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杭州市中东河等三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点击率:

杭州市中东河等三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上。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杭州城市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根据江南水丰的特点,杭州选择了水环境治理作为城市建设、改变破烂面貌的切入点。20世纪80年代,杭州市展开了最大的三项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即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京杭运河钱塘江沟通工程、西湖引水工程。这也是杭州市史无前例的三项城市建设工程。

一、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

中河、东河,是杭州市从南到北贯穿城区的两条人工古河,相距约1公里,开凿于唐代和五代。历史上,这两条河道先后曾为护城河,兼有泄洪排水功能,都曾是京杭大运河连通钱塘江的重要河道。这两条河对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城市的繁荣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城市不断扩大,两河包络入城,成为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工业发展,人口激增,中东河虽经两次疏浚治理,终因积疾深重,地方财力不足,未能根治。同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加之管理不善,大量污水污物排入河内,居民占河搭屋,两河淤塞日益严重,以致河水失源,水质黑臭,严重污染市区环境,危及居民的身心健康。中东河两岸地段,是旧城区问题最多、市政建设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并影响波及海宁、德清、桐乡、余杭等周边县(市)的农副业生产。“破烂城市”的状况,与杭州作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环境保护城市的性质极不相称,彻底根治中东河,不仅迫在眉睫,而且亦是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

(一)综合治理的决策

1982年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率同财政部等有关领导来杭州视察,省、市领导汇报了中河、东河的现状和必须根治的设想,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对治理经费作出了“中央、省、市三家凑一点”的决定。323日,国家财政部发出《关于杭州疏通河道中央财政给予的资金补助的通知》,明确中央补贴7500万元人民币,从1982年起每年补助1500万元,并按照万元定额拨给钢材、木材、水泥等计划指标。省财政也同时补助2000万元,每年400万元,五年拨清。市地方自筹1.25亿元。这样,使根治中东河有了资金和物质保证。

19825月,遵照市委、市府的指示,市城建局组织了以规划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参加、俞浩鸣副局长为首的调查研究班子,研究中东河综合治理可行性方案,编制计划任务书。市委、市府会同各有关部门经过多方案比较,反复论证,提出了以治理中东河为中心,兼治交通的设想,把搞活水体、提高水质、改善居住条件、扩大交通、绿化环境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方案,即《杭州市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计划任务书》,上报省计经委审批。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立即组织省计划经济委员会、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省城市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和领导到实地踏勘,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是年7月,省政府批准了该计划任务书。在上报省计经委的同时,市政府向国家建设部作了口头汇报,得到了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计划任务书批准后,市政府于1982810日作出《关于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决定》,并成立了以周峰市长为组长,副市长顾维良、陆祖德为副组长,郭桂盛(副市长)、娄秉宜(市建委副书记、副主任)、吴承(市建委副主任、总工程师)、金志鑫(市计委副主任)等成员组成的工程领导小组。同时建立杭州市中东河综合治理总指挥部(简称总指挥部,下同)和江干、上城、下城三个区分指挥部,作为工程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有关街道也建立了动迁组织,形成了指挥网络。在全面组织实施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中,市政府赋予总指挥部五项权力,即对工程建设有管理权,施工组织有指挥权,设备材料有调度权,对实施市府决策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有决定权,对部门之间、单位之间涉及工程方面的矛盾有裁决权。各分指挥部受各辖区区政府领导,具体业务受总指挥部统一协调指导,其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工程拆迁,组织义务劳动,承担适当的施工任务,发动群众加强工程设施管理,协助处理工程范围内的违章事件。

同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人民为治理中东河工程多作贡献,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大力支援,共同把这一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的事业办好。

市政府决定发布后,总指挥部立即委托杭州市建筑设计院做工程初步设计,从定位、选型、结构到工程难点,进一步作了方案比较。3个月后,即19821126日,总指挥部将初步设计以杭河指(198217号文正式上报。122日至5日,省建委组织省市60多个单位的100余位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对初步设计进行会审。会议认为,初步设计和总概算符合计划任务书的要求,定额比较合理;初步设计既考虑了财力、物力的可能性,又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考虑了远近结合,技术上是可行的。1231日,省建委批准了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初步设计,确定了工程的规模、投资和单项工程的详细内容(其中污水处理厂作为方案设计审批)。

1983年初,总指挥部委托做施工图设计,并编制网络计划,制订施工组织大纲。198328日,市政府批转《杭州市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大纲》,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总设计。

与此同时,作为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工程,也于1984420日经初步设计会审,得到了省计经委的批准,其规模为日一级处理20万吨,并留有日二级处理40万吨场地。

初步设计批复时,工程总概算为1.585亿元,由于工程量调整,材料调价等因素,1986年省计经委批准调整概算为2.2035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厂增建8个项目,按日处理40万吨的规模建设。

鉴于投资的限制,整个治理工程分两期实施。中河自凤山桥至闸口3.6公里的河道,以及中河、东河两岸的旧城改造和人行道等均留待二期工程实施。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为一期工程。

(二)工程建设

中东河综合治理是改造旧城、改善环境、改变城市面貌的关键性工程项目。这一组织复杂的旧城改造系统工程,包括了10多个单项工程、近500个单位工程,工程之间互相交错,环环相扣。

