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的恢复 和全市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网络的建立
-
点击率:
市委党校的恢复
和全市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网络的建立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杭州解放后,市委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1951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决定》,要求“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国家建设事业,需要培养与提高大量的党员干部”,“凡不具备办党校的地(市)则举办党训班,培养轮训区、乡、村基层支部书记、党员干部”。据此,1952年1月7日,市委决定建立中共杭州市委训练班,并于7月21日在昭庆禅寺(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式开学。8月6日,经省委批准,改为中共杭州市委干部学校。1953年4月,杭州市工人政治学校并入中共杭州市委干部学校。1955年12月,市委干部学校从昭庆禅寺迁入中山南路十五奎巷。1958年8月,经省委批准,市委决定撤销中共杭州市委干部学校,建立中共杭州市委初级党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校停办,由杭州市革命委员会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3年3月30日,市委决定恢复中共杭州市委初级党校。1975年3月13日,市委决定将市委初级党校改为市“五七”干校分校,党校再度停办。“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市委党校得以恢复和发展,并逐步走上了干部教育正规化的轨道。
一、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全面恢复
1976年10月,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党的历史进入了伟大的转折,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逐步恢复并发展起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市委党校得以恢复并开始全面发展,党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1、市委党校的恢复建立
1977年3月3日,市委下发《关于恢复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的通知》,正式命名为“中国共产党杭州市委党校”。1977年10月5日,中央发布《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10月13日,省委发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的通知》,指出要“把党校切实整顿好、建设好”。中央和省委的决定为党校建设指明了方向。
1978年1月19日,省委批准建立中国共产党杭州市委党校委员会(即校党委),并任命中共杭州市委第二书记陈文书兼任市委党校校长。同年5月,市委批准市委党校建立办公室、组教科、教研室、行政科、图书资料室,撤销办事组、政工组、教研组。1979年4月,市委撤销〔1975〕16号文件,彻底否定停办市委党校的决定。同年,市委、市政府拨款拆除危房,新建1000平方米的办公楼,解决办公室、教研室、阅览室等管理用房,使党校初具规模,为开展干部培训和向正规化培训转变创造了条件。
2、干部培训工作的全面部署和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强化党的干部教育和党校建设,1979年12月25日至1980年1月17日,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印发了《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发〔1980〕12号文件)。文件指出,党校过去的成绩必须肯定,林彪、康生、“四人帮”强加于党校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必须统统推倒。拨乱反正的关键在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要在宣传、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恢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方面,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专业知识的宏大的干部队伍。要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干部定期轮训和培训,并使之成为制度。为贯彻中央文件精神,1980年4月4日,市委转发市委组织部《〈关于1980年组织工作的安排意见〉的通知》,指出: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与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推进四化建设的关键,是当前党的建设中一项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必须对党员进行普遍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通知》要求,认真搞好干部教育和培训,提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政策业务水平和领导水平。教育和培训干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首先配合宣传部门切实办好党校和干部轮训班。轮训的对象,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争取二、三年内分期分批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厂矿企事业、人民公社、街道的骨干轮训一遍。县、区、局要争取一年内对生产大队、车间、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轮训一遍。
