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开展群众体育工作 推进体育社会化

点击率:

开展群众体育工作  推进体育社会化

 

杭州市体育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杭州市的体育事业跨入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体委《关于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党中央关于“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指示,杭州市各级体育部门坚持把推进体育社会化作为工作重点,对群众体育工作进行了改革性调整,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办体育,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统筹促进城乡体育发展,开创学校体育的新局面,使全市群众体育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一、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工作

1、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197811月,根据全国城市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体委《关于加强城市体育工作的意见》,市体委、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和杭州日报等八家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冬季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联合通知》,要求自当年12月至次年3月,在干部、职工中大力开展“两操一拳”和以跑步为主的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两课两操”、长跑、象征性跑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在农村人民公社中结合民兵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随后,杭州市掀起了冬季体育锻炼的热潮。全市各单位从实际出发,结合生产学习,积极发动干部群众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推动了杭州市群众体育的恢复和开展。据1979年统计,全市60%以上的干部、职工和9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冬季锻炼活动。登玉皇山、横渡钱塘江、环西湖跑、少年火炬拉力跑等传统体育活动,以及节假日体育竞赛和表演逐渐恢复开展。武术、跑步、划船、登山、拔河、跳绳等群众体育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普及,并长年开展。

此后,随着行业体协和基层体育组织的恢复建立,社会办体育的兴起,群众的体育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推动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据统计,1980年市区有20余万人参加了由体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越野跑、接力跑、登山、拳操等体育活动;100余万人参加了夏季游泳活动;48个系统765个企事业单位的21500余名干部职工分别参加了市职工篮球、乒乓球、田径、游泳、棋类、拔河、跳绳等体育比赛;市区坚持每天晨练的群众达10万人以上。

1981年,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六处提到体育工作,胡耀邦、万里、宋任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接见国家体委领导和优秀运动员时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对体育事业的关怀和重视,极大地鼓舞了体育战线全体同志的工作热情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年3月,市体委等九家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的意见》,全市参加夏季游泳活动的群众达到150余万人次;9月,国家体委公布第六套广播体操后,许多机关和厂矿企业恢复了广播体、工间操活动10月,市体委等12家单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冬季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联合通知》,并先后组织了青少年登山、小学生“三跳”、中老年环湖跑、幼儿环湖接力跑,以及元旦环湖拉力跑、迎春环湖越野跑等规模较大的群众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推动了群众体育的普及,而且提高了群众体育的水平。

1985年起,各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增强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始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一是各单项体育协会组织了一系列体育比赛。如:市船艇协会举办了市健康船比赛,并与省船艇协会联合承办了全国滑水邀请赛;市冬泳协会举办了全国17城市冬泳邀请赛;市体育协会联合市对外友好协会举办了首届中日友好西湖马拉松赛等。通过协会举办竞赛,既减少了体委机关忙于赛务的现象,又调动了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二是由系统、工厂、企事业单位自办的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如:邮电系统举办了有4个竞赛项目的系统运动会;教育局举办了职工田径运动会;钱江五金工具厂、武林机器厂、浙江美术地毛毯厂联合举办了有4000人次参加的“飞燕杯”运动会;组织登山、拔河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单位更加普遍。三是由企业单位赞助举办的比赛日益增多。其中规模较大的赛事有杭州齿轮箱厂赞助的全国性“齿轮杯”篮球比赛、杭州肉类加工厂赞助的华东四城市篮球赛、杭州胶鞋厂赞助的全市性“双帆杯”环湖越野接力赛、杭州橡胶厂赞助的“朝阳杯”足球赛、杭州自行车总厂赞助的“康乐美海狮杯”自行车越野大奖赛等。四是各县(区)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十分活跃。1985年,余杭、临安、桐庐、江干等县(区)相继举办了人民体育运动大会。次年,城站街道举行了首届街道运动大会,在该地区的省、市单位职工、中小学生以及退休工人组成13支队伍参赛。这是杭州市第一次由街道举办的地区性体育运动大会。

