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吐杰切”,三年赤子心
-
发布时间:2021-08-27
点击率:
作者:王国强
人物简介:王国强,男,浙江杭州人。1987年在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乡任团委书记。1997年任杭州市江干区纪委(监察局)信访举报室干部,办公室主任。2000年任杭州市江干区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2003年任杭州市江干区笕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2004年任杭州市江干区政府区长助理(副区级)、浙江省第四批援藏干部、西藏那曲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2007年任杭州市江干区政府副区长。2014年任杭州市城管局副局长。2017年任杭州市纪委、监委派驻杭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纪检监察组组长。2019年任杭州市纪委、监委派驻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青稞酒和酥油茶醉在芳香
格桑花和雪莲花美在坚韧
感谢和祝福的话响在耳畔
每一次邂逅,都是一种幸福
每一次离别,终是难舍难分
但我们的心和西藏永不分离
王国强(右一)在西藏摄影途中。
真感情,汉藏一家亲
2004年浙江省第四批援藏干部的选拔报名启动后,我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如愿入选。自此,我开始了三年的援藏生活。
在那曲县工作时,我认识了一位叫嘎玛的小伙子,他是县里驾驶班的驾驶员。
还记得刚进入那曲时正值冬天,这位西藏小伙子一看我的穿着,就慌张地说:“王主任,你这衣服穿得太少了。”当时屋里暖和,我并未觉得冷,只是觉得嘎玛多虑了。但到了中午,我出门工作,就感觉身体出现了不适。
在回来的路上,嘎玛就满脸心疼地看着我,对我说:“王主任,我带您做身袍子去,西藏的冬天得靠它。”随后,他就直接把我带到市场里,去购买现剥下来直接晒干、未经加工的羊皮。在买了30多张带毛羊皮后,嘎玛又带我前往做藏袍的店,帮我用藏语和裁衣师傅沟通,请师傅替我做一身合适的藏袍。后来,我拿到订做好的藏式袍子,特别合身,而且好看又保暖。在那曲长长的冬季,我就靠这一身藏袍,跑遍了那曲的各个乡镇,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回杭州的时候,我便把这身最喜欢的袍子赠送给了他,感谢他的照顾。
在那曲,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吐杰切”(藏语“谢谢”的意思),但我也想和他们说声“谢谢”,让身在异乡的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王国强身穿藏袍主持交流会。
王国强(右二)等第四批援藏干部参加欢送会。
勤调研,建设那曲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对于援藏干部而言,只有亲自下乡调研,才能获取第一手可信的资料,为我们厘清工作思路,谋求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前期基础。调研结束后,我们确定了以沿青藏公路为主线、以集镇建设为重点的城镇规划。主要是围绕青藏公路道路的两侧,建设重要城镇,兴建农贸市场、蔬菜大棚、兽医站等。
王国强下乡途中遇到暴雪天气。
有次我们去一个偏远的小镇调研,那天晚上恰巧碰上电影放映员来村里放电影。放映员扛着一个放映机,找一块空地,挂一面电影幕布,电影的放映便开始了。在那曲,电影放映很是难得,其他的文化娱乐设施更是匮乏,我们发现东西部居民在文化生活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在集镇建设的基础上,再为那曲人民建造几栋具有休闲与学习双重功能的文化科普楼。在明确文化科普楼的功能和作用后,我们就开始着力思考文化科普楼的选址。经过充分调研后,我们决定要沿交通便利、人员集中的青藏公路两侧进行文化科普楼的建设。此后,我们又跑了那曲好多地方进行选址,最后确定在罗玛、香茂、油恰等四个乡镇建设四栋文化科普楼。
当第一大栋楼建好后,当地的藏族干部来到我的办公室,激动地对我说:“吐杰切!吐杰切!”此时当地民众在礼堂里欢声笑语,但是在这一瞬间我不知怎地竟有些热泪盈眶,艰辛的工作和成功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这样的感受只有“援藏人”才能真正体会。
解决温饱不是真正的小康,只有文化方面跟上进度,才是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才能让那曲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芝麻开花节节高!
干实事,安居工程立项
有一次,我们去那么切乡实地走访。到了藏族同胞家中,我看到他们的房子是泥巴做的,有一面墙上还出现了一条大裂缝,从地上一直延伸到屋顶。我就问他们:“这是怎么了?”他们告诉我这里时常发生地震,如果震级稍微大一点,地面就会裂开从而引起墙体开裂。
藏族老人(王国强 摄)。
看到这样的居住环境,我感到十分担心,万一房屋坍塌,就会危及藏民的生命安全。我想: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但我们援藏干部的意义就在于让藏族同胞的生活变得更好更加安宁。但如果生命安全都不能保障,那就是我们这些干部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是那么切乡,其他的许多乡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牧民们的居住环境十分艰苦。如何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也成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
返回那曲后我们多次开会研究,又将下乡的调研报告呈交给上级单位。2006年,自治区各级政府利用配套资金启动了一个“安居工程”项目。
安居工程主要包括两种方案。第一种是集体搬迁,让居住条件极为恶劣的牧民们都搬迁到交通便利、有文化设施的乡镇上。明确整体搬迁的方向后,我们就一步一步地来实施搬迁项目。2006年,我们完成了非常偏远而且一年四季地震基本不断的200多户住户的乡镇整体搬迁。第二种是政府给牧民发放补贴,用来加固或翻建房屋。对于生活环境没有到必须搬迁的程度且不愿搬迁的牧民就采用补贴的方法。
那曲的土地上,印满了我们援藏干部踏实的足迹,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挥洒着援藏干部千里奔波的汗水。
多奉献,传承援藏精神
西藏有“三高三低”,三高:高海拔、高紫外线、高血压;三低:温度低、氧气含量低、气压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大家都迎难而上,杭州的援藏干部努力向优秀的前辈学习靠拢,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援藏精神。
下乡途中车辆无法前行,藏民前来帮忙。
下乡的路途遥远且艰难,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路。许多乡镇虽然路途不远,但也非常艰险崎岖。我们往往一跑就是一天,时常顾不上吃饭。我们的白色公务车,早上出发时是亮丽的白,调研结束后便像是一个“泥猴子”,风尘仆仆。我们跑得越远,风尘就越多,但我心里越高兴,因为车身上的点点泥泞代表着我们又多跑了一个乡镇,又能更多地了解藏民的真实生活情景。
现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每当听到西藏的好消息,我都激动极了。我自豪于我曾经在西藏贡献出些许力量,我自豪于我有“援藏干部”这样的头衔。三年的援藏经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杭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杭州市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