为落实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1980年4月7日,市委党校向市委呈送《关于落实中央〔1980〕12号文件精神、办好市委党校、加速轮训干部的请示报告》,就市委党校的轮训对象和规模、基本建设和教学设施、组织机构和干部配备、经费问题以及加强对党校的领导等事项提出意见建议。5月6日,市委发出《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就干部教育和加强党校建设提出五方面的意见:一是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教育干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地把这项工作抓起来。二是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干部教育的方针,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内容,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三是要进一步办好市、县委党校,大办各类干部短期训练班。市、县委党校都要遵照《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纪要》和全省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充实教学力量,根据党委的干部轮训规划,搞好干部轮训。同时,要重视培训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市委党校要逐步扩建,争取四年左右把训练对象轮训一遍。四是党委必须重视和加强干部的在职学习。各级党委根据本单位的特点,订出学习规划提出学习意见,切实加强领导,克服形式主义、放任自流、松松垮垮现象。五是要建立一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宣传理论队伍。市委党校要继续办理论班,为干部教育培养师资,选拔适合理论工作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进行系统的政治和业务训练。市委党校要有计划地举行备课会议,帮助县、区委党校理论教员提高教学质量。
为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相关会议、文件的有关规定,培养党的理论宣传干部队伍,1981年4月15日,市委党校向市委呈送《关于举办理论训练班的请示报告》,要求从1981年9月开设一年制理论训练班,并提出了招生条件、招生办法、学习内容、经费等方面的意见。4月17日,市委同意并将报告转发各县(区)委、市委机关各单位党委(党组),指出:“培训宣传理论干部,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关系到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四化建设实现的一项重要任务。”6月11日,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高志城在市部委办局,区、县(市)领导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抓紧做好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问题的讲话》,强调要大力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在继续积极向省里选送干部进大专院校、省委党校进修班培训外,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争取在四五年内,由市委党校对全市公社、街道党委书记,市属大厂党委常委、市属中等厂正职,县、区所属部、委、办、局的正职分期分批轮训一遍。同时,他再次指示市委党校1981年举办一年制理论训练班,以培养一批年轻的理论宣传干部。
为适应开展以拨乱反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培训工作需要,1980年后,市委进一步调整党校组织机构,撤销原综合性的教研室,建立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党史党建教研室、理论研究室和教务处等部门,并陆续调回部分下放基层的党校干部和教研人员,又拨款建成680平方米和1250平方米的教学楼两幢,使党校学员宿舍教学楼达到五幢,可容纳学员500人,进一步改善了党校干部培训条件。
3、以拨乱反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培训工作全面展开
1977年3月,市委党校恢复后,为适应各级党委和党校急需宣传干部和理论师资的要求,市委党校首先开办了宣传理论干部学习班。1978年后,开办理论宣传干部轮训班,参加学习的有县、区委宣传部长、党校校长,市级部门宣传科长和大厂、公司宣传科长等,共696人。1978年1月、1981年9月,经市委同意,举办一年制理论训练班各1期,参加对象为各县、区和市级部门选送的青年干部和中学教师等,共164人。1979年2月,举办农村区乡(镇)领导干部读书班,5期,学员1012人。经省委批准,1979年6月至11月,举办省企业管理研究班2期,共319人。除以上主要班次外,还举了办妇女干部学习班、团干部学习班、法制学习班、工交企业领导干部轮训班、妇联干部培训班、组织人事干部学习班、纪检干部学习班等班次。这一时期,市委党校共举办各类班次34期,培训轮训干部5792人。
这一时期,培训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端正思想路线;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学习党的学说,增强党性,端正党风,把党建设好,培养一支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队伍。在具体培训过程中,针对被林彪、“四人帮”搞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着重抓好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工作,强调以读经典原著为主,掌握原著真实的含义和精神实质;以自学为主,强调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好对经典著作通读、细读、反复思考、讨论交流、写读书笔记等五个环节。教师进行适当的授课、辅导,帮助学员领会原著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办学方式上,采用住校与走读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党校与部门联办等形式,充分发挥党校师资优势,拓宽办学路子,扩大轮训面。这一时期积累的办学经验为1983年后实施党校教育正规化奠定了基础。
二、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正规化和改革的开始
1983年2月22日至3月2日,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会后,作出了《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中发〔1983〕14号),要求各级党校的培训工作要从以短期轮训为主转向以正规化培训为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决定》明确了党校的性质、地位、任务、作用和如何办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出,党校担负着培训和轮训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务,在整个干部教育工作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党校教育的正规化对于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对于继往开来、保证党的路线的连续性,都有着重大意义。各级党校是在各级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学校。党校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又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专业学校和干部学校,而具有自己的特点。《决定》还强调,党校教育正规化,主要指办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的正规化,要逐步做到有统一的班次、学制、课程内容、教材和考试考核制度。《决定》的出台,标志着党校开始走上正规化的道路,为进一步开展干部轮训培训工作、做好党校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1、确定大专体制,逐步走上正规化教育轨道
