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并重的普慈村
-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率:
普慈村,古时属梓桐乡二都普慈里。原名慈溪,或许因与梓桐慈溪同名而改为普慈,村庄地处现千岛湖畔靠近金峰乡的水下,离原淳安县县城(贺城)二十里。村前是一条清澈的新安江,江对面是养村、江家坂村,隔江相望的远山是䕜屏峰。村三面环山,一条青石板古道沿江通向九里湾,是去梓桐、威坪的必经之路;村后一条从县城至威坪的公路穿山而过。整个村庄呈鹅蛋形,是吴姓家族聚族而居的典型标志,也是县城至威坪一线最大的自然村,有1000多人。解放前分上、下两个保,解放初为狮峰乡政府驻地。普慈人重教育,懂礼仪,勤劳、善良,豁达、长寿。千岛湖形成后,村庄淹没,仅剩湖边的山冈坡地,村民大多迁徙到桐庐。
普慈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为淳安形胜,新安江三百六十滩最美的几个滩都集中在这一带。村上游有慈滩,村后山从连岭逆折而上,逶迤出九里潭,九里潭在慈滩下,潭上有瀑布。王辅有《九里潭》诗:
“绿树阴阴九里湾,
水光山色出尘寰。
黄鹂谷口声偏好,
白鸟沙头意自闲。”
徐大成有《九里湾瀑布》诗:
“曲渚玉龙浮,悬崖喷碧流。
雪飞寒欲堕,珠溅雨还收。
清映山头月,光摇树影秋。
那逢庄叟侣,纵步与神游。”
沿瀑布向东折转里许起高冈百丈。又忽陡落平坡,水循山涧而下,形成两条溪,一条从普慈东边的上源流出,注入新安江。一条从西边流经下源转入普慈,环村逆上而注入新安江。村前小溪与新安江之间有小洲,洲上栽桃柳千寻,如绿云之屏,树下绿草如茵,是牧童的乐园。洲尾与山脚结合处,耸立一庵堂,叫灵镇庵,庵内一进为弥勒佛,二进为四大金刚,三进为观音菩萨及十八罗汉,最里面是释迦牟尼佛。庵两边厢房殿内供奉其他众佛,内有一缸,中间坐一圆寂肉身和尚,这在淳安境内是极少见的。庵旁是七亩坵,有大片古木群,皆为樟村柏树,可为村庄挡风。村东为狮形山,西为鱼形山,仿佛村之门户。离村略远一点有双峰对峙,西为虎石峰,东为牛石峰,两峰将村庄挟持中间,使村内庭园楼阁亭台若隐若现,美不胜收。村下游养材滩,晋大将吴喜、唐诗人崔颢等诸名人有诗文交相赞之。养材滩下是牛石滩,牛石滩以其石偃伏沙洲如卧牛而名之。明人徐楚有《牛石歌》为记:
“牛石生何时,下饮清溪水。风餐露宿秋复春,芳草渡头常见尔。叩角有谁能复骑,秦皇有鞭鞭不起。溪流一道引长绳,滩雨时时吼作声。生来重负千钧力,凝然不动如有情。君不见瞿塘滟滪三峡泻,忽为象兮忽为马。贾客舟师缩颈看,万艘艅艎戒上下。岂知石牛心坦平,水没头角无狰狞。闲时漏头还漏脊,身濯濯兮耳直直。日饮青溪彻骨清,不向上流饮亦得。”
普慈村恬美如画,村景有屏山围翠、犁岭耕云、涧水西流、旗鼓奇峰、幽岩显迹、牛石东驯、九里渔歌、两源牧笛、沙堤柳色、石涧湍声、虎岩西踞等,村四周环境呈一片田园牧歌般的美丽。
明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吴天洪(歙县人)下乡劝农路过普慈村,心情十分喜悦,他在《劝农过慈溪记》中写道:
