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着应对危机 促进科学发展
-
发布时间:2016-12-16
点击率: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0月下旬,港币和香港股市受到冲击。接着,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随后又降到1737.60∶1。韩元危机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风暴。
一、亚洲金融风暴对杭州的影响
由于中国采取了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管理体制,因而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被卷入到亚洲金融风潮中去。然而,作为受灾地区的近邻和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不可能独善其身。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迅速波及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杭州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程度较高,外贸依存度较高。亚洲金融危机,对杭州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的外贸出口、引进外资和旅游发展等方面,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
(1)外贸出口形势严峻
亚洲金融危机对杭州外贸出口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外贸出口减少,特别是对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锐减。1998年1—6月份,杭州市外贸企业(不含三资企业)对东盟国家的出口额942万美元,比前一年同期下降61.07%;对香港出口3979万美元,同比下降9.65%;对韩国出口281万美元,同比下降11.91%;对日本出口5728万美元,虽然增长了23.02%,但增幅明显下降,6月份单月订单比5月份下降了17%。一些以东南亚地区为出口目的地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
二是企业出口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亚洲金融风暴,造成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而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迫使杭州市外贸企业为保住市场和客户而牺牲自身利益,从而造成外贸企业的贸易条件恶化,竞争压力增加,出口效益大幅下降。如杭州五机化进出口公司出口到欧洲的纺织品普遍降价5%左右,化工产品降价30%,出口到美国的机械产品降价9~15%。
三是企业正常收汇比较困难,外汇风险加大。由于东南亚及周边国家货币普遍贬值,进口产品遭到冷遇,各中间商损失惨重,产品难以脱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间商纷纷破产,企业出口的正常收汇发生困难。
(2)招商引资困难加大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杭州利用外资受到影响,1997年,杭州引进外资项目、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是174个、2.79亿美元和4.1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21.3%、60.7%和23.3%。通过出口优惠政策和加大工作力度,1998年,利用外资项目和协议利用外资总额大幅回升,而实际利用外资同比还是下降了6.8%。
(3)国外(境外)游客减少
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的观光客是我市旅游业的主要境外客源。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或回落,失业率明显上升,出游人数大为减少,来杭旅游的境外游客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998年1~6月,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1.53万人次,同比下降5.45%;海外旅游者平均在杭逗留天数2.08天,同比减少0.27天;旅游外汇收入8103万美元,同比下降16.3%。来杭客源下降幅度最大的有:印尼下降86.65%,韩国下降77.71%,泰国下降59.87%,菲律宾下降55.71%,新加坡下降13.46%,台胞下降7.40%,华侨下降16.41%。
二、杭州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对策
面对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扎实工作,积极应对,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杭州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有:
(1)加大投入,拉动内需
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减弱。为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央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做出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精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1997年第四季度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开始增长;1998年二季度开始快速增长,6月到1999年上半年每月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率都在150%以上,最高达到172.7%,考虑到对比基数关系,基本建设投资的高增长率则一直持续到1999年底。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四年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分别是68.88亿元、90.66亿元、125.5亿元和154.5亿元,环比分别增长31.60%、82.20%和124.3%。
(2)千方百计,稳定出口
一是召开会议、分析形势、统一思想。1998年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全市性的会议就是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形势,使全市各部门达成全力支持外贸出口的共识,激发了广大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年中,市政府又召开全市外贸出口工作座谈会和全市20家出口大户座谈会,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市县各部门主要领导都参加了会议,同时邀请与外贸出口有关的海关、外管、退税等部门的领导参加,以现场办公的形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共渡难关。
二是贯彻和出台优惠鼓励政策,提高外贸市场竞争力。在国家调整和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发展外贸出口若干规定的通知》及配套政策,对加快外贸企业改组、出口技改项目贴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生产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和提高出口退税等方面,出台了全方位、更优惠、更方便企业的政策措施。这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出口企业渡过困难时期,扩大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实施大经贸战略,增强外贸出口抗御困难的能力。在继续鼓励专业外贸公司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生产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并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外贸人员进行外贸业务知识和外贸操作程序的培训,使企业尽快从外贸供货型向自营出口型转变,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四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与巩固传统市场相结合,使外贸出口的缺额得到互补。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东南亚传统市场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1998年下半年俄罗斯经济危机爆发,对俄罗斯的出口受阻。面对危机,我市外贸出口战略进行及时调整,一方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南美、非洲及东欧(除俄罗斯外)市场。另一方面努力稳定和巩固传统市场,加强对主体市场的深度开发,增加对主体市场的出口来弥补东南亚市场的缺口。