第二次全国党校校长会议后,出席会议市委党校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徐俊及时向全校教职工传达了会议精神和中央文件,并组织深入学习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党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5月4日,徐俊专门向市委副书记张浚生、杨招棣同志汇报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校工作的批示和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党校实现教育正规化的初步设想,并将市委党校实现教育正规化的设想(草稿)送张浚生、杨招棣和市委常委邵思忠同志审阅。
为尽快实现干部教育的正规化,1983年4月,市委党校向市委递交《关于举办1983年两年制培训班的请示报告》。7月,市委以《关于要求批准市委党校从1983年下半年起举办两年制培训班的报告》请示省委。与此同时,为便于向省委和市委说明市委党校是否具备举办相当于大专学历两年制培训班的基本条件,1983年5月10日,市委党校向市委提交了《关于要求批准杭州市委党校相当于文科大专的报告》,7月8日又上报《补充报告》,从市委党校的教学水平、教学力量、图书资料和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汇报了举办两年制培训班的办学条件。6月,市委向省委宣传部提交《转报市委党校关于要求批准该校相当于文科大专的报告》。7月,省委发出《关于杭州市委党校开办大专班的批复》,“同意杭州市委党校开办两年制、大专学历的干部培训班”。同时指出,“干部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党性强,作风好,又有现代化建设知识的领导骨干。培训的对象为市委管理的主要领导骨干的后备人员以及少量新提拔的现职人员。他们都应是共产党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五年以上工作经历,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最大不超过40岁。培训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要与省委党校统一起来。”根据上级的批示,市委党校从1984年2月至1989年7月共招收两年制干部培训班6个,招收学员296人,培训的对象是市委管理的各部门主要领导骨干的后备人员以及少量新提拔的现职人员。
在省委批准开办两年制大专学历干部培训班的基础上,1984年3月5日,市委党校向市委要求开办两年制大专理论班。4月8日,市委向省委发出《关于要求批准市委党校举办具有大专学历的理论班的请示》。4月25日,省委发文 “同意杭州市委党校从今年秋季起,开设具有大专学历的两年制理论班。理论班的招生年龄,可放宽到35周岁以下,同等学历的现职理论干部可放宽40周岁以下。入学考试由省委党校命题,杭州市委党校组织。来自大集体企业单位的学员,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据此,市委党校从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共招收两年制大专理论班3个,招收学员119人,培训的对象是市级机关和各区、县的理论宣传干部,以及工交、财贸系统的宣传理论干部。
随着两年制大专学历干部培训班和理论培训班等主要班次以及其他轮训班次的开设举办,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逐步得到确立,对党校自身建设包括大专体制的确立、组织机构调整、人员配备和基本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市委市政府及时加以解决。为此,1984年4月4日,市委党校向市委提交《关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实现教育正规化的初步设想的请示报告》。报告设想要在三五年内实现市委党校教育正规化,包括市委党校为大专体制,有统一的班次、学制、课程内容、教材和考试考核制度,设培训班、理论班、进修班、轮训班等。为此报告提出,实现市委党校的改革,正规化培训干部,首先要力争在二、三年内扩充成为一支又红又专,学科比较齐全,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在请求省、市委组织部、人事局、教育厅(局)等部门调入教研人员的同时,聘请在杭高等院校兼职教师。致力于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在职进修,或送高等院校、省委党校、中央党校等学习;其次要按照干部队伍“四化”要求,改革和加强党校的教学机构和领导机构。新增教研机构,除原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党建教研室外,新建科学社会主义、文史、经济管理、自然科学四个教研室,还将党史党建教研室分为党史教研室和党建教研室,并建立校学术委员会。改进政治思想机构,将组织人事工作从办公室划出来,建立组宣科,逐步将党务工作和校务工作分开;同时,要按照正规化培训干部的任务和规模,逐步增加党校的经费和基建,改善教学、生活设施。报告要求市委加强对党校的领导,把市委党校工作摆上市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进行研究;要求抓紧进行市委党校的机构改革、教学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建议成立全市党校职称委员会;上级党委党校和下级党委党校建立必要的业务指导关系,等等。
报告提交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4月24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邵思忠阅后批示,关于党校为大专体制、培训500人的规模、党校属事业单位、恢复事业经费等可予同意,但党校定址、扩建等要市里统筹规划。市委副书记杨招棣也审阅了这份报告,并亲自写信给城乡建设委员会,要求帮助党校研究发展问题。。5月2日,常务副市长顾维良批示,“同意思忠同志意见,如规模定了,经费按规定核拨,性质可按事业单位办理”。由此,市委基本明确党校的大专体制、培训规模、单位性质等。
