反映西湖园林建设、经济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新面貌。原国民党少将施友荪五写杭州岳王庙,从一个侧面向赴台人员宣传家乡巨变,通过新华社和南京部队前线广播电台、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播出,收到良好的效果。至1985年,市台办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海峡广播电台和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中新社等新闻媒体单位共计发稿1111篇,向台胞赠送画册、照片等宣传资料近万份。其后,市台办紧紧围绕发展对台经贸这个重点来开展对台宣传,仅1992年就印发宣传材料8000份。

19859月,市台办会同杭州市委宣传部和杭州电视台,历时一个多月,摄制了第一部反映国民党上层人士家乡风貌的电视片—《最忆是杭州》;1987年,市台办协同淳安县台办和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反映去台人员家乡风景名胜的《绿色千岛湖》;期间,市台办还配合台湾崇龙公司在萧山、富阳、桐庐、建德等地拍摄反映杭州风土人情的电视专题片《运河访古话春秋》送进岛内。1992年,市台办加紧围绕发展对台经贸这个重点开开展对台宣传,共计印发宣传材料8000份。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杭州对台工作的全面加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杭州的对台工作从落实台胞政策,保护台胞合法权益着手,积极推进杭台各项交流和人员往来,大力开展杭台经济交流与合作,开创了杭州对台工作的新局面。

(一)落实台胞台属政策,保护合法权益

1981年至1982年,市各级政府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开始落实台胞政策工作。一是清理档案、平反冤假错案。受各种处分的15人中,经复查属冤假错案的6人,已全部改正平反,其档案全部作了清理,对被查抄财物作了赔偿;二是政治上关心,重视发挥其作用。台胞中当选市人大代表2名,安排市政协常委1名、委员4名,省市工会委员各1名,市青联常委1名、委员3名,市妇联委员1名,县区人民代表5名,县政协常委2名,发展共产党员3名,台胞中还有不少人被提拔为各级干部;三是在工作、生活上照顾。遵照中央关于对台胞“一视同仁、并在各方面优先照顾”的政策要求,及时解决了12户台胞住房困难, 10名台胞子女被安排了工作,并对在农村的台胞子女转为居民户口10人,安排工作8人,定期补助5人。

与此同时,杭州市着手开展落实台属政策的调查工作。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台属受到错误处理、个人财物被查抄、私房被挤占等方面的情况。市台办及各县(市)区台办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下基层走访调查,了解基本情况,摸清底细,从“清、深、实、好”四个方面开展调查工作。“清”就是把底子摸清,情况搞明。有重点的把对对台工作价值“大”的(指身份高、作用大、影响广)、“活”的(指有通信、通汇,有转信条件)的工作对象作为重点进行调查摸底,同时物色指导通信对象;“深”就是对台属台胞思想教育工作要做深做细,摸清在台情况,反馈各种信息;“实”就是要求台属台胞所在单位,在落实政策上,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好”就是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做好台属台胞与在台亲友通信工作,动员台属台胞与台湾亲友通信,积极寻找台湾亲友;二是接待好从台湾回来探亲的台胞,主动接触、热情对待,有针对性地安排参观游览,做好服务工作;三是做好对台宣传工作,帮助他们消除各种疑虑;四是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台胞,发挥他们在对台工作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落实去台人员在祖国大陆亲属政策的通知》(中共中央[1981]44号文件)下达后,至1985年,全市共计落实台属政策899户、1151件。其中:落实受错误处理的180人,迫害致死予以昭雪的8人,重新安排工作的36人,作退休、退职处理的45人,落实粮油关系的71人,补发工资的13人(计51,712元),落实查抄财物的378起、归还原物1232件,从财政上退还变价款125,712元,无法赔偿、做好思想工作的122起,落实私房的318件(其中已归还产权的254件、已腾退私房的40处,面积达4050平方米),对生活困难的台属共补助299户,计6.2万元。

