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杭州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
-
点击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杭州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
杭州市科技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也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不但努力办农业,还办起农村“社队企业”(后改为乡镇企业)。然而,由于农村经济技术水平低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影响了农业和社队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杭州市委、市政府重视依靠科技振兴农业,要求科技围绕农业工作开展服务,乃至提出“科技兴农”,进一步将科技推向农村。从而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推动了乡镇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使农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一、农业科技网的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推广
1、农村科技网的建设
在1981年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1983年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委第一书记陈安羽和市长周峰分别在市革委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行科学种田,搞好经营管理,加强市、县农业科研力量,充实、健全农村四级科技网”,“农村要适应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新形势,建立新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体系”。
1983年4月,中共中央颁布《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越来越成为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要求各地“继续进行农村技术改造,建立与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体系”。为贯彻中央这一文件精神,6月,市委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着重研究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各项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实现新转变的问题。会议要求各县(区)委和政府,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积极引导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从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商业化农业的“两个转变”。11月,市委第五次党代会召开,市委书记厉德馨代表市委作了《进一步开创杭州工作新局面》的报告,强调指出要实现本市农业的“两个转变”,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次年1月,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农业科技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改革农村科技体制,组织力量搞好农业科技攻关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尽快建立和健全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
遵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市科委在市年度科技发展计划中专门编制了市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先后组织了14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市农业专题推广协作组,参加单位有350个。同时,各县(区)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如余杭、临安和桐庐等县均建立了技术推广中心,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初具规模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198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10项政策》中规定要“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全市当时的农村经济结构状况,为促进杭州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市委于11月15日至19日召开了杭州市农村工作会议。会上,市委副书记许行贯代表市委作了《坚持改革,奋发进取,促进我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的报告,提出了本市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马车型”新构想,即以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有计划地发展乡镇企业为两个轮子,以搞活流通和推广应用新的科学技术为两匹马,用两匹马牵引两个轮子加快运转。在“马车型”新构想中,突出了科学技术的作用,而要发挥这一作用,首先就必须解决因农村体制改革导致的原四级农科网解体问题。因此,许行贯副书记在会上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农经、农技两个体系,形成县、区、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在次年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厉德馨谈到“马车型”结构时,再次提出“要建立和健全农村科技网络,把整个农村经济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此后,市委下达(1986)38号文件,市政府下达(1987)211号文件,先后对建立农技推广的新体系作了具体布置和规定,从而推动了全市农技推广新体系建设。据统计,到1987年,大部分县(区)都成立了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市387个乡(镇)中,有农、畜、经、林、水产等方面的农枝人员4513名;在全市10个县(区)的3695个村中,已配农技员2889名。自此,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新体系初步形成,为普及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科技知识、实现“马车型”农村产业结构新构想作出了贡献。
在农村的改革中,全市农村技术推广体系虽然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但由于政策等方面原因,使市农技推广体系还不够稳定和完善。
1989年4月10日,市长钟伯熙在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建立科技推广机构,进一步稳定农业科技队伍,努力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支持他们为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年12月16日,市委书记吴仁源在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扩大会上也指出,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新突破,要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稳定和发展农业科技队伍,建立和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科技服务体系。1990年9月5日,市长卢文舸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建设农技推广网络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稳定完善县一级,全面强化乡一级,组建充实村一级,扩展联系组一级的要求,重建县、乡、村、组四个层次农技推广网络,重点放在乡、村两级。要支持各种群众性的科普组织、专业生产者协会,让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他还要求各级政府落实农技人员政策:“要落实政策,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在政治待遇、职称评聘、知识更新、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等方面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随着乡镇农技人员的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全市农技推广体系也逐步得到完善。1992年,市委、市政府接连出台对农技推广人员的优惠政策。如对在乡镇、村工作的农技人员增发岗位津贴;其职称评定、晋级以工作实践为重要依据;从事三年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乡镇农技人员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工作30年以上享受全额退休工资。至年底,市级全程服务体系从1990年的11个发展到16个,增长了45.5%。
