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古镇
-
发布时间:2020-01-07
点击率:
临平镇 临平之名,东汉已见诸史册(信武侯靳歙,以中涓从,起宛朐。攻济阳。破李由军。击秦军亳南﹑开封东北,斩骑千人将一人,首五十七级,捕虏七十三人,赐爵封号临平君。史记),汉朝时刘信封地设置临平郡,晋时已形成集市。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置临平镇,为“仁和四镇”之一。天禧初年(1017年)设官酒库于临平,“一时人民物货迨”。(《嘉靖仁和县志》卷1)南宋绍兴年间,朝廷设行在瞻军激赏酒库于临平镇,“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按非他郡比也。”元明时期临平湖逐渐淤塞,“沮洲广卤,化为桑麻之区”,成为全省著名的蚕丝、棉麻、油菜籽等商品集散地,“海宁、仁和、上塘蚕丝于临平贸易最多。”入明,临平设税课局、河泊所,以征榷往来之商税。永乐十年,横塘临平税课局课程钞5142锭2贯990文,临平河泊所课税钞4812锭3贯380文(《万历杭州府志》),足见当时商业之繁华。但京杭大运河改道下塘后,临平镇作为宋元时代的大镇,其贸易集散的地位被迅速繁荣的塘栖镇所取代。清咸丰末年,太平天国战乱对临平商业造成了相当的影响,街坊缩至上塘河以北,西至广严寺,东至梅潭堰,北至北庙弄、水车河一线之南,其外均较荒凉。至清光绪二年(1876年)永康桥重建后,店屋稍向西展延。民国初期,杭塘公路建成,中山桥与西阳桥随之修建,上塘河以南始有电厂、天主堂、耶稣堂等建筑,镇貌稍有改观。民国时期临平的商业店铺大部集中在上塘河以北,陡门口为中心地段,包括东自东大街的桂芳桥,西至西大街的中山桥,即旧称“大街上”一段;北大街自陡门口北上至庚申桥、北庙桥一带,商铺林立。临平胜迹甚多,镇东桂芳桥,建于宋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西有安平泉、安隐寺,现井泉尚存。镇北有被历代名人学者推崇题咏的临平山。2001年,撤销临平镇,设立临平、东湖、南苑三个街道办事处。
仓前镇 仓前古镇原名灵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官方在街北建临安便民仓,古以南为前,遂称仓前街,距今已有874年历史,虽隶属关系和建置几经变迁,但仓前之名一直沿用。全镇行政区域面积52平方千米,辖10个建制村,1个社区,人口3.51万人。境内余杭塘河横穿全境,东苕溪紧贴其西。西南边缘有宋家山、万金山丘陵,东北角寡山、吴山孤峙,与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优美景色。仓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故乡。清水丝绵明清时期就闻名遐迩,早竹笋以肉厚质嫩味鲜驰名省内外,龙泉寺小白蚕豆因特具的美味列为贡品;镇南面有白虎山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镇中心有历史上著名的南宋临安仓遗址,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故居,老街上曾因清末杨乃武一案的钱爱仁堂药店。
余杭镇 余杭镇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辖镇。原为余杭县治,是一个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镇。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秦王政25年(前222)置余杭县,属会稽郡。隋属杭州,历唐、五代不变。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亦属杭州府。民国属杭州,至1949年余杭建制已历2100余年。1958年余杭县制撤销,并入临安县,先称跃进公社,后改为余杭公社,余杭镇亦改称在城管理区。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大禹曾在此治水、秦王嬴政设郡立县、隋炀帝开凿运河、太炎先生就度执教、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的发生无不与古镇余杭有关。
塘栖镇 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镇、江南水乡名镇、杭州市六大组团之一的中心城镇。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师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塘栖的古建筑颇具特色,那些明清建筑,深宅大院皆高筑封火墙,隐于弄内,引升出一条又一条的陪弄,据说旧时全镇共有弄堂七十二条半。塘栖又是标准的水乡,处处是河,镇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檐里面,俗称“过街楼”。为方便那些从水路而来的客商们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还都建有一长溜美人靠(塘栖人称这为“米床”)。那一条条河道一条条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桥相连,全镇共有石桥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连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桥上,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个江南。有俗语称:“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廊檐头”。怪不得,连丰子恺先生家乡桐乡石门的一句歇后语都以塘栖的廊檐街为内容,叫做“塘栖街上落雨——轮(淋)不着”。 塘栖山明水秀,名胜古迹较多,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美丽的诱人景色。旧时,曾有栖溪十六景之说,分别为:芳杜菱歌、厂阴渔火、长桥月色、溪口风帆、永明晚钟、清流高阁、塔址芙蓉、北塘夜市、南山翠微、柳堂春晓、超颠远眺、溪河夜泊、翠河秋色、超峰雪霁、西浦斜阳、横潭渔火。文人雅士们纷纷为这些景色呤诗咏句,为那些景点增光添彩,留下了不少诸如“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之类的佳句。历经沧桑,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那些昔日的胜景大都早已湮没不存。