根据初步设计规定,中河拆迁宽度以自然巷为界,控制在50米左右,实际拆迁平均宽度为55米,最宽处达74米;东河以能够埋设截流管为限。为此,中东河两岸、四堡污水处理厂等地民居建筑拆除达38.49万平方米,建造安置拆迁房50.61万平方米,划拨国有土地98.87公顷,征农用地49.43公顷,分布在20个住宅小区。除此,工程建设还有:疏浚河道,砌筑两河驳,新建、修整滚水坝及水闸;铺设杭州市第二污水干管及雨、污水截流管,建泵房,在四堡建设污水处理厂;建凤山桥至梅东高桥机动车道,即中河路,并增设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游步道;在丰乐桥新建人行立交地道,新建、改建、整修桥梁;沿河新辟绿化带(公园)等等。

1. 河道治理

中河治理工程建设,从凤山桥至新横河桥长6.1公里,河宽10米左右。在新横河桥上游,设有控制水位差和便于船只进出的一座新坝。沿河两岸有众多的河埠、货物装卸栈道、污水排放口。东河、南起河坊街东端的断河头,北至环城北路桥出口,与大运河、上塘河连通,长4.13公里,河面呈不规则状,最窄处章家桥段仅2.5米宽,最宽处万安桥至菜市桥段,达4050米,沿河污水排放口也多达数十处。两河水源历来主要靠钱塘江水冲涮,同时也引流玉皇山、将台山、凤凰山的山水补充。在污染量未超河道自净能力时,河水较清,常见鱼虾,居民也依河取水饮用。江河断流后,中河水源仅靠闸口电厂每秒1立方米左右流量的冷却水,却还在凤山桥被清泰自来水厂拦腰分流,分到中河、东河的环境用水已微乎其微,致使河水补给严重不足,排水不畅,污染严重。河道治理的主要工程有:

河湖沟通。一是沟通西湖至中河的水系,在涌金闸原有2条直径400毫米泄洪管道的基础上,利用青年路口至开元桥防空洞过水,并在开元桥经羊坝头至荐桥铺设一条直径1200毫米的管道,尽量把西湖的溢流水引向中河。二是将中河的新宫桥至东河的断河头之间原直径600毫米的连通管改建为长316米、直径15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连通管,扩大中河至东河的冲涮力。三是在凤山桥将原固定的溢流闸改为启闭式的调节水闸。还建造新宫闸、荐桥闸、东河出口溢流坝及调节水闸,可控制、调节沿途水量。按初步设计要求,搞活河水需每秒23立方米的流量,后期可受益西湖引水工程,近期力求两河环境用水达到每秒1.51.8立方米的流量。

河道驳。两河的河道除个别地段稍加理直外,基本保持原状,对侵占河道搭建的民舍杂屋一概拆除,取消原一家一户的河埠水井。河道驳均采用重力式挡土墙,中河按810米河宽砌筑两岸驳,均为直立;东河自断河头至淳佑桥宽10米,筑直立,淳佑桥以北河段按自然地形,河宽1030米不等,驳在水面以下筑直立,水面以上为自然。两河道重砌驳1.91万余米。

河道疏浚。20世纪50年代,凤山桥处中河水位为黄海标高6米,80年代河床淤积已抬高到6.7米,遇暴雨不但水流不畅,还造成部分地区倒灌积水。该次疏浚,中河在凤山桥仍按黄海标高6米设计,由南向北坡降为0.1/1000;东河因受上塘河水位制约,并考虑到与新开运河的水位差,故出口按黄海标高2.7米设计,河床坡降为0.3/1000。通过改造中河出口与东河连接部的新坝(即梅溪坝),并新建溢流坝和调节水闸,以控制中河、东河、运河的水位差。对河床的淤积,采用人工挖掘与机械挖掘相结合的办法,共清除淤泥11万多立方米,使河道水深达1.5米。参加义务劳动挖泥的党政军民各界群众达30余万人次。为防沿河道路负载过重造成岸坍落,中河河床在凤山桥至新宫桥段采用厚3050厘米的毛石混凝土铺底;新宫桥至荐桥段,采用每隔5米一道的钢筋混凝土梁支撑。

2.污水处理

埋设截流管。解决中东河污染的关键是截流污水。据1981年统计,沿河有35万居民、300多家工厂的污水排放中东河,日排放量为12万吨。中东河两岸的污水截流管按照截流的两倍数设计,选用直径3001500毫米的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材,设置在距河岸1013米处,分主管和副管,主副管通过穿越河床的倒虹管连接。中河,西岸埋设主管,东岸埋设副管,管道坡降平均为千分之一左右,设污水截流管达1.05万米;东河,东岸设主管,西岸设副管,管道坡降平均为1.1/1000左右,设污水截流管0.6万米。两河的截流污水分别由两端向中间汇水,在丰乐桥和万安桥流入杭州第二污水干管。为实行雨水、污水分流,防止暴雨季节地面受淹,同时在两河埋设直径1501200毫米的雨水管道1.06万米,并沿河设溢流井89座(中河0.67万米、51座,东河0.4万米、38座),雨水可直接溢流河道。

建设第二污水干管(简称二污干管)。杭州市区原仅在市西北区域有一条污水干管(简称一污干管),而且从新塘至四堡出江口段为明渠,既影响环境,又不安全。一污干管日排10余万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排钱塘江,致使五堡外的钱塘江形成一条黑带,污染影响远及浙东。中东河综合治理中,新建的二污干管长6825米,自解放街丰乐桥起,东行至解放桥,转北至万安桥,过东河,往东穿越贴沙河、沪杭铁路、新开河,从乌龙庙折向杭海公路外侧,至三堡与改造后的一污干管并行,穿过(新开的)京杭运河引航道,进入四堡污水处理厂。二污干管,除穿越贴沙河段为直径1.2米的双管外,其余均为直径1.52米的钢筋混凝土管;管的坡降为0.51.4/1000,沿途在万安桥,乌龙庙设提升泵站。一污干管的明渠段,同时改建为暗管,接入污水处理厂。两条污水干管幅射的截污面积约占杭州市建成区的3/5,承受的污水(含雨水)量为每日22万吨(暴雨时为30万吨)。