重视信访工作,通过及时处理来信来访,保护台胞台属的合法权益,是做好对台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来信来访的台属台胞主要要求:落实台胞、台属政策方面的问题,包括平反冤假错案、归还查找被抄财物、落实私房政策、清理人事档案等;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工作、住房、生活困难等。对此,凡调查属实,符合政策规定的,市台办都协调有关部门一一予以解决。各级台办还通过红十字会等部门,利用电台广播、境外登报等手段,编发了854则寻人启事,使许多台胞、台属找到了亲人。来信来访来电中还有反映房产问题3541件,定居咨询545件,涉台婚姻咨询1545件,违法违章问题253件,来杭定居咨询482件,其他问题1.25万余件。这些来信来访涉及面较广,处理难度较大,存在问题也较多,但市台办对每一件来信来电来访,不论问题大小、时间长短、事情的复杂烦琐,都始终如一地认真处理,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于能帮助解决的问题,都想方设法给予协助;对于不能解决的事情,都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尽量使他们满意而归。

(二)积极推进杭台各项交流和人员往来

1949年到1987年的30多年里,两岸人民处于隔绝状态,杭台之间交流交往很少。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探亲以后,杭台人员开始往来,民间交往化暗为明,并从单向、间接向有限的双向、直接发展。在此期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运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把争取台湾民心工作贯彻到对台政治、经济、文化、宣传和人员往来与各项工作中去。

为切实做好台胞的接待工作,杭州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召开会议,部署接待工作。规定凡台胞来杭探亲,其直系亲属有35天陪同的假期,并要求接待人员要讲团结、讲友谊、讲礼貌,按照“以礼相待、保证安全、来去自由”的原则,接待好每一位来杭台胞。至1985年,来杭探亲台胞达450余人;1987年,我市接待探亲旅游台胞3626人,其中有第一位来京采访党的十三大台湾《环球新闻》副总编兼采访主任皮介行、台湾知名艺人凌峰等;1988年,接待探亲旅游台胞3752人。

杭州曾有许多台胞台属到境外与台湾的亲人会亲,他们会亲前和回杭时,各级台办都会同有关单位采取上门访问、个别谈心、开欢迎会等形式,做好每个出境会亲台属的思想工作,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个别生活有困难的台属,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补助,使他们能顺利会见亲人。至1985年底,杭州去香港、日本、美国等探亲人数达327人。1987年,台胞台属出境会亲有155人;1988年,台属出境会亲的共有214人;1989年,赴台、赴港会亲169人;1990年,赴台探亲、奔丧、定居98人;1991年,赴台探亲奔丧143人;1992年,赴台探亲、奔丧、定居127人。

在做好探亲接待和会亲安排的同时,杭州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安置台胞来杭定居工作,以满足他们叶落归根的心愿。其中1985年,在杭安置定居台胞18人;198620人;198723人;198828人;1988年在杭安置定居台胞28人;198935人,1990年达到39人。这些定居台胞中大多是军政人员,不少还有学者、商界人士。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还对其子女的学习、工作也尽量给予关心照顾。台办还组织定居台胞去各地参观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19855月,市台办组织10多名定居台胞去北京,参观了天安门、故宫、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游览了长城、颐和园,并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的接见。

与此同时,旅游接待、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全面展开。1987年,市台办接待了第一位采访党的十三大的台湾《环球新闻》副总编兼采访组主任皮介行和台湾《八千里云和月》影视制片人凌峰等。1992年,市体委和冬泳协会与台湾早泳协会在杭交流;市环保局与台湾等地专家、学者在杭开展能源节耗与环保学术探讨;台湾陈特事业机构组团2000余人来大陆进行广泛的交流。据统计,到杭州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的台湾同胞1988年为3752人次;1989年为13.8万人次,1990年为24.9万人次,1991年为25万人次,1992年为达27万余人次,不少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声望和学术上有造诣的台胞相继造访杭州。