“维孟夏月,因课农邑西,忆南北朝宗人名喜者(同祖宗姓吴名喜的人),有‘名山幽谷,洵不虚赏’之叹!特过锦沙村,遥闻渔歌欸乃,与北山牧歌相起伏,觉心旷神怡喜洋洋矣。游兴未央,爰渡北岸,见芳树村落,隐现得宜,问起地名慈溪,行不数武,见别有一溪,其水逆流,余讶曰:‘天下之水,皆东注,而此独西流何哉!’随劝农后,复凭眺久之,见上下两涧,一曰幽源,一曰焦源,源水出东西,西水从庄后注东,会东水绕庄前而转西,急行二三里许,达九里湾。因叹曰:‘竟有此奇观哉!’闻见渔夫樵子相问答,绝胜画图,顾而乐之,超然起遗世之思。忽有苍颜老叟率二三英俊挈壶浆进,曰:‘久沐德政,今幸辱临村舍,谨奉村醪,聊表葵忱,望勿弃。’余询曰:长者乃慈溪人欤?对曰:然!问:追随者谁?曰:即小民之子姪。余见其丰神秀逸,姿容洒脱,意此地山环水绕,灵淑之气应有所钟。问:尔室可容暂憩乎?曰:颇有荒斋,不敢奉屈。余造其家,见画栋彩梁,灿然耀目,花砌园亭,幽赏不尽。因问曰:祖居此乎?对曰:祖乃金竺人也,余惊曰:得非宗姓乎?曰:然!……造化钟此佳境,住我宗人,特促笔记之:异日余谢职归里,许订复游,作十日欢可乎?曰:固所愿也。”
普慈吴氏族人,原从安徽歙县金竺迁来,是唐文学家吴少微的后裔。吴少微父亲吴义方是江西南昌人,唐初以博学闻名。贞观十四年(640),朝廷大招天下名儒到歙州(今安徽休宁)讲学,吴义方参加讲学后,因爱当地的山水之美,举家从豫章(今江西南昌)迁至休宁居住。吴义方娶程氏,生三子,长子吴太微、次子吴少微、季子吴宝微。吴少微,字促材,号迁谷,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50)。嗣圣元年(684)考取进士,授晋阳尉,累官至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以文学见长,与富嘉谟、魏谷倚并称“北京三杰”。当时天下文人撰写文章皆以徐、庾为宗,文风浮俚不竞,唯独吴少微、富嘉谟的文章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文风为之一变,受到当时人的推崇,被称为“吴富体”。吴少微移居休宁石舌山(今凤凰山),娶武阳公李大亮之女,生三子,长子吴隆术、次子吴巩、季子吴筠。少微系吴氏第61世孙,其子孙称左台吴氏(因少微曾任左台御史),分为五大派(莲塘、丰溪、城门、金竺、石岭)。普慈吴氏系吴少微金竺派子孙,其世系图为:【61世】少微→【62世】巩→【63世】泉→【64世】㻇→【65世】叔溱→(迁金竺始祖)【66世】矩→【67世】明→【68世】道超(迁淳始祖)。吴巩的曾孙叔溱从休宁石舌山迁歙县金竺,叔溱的曾孙道超从金竺迁淳安。
▲普慈始祖泰恩画像
道超是左台吴氏金竺派迁淳始祖,道超的道字为辈份排序字,用于谱名,实名单字超。吴超,字迈伦,号乐轩,生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此时离吴少微去世已43年。超自幼好学,为儒林翘楚,唐宪宗元和三年(808)16岁考取解元,其学识名望在两浙三吴如泰山北斗。元和四年(809),17岁即考取进士。吴超为官多年,最后在海宁连任9年知县,见天下已现乱象,便告归,当地百姓遮道挽留。海宁士绅、致仕在家的礼部尚书王守澄,专门写了一篇《赠邑侯乐轩吴公归隐序》,记叙吴超不贪权位、不贪钱财、造福一方、超然离任、百姓殷勤道别的盛况。回到休宁后经常怀念途中路过的青溪县(现淳安县),认为那里岗峦峻秀,溪涧萦环,兼之风淳俗美,是最适合人居住的仁义之里,更何况这里原来是歙县东乡,亦属故土。于是吴超举家迁至贺城,在城内空地建一座屋宇,邑宰(县长)史候汝,为新屋题写了“福善堂”匾,第二年超即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吴超家族在贺城居住至第十三代时,因宋末元初天下大乱,吴氏家族在县城呆不下去,其子孙信益、信义、信可、信智四位叔伯兄弟一起徙居城北十里的钟山村。不久,信可的次子吴泰恩又从钟山村移居普慈村外父母(岳父母)家,因此泰恩是迁普慈村的始祖。