2、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为促使农业生产更好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兴农”,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科技部门加大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将科技推向农村。
一是推进“星火计划”项目。根据国家提出在农村实施“星火计划”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始终在市年度科技发展计划中安排、实施“星火计划”。1988年5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科技工作会议,市长钟伯熙提出要把星火计划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当年起,全市星火计划逐渐由过去“短、平、快”项目向“高、群、外”发展。“高”是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如“真丝星形架精炼生产线”、“毛织物防蛀、防缩应用技术开发”等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群”是指以星火为纽带,形成产业群体、集团等,如杭州保灵公司在前几年承担国家级星火项目“蜂花粉系统产品开发”的基础上,联合上海、杭州等科研、生产、销售部门成立了浙江保灵花粉星火技术产业开发集团,1990年产值达3296万元、利税250万元。临安化纤总厂与浙江丝绸工学院等联合,以转移印花星火技术为核心,形成一个从织造、印花、印染到整机生产、销售的产业群体,带动了该县机械、造纸企业走出低谷,年增产值2亿元、利税1000万元。“外”是指发展外向型经济,注意安排含外向型经济的项目,如以桐庐镇横村为主建设出口创汇星火密集区项目、西湖莼菜项目等。
二是设立“丰收计划”项目。1987年3月,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粮食作物高产模式栽培会议,部署全市农村各地推广“七五”期间全国重点推广项目——“水稻高产模式栽培”任务85万亩。会上,市委常委丁可珍指出,这是促使我市粮食生产跨上新台阶的一条有效途径,各地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建一片成一片,建一丘成效一丘。1989年2月,市政府又召开粮食生产会议,贯彻中央《关于夺取粮食丰收的决定》,并决定设立农业“丰收计划”项目和农业丰收奖。会后,以粮食高产模式栽培为主要内容的“丰收计划”在全市农村普遍实施起来。此后,市政府决定建立市级农业基金,作为市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扶持商品粮生产基地,推广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农业开发性生产等。至1992年底,10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同级农业发展基金制度,有202个乡镇、2732个村也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
三是重视推广其它农业适用新技术。1986年3月20日,市长钟伯熙在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要“发展适合于我市农业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和新材料,促进农业的技术改造”。遵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市农业、科技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着重抓“其他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建立农村科技开发示范基地”。其中,在“其他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上主要抓:粮食方面是水稻高产模式栽培技术、杂交水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推广及良种选育;“菜篮子”方面是良种蛋鸡、长毛兔、高产鱼塘、稻田养鱼、瘦肉型杂交猪、高山蔬菜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水果方面是一批特优新品种,如良种草莓、葡萄、狲猴桃、枇杷、山核桃等的引进或恢复。在“建立农村科技开发示范基地”上主要选择了技术较为成熟、资源较为丰富、见效较快的项目,在原来的基础上建立了“工厂化养鸡(蛋鸡)配套技术示范基地”、“罗氏沼虾育苗和成虾养殖高产示范基地”、“开发利用草山资源建立山羊生产基地(点)”和“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点)”等四个示范基地。这些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基地的建立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
四是推广其它重大科技成果。1989年11月2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并将1990年定为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这一精神,除了继续实施“星火”、“丰收”计划外,从1990年起还抓了一批农业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在4月10日召开的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长卢文舸提出“结合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今年重点推广良种繁育等12项农业科技成果和以高产模式栽培为主的10项粮食增产技术措施”。此后,市政府又筹资530万元,专项支持改造中低产田、推广优良品种、高产模式栽培、配方施肥等农业适用技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自1990年起,全市农业系统抓了重点推广的12项农业科技成果和10项粮食增产措施。此外,自1990年起,市年度科技发展计划也每年都专列“杭州市农业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到1992年止,共列21个项目,这些项目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社队(乡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社队企业(后改为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涌现的新事物,对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社队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的提高,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注。
1981年10月,市委召开杭州地区社队企业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农村发展社队的经验,提出了1982年的任务。其中,针对社队企业技术基础差、人才缺乏的问题,要求社队企业“加强科学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采取多种途径培训好社队企业各种专业人才,搞好基础建设和基本功的训练,对确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员,可以授予技术职称,并奖励有发明的人”。1983年3月,市政府召开全市社队企业工作会议。会议将“加强科研活动和技术改造,重视智力投资”作为力争社队企业新发展的四条措施之一。1984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又召开全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会议根据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着重研究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加强城乡联合协作、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等问题。此后,在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市长钟伯熙强调了乡镇企业的重要性:“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重视依靠技术进步发展乡镇企业,全市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速壮大。到1984年底,全市有18531个乡镇企业。是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达21.9430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0%(高于全国40.8%的平均水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0%;上交国家税金1.6366亿元,占全市农村税收的85.3%。