然今尚存的超山观梅胜景,则在新时期中焕发了青春。超山素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江苏的邓尉、无锡的梅园齐名。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不但重现了十里梅海的胜景,而且还建成中国第一印山;镇中心横跨运河的广济桥,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1498年,系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广济桥下的郭璞井,传说为晋人郭璞所建;水北保存完好的乾隆御碑,系浙江省境内最大的石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南宋古庙、吴昌硕墓、三条半古弄、八字桥古街等等。为了充分挖掘塘栖的文化内涵,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事业,一个占地1200亩的“塘栖运河文化村”即将动工兴建,她的建成,将使塘栖古镇焕发青春,重现昔日那小桥流水的迷人风光。先后获全国千强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浙江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卫生镇、杭州市经济发展十佳乡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国家枇杷原产地域保护之乡等荣誉称号。
径山镇 径山镇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省文保单位小古城遗址的历史文化跨度自马家浜文化至春秋战国;径山万寿禅寺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茶道从这里传到日本,唐时茶圣陆羽在这里撰写世界上首部茶叶专著《茶经》。佛文化、茶文化和旅游文化正汇聚成丰厚的径山文化。径山镇生态资源丰富。山林面积12万亩,覆盖率为60%。江南罕见的3000亩溪滩淡竹海,杭州市区最大的人工湖——径山湖,常年不息的中、北苕溪,鬼斧神工的同安天门。松涛、翠竹、绿茶、清溪,勾勒出一幅神奇的自然山水画。径山镇正以创建生态镇、村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立镇工程,径山镇已被杭州市列入首批创建市级生态镇行列,全镇已有10个村创建区级生态村,径山、里洪、吴山等村创建市级生态村。径山镇生态旅游、观光特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国家AAA级景区双溪竹海漂流声誉鹊起,被誉为江南第一漂;径山寺、陆羽泉、陆羽山庄、绿景生态园、径山农庄、平山高尔夫球场、九龙瀑布等休闲度假项目相继推出;国家级特色农业项目——万头波尔山羊基地、蓝天生态农业园区,现已初具规模。作为浙江省茶叶之乡,13000余亩茶园被省列为无公害茶叶基地,径山茶已获国家工商总局原产地保护《证明商标注册证书》。第三产业总收入超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1300万元。2002年4月16日在径山镇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茶圣节。
良渚镇 据方志记记载,“良渚”一名最早见于宋代,称“梁渚里”。“梁渚”转而为“良渚”应在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具体时间不可考。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的各种《杭州府志》均已称“良渚”。“良”,在《说文》里被解释为“善也”,即美好之意;“渚”,在《尔雅.释水》这部文献里说:“水中可居者味曰‘洲’,小洲曰‘渚’”。“良”与“渚”的组合,即是"美好的 水中之洲"的意思,这与河港密布的良渚镇地理环境相符。良渚镇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辖镇,是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6年由考古学家施昕更先生首先发掘于良渚并以良渚文化命名,距今5300年~4000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良渚镇位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距杭州市区中心约10千米,是余杭区中部中心城镇、杭州市“一主三副六组团”总体规划中“良渚组团”的核心。
瓶窑镇 瓶窑,古称亭市,南宋咸淳临安府志说镇北小山古称亭市山,山下村落以山名。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窑。但从镇西五里的毛园岭村鸡笼山发现的古陶窑遗址,镇南十里的长命村马金口和鸽宝山发现的古陶窑遗址,据考证均在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长命村石山下的古窑址据考证当是西晋时的青瓷窑址。可见瓶窑的制陶业自汉始至晋、唐、宋、明历来就十分发达了。明万历进士湖州人大学士朱国桢曾在《瓶窑重建真寂禅院记》中说:“瓶窑其地俗朴民俭,自农桑外多以埏埴为业,故市廛与陶穴相望如栉比。”民间传说窑山有18口窑连接18条弄,每条弄一口井共有18口井。口口相承的民间小曲《三十六码头》中还有“瓶窑出的好乌甏”的唱词。在瓶窑镇境内的反山、汇观山、莫角山、吴家埠等地相继发现距今4700年~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大批的陶器、玉器、稻谷、丝绸等良渚先民的遗物。镇西十里的彭公岭古为防弓岭,相传为防风古国的堤塘。可以说在瓶窑这块土地上4000年~5000年前就有良渚古国和防风古国的先民繁衍生息。瓶窑古镇有着中国江南传统的布局,小桥流水,小桥造型各异,有着有趣的名字和历史传说,古称十八弄的弯弯曲曲的弄堂又在古镇中穿过,连接着十八古井和古窑。尤其是瓶窑的南郊仍保存着摩崖石窟、北湖草荡等古迹。其中,由东向西延绵数百米,分布在瓶窑南山东南山腰间的十数尊镌刻于元代的摩崖造像,是元代僧徒利用前期采石壁面,请工匠凿出浅龛,浮雕而成。这些造像躯形高大,造型端庄,是江南极为罕见的古代古刻群。这些造像都是研究中国佛教与道教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北湖滞洪区集雨面积5.3平方千米,古称天荒荡,又名仇山草荡,自唐代开辟至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