2、群众体育组织的迅速发展

1980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变体育由国家办、体委独家办的局面,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市革委会批转了市体委《关于恢复和建立系统和基层体育协会的报告》。杭州市行业体协和基层体育组织逐步恢复建立,社会办体育开始兴起。同年,市总工会调配了2名体育专职干部抓职工体育;市粮食局、杭州茶厂、杭州味精厂、杭州第一制药厂、杭州丝绸联合印染厂、杭州织锦厂等单位相继恢复和建立了体育协会;长跑队、篮球队、拳操辅导站等群众自办的体育组织逐渐增多;市区文化宫、少年宫也建立了相应的体育组织。当时,杭州市还涌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职工业余运动队,如杭州电信局乒乓球队、杭州二商局女子篮球队、杭州锅炉厂足球队和杭州市冬泳队等。1981年至1983年,全市体育协会和群众自办的体育组织逐年增多。市级单项体育协会由5个增至16个,业余长跑队由9个增至27个,城区足球队由20多个增至80多个,各种体育辅导站达160多个。

19856月,根据中共中央[1984]20号文件精神和市政府[1985]103号文件批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杭州市分会成立。市体总分会的成立,加强了对体育社团的领导和管理,促进了各单项体育协会的恢复和建立。当年底,杭州市恢复建立市级单项体育协会22个,发展会员1250人,县(区)级单项体育协会已有63个。

此后,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及其会员逐年增加。为加强对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的管理,1987年,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清理登记全市性社团组织的通知》,市级单项体育协会进行了申报登记。年内,22个市级体育协会发展新会员8646名。次年,全市各级体协组织经过调整充实进一步发展。市级体协组织发展至23个,拥有会员22000余名,比上年增加15.3%;县(区)级单项体育协会发展到92个;江干区、富阳县分别成立了体总分会;上城区、江干区的不少街道和乡镇成立了基层体协组织。与此同时,各体协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年75项全市性的体育比赛中,有16项是由体育协会采取企业赞助或社会集资的办法举行的,拓宽了社会办体育的路子。

198971,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杭州市分会改名为杭州市体总分会。之后,杭州市先后成立了拳击、自行车、摩托车、摔跤等单项体育协会,杭州市棋类协会拆分为杭州市围棋协会和杭州市象棋协会,并对田径协会、信鸽协会、桥牌协会进行了调整和充实。至当年底,全市已成立27个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和9个行业体育协会;县(区)级单项体育协会已发展到114个。随着各级体育协会的发展壮大,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社团建设。1990年,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遵照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市体总在办理社团登记的同时,对27个市级体育协会进行了组织整顿,调整了班子,充实了力量,建立和健全了工作制度,制订和修改了工作规划。这一年,体育社团在“迎亚运,迎国庆”活动和杭州市第12届运动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13月,市体总召开第二届全体会议,修改并通过了《杭州市体育总会章程》,民主协商产生了由84名同志组成的第二届委员会,提出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市体总换届后,加强了体育社团的思想和组织建设。至1992年,杭州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已发展至34个,县(区)级体育协会已发展到182个,街道、乡镇体协组织已发展至154个,全市12个县(市)、区中已有9个成立了体育总会。至此,杭州市群众体育组织的三级网络初步形成。

各种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增强了群众的体质,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杭州市群众体育进一步向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迈进,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年年有高潮”的生动局面。

二、大力发展城乡体育运动

1、城市体育的发展

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把“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列入《新宪法》条款;把“积极发展城乡体育运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提高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列入第六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并指出“体育事业要为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根据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要求,杭州市各级体育部门大力发展城乡体育,使群众体育登上了新台阶。仅据市区7个游泳池统计,当年参加夏季游泳活动的群众有110多万人次,坚持冬泳的群众有600多人,比上年增加一倍多。与此同时,在杭州市第10届运动会的推动下,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也十分活跃。全年举办市级群众体育竞赛29次,参赛人数62000多人次;举办县区级体育竞赛187次,参赛人数49000多人次;市粮食、机械、交通、二商、化工、医药、卫生和供销社等9个单位分别举办了系统运动会和选拔赛,另有160多个企事业单位分别举办了基层运动会。城市群众体育的开展,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生产、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富阳县广播局1982年统计,职工病假天数从上年的564天下降至171天,全勤人数比上年增加10%。据杭州茶厂统计,职工出勤率保持在95%以上。