建设污水处理厂。厂址设在市东郊四堡与五堡之间,紧靠钱塘江北岸,占地40公顷。先建日处理能力为40万吨的一级处理工程,为钱塘江稀释实际效果的考虑,故留有污水二级处理的场地。工程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计26个单项工程,投资达7820万元。处理后的水质,悬浮物去除率≥50%,生化耗氧量去除率≥25%。入江污染物的悬浮物为每日150吨,生化耗氧量为每日200吨(包括悬浮物中40%有机物)。经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和南京河海大学数模计算和物模试验,采用国内首创新技术,即配重式多口稳流喷口伸入江心方案,使经处理的污水在钱塘江淤积线以下排放,利用钱塘江潮汐稀释,并与江水充分混合,可达到二级地面水的水质标准,在钱塘江对生物已无危害。

3.道桥建设

桥梁修建。中、东河的桥梁众多(约距200300米就有一座),历史悠久。这些桥梁多数是石砌拱桥,46米宽、810米长,可通行机动车的桥梁为数不多。综合治理期间,修复了一些具有使用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古桥,拆除了一些无保留价值的小桥,扩建、新建了与道路建设相配套的桥梁。

中河,拆除的有吊桥、油局桥、平安桥、田家桥等4座;整修的有六部桥、上仓桥、嵇接骨桥、福德桥、通江桥、三圣桥、铁佛寺桥、荣府桥、柴垛桥、回回新桥、盐桥、仙林桥、登云桥、新横河桥等14座;改建扩建的有凤山桥、望仙桥、新宫桥、荐桥、丰乐桥、西桥等6座;新建的有新吊桥、丰南桥、丰北桥、新桥、盐南桥、盐北桥、西斜桥等7座;重建的有高士坊桥。

东河,整修的有斗富二桥、斗富三桥、安乐桥、万安桥、解放桥、菜市桥、太平桥、广安新桥、坝子桥等9座;改建扩建的有章家桥、淳佑桥。

中河的梅东高桥,东河的宝善桥和环城北路桥,因新建或扩建的时间不久,且未损伤变动,故未整修。

中河路建设。杭州市南北向狭长,城南端是铁路、公路运输枢纽和钱塘江水运码头,城北端是工业区和运河内陆码头。城市南北运输量大,交通繁忙,但缺乏直通的主干道,这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事业极不适应。结合中河综合治理中的两岸拆迁,新辟一条沟通南北的中河(机动车)路,南起凤山桥与江城立交沟通,北至梅东高桥,并在梅东高桥以北,跨环城北路和京杭大运河建一座立交桥,与上塘路接通,直达拱宸桥以远。中河路设在中河西侧,长5.28公里、宽14米、4车道,新宫桥以南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北为混凝土路面。在中河路东侧设非机动车道,平均宽6米,六角形混凝土块铺装,全长5.4公里。中河东西两侧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分别宽810米和4.56.5米。中、东河两岸均设置了人行便道,以南北为主线,沟通各大街小巷,保持古城“路路通”的特色。

在中河路与解放路交叉口,新建丰乐桥人行立交地道,占地492平方米,全长140米,净宽3.88米;长方形、四方互通,设8个出入口;地道内装有排水泵房和带形照明。

中河路立交桥建设。为了更好发挥中河路的投资效益,及时沟通新建的中河路与上塘路的道路网络,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项原计划列在综合治理二期实施的工程,另筹资金提前建设。立交桥位于中河路、环城北路、大运河、上塘路的交叉点,南北向为中河路与上塘路连接,东西向为环城北路。桥梁为三层迂回苜蓿叶型、钢筋混凝土结构。顶层为跨越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的机动车直行四车道,宽17.6米、长840米,设有大变形伸缩缝;底层为贯通环城北路的机动车直行道,宽34米(其中10米留作轻轨用)、长778米;顶层与底层由总长1583米的5条转向匝道相连,形成机动车互通立体交叉。桥梁中间层为非机动车环道,宽18米(含人行道3米)、长196米,四周有8条匝道和1条直通道,形成非机动车互通立体交叉;人行道设在非机动车道一侧,在与机动车相干扰部位采用人行天桥穿越。中河立交桥还专门安排了配电房、排水系统、交通管理等配套设施,功能较齐全,设计轻盈美观,是当时杭州市最大的一座现代立交桥。工程总投资为4698万元,于198910月竣工通车。

绿地建设。杭州市区绿地大部分集中在西湖区,而中东河所在的上城、下城、江干区,人口稠密、商业繁荣,人均绿地却仅0.2平方米。工程建设中,利用两河埋设雨、污水截流管的位置,开辟了两条公园式带形绿地,总长10公里,总面积达16.27万平方米。绿带以种植香樟(市树)、桂花(市花)为主,辅以四季花卉及杨柳,夹竹桃为绿篱。绿地内设石凳、石桌,点缀亭榭、雕塑等小品,如中河嵇接骨桥边设回春亭,盐桥上设庆余亭;东河解放桥南侧有淳佑亭,北侧有藏春亭、迎棹亭和水榭,桥两侧还设有西子浣纱、琮式坠、晨曦、拔萝卜等雕塑,在坝子桥上恢复了凤凰亭。中河凤山水城门,是杭州古城墙的唯一残留的遗址,故不仅整修了水城门古迹,还开辟了水城门公园。

