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危为机 跨越发展
-
发布时间:2016-12-16
点击率:
面对当前起源于华尔街、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我国也不例外。杭州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也受到了冲击。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通过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杭州的发展轨迹,选择了发展历程中遇到大的困难和转折的有代表性的几个时期,剖析当时克难攻坚、积极应对的过程,力图总结分析、寻找规律性的思路和举措,为当前更好地转危为机、跨越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视角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的长期失衡,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冲击范围由西方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蔓延,其负面效果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使得各国经济实体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全球经济剧烈动荡。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环境下,作为美国最紧密的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也日渐显现:银行业遭受损失,国家外汇储备资产面临安全威胁,出口遭受严重冲击,资本市场风险加大等,导致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宏观经济背景和发展趋势的复杂多变仍然使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作为东部发达地区,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面对全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杭州市委在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的战略思想。同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杭州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扎扎实实办好杭州的事,实现转危为机、跨越发展。此外,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也都号召全市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和衷共济、克难攻坚,以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委党史研究室基于立足历史、服务中心工作的考虑,从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职能考虑,回顾了60年的历史,开展资政课题研究。
2、选题视角
一是把握基本点。党史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党在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找准为科学发展大局服务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加强党史资政工作的关键。通过对杭州60年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总结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政报告,为党委的中心工作提供历史借鉴,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提供历史智慧,发挥党史工作对宏观决策的资政作用,提升党史工作服务大局的能力,是党史工作的责任,更是党史人应有的思考。
二是确定切入点。杭州60年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漫长60年中,如何选择切入点是关键。只有选准切入点,才能总结提炼出既带有规律性、又有借鉴作用的启示。为此,市委党史研究室在集中全室智慧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反复斟酌,选择了三年困难时期、两年徘徊时期、治理整顿时期和亚洲金融风暴时期四个历史发展轨迹中的节点。这四个节点既是60年中的重要时期,更是具有代表性的转折点。
三是找准结合点。四个节点确定以后,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初步了解在这四个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和精神,立足杭州实际,积极应对,或解困转危,使经济迅速恢复;或化危为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剖析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经验和启示,形成了一个主报告和四个子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蔓延所造成的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为使杭州成为率先走出危机的城市之一,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一管之见。
二、历史上四次较大转折时期概况
1、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及面临迅速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巨大压力,1958年,我党冒然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由于遭受连年自然灾害,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使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损失。同全国一样,杭州经济战线和人民生活出现了严重困难局面,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十分紧缺,轻工产品严重短缺,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严重,经济比例完全失调,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社会经济滑入深渊。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杭州市委迅速贯彻中央精神,对各条战线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农轻重发展次序,调整工商业体制,适当缩短工业和文教战线,延长农业特别是粮食战线,采取精简压缩城市人口等措施。经过调整,杭州市国民经济渡过了严重困难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了迅速恢复的转机,使杭州成为较早走出困难、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城市之一。到196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1957年增长53%,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新的局面。
2、徘徊时期(1976-1978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国家积聚了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国民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杭州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出现连年负增长。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际,杭州已面临极其严峻的危机状况,整个经济社会百废待兴,社会消费品匮乏,流通不畅,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管理体制僵化,企业生产陷入困境。市委、市革委会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对政治、思想、组织上的“左”的错误,进行拨乱反正,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转变。同时,调整经济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整顿企业,重建生产秩序和管理制度;改组工业,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调整城市发展战略,使杭州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恢复。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76年增长42.8%,年均增长19.5%,是“文革十年”时期年均增速的5.9倍,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治理整顿时期(1989-1991年)