五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外贸出口方式多元化,弥补一般贸易出口缺额。通过举办全市性的加工贸易培训班和帮助企业解决在加工贸易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全市加工贸易出口的大幅增长。
六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多。
通过上述措施,在经济危机严峻的形势下,1998年杭州外贸出口仍然保持了16.75%的增长速度。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同期全市外贸自营出口比全市GDP增长11.2%高出5.55个百分点。同时,外贸出口的不断扩大,还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企业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触,还促进了企业观念和经营机制的转变。
(3)创新方法,引进外资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利用外资的措施。
一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的决定》和《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受理的若干实施意见》等政策。在继续以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投资的软环境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外商投资项目办事效率和质量,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制环境和生态环境,规范三资企业收费,及时协调解决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这些政策加大了外商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了一种招好商、招大商和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也构成了应对危机、利用外资的重要基础。
二是根据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
三是拓展思路,建立招商引资新网络。积极开拓招商引资渠道,配备设备,建立队伍,专门从事网络联系工作,与世界发达国家主要从事投资贸易咨询机构建立信息交流关系,形成较为完备的招商、投资、贸易网络。充分发挥在杭外商投资企业的中介作用,“以外引外”。
四是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在高度重视引进境外外资的同时,出台《关于鼓励外地企业来杭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过准许户粮关系入杭、税收优惠、提高政治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符合《杭州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的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总部迁杭,或在杭兴办企业、兼并收购本市企业。
通过上述措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1998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6个,总投资9.82亿美元,协议外资5.14亿美元,分别增长24.10%、89.9%和84.2%;实际利用外资3.84亿美元,接近上年水平。利用外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欧、美投资增多,首次登台唱主角。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32个,同比增长13个,协议外资占当年批准数的71%。
(4)拓展市场,稳定客源
一是市委、市政府首次在1998年召开全市性的商贸旅游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不但明确提出“必须把旅游业作为我市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而且提出了实施“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并就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拓展旅游市场、加快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及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同时,市政府印发了《杭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1998~2010)》,颁布了《杭州市旅游业管理办法》,使旅游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
二是按照“以国际市场为方向,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促销手段,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按照继续巩固和发展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主要客源市场,重视和拓展港台市场,努力开拓欧美、澳大利亚市场的发展战略。
三是大力推动节庆促销。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杭州每年都安排主题旅游年活动,如“’97中国旅游年·相逢在杭州”、“’98华夏城乡游——最忆是杭州”、“’99生态环境游·美哉杭州”,并以此为主题组织系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
四是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质量。为吸引客源,杭州每年都推出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形成“行、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经营联合体。同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优化旅游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杭州旅游业得到了稳定发展,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1998年,在上半年境外游客同比下降5.45%、旅游外汇收入下降16.3%的不利情况下,全年还实现了1.10%和4.60%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经验启示
(1)必须始终确立发展的信心
信心是最宝贵的财富,信心比黄金还珍贵。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树立信心。只有树立信心,才能够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实现新跨越,赢得新发展。面对危机,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就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外向型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予极大的关注,未雨绸缪,在外贸结构调整、优惠政策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正是建立在这种对客观形势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杭州实际、应对危机的工作思路。通过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加快发展的信心,在全市各部门和党员干部中形成了一切为了发展、全力支持发展的工作局面;通过一系列鼓励政策,坚定了广大厂矿企业和人民群众发展的信心,激发了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正是因为对客观形势的科学把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才有勇气提出高于全国、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才能够实现杭州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2)必须始终确立“机遇”意识