4.拆迁房建设

中、东河沿岸单位多,人口密度大。房屋大多为破旧不堪的泥木结构老房,且有颇多杂乱无章的违章建筑,与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给排水诸方面矛盾突出。这次综合治理,市委、市政府将旧城改造、疏散人口、改善环境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作了统盘考虑,总指挥部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进行分期分批拆迁、安置。两河沿岸共拆迁工厂、学校、商店等单位342个、居民7237户,疏散人口2.7万余人。按人均居住面积68平方米的标准,在市区周边新建拆迁专用房建筑面积50.62万平方米。新建的住宅楼均为六至七层,有三室一厅、二室一厅、一室一厅(或半厅)三种户型,实用面积分别为384528381828平方米;水电到户,每户均设卫生间、厨房、阳台。小区周围环境较好,公建和市政设施配套较全。新建住宅用于拆迁安置的建筑面积38.35万平方米(不含单位和农民用房),拆迁户的人均居住面积从拆迁前的6.22平方米提高到8.1平方米,80%以上的拆迁户增加了居住面积。拆建的工厂企业等单位,因场地扩大等因素,多数有了发展。两河两岸地区,给排水、电信、电力线路、交通、环卫、市政等设施得到了改善。

(三)工程建设质量及效益

中东河综合治理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百年大计,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工程从1982年开始,19833月破土动工,其规模宏大,建设周期长,受物价指数上升影响大;地下隐蔽工程繁多,且点多、线长、面广;工程施工地处闹市,交通繁忙,施工场地狭小;施工范围地质复杂,多数区域为古钱塘江沉积区,地下水位高,排水降水、控制流砂沉降,成为施工的关键;而施工队伍庞杂,乡镇施工企业较多,水平参差不齐,全面控制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及时优质完成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总指挥部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方针,按照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能,把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把传统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把系统管理与分级分块管理相结合,统一指挥,各司其责,经过100多个参加工程建设单位的艰苦工作和辛勤劳动,至1988年工程基本建成,并陆续交付使用。

198810月总指挥部对工程初步验收的基础上,省建设厅组织省市等有关部门19位领导同志成立了杭州市中东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简称验收委员会),主持工程验收工作。验收委员会邀请54位专家,组成6个专业检查组。专业检查组根据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和国家、省、市有关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标准及验收规范,审查技术资料,走访用户,抽查(钻测、开挖)工程断面,经过大半年认真细致的工作,19897月工程顺利通过验收。专业检查组原则同意初验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对各单项工程质量检评综合意见是:中东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质量评为合格。工程资金使用基本合理,投资实际执行资金基本平衡、略有节余,即投资决算21785.18万元,比修正后的概算22035万元节约249.82万元。

该工程1988年获浙江省城市优秀规划三等奖,1991年获全国环保优良奖。

中东河通过综合治理,解决了河两岸低洼地区积水问题,增强了防洪排涝能力,减少了河道污染,死河复活,提高了水质,鱼虾复生,生态开始平衡,水环境得到改善。在综合治理工程中,增加道路19.2万平方米,特别是中河路的建成,使市区交通拥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据交通管理部门测算,中河路的开通,仅节约汽油费用,每年在100万元以上。中东河两岸绿地建成四季有花、常年见青的公园,特别是东河淳佑桥至万安桥段,有小品雕塑点缀,有淳佑晨曦、垂柳迎春风景,成为市区的一大景观。据《钱江晚报》报道,每至盛夏季节,傍晚时市民常在两河两岸休息纳凉,高峰时竟达10多万人次。在中东河综合治理中,拆除了河两岸破烂的住宅,不仅使2.7万余居民住进了配套齐全的新住宅小区,改善了居住条件,还显著地改变了部分旧城区的面貌,为杭州市旧城改造奠定了基础。

当然,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也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之处,如中河河道太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中东河水质受水量限制不够稳定;中河路东侧慢车道,沿河单位及市民感到交通不方便;粉砂层管道施工技术不够完善,管道接口的返修,既影响质量,又增加费用,还干扰市民。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资金限制的原因,有后续工程没跟上,配套不全,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的原因,也有缺乏经验、措施不力的原因。但是,从总体上看,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是成功的,是党和政府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典范。

二、京杭运河钱塘江沟通工程

大运河与钱塘江沟通,一为船舶通航,二为运河补给水源。历史上以五代、两宋效益显著,元、明渐衰,清至民国江河船舶已不能直接通航。为重新沟通,在民国时期,有识之士有过设想,作过尝试,结果是纸上谈兵,成为幻想。

(一)沟通工程的再度上马

新中国成立后,江河沟通为党和人民政府所重视,1954年浙江省政府对大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工程(简称沟通工程)提出设想,组织专家现场踏勘、测量、规划,并安排施工队伍,后因费用不足下马。1959年,中共浙江省委负责人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兴办沟通事宜,并根据毛主席指示向中央写了报告。期间,对沟通地点是转塘、闸口,还是五堡进行了方案比较,还成立了沟通工程指挥机构,后因压缩基建而停工。1976年,沟通工程列入交通部长江水系九省一市航运网规划建设工程项目。1977年,浙江省交通局航运设计室会同沟通工程办公室,重新编制沟通工程扩大初步设计,选定自卖鱼桥经艮山港至三堡的沟通航线,全长11公里,其中新开航道6.2公里,航道及跨河建筑按5级航道、通航300吨级船舶和900-1000吨级船队技术标准设计。同年10月,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对设计组织会审,认为该方案具有线路短、投资省,船闸口门江水含氯度低,位居杭州市排污口上游,能结合城市建设等优点。12月,省建委发文同意沟通工程扩大初步设计。1978年,工程开工兴建,在完成投资483万元的部分前期工程后,因国民经济调整,根据全国清理基本建设项目会议精神,1980年工程缓建。