5月14日,省委下发《关于加强各级党校建设的决定》(省委〔1984〕10号),对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办好浙江省各级党校作出部署和规定。指出,省委党校为高等院校体制,市(地)委党校为大专体制,县委党校为中专体制;其规模,省委党校1000人~1200人;市(地)委党校,按地区大小分别为300~500人。《决定》还对教学人员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学校编制、财政经费、领导体制等作了规定。
为加快党校扩建工作,经与常务副市长顾维良及市计委、市规划处等部门负责人协商,并在校内进行讨论的基础上,5月18日,市委党校向市委呈报《关于我校基建规划的请示报告》,提出了党校基建规划的初步意见。7月14日,市委下发《关于同意市委党校基建规划的批复》,指出“市委原则同意你们的报告。根据省委《关于加强各级党校建设的决定》,市委党校为大专体制,其培训规模为500人。校址仍在十五奎巷99号,但按照党校教育正规化的需要,须进行扩建。” 《批复》还要求市计委、市城乡建委提出具体扩建计划,上报市政府审批。由此,市委正式以文件形式明确市委党校为大专体制,培训规模500人和党校的扩建计划。
1984年12月,市委调整了党校的领导机构,任命市委常委邵思忠为党校校长、党委书记,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1985年,根据市委的批复,为适应党校正规化教育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指示市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领导来党校实地察勘,并拨款50万元,翻建2965平方米三层综合楼一座,后又拨款198万元,征地2.4 亩,拆迁居民22户,建造了教学大楼一座2880平方米,设有大、中、小教室21间,电化教学控制室,计算机操作室,以及各教研办公室,并拨专款购置了3.2米卫星接收台2座,共用天线1座,计算机11台,以及卫星天线配套设施等,为党校开展正规化培训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办学条件。
1985年3月,经浙江省委批准,由浙江日报社《共产党员》杂志编辑部和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联合举办的浙江省中等函授政治专业学校成立。同年5月建立中共杭州市委党校辅导站,设政治工作和经济管理专业,学制3年,以函授为主,辅之以必要的面授,考试合格后发给由浙江省教委验印的中专毕业证书,至1988年9月,共毕业学员336人。
1985年6月8日,市委批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委党校《〈关于落实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市委发〔1985〕26号)。《意见》肯定了前阶段干部培训的成绩,市委党校开办了具有大专学历的培训班、理论班,七所县委党校先后举办中专班,城区党校也相继恢复和建立。社会化办学有所发展,各级干部参加电大、夜大、业大、函大近万人,参加中央党校附属函授学院大专1千多人,参加省委党校和《共产党员》杂志联办的政治中专7千人,等等;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意见:1.制订规划,狠抓落实。加强干部培训是全市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全市县以上领导干部905人,其中大专理论水平占43%,高中文化水平占26%,初中文化水平占31%。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后备干部311人,其中大专理论水平占76%,高中文化水平占22%,初中文化水平2%。全市县以上机关干部(政工干部和行政干部)11624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到1%,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一半以上。现有干部队伍不仅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较差,而且有80%左右缺乏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教育,同当前现代化建设很不适应。因此,必须制订规划,狠抓落实。2.广开学路,社会办学。首先要办好各级党校,争取从“七五”计划期间开始,逐步做到市、县(区)管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必须经过市、县党校培训。市委党校要进一步办好大专班,争取在五年内通过计划招生,完成500名左右干部的培训任务。学员入学要经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学完规定的课程并经考试合格发给大专文凭。3.严格考核,保证质量。每个干部学完规定的课程后,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评定学习成绩,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4.党委重视、加强领导。为贯彻落实《意见》,市委党校从1986年起开始举办市管干部进修班,全面轮训全市县级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同年3月,第一期进修班开办,至1992年,共举办13期,培训学员533人。
1988年2月10日,市委党校向市委呈送《关于举办两年制大专秘书班的请求报告》,要求开办两年制大专秘书班,经市委常委马光武、沈者寿阅示,市委副书记、市长卢文舸批示“赞成办秘书班”,并由市委向省委请示。省委以〔1988〕16号文件批复:“同意杭州市委党校两年制大专理论班内开设两年制大专秘书专业”。据此,市委党校从1988年9月开始举办两年制秘书大专班,至1990年共举办3期,招收学员80名。
1989年9月,市委对市委党校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任命方荣湘同志为校长、党委书记。
2、贯彻全国党校校长会议精神,党校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990年6月,中央召开全国党校校长会议。会后,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形势下要把党校努力办成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以下,简称: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目标。《通知》指出,党校在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有着特殊重要作用,努力办好党校,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干部进党校学习要制度化、规模化。《通知》强调,各级党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要切实搞好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要充分重视党校这个阵地,把党校置于自己的直接领导之下,把党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党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检查党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上级党校要加强对下级党校的业务指导。