改革开放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多年累积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露和趋向激化。1988年,强行实行“价格闯关”,引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场全国性的抢购风潮,进而使整个经济处于严重波动之中。国家经济全局中的困难和问题杭州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通货膨胀,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秩序混乱,使改革与发展陷入困境之中。1988年9月,中共中央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从杭州实际出发,在治理经济环境中,压缩社会总需求,增加社会总供给,抑制通货膨胀;在整顿经济秩序中,着重整顿流通领域;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城市、农村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体系。通过治理整顿,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形势、改善了市场秩序,1988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为23.4%,1989年起明显回落,1991年回落到6.9%,使整个经济情况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为开展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4、亚洲金融风暴时期(1997-1998年)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风暴,并迅速波及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杭州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程度较高,外贸依存度较高。因此,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外贸出口形势严峻,招商引资困难加大,国外(境外)游客减少,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央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有效拉动了内需;贯彻和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实施大经贸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了外贸出口;创新方法,注重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成效;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促销手段,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稳定了客源,从而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转危为机、加快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在历史长河中,通过寻踪杭州经济发展的轨迹,杭州市委、市政府一次次的战略抉择,人民群众一代代的探索实践,在不断提升杭州发展层次、促进杭州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杭州应对当下危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启示一: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理清发展思路,认清发展方向,不断保持和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跨越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市委认真学习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文章,解放思想,结合工作实际和加快发展问题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同时,又积极把真理标准讨论推广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中去,组织引导干部群众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使人们的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从“左”的思想观念以及个人崇拜中解放出来。随着拨乱反正的展开,特别是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入开展,党和人民群众走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思想认识,开始走上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在之后的发展中,每一次遇到困难和波折,解放思想一次次破解了难关,促进了发展。同样,只有把我们的思想从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有新思路,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启示二:要坚定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最宝贵的财富,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只有树立必胜信心,振奋精神,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实现新发展。1959年至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粮食产量骤减,同时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快速扩张,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挤掉了农村劳动力,削弱了农业战线,又加重了农业向城市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的负担,使城市粮食供应更加紧张,引起了人心恐慌。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委按照中央的指示和杭州的实际,进行了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工作。实行精简政策后,减轻了城市和农业的负担,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安定了人心,更重要的是使全市人民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在1963年后继续全面贯彻“八字”方针,深化调整国民经济,使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纵览历史转折,只要确立必胜的信心和信念,定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启示三: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是关键。只有把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建立在科学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实效。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杭州旅游业始终没有被放到应有的位置给予高度重视,发展一直徘徊不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杭州旅游业发展更是雪上加霜。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杭州市委、市政府经过科学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和杭州的优势,逐步形成了把以旅游、商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作为杭州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共识,提出了打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鼓励旅游、商贸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不仅使旅游业的发展渡过了难关,更为今天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示四:要创造性地贯彻各项方针政策
创新是前进的不竭动力。只有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才能切实把握机遇,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杭州正是在面对一次次转折中,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才一次次突破难关,加快发展。如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和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抓住国家房改政策改革的机遇,杭州市在采取一系列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举措的同时,还陆续出台了诸如购房入户等激活房地产市场的有关政策,金融机构加大了按揭购房的贷款力度,商品房销售回升。拱宸桥地区改造、东河绿带改造、吴山广场等旧城改造项目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从而使杭州的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供电和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和超常规发展,为杭州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启示五: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发展进程。只有立足市情,敏锐把握全市阶段性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才能分清轻重缓急,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加快发展。结束十年“文革内乱”后,面对百废待兴、千头万绪的情况,市委抓住拨乱反正、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妥善解决了一大堆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问题,把一大批长期遭受“左”的错误打击、迫害的干部群众彻底解放出来,使他们心情愉悦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社会和谐、人心安定、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群众基础。为调整经济政策,重建经济秩序和生产秩序,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因为抓住拨乱反正这一主要矛盾后,充分调动了起决定因素的人的积极性,才使得其他矛盾得以解决。