在此基础上,杭州市贯彻省体委、省总工会转发的《全国职工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精神,从实际出发,立足基层,注重实效,进一步推动职工体育的开展。各单位按照国家体委和全国总工会部署,积极发动广大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经常组织各种运动队、锻炼小组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19836月,省总工会、省体委、浙江日报、省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发出《关于表彰职工业余优秀体育运动队和优秀锻炼小组的通知》,经推荐、评比,杭州锅炉厂足球队等58个运动队获浙江省优秀业余运动队称号;杭州西湖长跑队等12个锻炼小组获优秀锻炼小组称号。

同年9月,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本届全运会题词。叶剑英同志题词:“为国争光,振兴中华”;邓小平同志题词:“提高水平,为国争光”;李先念同志题词:“锻炼身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陈云同志题词:“增强体质,建设祖国”。全运会的举行和国家领导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得到社会承认,人们的体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在活跃人民文化生活,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和表现出的良好道德风貌,成为鼓舞人们建设四化的精神力量。当年,杭州市掀起了群众体育的高潮。全市有38.5万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市区参加夏季游泳的群众有120余万人次;123个单位的3700多人参加了市体委组织的省、市机关干部六项体育竞赛。此外,在沈阳举行的全国职工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杭州华丰造纸厂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职工体育先进集体”称号。

1984年起,杭州市群众体育基本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生动局面,各级体委和各有关部门联合举办春季长跑、夏季游泳、秋季登山、冬季锻炼,以及节假日体育竞赛表演已成制度,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常年不断。1984年,全市共举办县、区级以上各类体育竞赛248次,参加比赛的群众有63688人次;工矿企业等基层单位组织各种比赛活动16400余次,参赛人数约123万人次;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约有130万人次。为迎接1985年第二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推动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经市政府批准,杭州市举办了第四届职工运动会,全市有8200多名职工参加了12个竞赛项目。省体委授予杭州市“浙江省职工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农村体育新气象

在优先发展城市体育的同时,农村体育也出现了新气象。1979年至1984年,杭州市各人民公社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坚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勤俭节约开展体育活动”的原则,以文化中心为阵地,结合民兵训练和共青团活动,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1983年后,随着联产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体育出现了新形势。农民参加体育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全市多数乡、社建立了文化中心或文化站,许多生产队建立了农村俱乐部或“青年之家”。如:淳安县共建农村俱乐部596个;萧山县共建文化中心16个,每个公社办起了文化站,大队俱乐部、“青年之家”发展到290个。农村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开辟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引导农民开展体育活动、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4年,根据中央精神,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县体育工作的意见》,同时发起了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的活动。这项活动贯彻了中央关于“全党全社会办体育”的精神,把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同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同提高县的荣誉结合起来,从而调动了县领导、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体育突破了过去只是体委抓的旧格局,成了县领导带领全县人民共同抓的全民事业。同年,省体委还在全省开展了“体育之乡”评选活动。经推荐评比,杭州市有12个乡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体育之乡”,萧山县浦沿公社被评为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推动杭州市农村体育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1月,市委下发了[1985]3号文件,要求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市体委党组《关于加强杭州市体育工作的报告》,优先发展经济富裕的、基础较好的乡镇体育,鼓励自筹资金、自办体育,逐步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俱乐部,并争取做到“四有”,即有组织(建立体委或体育协会,设专职体育干部)、有场地(乡镇有灯光球场,村有体育活动场所)、有队伍(学校、企业、行政村广泛建立运动队)、有活动(平时小型就地为生,每年要利用节日组织三、五项群众性的体育竞赛和表演,年年坚持,形成传统)。同年5月,市体委拟定了《杭州市体育事业发展“七五”计划和1985年至2000年规划》。根据中央指示和市委要求,杭州市群众体育工作开始在抓好城市体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村体育的发展。各级体育部门以普遍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为目标,面向广大农村,积极探索农村体育改革和社会化的路子,大力推动乡镇体育组织建设和农民体育活动开展,把农村体育工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年,杭州市举办了首届农民田径运动会。此后,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余杭、富阳、建德等县迈出了农民集资自办经营性体育场所的新步伐,不少农民出资建造旱溜冰场,推广轮滑运动,活跃农村体育,开创了农村体育社会化的新局面。