自此,乡镇企业已成为繁荣农村经济和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乡镇企业仍然普遍存在着底子薄、设备差、工艺落后和人员科技素质低等问题。针对此,市委、市政府一方面要求科技部门支援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要求乡镇企业注意提高自身科技素质。1985年12月3日,市政府召开市促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会议。会上,副市长胡万里强调“市、县科技部门应当把支援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作为自己的重点工作来抓,要调查研究乡镇企业的技术需求”,要求“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要努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加速改造现有企业,推进技术进步。要注意智力投资,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人才。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专职或兼职科技情报人员,建立科研所(室、组),开展新技术应用研发工作,较快地把外来的技术吸引过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会议还表彰了44个依靠技术进步取得显著成绩的乡镇企业,并讨论了鼓励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意见。1986年3月20日,在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长钟伯熙对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也提出了要求,“要进一步整顿和提高乡镇企业,下决心走内涵挖潜的道路,从上项目、铺摊子为主,转到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经过科技部门的支援和广大乡镇企业自身的努力,至198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有了一定提高:一是科技素质有所提高。全市已有近5万个乡镇企业,职工人数达82.4万,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职工有1029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717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819人),占职工总数的0.9%。利用各种渠道引进各类科技智力,其中聘请各类专业人才达9793人。还涌现出一大批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农民企业家,如鲁冠球、叶志明、沈爱琴等,他们也成为了乡镇企业的业务骨干。二是注意引进技术,实施技术改造。全市有1700多家乡镇企业与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较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进行联合技术攻关、技术开发。在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的情况下,采用自筹、集资和多渠道、多途径引进技术等办法,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45个,共投资13710万元。这些项目完成后,可新增产值54800万元、利润4300万元。三是开发一批新产品。仅1987年就有106项产品被列入省、市新产品开发计划,其中有1项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0项获市科技进步奖。
1987年,全市乡镇企业工业产值达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4%。在全市工业中,乡镇企业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乡镇企业诞生之时就缺乏人才与技术,以致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的问题。因此,推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档次,成为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
在1988年4月20日召开的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长钟伯熙提出,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与大工业的联合、以及乡镇企业之间的联合、与科技部门、大专院校的联合,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1990年12月19日,市乡镇企业局召开县(市、区)局长会议。会上,市乡镇企业局提出了1991年的奋斗目标及措施,其中突出抓技术进步问题,提出要“提高企业素质,争上新台阶。通过抓企业上等级,提高各项管理工作水平,并认真规划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工作,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次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部署全市乡镇企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工作重点。会上,副市长丁可珍指出,市乡镇企业是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从注意依靠资金和劳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实行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轨道上来”。同月,市委、市政府又召开市科技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吴仁源对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工业企业提出“要根据产品上质量、技术上档次、开发新产品的要求,组织自身力量进行技术开发、技术革新”。
为促使“星火计划”从“短、平、快”向“高、群、外”发展,市政府决定,自1992年起至“八五”计划末,杭州市将实施“五一20星火工程”,其中两个20星火工程是关于乡镇企业的,即在全市建成20个星火示范企业和20个外向型星火企业。针对杭州市乡镇企业与先进地区存在的差距,市委、市政府于1992年4月召开了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会上,市委副书记虞荣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科技意识。要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要分级负责,加强对厂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供销人员、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各类人员的素质。要大胆引进人才,引进新技术、新产品”。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乡镇企业加大了技术、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的力度,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一是技术进步投入大增。技改项目由1988年的476项、3.2亿元,快速增长到1992年的1488项、15亿元,分别增长了2.1倍和3.7倍;二是职工的素质有较大提高。职工中具大专以上学历的由1988年的0.19%增加到1992年的0.49%,增长了1.6倍;三是开发的新产品大增。新产品由1988年的1022种,增加到1992年的4413种,增长了3.3倍。
三、科技围绕农业工作开展服务
1.围绕创汇农业
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更快地发展我国经济,1988年初,党中央作出了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策,并批准包括杭州及所辖大部分县在内的地区扩大为对外开放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这一决策,不但要求企业努力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而且要求农业发展创汇农业,并要求科学技术为发展创汇农业服务。在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长钟伯熙提出了发展创汇农业的设想,要求科技部门“围绕增加农副产品生产、发展创汇农业和改造传统行业,提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之后,市委、市政府又召开市科技工作会议,主要研究市科技工作如何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会上,钟伯熙市长再次提出“要加强农业科学研究,积极发展创汇农业”。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杭州市的创汇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8年,在市年度科技发展计划中,《杭州市创汇农业发展研究》和《开发杭州市特种水产养殖、发展创汇渔业及其对策的研究》两个软课题被列入了“科研计划”,为市领导抓“创汇农业”提供了更好的依据。同时,在市科委编制的《杭州市1988-1990年科学技术应用开发要点》中,把“积极发展创汇农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作为“七五”计划后三年(1988-1990年)科技战线为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发展外向型经济要着重做好的五方面工作之一,具体是“抓好西湖纯菜综合技术开发、名茶开发”等8个重点课题,并建立相应的生产基地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区等。按照《杭州市1988-1990年科学技术应用开发要点》要求,每年市年度科技发展计划都安排有创汇农业项目。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全市创汇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仅1988年,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外贸收购额就达到6.22亿元,比1985年的5.27亿元增长了18.0%。