在杭台交流与交往日益增加,渐趋频繁的形势下,19893月,在市相关部门的推动与支持下,杭州市台胞台属联谊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称杭州市台属联谊会,以下简称“台联会”)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是团结广大台胞台属,积极扶持台属企业,为广大台胞台属排忧解难,并在热情接待到杭州探亲、旅游、访问、考察的台胞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开展对台工作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开展杭台经济交流与合作

杭台经济各有所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台湾企业在企业管理、新产品研发、营销渠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杭州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潜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1988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1991年《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两岸经贸交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客观上为杭台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借助两岸经济的比较优势和互补关系,杭台经贸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1987年杭州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以来,台商投资杭州的热情一直很高,岛内大量的中小企业以及大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纷纷来杭州投资设厂。1989年,杭州批准台商投资企业8家;1990年,批准19家;1991年,批准9家;1992年,批准134家。1990年,市台办会同有关部门对杭籍台商和与杭州有联系的在台经济界人士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初步建立了94名有一定经济实力人士的档案,编印了《浙江省台商名录》和《1000家台湾企业名录》,为以后引进台资打下良好基础。

为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杭州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服务杭台经贸交流:一是每年都召开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出台优惠政策及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把引进台资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还多次利用台商座谈会、恳谈会、引进台资研讨会、组团赴台招商等一系列对台招商引资活动,加大招商力度。同时,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参与一系列重大涉台经贸活动,会见来杭的重要台商团组。各区、县(市)政府台办及开发区领导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宣传投资环境,广泛邀请台商投资考察。全市上下开放意识和亲商意识明显提高,形成较为浓厚的招商氛围;二是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引资步伐,引导台商投资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基础产业以及农业、服务业等,并强化政府招商、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完善入岛招商、委托招商等措施,提高引资实效;三是拓展工作渠道,继续开展杭台双向交流,促进对台经贸合作,着力做好台湾工商界人士工作,邀请台湾商界到杭州参访考察,并组织形式多样的经济技术研讨、经贸洽谈、商品展销等涉台经贸活动;四是强化服务措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各项鼓励和保护台商投资的政策措施,关心和解决台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妥善处理涉台经济纠纷,依法保护台商正当权利,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五是加强协调配合,注重专题调研,结合各地实际,实施“分类指导”,提高对台经济工作水平。市外经贸局、市台办等有关单位配合,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工业总会、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新竹工业园区同业公会、高雄出口加工同业公会等台湾主要同业公会之间的联系,吸引更多台资企业集聚杭州。

四、新时期杭州市对台工作的新特点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杭州各项对台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与1978年以前相比,工作职能和范围都有很大调整,呈现出以下四方面的新特点:
  
(一)对台宣传、调研和涉台教育工作取得新起色

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后,杭州市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把握形势,贴近台湾社会、台湾民情和台湾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宣传入岛工作。

首先,涉台教育的针对性大大加强。结合两岸形势发展和阶段性对台工作任务,适时组织举办形势报告会、座谈会,广泛开展对台宣传和涉台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做好新时期对台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杭台两地新闻交流的主导性更为突出。有重点、有目的地邀请台湾记者来杭采访报道,让台湾媒体多宣传杭州,让台湾民众多了解杭州,大力推动宣传入岛。利用不同形式,继续组织协调市属新闻媒体做好有关涉台新闻的宣传报道,并推动我市新闻团组赴台交流,加强杭台两地媒体间的交流与互动。

第三,涉台信息的实效性得到重视。通过《杭州对台工作》、《涉台情况反映》和《台情参考》等刊物,及时宣传有关对台政策规定和上报各类涉台信息。

第四,调研工作的指导性有所增强。根据台湾局势、两岸关系的变化和围绕对台工作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杭州各级涉台机构选好课题,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取得切实有效的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对台联络和做台湾人民工作迈出新步伐