1986年,经中央批准,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正式成立,揭开了农业与体育两大系统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农民体育的新篇章。自此,广大农民有了自己的全国性体育组织,在体育活动上又有了一个新的依托。

    在全国农村体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杭州县级体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9873月,杭州市县、区体委主任会议讨论确定了“健全和加强县级体委机构,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把乡镇体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努力争创体育先进县”的工作思路。当年,在全市100多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中,农民约占10%1989年,为迎接第11届北京亚运会,杭州市开展了“人人锻炼迎亚运”体育活动。全市各县也由此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如萧山市开展了“百日锻炼迎亚运”活动,临安、淳安、建德等县分别举办了“亚运体育活动月”、“活动周”等活动。农村体育竞赛活动的活跃开展,增强了农民的体质,提高了农民的运动技术水平,带动了农村体育的深入开展并掀起了新高潮

    1984年开展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1987年开展争创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1992年开展争创市、县级体育先进乡镇以后,杭州7231个乡镇积极创造条件,踊跃投入争创活动,并取得显著成绩。1989年至1991年,先后有13个乡镇被评为第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1992年,萧山市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通过争创体育先进乡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全市各乡镇加强了对体育工作的领导,都把体育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的党委委员,并建立健全体育组织,保证人员、经费落实,把体育工作列入考核村镇年度工作的指令性目标,使体育工作逐步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与此同时,乡镇体育组织逐步建立起来。据1992年统计,全市极大多数村镇建有文化中心、俱乐部或“青年之家”,建立体育协会的乡镇有70个,占乡镇总数的30.3%,其中萧山市和西湖区的乡镇全部建立了体育协会。许多乡镇已形成传统体育项目。如余杭镇的象棋,闲林镇的田径,临平镇的乒乓球、武术和气功,夏禹桥、横村、窄溪和大市镇的篮球等。

农村体育的迅速发展,不但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增强了农民体质,加快了乡镇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民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临安县夏禹桥镇通过村与村篮球比赛,大大减少了邻村之间的山林纠纷和斗殴现象;多数乡镇通过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基本扼制了“赌博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多1个球场,少1个赌场”已成为广大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共识。此外,通过乡镇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余杭县五杭镇通过与邻县(德清县)徐家庄镇的体育交流,促成两镇共建了一条名叫“荷禹路”的乡村公路;通过象棋比赛,该镇与杭州小轮车总厂联办了“杭州小轮车总厂五杭车轮分厂”,促进了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体育社会化的逐步推进,给城乡体育发展带来了奋发向上的机遇。随着城乡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体育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强,杭州市城乡体育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三、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1、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加强

在“文革”十年中,全市的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干扰。粉碎“四人帮”后,尽管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达到了经常化、统一化的要求,各校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放羊式”的体育教育状况已经得到纠正,但部分学校重视文化教育、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广大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仍不容乐观。据1979年调查显示,全市高考限考学生占达到体检分数线学生总数的67.56%10-17岁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普遍低于山东、北京、辽宁等地区的同龄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等体质状况指标,多数低于日本和美国的同龄学生;在校学生的近视率和因病缺课率较高。为尽快改变这一状况,同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和国家体委在江苏杨州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集中研究学校体育如何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推动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之后,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公布了《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国家体委重新修订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    根据国家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有关要求,市体委与教育局及时召开了新时期第一次全市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抓好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求全市中小学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的领导,认真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努力为四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杭州市学校体育很快得到恢复并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此后,国家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1980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次年,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提出“要切实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浙江省委工作会议提出“要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局面,把学校体育工作抓好”。1982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根据全国人大、教育部、国家体委和省委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指示,杭州市体育、教育及各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紧密配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经过几年努力,杭州市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出了新面貌,绝大部分中小学校统一使用部颁《教学大纲》和教材,体育教学逐步趋向统一化、规范化,体育课质量明显提高,《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全市普遍施行。1983年,市体育、教育、卫生等部门对全市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联合检查,同时对在校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检查结果显示: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的现象基本克服;绝大部分学校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制度化,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学校越来越多;广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有所改善,因病缺课率逐步下降。至1984年,全市以“达标”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余体育活动全面开展,以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逐步增多,广大青少年学生正朝着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茁壮成长。

