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丨建党百年 杭州故事·栉风沐雨砥砺行——寻访杭州的工业化奠基
-
发布时间:2021-11-29
点击率:
党史学习教育丨建党百年 杭州故事·栉风沐雨砥砺行——寻访杭州的工业化奠基
作者:郑晖 邵永标
杭州工人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工人的力量。
(焦俊 作)
实业兴国。
在新中国成立后杭州7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工业企业,如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麻纺织企业——浙江麻纺厂,全球最大的空分设备制造企业——杭州制氧机厂,国内最大的工业汽轮机生产企业——杭州汽轮机厂,国内最大的丝绸企业——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等;也涌现了一大批名优产品,都锦生织锦、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牌电视机、“金鱼”牌洗衣机等,成为杭州工业化进程中的知名品牌和灿烂瑰宝。
无一例外,这些知名品牌的背后,都蕴藏着杭州工业艰苦的创业史和成长史。虽然它们的生长基因各不相同,但都是企业全体职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结果,它们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工人的力量。
1956年,我国第一台制氧机在杭州通用机器厂(杭州制氧机厂前身)建成。
红色档案
“一五”计划和工业化起步
1953年至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实施。
“一五”期间,杭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推动工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在工厂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运动、在农村开展扫盲运动和推广农业技术等,推动杭州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杭州新建、续建、改建了一批骨干工业企业: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通用机器厂(杭州制氧机厂前身)、都锦生丝织厂、浙江麻纺厂、杭州棉纺织厂、杭州纺织机械厂等;成功试制和生产了我国第一张特种工业用纸——云母带原纸、第一张机制打字蜡纸原纸以及第一台制氧机等重要新产品。
至1957年,杭州圆满并超额完成“一五”计划任务和指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438万元,年均增长9.7%。其中,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7211万元,年均增长17.4%。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杭州对工业区的初步规划是——在半山地区,建立冶金和建筑材料工业区,并以钢铁、冶金为核心,建设浙江钢铁厂、杭州玻璃厂等,同时扩建、新建耐火材料厂、水泥厂、合成氨厂、电厂、炼油厂等;在艮山门地区,建立机械工业区,并以重型机械制造为核心,建设杭州通用机器厂(杭州制氧机厂前身)、水轮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纺织机械制造厂等。
与此配套的市政设施规划也同时出炉: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自拱宸桥向南向东拓展,由艮山门出钱塘江,使两大工业区全部安排在运河以北;在半山和艮山两大区周边设立若干个可容纳10万居民的工人居住区;在半山兴建一座10万千瓦电站,并与新安江水电站、杭州变电所相连接,组成完整的电力网。
经过“二五”计划(1958年-1962年)及经济调整期间的发展,杭州初步形成了从艮山门到半山的重工业区、望江门外的食品工业区、萧山龙山化学工业区、拱宸桥轻纺工业区,新建、扩建和续建了半山钢铁厂(后改名为杭州钢铁厂)、杭州锅炉厂、杭州制氧机厂、杭州汽轮机厂等40余家大中型骨干企业。这也都为杭州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铁工厂厂门
红色寻访
大气行天下
走过百年沧桑的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氧),其发展是杭州乃至全国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见证着“中国制造”筚路蓝缕、做大做强的创业史。
成立于1917年的浙江陆军一师军械修理工厂,是杭氧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篇章,也赋予了杭氧新的生命——1950年8月1日,浙江铁工厂成立,钱祖恩为厂长。这一天也被认定为杭氧的建厂纪念日。
当时,浙江铁工厂厂房分布在劳动路和中山南路,厂部办公室设在劳动路99号,有职工453人。刚开始,厂里只能制造出简单的铁木结构的茶叶机、中耕机。
没有设备,就用土办法来替代;没有经验,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就这样,浙江铁工厂在修修补补中坚持着生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51年4月,中国第一台自主制造的麻纺机在这里诞生,成了所有人的骄傲。
1952年的一次会议,成为杭氧发展史上一个决定性转折点。
当年8月,国家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矿机械会议,来自全国各地80余家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厂长钱祖恩和厂党委副书记张光代表浙江铁工厂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布置空军用移动式制氧机、充氧车和高压空气压缩机等产品的制造任务。国家重工业部根据机械、冶金、化肥等工业部门对制氧机的迫切需要提出:中国要自己生产制氧机!考虑到华东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国家拟将制氧机安排在华东地区生产。
参加此次会议的华东各厂主要负责人大多没接触过制氧机,谁都不敢在会上轻易“请战”。钱祖恩也只是曾在上海见过一套加拿大进口的92m³/h制氧机安装。仅仅凭着一次接触,就要接下生产制氧机的重任,风险很大。但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个振兴中国工业的愿望,在钱祖恩心头油然而生。作为一名机械专家,他前瞻性地看到了制氧机行业的未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必定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和同行的张光商量后,钱祖恩在会上大胆表态:浙江铁工厂接受任务!