为贯彻会议精神,7月9日,市委常委会召开第49次常务会议,讨论党校工作,吴仁源、卢文舸、虞荣仁、周玉玲、王国平、沈者寿、史济烜、黄子钧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市委党校校长方荣湘关于全国党校校长会议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市委党校基本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讨论。市委书记吴仁源对如何办好党校作出指示,最后形成了《中共杭州市委常务委员会会议纪要——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全国党校校长会议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在校长会议上的讲话很重要,深刻地阐明了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干部的战略意义,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党校工作,推动全党干部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切实抓好党校建设,努力把党校办成轮训培训党的领导干部、培养理论骨干和组织理论队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重要阵地,办成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
《意见》认为,近几年来,市委党校在提高各级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党性,培养后备干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1989年党校领导班子调整后,领导班子是团结的,各方面的关系是顺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同时强调,各级党委必须把党校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和思想建设中的作用。
《意见》要求,当前在加强党校建设方面,要着重抓好:1.党校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突出党性教育。各级党校在对干部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认真研究和解决学员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要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的必修课,成为党员党性锻炼的熔炉。2.加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有坚实的马列功底,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要按照这三条标准,严格要求党校教师。要建立党校老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机制,通过寒暑假调研,建立基层联系等形式,有较多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答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3.要明确党校的培训对象和重点。党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训,特别重视50岁以下中青年干部培训,培养跨世纪的干部。安排到党校学习的干部,要集中精力学习,把培训、轮训落到实处。同时,为县(市)党校培训业务骨干。4.切实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要列入议事日程,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或书记会议,研究党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各县(市)、区委也要加强对县(市)、区委党校的领导。
《意见》强调,要尽可能帮助市委党校改善办学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对市委党校目前存在的经费不足、教学危房、教师住房紧张等实际困难,请市政府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步给予解决。同意在市委党校内设立行政学院,以加强对行政干部的培训。行政学院的领导班子不再单独建立,与现在的市委党校同为一套领导班子。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新要求,8月20日至22日,全市党校校长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王国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王国平指出,面对当前大好形势,有些同志却认为,现在主要抓经济,党校学习可去可不去,干部培训工作可抓可不抓,这些思想的产生是没能全面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精神实质,是错误的。王国平强调,我国正处在产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党校要主动去适应这一转变。党校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教学改革主线,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把党校的各项工作做好,为实现杭州市超常规、跳跃发展服务。为此,党校要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加重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著作和经济理论知识的分量;要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进一步解决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管用”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尽快在教师队伍中建立起竞争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改善党校的办学条件,为党校开展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为贯彻市委的指示精神,市委党校开展了全校解放思想大讨论,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开设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等学科融合起来,形成若干专题,让学员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历史发展、本质特征、基本内容,以及为实现这一理论所必须实行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1992年5月,这一教学计划开始在主体班次中试行。