在此基础上,为巩固发展学校体育,切实抓好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共中央[1984]20号文件作出了“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要重点抓好学校体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指示。杭州市委迅速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下发了市委[1985]3号文件,提出“抓好战略重点,加强学校体育,逐步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进一步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切实执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大力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搞好学校运动队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的要求。随后,市体委根据中央指示和市委要求,把“各级体育部门要配合教育部门抓好《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贯彻执行,扩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提高达标率,抓好传统项目学校”确定为全市体育工作的要点。并把学校体育要坚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的原则;进一步贯彻《暂行规定》,全面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校运动队和传统项目学校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要有新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城区多数中小学体育设施要有显著改善等内容列入了《杭州市体育事业“七五”发展计划》。从1985年开始,全市各级体委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在进一步抓好《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贯彻执行、上好体育课、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等工作的同时,在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提高达标率,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抓好传统项目学校,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学校运动队从小发现、培养体育人才,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些举措,为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训练体系,推动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同步发展,开创了一条改革之路。

2、中小学生达标活动的广泛开展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项国家体育基本制度,50年代称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9年改称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7年,为了使《标准》更趋完善,国家体委会同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对原《标准》进行了修改,调整了部分锻炼测验项目,改变了部分项目的测验方法,修订了评分级标准,调整了各项目的基础线等,从而使《标准》更合理、更具操作性。实践证明,施行《标准》对推动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活动,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杭州市广大中小学校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达标活动。各学校普遍成立了以校主要领导为组长、有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参加的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举行达标运动会,促进了达标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有效改善了广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自1980年起,达标活动逐步成为各校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达到锻炼标准的学生逐年增长。同年,全市中、小学生的达标率分别为22.90%27.06%,到1984年,全市小学生达标率已提高到78%,中学生达标率已提高到65%1985年杭州市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市及各县(市)、区教育、体育等有关行政部门每年组织联合调查组,对全市中小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当年,全市达标学生(指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共有26.26万人,比上年增加30.8%。到1989年,全市开展达标活动的中、小学校共有2449所,占上报学校总数的69.2%;达标学生共有38.21万人,占适龄学生总数的80.85%。西湖区、下城区、富阳县被评为省达标工作先进单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及学校体育工作的改善与变化,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也相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更适合于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实际水平,提高它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行性,198912月,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对1987年发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了再次修改。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于199016日发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同时,为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于312日发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条例》第五条规定:“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自1990学年起,杭州市各级学校开始正式实施该《办法》,从而使达标工作走上了更科学、更规范的发展道路。据统计,1990学年,全市3324所中小学,开展达标活动的学校有2884所,达标施行面(即开展达标活动的学校数占学校总数的百分比)为86.76%453876名适龄学生中,已达标学生有397455人,达标率为87.57%。至1995学年,全市2651所中小学,开展达标活动的学校有2612所,达标施行面为98.53%513562名适龄学生中,已达标学生有489267人,达标率为95.27%6年中,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优秀级和良好级的学生,占已达标学生总数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分别为45.33%46.81%51.41%56.86%58.71%63.25%。在此期间,达标工作先进单位不断涌现。1990年至1992年,全市先后有48所学校被评为浙江省达标工作先进学校,15所学校被评为杭州市达标工作先进学校;杭州市、萧山市、上城区两次被评为浙江省达标工作先进单位,富阳、西湖等6个县(区)被评为杭州市达标工作先进单位;桐庐县分水中学和萧山市大园乡小学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学校。

总结杭州市达标推行面日趋广泛、达标率逐年提高的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普及提高为主、经常性锻炼为主”的工作方针,并将达标工作列入目标管理内容,引入考核竞争机制,使达标工作趋向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落实管理责任。采取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制。高中达标工作由市教委和市体委直接抓,初中和中心小学达标工作由县(市)区教育、体育部门抓,乡镇完小、村小达标工作由各乡镇中心小学抓。三是重视基础建设。新建了一批体育场地,增加了一些体育器材,基本满足了开展达标活动的需要。四是抓好四个结合。根据国家制定的体育教材和教学大纲,使达标工作与体育课、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和竞赛活动相结合。五是组织抽查验收。各校于每年6月上旬上报达标工作情况,然后由教育、体育等部门组织抽查、复测,做好检查、验收和评比工作。实践证明,广泛开展达标活动,对促进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改善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具有显著作用。据省教育厅、省体委和省民族事务局联合组成的“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对杭州、宁波、丽水等地城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显示,1985年以来,全省广大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有了全面和普遍的提高。杭州市广大中小学生正朝着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