根据台海局势的变化和岛内的情况,各对台工作机构适时调整充实联络工作对象,逐步建立联络工作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上层联络工作,做好了上层人士及其亲属的联络接待工作,加强联系,密切感情,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反映和动态性情况。同时,根据两岸形势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台湾各党派、各阶层和社会团体重要人士的联络工作,把握工作主动权,加强重要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在此过程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妥善处理各类涉台突发性事件,严防台湾情治部门的渗透和捣乱。

(三)对台经济工作取得新突破

1987年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杭州市对台经贸工作始终围绕正确把握形势,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拓展引资平台,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杭台经贸合作向前发展。到1992年,取得了以下六方面的成就。

一是以招商引资工作为重点,争取利用台资再上新台阶。1.继续将对台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对台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对台工作资源,围绕全市开放型经济总体目标,以杭州国家级开发区、重点软件园为平台,以IT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为重点,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集中对台招商资源,建立稳定的招商渠道。坚持锁定台湾百大企业、上市上柜公司、高科技产业、知名工商社团等目标,并对已建、在建大项目做好跟踪服务工作;3.加强对台湾高科技行业、工商情况的调研,充分发挥杭州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吸引台商来杭州投资。

二是以大型活动为平台,办好各类会展。积极邀请台湾工业总会、电极电子同业公会、工商建研会、观光协会和金融、服务等工商团体来杭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到台资发达地区进行项目推介和引资活动。

三是努力扩大赴台经贸考察团组数量,注重实效,实行对台零距离招商。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赴台经贸团组数量,提高团组质量;积极组织各开发区和各区、县(市)及各产业集团赴台经贸考察交流;积极推动非公职人员赴台进行商务考察,为杭州企业“走出去”扩大商机提供服务。

四是认真做好台商来杭考察工作,不断积累对台招商引资资源。邀请台湾大企业和有实力的大台商来杭考察投资,并协同各开发区和各区、县(市)及产业集团抓住机遇,搞好接待服务工作。

五是切实维护台胞的合法权益。健全完善台商投诉协调机制,把解决台商投诉作为对台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对各类台商投诉进行认真研究,分类处理,依法维护台商的合法权益。

六是加强为在杭台胞、台商的服务,做好“以台引台”工作。定期走访慰问台资企业和台胞台商,适时召开台商座谈会听取意见,帮助解决台商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亲商、安商、富商”工作,进一步优化杭州投资环境。同时,积极发挥市台办联系面广、渠道多的优势,推进“以台引台”工作。

(四)推动对台交流工作取得新进展

充分发挥杭州对台工作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拓宽交流领域,提高交流层次,全面推进杭州对台交流交往工作,并在开展两岸政党交流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首先,杭台交流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交流层次不断提高。重点加强杭州与台湾在经济、文化、农业、科技、卫生、新闻、教育、宗教、旅游、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赴台交流考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由比较单纯的文艺演出延伸到学术层面,包括应邀赴台讲学,传授技艺和参加文化领域的学术研讨会;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日趋深入,杭州许多学术团体和科研单位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并规划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交流项目,杭台两岸学者通过学术研讨和实地参观考察,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增进共识。研讨内容不断深化、务实,专业化学术交流和科技广泛交流增多,由一般参观、访问发展到讲学、技术指导和合作研究。

其次,展现杭州优势与特色,设计交流载体。杭州充分挖掘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如运河文化、丝绸文化和茶叶文化,组织具有较高层次、较大影响,展现杭州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对台交流活动。

第三,规范交流程序,完善交流制度,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指导管理,认真做好赴台人员的行前教育和归后小结工作。1992年,为有效加强对赴台人员的行前教育,富阳县台办翻印下发了1000余份学习资料。

 

百年沧桑,百年悠梦。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契机,它已熔铸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共同振兴中华,是历经沧桑的两岸所有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对台重点城市之一,杭州市在今后的对台工作中,将继续贯彻党中央对台方针政策,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执笔    兵)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