2.围绕“米袋子”、“菜篮子”
“米袋子”、“菜篮子”是民生大事,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长钟伯熙指出,要注意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积极推行高产模式栽培、配方施肥、改造低产田和地膜育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使粮食生产逐步科学化。次年,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召开研究科技开发会议,在确立的1989年市科技工作重点中,农业方面是确保“米袋子”、“菜篮子”。
1989年11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广粮食高产、畜禽饲养等一大批综合技术成果和“科技兴农”战略,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为贯彻国务院这一决定,市委于12月16日召开了六届四次全会。会上,市长卢文舸首次提出杭州市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他要求全社会同心同德,集中力量办好农业,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推广适用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实行科学种田,走“科技兴农”的发展道路。此后,卢文舸市长又先后在全市科技兴农动员大会、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和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和国家‘科技兴农’的决定是符合国情、市情的”,“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争取粮食产量恢复到1986年的185万吨水平,初步扭转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局面”,“应当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性措施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继续推广粮食生产10项增产措施。”1991年1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市农业工作座谈会,将“吨粮工程建设”作为全市“八五”计划期间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米袋子”、“菜篮子”、“科技兴农”的精神,市有关部门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市科委自1988年起,在市年度科技发展计划中安排的农业项目基本上都围绕“米袋子”、“菜篮子”。如“科研计划”安排粮食高产、科学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等方面的课题;“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安排“粮食高产规模经营综合配套技术示范”等;“星火计划”安排“工厂化养鸡(蛋鸡)配套技术示范”、“外荡与网箱养鱼高产技术”等。市农经委系统大力抓农业技术推广。如科学配方施肥推广面积由1988年的175万亩增加到1989年的206.7万亩,增加了18.1%;粮食高产模式栽培推广面积由1988年的73.8万亩增加到1992年的130万亩,增加了76.2%。市科协为“科技兴农”举办吨粮工程建设报告会和“科技兴农”培训班等。
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米袋子”、“菜篮子”的发展。199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90.1万吨,比1986年的185万吨,增长了2.8%,实现了199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争取粮食产量恢复到1986年的185万吨水平”的目标。
3.围绕“一优两高”
“一优两高”是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这是在“米袋子”、“菜篮子”稳定生产的基础上,优化粮食品质和结构的一种农业生产新形式。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决定》。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其精神,迅速下发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加快“一优两高”农业发展的意见》,吹响了杭州市向“一优两高”农业进军的号角。在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市长王永明强调要“依靠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经济。在稳定粮田面积和粮食复种指数的基础上,优化粮食品质和结构,加强‘吨粮田’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和应用高产模式栽培等农业适用技术。”11月9日,市委召开县区局以上领导干部学习班,市委书记李金明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强调全市农业生产要“抓住时机,调整结构,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会议明确从当年冬季开始,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努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11月14日,市政府召开市科技星火示范镇(乡)、村工作会议,副市长王良仟要求示范单位通过创建工作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实现“一优两高”,乡镇企业有“支柱产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此外,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杭州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决定》,也强调要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武装”农业。
根据市委、市政府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指示精神,1992年,市年度科技发展计划和整个市农业系统都围绕“一优两高”抓落实工作:在年度市科技发展计划中,“科研计划”新上17项农业项目,重点是开发“一优两高”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如“早稻优质米引种筛选及基地建设”项目,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嘉兴香米”和“舟山903”两个优质的品种并引进精制米成套设备;“高效微素保健蛋开发及应用”项目,研究成功了“高碘蛋”、“富锌蛋”两个食疗新产品,均受到了市场欢迎。市农业系统认真执行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决定,以组织实施“农业丰收计划”和“农业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为核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推广“舟山903”和“嘉兴香米”等8个优质早籼品种390亩,繁种6万公斤,以优化早稻品种结构,调整大田种植结构。同时把吨粮工程纳入“一优两高”农业轨道,8个吨粮示范乡(镇)落实1万亩早籼优质米基地,11个示范乡(镇)年产粮食共18.86万吨。另外,组织实施各级渔业丰收计划面积11.06万亩,总增产成鱼2206吨,占全市养殖总增产量的75.0%,新增产值1980.59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改革中,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将科技推向农村,使杭州市真正走上了“科技兴农”的发展道路。
(执笔 梁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