启示六:要保持速度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速度是前提,效益是中心。只有将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有机结合,实现两者同步增长,才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大跃进”年代的经济发展中,杭州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靠过多地消耗能源、原材料,去追求脱离实际的过高速度,而忽视了提高效益,片面追求虚假繁荣,造成寅吃卯粮,使经济逐渐陷入困境。在这之后,速度和效益关系多次困扰着杭州的发展。如在治理整顿前夕,也是通过深入开展以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双增双节”运动和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通过深化改革,使各级部门、企业把经济工作和各经济单位的主要精力切实放在了讲求经济效益上,真正走上了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经济发展道路。力求在保持速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视角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的长期失衡,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冲击范围由西方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蔓延,其负面效果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使得各国经济实体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全球经济剧烈动荡。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环境下,作为美国最紧密的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也日渐显现:银行业遭受损失,国家外汇储备资产面临安全威胁,出口遭受严重冲击,资本市场风险加大等,导致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宏观经济背景和发展趋势的复杂多变仍然使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作为东部发达地区,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面对全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杭州市委在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的战略思想。同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杭州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扎扎实实办好杭州的事,实现转危为机、跨越发展。此外,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也都号召全市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和衷共济、克难攻坚,以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委党史研究室基于立足历史、服务中心工作的考虑,从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职能考虑,回顾了60年的历史,开展资政课题研究。
2、选题视角
一是把握基本点。党史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党在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找准为科学发展大局服务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加强党史资政工作的关键。通过对杭州60年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总结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政报告,为党委的中心工作提供历史借鉴,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提供历史智慧,发挥党史工作对宏观决策的资政作用,提升党史工作服务大局的能力,是党史工作的责任,更是党史人应有的思考。
二是确定切入点。杭州60年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漫长60年中,如何选择切入点是关键。只有选准切入点,才能总结提炼出既带有规律性、又有借鉴作用的启示。为此,市委党史研究室在集中全室智慧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反复斟酌,选择了三年困难时期、两年徘徊时期、治理整顿时期和亚洲金融风暴时期四个历史发展轨迹中的节点。这四个节点既是60年中的重要时期,更是具有代表性的转折点。
三是找准结合点。四个节点确定以后,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初步了解在这四个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和精神,立足杭州实际,积极应对,或解困转危,使经济迅速恢复;或化危为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剖析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经验和启示,形成了一个主报告和四个子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蔓延所造成的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为使杭州成为率先走出危机的城市之一,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一管之见。
二、历史上四次较大转折时期概况
1、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及面临迅速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巨大压力,1958年,我党冒然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由于遭受连年自然灾害,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使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损失。同全国一样,杭州经济战线和人民生活出现了严重困难局面,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十分紧缺,轻工产品严重短缺,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严重,经济比例完全失调,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社会经济滑入深渊。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杭州市委迅速贯彻中央精神,对各条战线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农轻重发展次序,调整工商业体制,适当缩短工业和文教战线,延长农业特别是粮食战线,采取精简压缩城市人口等措施。经过调整,杭州市国民经济渡过了严重困难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了迅速恢复的转机,使杭州成为较早走出困难、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城市之一。到196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1957年增长53%,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新的局面。
2、徘徊时期(1976-1978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国家积聚了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国民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杭州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出现连年负增长。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际,杭州已面临极其严峻的危机状况,整个经济社会百废待兴,社会消费品匮乏,流通不畅,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管理体制僵化,企业生产陷入困境。市委、市革委会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对政治、思想、组织上的“左”的错误,进行拨乱反正,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转变。同时,调整经济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整顿企业,重建生产秩序和管理制度;改组工业,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调整城市发展战略,使杭州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恢复。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76年增长42.8%,年均增长19.5%,是“文革十年”时期年均增速的5.9倍,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治理整顿时期(1989-1991年)
改革开放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多年累积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露和趋向激化。1988年,强行实行“价格闯关”,引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场全国性的抢购风潮,进而使整个经济处于严重波动之中。国家经济全局中的困难和问题杭州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通货膨胀,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秩序混乱,使改革与发展陷入困境之中。1988年9月,中共中央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从杭州实际出发,在治理经济环境中,压缩社会总需求,增加社会总供给,抑制通货膨胀;在整顿经济秩序中,着重整顿流通领域;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城市、农村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体系。通过治理整顿,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形势、改善了市场秩序,1988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为23.4%,1989年起明显回落,1991年回落到6.9%,使整个经济情况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为开展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4、亚洲金融风暴时期(1997-1998年)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风暴,并迅速波及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杭州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程度较高,外贸依存度较高。