3、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巩固发展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指开展学生体育活动形成传统,并在一至两个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校。其基本任务是: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立,有利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执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方针;有利于发挥学校某个运动项目启蒙教学特色,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有利于构建“宝塔型”业余训练框架,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委关于“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学校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和“狠抓自己特点,抓好重点项目,形成传统”的指示,杭州市从198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恢复建立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当年,参照国家体委《关于运动项目重点布局的意见》,根据奥运会比赛项目设置和当时本市开展的运动项目,市体委、市教委在市区21所中小学中布局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射击、航模等九个运动项目。市辖七县的体育、教育部门在94所县属中小学中设立了训练点。此后,为巩固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落实重点项目布局,市体委结合本市重点、优势运动项目,在18所市属中学、57所城区小学中,重新布局了13个业余训练项目,并对设在94所县属中小学的训练网点进行了布局调整。1983年,全市已建有传统项目运动队204个。同年,国家体委颁发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杭州市按照“建立组织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训练有计划,时间有保证”的要求,在布局业余训练网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断增加,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越来越多。1984年,全市已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4所(中学14所、小学20所),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共有1340人。

此后,杭州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4]20号文件关于“把我国建成世界体育强国之一”和“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的指示,根据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把巩固和发展传统项目学校、打好学生体育运动基础,作为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发现、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主要措施,推动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迅速发展。据1985年统计,全市已建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5所,其中省级13所、市级74所、县(区)级108所,参加传统项目训练的学生共6212人;建立传统项目运动队264个,经常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共3700余名。同年底,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在山东召开了全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各级教育、体育等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培养“四化”合格人才出发,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按照教育和体育规律,积极探索并总结出我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途径和办法,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路子,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要求各级体委、教委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办好传统项目学校,把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确实抓好,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体系。根据会议精神,杭州市各中小学校开始把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作为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形式,从小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掌握基本技术,打好扎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对照省体委1986年印发的《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检查验收细则》,对全市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检查验收和布局调整,使重新确定的134所传统项目学校办得更加巩固、扎实,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省教委、省体委于1987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的意见》,提出“传统项目要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市体委根据《意见》要求,制定了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抓好中小学业余训练网点建设的工作计划,并会同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开展以“四定”(定运动员、定教练员、定训练时间、定训练计划)为主要内容的业余网点评比活动,促进传统项目学校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1988年,根据国家体委和省体委关于传统项目学校要调整、整顿、提高的方针,杭州市对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调整。在各县(市)区及市直属中学申报的基础上,经检查验收和综合评估,劳动路小学等22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次年,全市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为89所。通过调整和检查评比活动,传统项目学校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教育与体育改革的全面展开,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杭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逐年调整、整顿和检查评比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9908月,为了提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水平,搞好科学选材,提高训练质量,杭州市在建德县举办了全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工作学习班。通过学习,各传统项目学校加强了内部建设,健全了管理制度,提高了办学质量。

1992年,根据省体委、省教委[1992]61号文件精神,为适应浙江省和杭州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要求,杭州市决定在原有158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基础上,再次进行项目布局调整。按照“择优扶持、保证质量、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的原则,决定重新命名34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这次大范围的布局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积极性,使学校业余训练工作更趋向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发现、启蒙和培养。

在此期间,杭州市第二中学、杭州市定安路小学和杭州市建国中路一小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杭州市文龙巷小学被评为全国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

全市各级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宗旨,坚持把“发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施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使学校体育在调整、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巩固,稳步发展。

 

1979年至1992年,杭州体育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新时期党的体育工作方针,端正了思想路线,明确了发展方向,群众体育事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过程中恢复发展。全市的体育机构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了市、县(区)和基层单位层层衔接的网络结构;群众体育趋向社会化,体育人口逐年增长;作为战略重点的学校体育巩固发展,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和达标的中小学生日益增多。总之,体育社会化的逐步推进,为新时期杭州体育的腾飞开创了新局面,打下了良好基础。

(执笔  周传芳)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