一语惊四座。所有的代表都把吃惊的目光投了过来,实力更雄厚的大厂代表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敢接就敢做。1953年8月,浙江铁工厂更名为国营杭州通用机器厂,不久便开始了试制成套制氧机的准备。
当时的杭通人深知:成套制氧机的生产技术要求和工艺流程,要比以往厂里产过的机器复杂得多,但决心已下,即使千般磨难、万般挫折,也要为中国“制氧机”闯出一条路来!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斗,1955年12月,设备试制工作全部完成,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试车了。杭州通用机器厂每个职工的心都绷得紧紧的。
1956年1月1日,试车正式开始。杭州通用机器厂的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工人早早来到了试车现场。医务救护和警卫人员也在现场待命,以随时应付突发情况……全国人民都在期待着令人激动的好消息,整个试车现场紧张而有序。
制氧机的各个部分组装完毕,手工操作的吊车用铁链将卧在地上的精馏塔慢慢竖起来。5度、10度、15度……随着精馏塔慢慢地直立起来,大家的目光也都跟着向上移——“砰”的一声,当精馏塔竖到30度时,忽然倒了下来。外壳碰坏了,里面的机件也撞坏了。
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在场所有人的心都“咯噔”了一下。幸好制造时多做了一只备用的,工人们赶紧把备用精馏塔拿来再次吊装,这次总算是有惊无险。
制氧机终于开动了。大家全神贯注地看着液面指示器,如果水柱上升,就意味着出氧了。等呀等,液面指示器始终没有动静。厂里赶紧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开“诸葛亮会”,对整套设备进行全面分析、检查,就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不放过……不一会儿,问题找到了。赶紧修好,再试车!这一次,氧气终于出来了!
然而,欢呼声刚起,又传来坏消息:氧气纯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的99.2%,不行!
不行?再试!制不出合格的氧气,誓不罢休!
为了尽快找到症结所在,主任设计师陈逸樵和技术人员、工人们把铺盖都搭在了机器附近,就为了把精力放在查找问题上。
1956年1月3日,经过调整和改进,试车再次进行。大家的心再一次揪紧。当化验员报告“氧气纯度达到99.2%,产量也符合设计要求”时,全场沸腾——“我们终于成功了!”杭通人如愿以偿,填补了我国制氧机生产的空白。此后,30m³/h制氧机开始在杭州通用机器厂投入批量生产,我国的制氧机工业也由此开始建立!
国营杭州通用机器厂生产的30m³/h制氧设备在1957年浙江省工业品展览会上被评为特等奖
到今天,杭氧已从追赶者成为超越者,一次次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之重器的制造者。如今,杭氧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能研制10万等级以上特大型空分设备的企业之一。不仅如此,杭氧生产的空分装备还从国内延伸到海外,产量和销量均居全球首位。
从模仿学习、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几代杭氧人深刻领悟到:要想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把握主动权,必须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大气行天下,今天的杭氧更是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将企业投入改革的大潮流中,只为加快自己的脚步。
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门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原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坚的这句话,表明了这位老工业人,对杭州工业的热爱和坚持。
20世纪50年代的杭州,可谓是百废待兴、满目疮痍,工业基础贫瘠。发展工业,成为首要任务。
那时一切都很难,缺技术、缺资金、缺设备、缺专家,可谓“一穷二白”。好在我们的人民,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用最朴素的方式、最坚韧的品质,用心血和汗水,为杭州搭建起了工业化的基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萌生出了工业和经济领域中的种种新现象:从乡镇企业到跨国公司的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的蝶变;上演“小鱼吃大鱼”的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百日并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走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前列;以万向集团公司为代表的民企经济不断崛起,充满活力……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探索,让新的生产力迅速释放。在改革开放40余年里,杭州从缺矿产、缺港口的资源小市一跃成为经济强市,工业的作用功不可没。
进入新世纪,杭州工业仍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又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200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兴市”战略。2002年7月18日,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工业兴市大会,集中出台了六个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拉开了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帷幕。
在新时代、新阶段,杭州的工业化发展再出发:2019年9月20日,杭州推出了“新制造业计划”,坚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两个引擎一起转”,打响制造业“升级之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杭州思考”。这既是时代之新,也是企业之新,更是工业化之新、城市之新。
【史料提供: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审核:英昌东】
作者单位: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