吴泰恩,生于元至顺癸酉(1333),字敬悦,性敏达,为人宽厚,处事雍和。普慈外父童安之没有儿子,泰恩以半子之谊勤劳服事,很得外父母欢心,外父母对他爱之如子,以普慈遗产相嘱。泰恩虽然有了丰厚的家产,但仍然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广拓普慈始祖泰恩画像田园,并于永乐戊子(1408)新造宅第,然后正式迁居普慈,泰恩一直活到八十二岁,在古代算是很长寿了。泰恩有三个儿子,长子曰暹,次子远(出继给住在钟山的弟弟泰聰),三子逾,早逝。吴暹,字本进,为人见多识广,胸有城府,处大事而不惊,村里人很佩服他。娶工部尚书梓桐人胡拱辰的侄女,生子煓。从此,吴氏在普慈生根发芽,直至叶茂枝蘩,蔚为大族。
普慈吴氏家族历来重教化,培斯文,敦孝悌,睦宗族,认为一个家族出一名进士不如出一名善人。家范规定:吴氏子孙必须孝亲、事长、刑妻(给妻子做表率)、教子、睦族、注重公益,并制定完备的家礼,包括祭祖条规、春秋二祭仪注、慈溪仪注、祠堂大祭仪注等,因此吴氏家族有良好的家风。
慈溪始祖泰恩的堂爷爷吴元德,字体之,博通书史,克尽孝道,母徐氏患疯病,长期卧床,元德每天亲自服侍,被宗族称为孝子。他曾经商,广积盐货,每次水上运货,船只相连达上百艘,被称为巨商。当时正值元盛宋衰,盗贼四起,旱涝交替,瘟疫并起,他拿出全部家资赈灾,并烧毁所有借券,好施而不求报,德义之声传遍全县。
普慈人孝风盛行。顺治年间,普慈村内出过三孝子,举人汪一源专门写了一篇《慈溪三孝子传》。传中记叙吴国佐三个儿子行孝的事迹。吴国佐家很穷,五个儿子非常孝顺,每天努力耕作,侍养父母。一次其母姜氏,吃枣时不留心将枣核咽下,搁在喉咙,水浆不进,送至医家调治经旬无效,眼看母亲行将就木,兄弟五人日夜在床前哭泣,求医救治,医生推辞说:“我有割股之心,可惜无回春之力。”其中三个儿子以为割股可治母病,便回去各自割股烧汤端来给母亲喝,母亲含之口中,慢慢吞下,枣核豁然而下,病即痊愈,三兄弟雀跃欢庆母亲重生。三兄弟不约而同割股救母的孝行,当时传为美谈,并被上报至官府,县官专门为他们题写了“三孝可嘉”匾,以资鼓励。
▲家谱中三孝子的画像及记载
普慈民风淳朴,处事义字当头。村庄地处江边,沿江有三个码头,从县城至普慈走陆路行程二十五里,如从对面村庄过渡,可减少五里。普慈地处要道,每天往返县城、威坪、梓桐的行人络绎不绝。于是村里特设两船为义渡,免费接送,世世代代沿袭至村庄迁移。
由于普慈吴氏家族重视培育斯文,因此历代簪缨不断。吴泰恩的叔爷爷吴元寿,为人宽仁,延师调子,不计所费,其长子暾,登进士,次子暌,为名儒。吴墩,字朝阳,是元代淳安著名的贤达,八岁能诗文,不属稿而成。元泰定二年(1325)登第,初任番阳丞,当时朝廷规定缴纳赋税必须使用云南叶金,百姓因兑换云南叶金受到重利盘剥,苦不堪言。吴暾直言上书,得改输常金,民赖以苏。吴暾历官峡州路(今湖北宜昌)经历,所到之地皆有政绩。去官后,在家授徒讲学,从之者户履云集,若翰林方道壡辈皆其门。所著有《齐城集》《麟经赋》并《诗文》二十卷,有《吴修撰集》传世。吴暾与宋梦鼎、鲁渊、张复并称“春秋四家”。去世后,朝廷追封为翰林修撰,从祀于县乡贤祠。
普慈村吴氏传承书香,历代考取功名者众,仅有清一代,先后考取秀才以上功名者不下200人,其中国学生71人。古代考取秀才不容易,入国学更不容易,清朝国子监学生一般控制在300名以内。淳安属上县,每年录取秀才的名额很有限,一般为40名,进国子监读书更是凤毛麟角。科举停止后,村内又积极兴办学校,在吴氏宗祠设立普慈完全小学(狮峰乡中心小学),是周边几十里村庄内的唯一完小,因此校内有许多外村住校学生。