三起三落,并未能磨灭建设者对江河沟通的梦想。19836月,省政府为加强浙江省能源交通建设,决定恢复建设沟通工程,工程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并确定委托杭州市组织实施。为此,杭州市成立了京杭运河钱塘江沟通工程指挥部。指挥部由市建委、经委、科委、农办和规划、物资、交通、房管、劳动、农业局,以及下城区、江干区、市建设银行、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省交通设计院、杭州铁路分局、杭州港务管理处、杭州航运管理处等单位组成,杭州市副市长王邦铎任总指挥。指挥部下设由市交通局组建的沟通工程处。原交通厅所设沟通工程办公室向市沟通工程处办理移交。

(二)沟通工程建设

恢复建设的沟通工程,由浙江省交通设计院、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进行修改设计。19837月初,杭州市组织60个单位(部门)的102位专家,对修改设计进行会审。是年12月,省计经委批复通过。修改设计确定沟通工程的航道从京杭运河最南端的杭州市艮山港至三堡入钱塘江,全长6.97公里,其中新开航道5.56公里,船闸及上下游引航道1.41公里,新建500吨级船闸、11座桥梁以及农田水利设施、拆迁房等20个单项工程。航道及跨河建筑仍按原定技术标准设计和建设。

沟通工程由杭州市沟通工程处总承包,实行一次性投资包干。工程总投资概算由1983年的4819万元调整为6977万元,实际资金来源为7391.63万元。交通部出资50%,省、市各出资25%。参加施工的单位均用招投标办法确定。

1.三堡船闸

三堡船闸是沟通工程的枢纽工程。船闸位于清泰门外的三堡、沪杭公路上。工程走向为东偏东33°58′,船闸轴线与钱塘江江堤轴线的交角为66°。船闸全长192米,其中闸室长160米、宽12米,为钢筋混凝土双铰底板,闸室顶、底标高分别为10.58米、1.7--0.2(吴淞高程系,下同);船闸通航高水位:钱塘江7.3、运河4.25,通航低水位:钱塘江4.7、运河2.3;闸室墙身在标高2.3以上为条石,以下为浆砌块石,闸室墙顶设防浪墙。船闸的上、下闸首均为16长、23.4宽,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翼墙为钢筋混凝土底板、浆砌块石重力式墙,沪杭公路桥置于上游翼墙上。船闸工程共开挖土方7.51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11万立方米,浆砌块石1.42万立方米,砂石垫层0.17万立方米。船闸运行设有自动控制系统,年设计通闸能力300万吨。

两扇各自重44吨的闸门和四扇各自重4吨的输水阀门均为钢结构平板提升门,输水系统为短廊道输水。闸门启闭机为带平衡重的卷扬机,卷扬机启闭能力2×10吨,上闸首配置平衡重2×22.5吨,下闸首配置平衡重2×21.5吨。阀门启闭用10吨能力的油压启闭机。启闭机房设在上、下闸首的四个闸墙上,为现浇钢筋混凝土6层框架结构,净高25.5米,建筑面积1890平方米;东西两侧的机房在五楼有栈桥相连通,西侧的启闭机房各装一台自动电梯。钱塘江大潮期间,为保护运河水质,在三堡船闸下闸首翼墙东侧建船闸泵站,当江水含氯超过1.2‰时,抽运河水过闸运行。

考虑到杭州为风景旅游名城,故在船闸区进行了园林建筑和绿化,力求环境美,建造了一座格调高雅的纪念亭,并将赵朴初题写的“双流奇汇”刻碑竖立在这江河交汇处。

2.航道建设

新建航道起自京杭运河最南端,即艮山港东端、原上塘河南口西侧,至三堡钱塘江边。工程按郊区航道、市区航通、上、下游引航道等四部分建设。

郊区段航道起自艮山门沪杭铁路桥,穿越机场路里街,经城东桥、京江桥、顾家桥、艮山路桥,绕新塘镇,再过水湘桥、土培塘桥,至船闸下游引航道,全长4067米。该段航道面宽66米,底宽30米,护坡采用斜坡式浆砌块石;河底标高为-0.2米,而开挖前的地面高程为7.5米,故最大工程量是开挖土方,达152万立方米,土方卸弃在钱塘江围堤内。航道其余主要工程量为护坡的6.04万立方米浆砌块石,4.86万立方米的砂石反滤层。另外在京江桥至顾家桥航道北岸建一座家内河港区、一座10吨套闸,还有自来水倒虹吸管2道,污水倒虹吸管1道。

市区段航道起自艮山港东端,拆除拦河坝,经艮山坝、建北桥、运河桥、艮山电厂,到沪杭铁路桥,全长1495米。该段航道属上塘河水系,主要是利用老河道拓宽竣深,建北桥东西为工程经过的地面,高程在6.58米之间。航道面宽70米、底宽45米、底标高-0.2米,护坡采用半直立式浆砌块石。主要工程量:开挖土方55.52万立方米、回填土3.54万立方米、砂石垫层1.67万立方米。另外建一座贴沙河自来水排水闸、2道自来水倒虹吸管、1道污水倒虹吸管。