因此,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外贸出口形势严峻,招商引资困难加大,国外(境外)游客减少,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央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有效拉动了内需;贯彻和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实施大经贸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了外贸出口;创新方法,注重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成效;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促销手段,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稳定了客源,从而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转危为机、加快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在历史长河中,通过寻踪杭州经济发展的轨迹,杭州市委、市政府一次次的战略抉择,人民群众一代代的探索实践,在不断提升杭州发展层次、促进杭州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杭州应对当下危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启示一: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理清发展思路,认清发展方向,不断保持和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跨越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市委认真学习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文章,解放思想,结合工作实际和加快发展问题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同时,又积极把真理标准讨论推广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中去,组织引导干部群众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使人们的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从“左”的思想观念以及个人崇拜中解放出来。随着拨乱反正的展开,特别是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入开展,党和人民群众走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思想认识,开始走上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在之后的发展中,每一次遇到困难和波折,解放思想一次次破解了难关,促进了发展。同样,只有把我们的思想从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有新思路,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启示二:要坚定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最宝贵的财富,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只有树立必胜信心,振奋精神,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实现新发展。1959年至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粮食产量骤减,同时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快速扩张,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挤掉了农村劳动力,削弱了农业战线,又加重了农业向城市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的负担,使城市粮食供应更加紧张,引起了人心恐慌。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委按照中央的指示和杭州的实际,进行了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工作。实行精简政策后,减轻了城市和农业的负担,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安定了人心,更重要的是使全市人民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在1963年后继续全面贯彻“八字”方针,深化调整国民经济,使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纵览历史转折,只要确立必胜的信心和信念,定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启示三: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是关键。只有把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建立在科学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实效。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杭州旅游业始终没有被放到应有的位置给予高度重视,发展一直徘徊不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杭州旅游业发展更是雪上加霜。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杭州市委、市政府经过科学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和杭州的优势,逐步形成了把以旅游、商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作为杭州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共识,提出了打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鼓励旅游、商贸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不仅使旅游业的发展渡过了难关,更为今天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示四:要创造性地贯彻各项方针政策
创新是前进的不竭动力。只有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才能切实把握机遇,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杭州正是在面对一次次转折中,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才一次次突破难关,加快发展。如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和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抓住国家房改政策改革的机遇,杭州市在采取一系列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举措的同时,还陆续出台了诸如购房入户等激活房地产市场的有关政策,金融机构加大了按揭购房的贷款力度,商品房销售回升。拱宸桥地区改造、东河绿带改造、吴山广场等旧城改造项目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从而使杭州的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供电和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和超常规发展,为杭州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启示五: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发展进程。只有立足市情,敏锐把握全市阶段性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才能分清轻重缓急,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加快发展。结束十年“文革内乱”后,面对百废待兴、千头万绪的情况,市委抓住拨乱反正、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妥善解决了一大堆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问题,把一大批长期遭受“左”的错误打击、迫害的干部群众彻底解放出来,使他们心情愉悦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社会和谐、人心安定、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群众基础。为调整经济政策,重建经济秩序和生产秩序,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因为抓住拨乱反正这一主要矛盾后,充分调动了起决定因素的人的积极性,才使得其他矛盾得以解决。
启示六:要保持速度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速度是前提,效益是中心。只有将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有机结合,实现两者同步增长,才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大跃进”年代的经济发展中,杭州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靠过多地消耗能源、原材料,去追求脱离实际的过高速度,而忽视了提高效益,片面追求虚假繁荣,造成寅吃卯粮,使经济逐渐陷入困境。在这之后,速度和效益关系多次困扰着杭州的发展。如在治理整顿前夕,也是通过深入开展以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双增双节”运动和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通过深化改革,使各级部门、企业把经济工作和各经济单位的主要精力切实放在了讲求经济效益上,真正走上了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经济发展道路。力求在保持速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