“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市委、市政府科学把握形势,正视困难,果断决策,积极应对。“危机、危机”,“危”中寓“机”。杭州市委、市政府正是看到了这个“机”,抓住了这个“机遇”,才实现了杭州的大发展。
一是抓住国家扩大财政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我市抓住机遇,推出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如我市运河截污处理工程获得国家补助8000万元,当年下拨4000万元。上半年新列入省重点项目16个,落实用地指标15269.4亩,其中市区10787亩。同时,抓住资金供应相对宽松,存在着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的机遇。当年1~5月份,金融机构对年初确定的一些主要项目贷款就达6亿多元,市级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和旧城改造的预算内外资金达4.05亿元,同比增加2.3亿元,增长131%。重点项目落实信贷资金54.8亿元,比前一年增加了32亿元。抓住国家房改政策改革的机遇,我市陆续出台了诸如购房入户等激活房地产市场的有关政策,金融机构加大了按揭购房的贷款力度,商品房销售回升。拱宸桥地区改造、东河绿带改造、吴山广场等旧城改造项目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使房地产投资有所回升。正是抓住了这次机遇,使杭州的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供电和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和超常规发展,为杭州世纪初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是抓住金融危机出口困难形成“倒逼机制”的有利时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市委、市政府抓住时机,出台《杭州市企业改革三年规划(1998~2000)》,以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增资减债、优化重组等方式,深化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利用出口困难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外贸优惠政策调整,推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贯彻“以质取胜”出口战略,积极开发、推出能较好适应国际市场的产品,改进传统产品,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三是抓住周边国家外商投资减少的有利时机,实施新一轮的招商引资计划。亚洲金融危机,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经济发展下滑,各国对这一地区的投资减少,这为杭州扩大利用外资提供了机遇。市委、市政府明确把引进外资与加快我市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重点引进外商投资或用先进技术改造大型机械及成套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精细化工和医药制造等支柱产业;鼓励外商设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优二高”现代农业、创汇农业和农业联合生产加工项目;鼓励外商增资扩股、扩大投资,鼓励外商投资三产、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旧城改造项目;鼓励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着重引进跨国公司来杭投资。出台《关于鼓励外地企业来杭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拓宽引资渠道,积极吸引各地有实力的企业来杭投资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这些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和成功,为杭州新世纪的工业结构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3)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的实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建立在科学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根本要求。199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又根据杭州的市情实际,发挥主动性、创造性、预见性,既保持了当时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又为现在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8年4月,市委、市政府第一次把商贸业和旅游业联合起来召开商贸旅游业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商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不但提出了“必须把旅游业作为我市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还提出了“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大流通、大市场、大商贸”的观念和发展战略,并制定了鼓励旅游、商贸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随后,市政府又制定了《杭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1998~2010)》,颁发了《杭州市旅游业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打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和 “二、三、一” 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变的战略思想。这种战略思想的调整不仅使旅游业的发展渡过了难关,也有助于杭州经济战胜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今天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必须始终确立创新理念
杭州是中国发达城市之一,理应发展的比国内其它城市更快一点,走在发展的前列。这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推进杭州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的一种理念。如何才能保持和实现这种领先呢?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向,影响发展进程。杭州要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就必须始终确立创新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杭州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加快推进杭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展下滑的压力很大,如何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杭州经济发展继续领先全国、全省呢?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召开座谈会的基础上,坚决抛弃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惯性思维、经验做法,不断解放思想,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和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杭州领先发展。
市委、市政府认为,国内短缺经济时代已基本结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积压问题集中爆发的情况,没有延缓改革,而是抓住外贸出口困难形成的“倒逼机制”的机遇,按照《杭州市企业改革三年规划(1998~2000)》,推进国有企业加快改革。在扩大外贸出口的过程中,坚持加快实施外贸公司体制改革,为外贸出口的持续发展打基础,鼓励生产性企业获取自营进出口权,增加出口总量,重点抓好三资企业出口,确保外贸出口指标完成的工作思路。同时,在重视利用优惠政策外来投资、旅游的同时,更加重视来杭投资、旅游的软环境建设,更加重视以人文关怀、同城待遇和高效的政府办事效率、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客人来杭投资创业、旅游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