1992年9月,全省党校校长会议召开,市委党校在向会议提交的交流材料中,把调整后的教学计划概括为:围绕特色理论主题,突出一条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化两个意识(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全方位改革开放服务),加大三方面课程(现代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新的教学体系框架开始形成。十四大后,市委党校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在培训中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武装学员,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贸易”等课程,进一步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市委党校的教学改革由此逐步推开。
从1983年至1992年,按照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在市委的领导和部署下,市委党校的办学方式和课程设置逐步正规化,两年制的大专干部培训班、理论培训班、秘书培训班以及市管干部进修班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班次先后举办,做到有统一的班次、学制、课程内容、教材和考试考核制度,大专办学体制得到明确,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日常管理逐步制度化、正规化。 1992年,市委党校又根据新的形势任务需要,逐步开始了党校教育培训的改革。
这一时期,市委党校既集中力量办好两年制培训班、市管干部进修班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重要班次,还发挥优势,与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党工委、市经委等部门和单位合作,举办纪检、组织、宣传、党务、秘书、侨务、信访、财贸、妇女干部等各类短期轮训培训班,与有关部门和公司等联合举办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国民经济管理、工业企业管理等单科进修班,共计130多期,培训学员7200多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杭州市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骨干和有用人才,为加快杭州干部队伍建设和促进杭州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市委党校建立健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党史党建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经济管理教研室、文史教研室等6个教研室和理论研究室。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调入引进了一批教学骨干,到1991年底,市委党校有教职工88人,其中副教授12人,到1992年,副教授增加到15名,并评出了1名教授和1名研究员,教师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教学机构和学科逐步健全和完善。在科研方面,市委党校于1975年创办《教学内参》,1985年,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教学内参》为16开48页双月期刊,准印证为(浙)字第02—1093号。《教学内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各级党政领导、基层宣传理论干部和兄弟党校提供了大量具有内参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科研信息和教学经验,较好地反映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经验。到1991年,全校教研人员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有433篇,其中发表在全国性报刊上的有30篇,省级刊物上188篇,本市报刊上78篇,校刊《教学内参》上有137篇;完成浙江省“七五”重点课题1个,立项省“八五”重点课题2个,编写教材、专著等13本,科研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
3、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杭州函授学区和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的建立
1985年3月,中央党校成立函授学院,标志着党校函授教育的正式诞生。同年秋,经市委同意,市委党校成立函授学区,并开始举办函授大专班,开设了政治、经济两个专业,1986年没有招生,1987年招政治、经济专业,但由于学员人数减少,将政治专业合并为经济专业。1988年继续招经济专业,并扩大到中共富阳县委党校招生。1989年,开设经济管理、党政管理专业,又扩大到余杭、桐庐、建德等地党校招生。1990年,把党政管理、经济管理招生扩大到临安、淳安等地党校。大专班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由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统一命题、制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函授分院组织实施考试、阅卷。开卷考试由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函授分院命题、制卷,由学区阅卷。平时的面授考勤、做作业、写心得等列入考核内容。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试、考核成绩及格,并通过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发给党校函授大专毕业证书。
1989年,函授学区开始招收本科班,开设经济管理专业,学制3年。1990年,增设党政专业,并将学制改为2年半。本科班考核方式与大专基本相同,主要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做作业、写心得、写论文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试考核合格,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发给党校函授本科毕业证书。由于函授教育的办学方式符合广大在职干部学习的要求,特别是满足了广大脱产学习有困难、过去未能受到相应学历教育的中青年干部的需要,因此受到普遍欢迎,函授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85年至1992年,函授学区共有大专班2069人毕业,1989~1992年本科班354人毕业。