普慈吴氏家族对读书人极为尊重,以此鼓励族人读书。明清时期凡举行重大庆典或重大祭祀活动,聚餐时一般男丁只能在祠堂外上桌就餐,而考取秀才者,不仅其本人,而且其父亲都可进入祠堂内上桌,与族长及族中最年长者平起平坐。民国时期,祠堂分发节后食品,一般男丁分一股,而小学毕业者可分两股,初中毕业分三股,高中毕业分四股, 家谱中三孝子的画像及记载大学毕业分六股。如分发清明粿,一般男丁只分一股十个,而小学毕业者,就可分两股二十个,可见普慈吴氏家族一直十分重视子孙的学业。据解放初曾任狮峰乡乡长的江福木回忆,当时农村读书的人不多,而普慈人当老师的就有一大批人,至今记得起名字的还有十几位,可见该村读书风气之甚。
普慈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遗存特多。在普慈的虎山之巅有太子城。相传晋太子曾避难于此,筑城于其上,西首有石山、石岩,虎石、虎溪,遗址犹存。清代邑西松厓人、乐清教谕童孝锡作有《怀太子城诗》:“赋赏滕王阁,诗裁太子城。临池怀往事,感慨暴风尘。”村旁有明工部尚书胡拱辰墓。胡拱辰为淳安梓桐人,死后谥庄懿,朝廷赐葬普慈村。村内有众多的坊匾,村前是宏大的牌坊,正面题写“翰苑流芳”,背面题写“金马名儒”,由浙江布政司刘为翰林修撰、从祀乡贤吴暾立。另有坊匾“儒林山斗”“尚义济饥”“华国英才”“岁进士”“壶仪人瑞”“勤抚节操”“志洁冰壶”“劲节遐龄”“欧母遗风”“恩赐坤维”“蕿寿延喜”“节孝流芳”“松柏节操”“风霜独耐”“松柏同青”“孟母遗风”“玉洁冰清”等由历代政府官员题写的匾。其中乾隆十年(1745)遂安周景柱为普慈吴运贤之妻程氏题写的“欧母遗风”匾,无疑为普慈的人文增色多多。周景柱曾任内阁中书、太原知府、甘肃按察使等职,学问宏深,以书法名海内。居官三十余年,宦囊如洗,告归时两袖清风,在全国很有名望,被称为“海内第一廉吏”。
普慈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也很丰富。解放前,每年农历十月十八,全村人集中祭拜灵镇庵菩萨,吃素面,分发祭品。每隔十年在正月里举办一次古老而声势浩大的“舞猖”大会,向五猖神祈求平息水患、旱灾,驱除不吉,和合阴阳,以保村庄平安。每隔十年举办一次大型文娱活动,搭台演戏,表演技能。活动前砍伐禁伐十年的九里湾朝山上的木柴出卖,用以活动支出。两个十年活动,在当地具有广泛影响,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赶来观看。
▲普慈里居图
▲家谱中关于长寿老人的记载
普慈村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山有水,田地各半。吴氏族人,耕读并重,十分勤劳。由于地处江边,水运方便,村后的崇山峻岭盛产松树、麻栗树,田地少的农户耕作之余,便上山砍柴,烧炭,由水路运往贺城及杭州出卖,也有部分村民以捕鱼为生,因此,农户生活较富裕。良好的生存、生态环境,富足的农耕生活,从容宽厚的处世心态,源远流长的文化氛围,和谐和睦的家族关系,使普慈人生活得非常滋润。据记载:明清时期普慈村活至九十岁以上的有两人,吴镒、吴泰和,均为九十六岁;活至八十岁以上有五十三人,是淳安历史上罕见的长寿村,因此普慈也是淳安居住环境最好的村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