上、下游引航道。上游引航道从上闸首翼墙至运河与钱塘江交接处,长712.7米、底宽60米、面宽104.3米、底高程1.7米、堤顶高程10米,护坡为浆砌块石斜坡式。为保护江河交接处的喇叭口,在水下抛石与上部浆砌块石交接处设一道坡石八字墙。下游引航道从下闸首翼墙到运河郊区航道喇叭口,长500米,底宽45米、面宽84.5米,底高程-0.2米、堤顶高程7.5米。上游引航道在闸首翼墙的东侧和下游引航道在闸首翼墙的西侧各建导航墩150米,墩上有人行工作桥相连。上下游引航道的主要工作量:挖土方41.36万立方米、浆砌块石2.11万立方米、砂石垫层1.77万立方米、混凝土0.19万立方米。

3.桥梁、农田水利设施、拆迁房等配套工程

沟通工程运河航道沿线桥梁建设有1座铁路桥、2座公路桥、4座城市桥、4座郊区农桥。

运河沪杭铁路桥在铁路艮山门站和艮山门(公路铁路)立交桥之间,由上海铁路局投资和施工,工程造价400万元,桥梁为216米顶入式铪方型箱式桥。

沪杭公路桥和艮山路桥为运河公路桥。沪杭公路桥从船闸上闸首翼墙通过,桥长40米、宽16米,为三跨钢筋混凝土梁结构;桥梁接线宽19米,东、西各长220米、206米,路面为粉煤灰基层上厚22厘米混凝土层。艮山路桥长73米、宽18米,桥梁接线总长182米、宽1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桥梁上部采用预应力箱形双悬臂结构,下部为三柱式墩结构。

运河桥、城东桥、京江桥、建北桥为4座城市桥梁。运河桥、城东桥分别位于现绍兴路、机场路上,均为五孔钢筋混凝土梁结构的斜交桥,运河桥左斜35°,城东桥右斜35°,桥的长宽均为90米和24米,桥梁接线分别为314米长、24米宽和461米长、26米宽。京江桥位于家新村东面的秋涛路上,是外来车辆过境要道,建北桥位于建国北路北端,两桥均为83米长、24米宽,上部为预应力箱形三跨连续梁,下部为四柱式墩结构。公路桥和城市桥的荷载标准均为汽-20、挂-100

唐家村桥、水湘桥、土培桥、顾家桥为4座郊区农桥。唐家村桥位于船闸下游引航道,长81米,其余三座均位于郊区运河航道上,长67米。农桥均为三孔桥梁、宽4.5米,荷载标准为汽-10

沟通工程新航道的开挖,切断了原有灌溉渠道,影响了江干区的水利设施,为保证农业用水,解决运河西侧低洼地区的排涝等问题,建设了灌溉倒虹吸管道、排涝闸等水利设施。三堡灌溉倒虹吸管建在下游引航道,长138米,由进出口渠道、闸墩和两道直径1.5米的钢筋混凝土管组成,设计流量为每秒6立方米。三堡排涝闸也建在下游引航道,全长159米,由(从新开河进口)引水渠、排涝闸、直径1.5米的排水管道、(向运河)出口消流设置四部分组成;当江干区新开河水位超过7.3米时,最大过闸流量达5立方米/秒,可限制出口处运河主航道横向流速不大于0.3/秒。另外还建设了顾家桥套闸、横河涵闸、周家涵闸、三堡至新塘的引水渠道等水利工程。

沟通工程拆迁居民、农户1100余家、企事业单位67家,拆除各类建筑7.1万平方米,安置劳力962人。经杭州市规划局批准,在家小区建六层砖混结构的房屋12幢、近4.6万平方米,作为拆迁户的安置房。

沟通工程建设期间,材料、人工单价等较大幅度提高,但通过科学管理,不断改进和推广新工艺,既确保了工程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还消化了价格上调的因素,财务决算节约投资200余万元。省政府1983年要求工程总征地必须控制在以前批准的44.8公顷以内,后计划征地36.3公顷,实际征用34.6公顷。

19831112,沟通工程正式开工,至198812月底全部竣工,1989131日首次试航成功。虽然工程存在着闸室设计容积不能充分满足不断增加货物水运量的要求,上游引航道喇叭口江洪造成的回淤现象一时难以彻底根除等问题,但船闸经历了钱塘江特大涌潮、暴雨、强台风和通航的过程,并从其沉降值的观察,航道护坡均无沉陷开裂现象,工程外表整齐美观等方面,得到了好评。经过两个月的试运营,同年3月工程通过省交通厅验收,6月通过交通部验收,被评定为优良工程;1992年获中国建筑业联合会授予的“建筑工程鲁班奖”。

京杭运河钱塘江沟通工程的建成,京杭运河全长增为1801公里,结束了江河相望,咫尺不通的历史,还了人们的夙愿,实现了京杭运河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直接通航。江河沟通以后,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水运网,使京杭运河、钱塘江、浙东运河、曹娥江、甬江以及长江几大水系连通起来,扩展直达水运400公里。仅1989年,船闸安全通过船舶6.68万艘、货物406.2万吨,使市区减少了80万辆次的机动车交通量,可节约短驳运输费用1000余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江、河、海运的衔接,对改善运河水质,缓和杭州、浙江等地的交通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三、西湖引水工程