在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发展函授教育的同时,为贯彻党中央统一战线政策,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训教育,推进杭州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991年5月21日,市委统战部向市委呈送了《关于建立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的报告》。5月28日,市委副书记虞荣仁批示,同意建立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6月9日,杭州市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建立杭州市社会主学院的批复》(杭编〔1991〕127号),明确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以短期培训为主,目前依托市委党校办班,对外增挂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的牌子。11月22日,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举行成立大会,市委副书记虞荣仁、市政协副主席陆祖德分别代表市委、市政协对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市政协副主席、市社会主义学院首任院长孙鸿垣在成立大会上讲话,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翁焕灿、市委党校副校长朱凌云任副院长,学院日常工作由朱凌云主持。
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是市委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培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一战线其他方面代表人士以及统战工作干部和理论人才的基地,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阵地。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成立后,依托党校的基础设施、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力量,在短时间内,就走上了培训的轨道,从成立到1992年共举办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读书班4期,培训学员152人,举办统战工作业务培训班1期,培训学员27人。
三、全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网络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下辖的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等5个城区和萧山县(1987年改为市)、余杭县、富阳县、临安县、桐庐县、建德县(1992年改为市)、淳安县等7个县(市)纷纷成立干部学校或干部训练班,20世纪60年代改为党校,全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初步建立。“文革”期间,各区(县)党校在动乱中几度被迫停办。“文革”结束后,各区(县)党校逐步恢复,1978至1979年,根据市委宣传部的通知,五个城区党校再度停办。1984年至1985年,经市委批准7个县委党校相继建立中专体制,5个城区党校再次恢复。1988年5月,建立半山区委党校,1990年1月,拱墅区委党校和半山区委党校合并,组建新的拱墅区委党校。杭州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再次恢复到1个市委党校、5个区委党校和7个县(市)委党校的格局。
1、县委党校建立中专体制
1984年5月,富阳、余杭、萧山县委先后向杭州市委提出在党校举办两年制中专干部培训班的请示。6月,由市委党校副校长彭东曙带队,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和市委党校共同组成中专体制评估小组,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教育厅、省劳动人事厅《关于县(市)委党校举办中专干部培训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浙组〔1984〕33号文件)的规定,对以上三个县委党校有关中专体制问题进行调查模底评估,重点是对党校师资、硬件设施是否具备中专体制进行评估。评估后,以《关于对富阳县等三所县委党校要求举办干部中专班的验收报告》(市组〔1984〕31号)的形式,建议市委批准其举办两年制中专干部培训班。7月4日,市委发出《关于同意富阳、余杭、萧山县委党校举办干部中专班的批复》(市委发〔1984〕19号),同意以上三所县委党校“举办二年制中专干部专修班,从1984年秋季开始招生。
1984年12月以后,桐庐、建德、临安、淳安县委也先后向市委提出申请,要求批准其县委党校举办两年制中专干部培训班。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和市委党校又组织力量,对四个县委党校是否具备中专体制的条件进行调查评估。1985年3月26日,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和市委党校以《关于桐庐县等四所县委党校要求举办干部中专班的验收报告》(市组〔1985〕12号)的形式,向市委建议同意四所党校的申请。4月13日,市委发出《关于同意桐庐县等四所县委党校举办干部中专班的批复》(市委发〔1985〕10号),指出,“市委同意你们的意见,从今年秋季起县委党校举办具有中专学历的二年制干部中专班。”
至此,富阳、余杭、萧山县委党校和桐庐、建德、临安、淳安县委党校分别在1984年、1985年秋季开办两年制干部中专班,确立了中专体制,为党校教育正规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建立健全杭州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奠定了基础。
2、城区党校的恢复和建立
1984年2月至8月,中共西湖区委、上城区委、江干区委、拱墅区委、下城区委先后向市委呈送要求恢复和重建区委党校的报告,经市委副书记杨招棣、市委常委邵思忠、顾维良表示同意后,由市委一一批复,并由市财政部门补助开办费及房修费,其人员编制由市编委研究解决。
到1985年,市委党校和7所县委党校分别完成了大专体制和中专体制的确定,5所区委党校也先后恢复建立,全市党校教育培训网络全面建立。按照不同的干部培训层次分工,市委党校加强对区县党校的业务指导,上下衔接,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走上了正规化培训干部、开创党校事业新局面的发展道路。
(执笔 陆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