西湖面积约5.66平方公里,蓄水量约849万立方米。由于没有足够的洁净水补充流动,湖水自净能力低下,成为富营养化湖泊。1958年初夏,西湖藻类恶性繁殖,水体发红,经测定,蓝纤维藻达6.5亿个/升。后在洪水季节采取先排放发红的湖水,再蓄雨水,湖水逐渐转呈黄绿色。20世纪6070年代,湖水发黑,透明度日渐下降。19813月,西湖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之“黑水”,并由局部扩展至整个湖面;在小南湖南岸一带的湖面,漂浮起大片堆聚不散的白色泡沫,并散发出藻类腥气。由于藻类的迅速繁殖与死亡,西湖水体透明度平均只有34厘米。经专家调查研究后,市政府决定参照桂林市引进漓江清水改善桂湖、榕湖水质的成功经验,利用赤山埠水厂设备,平均每天引进钱塘江水10万吨,注入西湖,使藻类稀释排泄。引水试验结果除死角外,西湖水色开始恢复正常。19824月,西湖局部(小南湖)水体变为红棕色,且有恶化全湖的趋势,5月,水厂再次从钱塘江引水入湖,湖水再度好转。实践说明,引进外来清洁水对治理西湖水质恶化有明显效果,而且势在必行。

(一)西湖从钱塘江引水方案的提出

杭州市西湖引水工程经过三年科学调查研究、两年多实地的局部引水试验后,19824月,市园文局成立西湖引水筹建处,进一步完善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计划任务书,对引进水源作比较及确定。

富春江水源,优点是不受潮汐影响,但落差大,线路长,工程浩大。青山水库水源,也不受潮汐影响,而且高程为14米,可自流引水省下可观的电耗;但其入库水量不均匀,枯水年份仅有370万立方米,若要保证供给西湖水源,还需在流域上游再建一座库容量达5000万立方米、坝高95米的水库(新安江水库坝高106米);而且其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抗旱,不可能优先为西湖引水;此外,线路全程40公里,明渠达25.76公里,对沿途明渠的污染难以控制。

比较之下,钱塘江水源最具优越性。钱塘江不仅水质比西湖水好,距离较近,而且水源极其充沛。闸口处年径流量达349亿立方米,平均每秒流量为1034立方米,平均水位为4.35米。

钱塘江与西湖虽为两个不同的水系,但是,钱塘江自古以来与杭州居民及环境生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现有植物分析,许多树种,如香樟、枫杨、银杏、杨柳、桃、李等,为杭州湾上溯百余公里至富春江沿岸和西湖流域共有的。动物也一样,如鲢、鲤、鲫、鳗等鱼类,两流域内都有,将捕自钱塘江的数万条黄尾巴鱼苗,放入西湖养殖同样适应。杭州市民用清泰门水厂、赤山埠水厂引钱塘江水生产的自来水作生活用水也已多年。这些都证明引钱塘江水进入西湖,不仅对西湖生物无碍,而且有利于西湖的生态平衡。

确定从钱塘江引水后,杭州市园文局和杭州市建筑设计院又经过一年多的工程设计论证。西湖从钱塘江引水的线路有三条供选择。第一条引水线路,从闸口小桥外街开始,经八卦田、慈云岭至小南湖,该线路与南星桥铁路平行400余米。第二条引水线路,从闸口近白塔岭铁路机务段开始,经甘水坊巷、玉皇山至小南湖。这两条线路虽隧洞线较短,但都须拆迁大量房屋,修建运输线路分别达200米和500米,还有大量的土方工程。故最后确定第三条引水线路,即从闸口小桥外街开始,经鱼塘、铁路线、南山公墓、玉皇山、九曜山、太子湾达小南湖。这条线路虽需借用5个鱼塘,但只须拆除铁路部门解放初建的一小批简易工房,还可利用现有道路运输材料,与前两条线路相比可节约投资百万余元,还可缩短半年工期。

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对西湖引水问题极为重视,19829月,部领导率有关人员来杭实地察看、了解西湖引水情况;10月,审查同意《杭州市自钱塘江向西湖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计划任务书》,并列入国家环保经费投资项目。19837月,省、市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再次修改的《计划任务书》,19848月,批准初步设计,最后确定了西湖引水的规模及线路。是年底,完成施工图设计,198510月,市建委批复同意工程的概算及施工计划。

(二)西湖引水工程建设

工程开工前的两年里,西湖引水筹建处委托省地质局对引水线路进行了工程地质勘探,请省河口海岸研究所作了西湖引水效果测试,并经过邀标议标的方式,选择了省地矿局、市设备安装公司、市市政工程公司、市园林工程处、萧山城北建筑公司等为工程的施工单位。

198521,西湖引水工程正式动工,工程由取水头部、泵房、(地下)输水管道、输水隧洞、明渠和出口等部分组成。

取水头部为4根直径1米的进水钢管伸出江岸13米,及其搁置的19米长的支撑架。支撑架由10根深入江底12米、直径0.56米的钢管桩组成。地质资料显示,江底5米处有5-7厚的大块石层,对这难“啃”的“骨头”,本拟请上海基础设备公司来施工,因费用太大,结果由省地矿局承担,采用钻面扩大块石桩孔、下放钢管浇筑灌注桩的方法,获得成功。

泵房建筑面积586平方米,安装4台动力为180千瓦的离心式水泵,24小时出水量为30万吨。高低压配电间设有1000千伏和50千伏2台变压器。钱塘江水出泵房入输水线路至西湖出水口,总长3194.5米。输水线路可分为前中后三段。

前段为输水管道,长1168.8米,穿越复兴街、养鱼塘、浙赣铁路、南山公墓,其中在城市主道、铁路线等下面,自来水水管上面埋设直径2米的钢管、共342.8米;在养鱼塘、公墓等地下埋设过水断面为3.04-3.14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马蹄型管道826

中段是输水隧洞,先后穿过玉皇山、九曜山山体,全长1605米,过水断面为3.96平方米。省地矿局首次选用国产的地质探矿小型全套机械化设备开凿隧洞,并采用先进的光面爆破作业,对山体基岩损坏极小。因省地矿局掌握地质资料,引水隧洞施工不需在中心部位打探孔(如要打孔,深均在100米以上),同时从南北两边掘进、衬砌施工,既为工程节省了经费,也加快了进度。南山公墓隧洞进口处,土层厚2-15,为避免拆毁烈士陵园的设施,节省时间和费用,不采取大开口作业,而是土层掘进,共节约61万元,缩短半年工期。在开凿梯云岭断层破碎地带的隧洞顶面时,有一段长约20米的黄土层,常规需使用支撑,但采取边掘进、边喷衬的办法施工,安全地穿过了破碎地带。

九曜山出水隧洞口至小南湖,为引水线路的后段,包括明渠388米,连接明渠的5孔箱涵(每孔断面1.35平方米)出水口32.7米。明渠须穿过正待新建的太子湾公园中心线,故将原设计埋直径2米钢管为输水管道方案改为建造园林式明渠。这一修改非常成功,首先是为公园和西湖增添了景色。明渠自高落下,形成层层跌水、梯级流泉,水从两岸叠石、水生植物间曲曲弯弯、缓缓地流过公园,使公园富含港湾野趣;明渠水流欲入虎跑路下的涵洞时,水头猛降60厘米潜入涵洞,冲过虎跑路,涌出洞口时,又与高25厘米的小南湖面对冲,激起一片翻腾的白浪,湖面漾起层层波澜。其次,改建明渠有利于西湖水体的自净。太子湾公园中的明渠最宽为32米,平均宽8米,使水流大为减缓,水中部分泥沙可沉淀在明渠中;还避免了(用钢管)水流出管口时搅翻湖泥而污染湖水的情况。同时,改建明渠可为工程节省380吨钢材,计30万元的投资。

1986930,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工程消耗钢材1123吨、水泥5034吨、木材460立方米,总投资为1169万元(注:包括圣塘闸改建、引水工程纪念亭等后期配套工程投资),其中国家环保部拨436万元、国家计委拨250万元、杭州市政府拨370万元、市建委代办贷款113万元。工程获浙江省优质工程奖、浙江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地质矿产部隧洞工程二等奖、国家地质矿产部换水测试二等奖。

(三)引水后的初步效果

工程竣工使用后,为弄清钱塘江水引进西湖后湖中混合水流的运移更换情况,引水工程筹建处委托省地矿局物探队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分别对西湖引水两个阶段进行了测试。每个阶段均启动3台水泵,7天引江水157.5万立方米入西湖,约为西湖水量的19%。第一阶段引水从930日通水,至106日,省地矿局物探队以水电阻率为参数(江水比湖水矿化度低,故电阻率差异较大),配以酸碱度值和固形物含量的测试比较。其结论是:江水入湖6天后扩散、稀释至圣塘闸出水口一带;西湖水体大部分得到改善,小南湖最显著,透明度增加46厘米,西里湖透明度增加28厘米,外西湖透明度增加8厘米;但岳湖、北里湖西泠桥两侧的弯部和外西湖东南长桥弯部等水域未能得到稀释,成为不易被更换到江水的相对死角。第二阶段引水为1123-29日,国家海洋二所以水温、电导率、化学含氧量等为参数,结果与物探队结论基本一致,同时认为经45天后,第一阶段引水效果依然明显存在,随着引水量的增加,西湖水体的改善会收到越来越好的效果。

西湖引水后,可保证西湖的水位,缩短湖水的滞留时间,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利用排泄的湖水使中河等城市河水变活,一水多用,引水工程是一项有重要价值的工程。在操作上,如能先排泄部分湖水,再引江水入湖,则水体改善效果更佳、引水更经济;若能控制江水入湖的流向,就能解决“死角”问题,则更经济、更合理。

为了让西湖“流水不腐”,19871月,杭州市开始圣塘闸改建工程,这是为改善西湖水质而实施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是西湖引水的后期配套工程。圣塘闸历来是西湖水的主要排泄口,位于西湖水域东北隅、湖滨路与白沙路交接处,与湖西南的引水口方位对应,形成西湖大水体流动带。西湖引来钱塘江水后,原先的圣塘闸由于规模太小,无力承担30万立方米/日水的排放重任。湖水大“引”而小“泄”,仍难成“活水”,只有升级原闸功能,才能控制西湖进出水量的平衡。圣塘闸泄水口改建后,全部采用电气化控制,闸上部的中心控制室可监控西湖的水位、水温、流量和流速,其明显增大的泄流湖水,经地下管道流入古新河。要让西湖满湖水全部“活”起来,还有待于新的实践和努力。

 

20世纪80年代杭州市的中东河综合治理、京杭运河钱塘江沟通、西湖引水三大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尽管受到经济、科技等方面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尽完善,但这三项史无前例的杭州水环境治理工程,以“以水治水、一水多用、死水变活”为目标,为从根本上改善杭州城市区域景观环境和城市整体社会环境质量,将杭州建设成为钱塘江、西湖、运河共导的现代化“三水城市”奠定了基础。

(执笔 刘文英)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