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青服装市场起步
-
发布时间:2021-08-11
点击率:
1989年,这一年决定了我人生的命运。当年10月1日,江干区和四季青乡两级政府决定把位于清泰立交桥东侧的一座停车场改造为综合交易市场,这就是四季青服装市场的雏形。新开业的交易市场由于当时杭州汽车东站班车还不多,附近的公交车又很少,交通不便使招商引客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再加上交易市场新开业知名度不高,好不容易引来的一些客商又五花八门,毫无市场特色可言。开业头两天,基本没有顾客来,3号,稀稀落落来了几个人,看了一圈摇摇头走了。4号上午,摊主到市场办公室闹事。5号,市场办公室召集摊主开会,我宣布所有规费全免,但也无济于事,摊主们排成“长龙”开始退摊位。交易市场开业仅六天,就有一大批摊位撤走,市场管理人员面对冷冷清清的市场,欲哭无泪。为了扭转局面,区和乡两级政府领导想到了我,89年9月15日,一纸调令,调我担任市场的经理。当时我已45岁了,许多人质疑我能否挑起这副重担。我就这样迎着人们怀疑的目光,走马上任了。
1989年10月4日,上任第一天,我就遭了一记“闷棍”_市场仅存的一批摊主吵着到我办公室要求退钱、退摊位。我耐心地劝导他们,要增强对市场的信心,要振作精神,要他们相信我,一定会帮他们共度难关,迎来市场的繁荣。但是却无济于事,这些最后的一批摊主也撤走了。这一天,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一天,也是最难忘的一天。10月8日上午,我正独坐办公室苦思对策。这时,走进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坐下来与我攀谈。他自我介绍说是温州人,了解到我这个市场面临的困境,向我提点建议。他建议把原来定位的综合交易市场改造为服装专业市场,如果我采纳这个意见并在二年内给予免税,他准备组织温州人包下市场三分之一的摊位。我听了他的建议后,虽然没有当场答复他,但还是激起了我的灵感,触发了我扭转残局的思路。凭着闯荡市场10多年的经验,我深知,创办一个市场,兴盛一个市场,绝不能步别人的后尘,一定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经营之路,一定要有特色。他的一番话,同时也催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我跟着妈妈进城,总喜欢看服装店里的衣服。后来结婚了,别的男人最怕陪老婆逛百货公司,我却爱陪老婆逛商场,逛百货公司,最喜欢看那些花花绿绿的服装。可以说,我从小就有一种对服装的偏爱、一种对服装的情愫。虽然那个温州人提出的二年内给予免税的苛刻要求,我没法答应,我没有这个权力呀。但也就是他的这句话,再次促使我决心创办服装市场,使市场“起死回生”。
我始终把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滨》里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讲的毛泽东同志讲的“胜利往往是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一句话作为我人生的信条。在以后的几天里,我犹如上紧了发条的弦,马不停蹄先后找到温州地方工业供销公司驻杭经理和区工商局、税务局负责人,请他们出主意、提建议。又一鼓作气又考察了温州、义乌、绍兴等地的各种专业市场,寻找市场的“起死回生术”。在作好周密的市场调查后,又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论证,决定寻找一个正确的切入点。1989年10月21日,我走进了江干区税务局局长的办公室,争取到了“税税包干”的优惠政策。10月23日,我又派人去温州做发动工作,并在《温州日报》上做了招商引资的广告。到11月26日,共有45家温州业主来到了杭州“四季青”,“凤凰”一个个招了过来,“四季青”露出了生机,终于,命运之神绽开了笑容,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杭州日报》1994年6月20日报道)浙江省目前有各类市场四千一百二十七个,其中杭州市占了四百八十五个。但目前出现了一些市场“空壳”现象,“有场无市”成为市场建设过程中一大通疾,给经济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
不过成功的也相当多,其“市”兴旺,其效卓显。江干区就是其中一例。
江干区现有各类市场四十个,其中生活资料市场二十九个,生产资料市场十个,生产要素市场一个,市场总面积达到十九万平方米。一九九三年,全区市场的总成交额达二十一点八亿元,其中上亿元的市场有五个,上交国家税收六百四十五点八万元,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批发与零售相结合、专业与综合相配套、日趋完善的市场网络,成为江干区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强有效的催化剂,其成功的经验,为我们如何有效地建好市场提供了启示。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但其中也含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江干区早期的市场只是处于一种自发或自然状态,政府并没有积极参与。一九九二年起,为了促进市场建设,江干区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区长为总指挥的市场建设指挥部,对全区各类市场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有意识、有计划扶植市场发展。指挥部的主要职能是直接参与市场的规划论证,检查督促项目实施,协调疏通各个环节和问题。每建一个市场,都做到总体规划先行,在多方论证可行后再组织实施,由此避免了建市的盲目性。
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江干区积极鼓励多方兴建市场。该区市场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不论哪个部门哪个层次办,都支持,都纳入江干市场网络,由工商部门统一管理,并享受江干区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前提下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坚持先起步、后管理,先繁荣、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不仅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办市场的积极性,还由于各方参与,解决了市场建设资金、土地等棘手问题。去年该区新建的十一个市场,大都采取集资、自筹、贷款等方式自力更生加以解决。
经验之二:找准依托,因地建市
江干区办市场,始终抓住两条:一是注重规模效应,二是注重专业特色。该区去年新建的十一个市场中,有九个是专业特色市场,其中一期规模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就有五个。目前,该区共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十八个。
以下是几个例证,我们对江干区市场的规模,专业化情况可见一斑:
——占地三点二万平方米的杭州汽车东站小商品市场,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品种上囊括了日用小百货、服装、鞋类、电子等两万余种商品,去年商品成交额五点五亿元。
——杭州汽车配件市场以其专营国内外各类汽车、摩托车配件的特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汽配城”。该市场总投资1亿元的二期工程竣工后,市场总面积达到了五万五千平方米,年成交额突破五亿元,以出色的规模效应抢占了汽配市场的制高点。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规模雄居全省服装专业市场之首。该市场的最大特色是服装的品种多、款式新、质量好、价格廉,每种新款服装从采购面料、投入生产到批量面市,最多不超过一周,成为杭城各大商场服装的供货基地。
如此规模,如此专业,江干区市场在竞争中一枝独秀当不足为怪了。
经验之四:优化市场环境,强化宣传力度
江干区建市场,十分注重市场的软硬环境建设。该区物资交易市场,去年三月创建开张之初,就采用高科技的管理手段。市场除了在市场显眼处安装六台大屏幕电脑信息显示屏外,还将电脑显示终端延伸到每间营业房,随时播发市场内外动态商情、广告和通知,使各经济单位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通过信息显示终端可以随时了解物资行情,寻找买卖对象。
同时,也注重建设软环境,更多地体现在优良服务方面。该区在建起一批专业市场的同时,建起了与市场大流通相配套的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各专业市场均配有程控直拨电话、银行、邮政、保安、托运、餐饮、住宿等系列服务,使经营者解决了后顾之忧。四季青服装市场为了使进场设摊的商人能安心经商,还特别规定,凡是外地到“四季青服装市场”经商的人,子女入托、入学一律享受村民待遇,由市场出资安排他们就近入学。
与此同时,江干区各市场还高度重视宣传效应,利用各种报刊、电台、电影、电视台等宣传媒介介绍市场情况,提高市场的知名度。汽配、东站、四季青三大专业市场的电视广告一直做到了中央电视台。为了扩大知名度,四季青服装市场和汽配市场今年还将投入广告费一百五十万和一百二十万元,使其家喻户晓。
1989年10月4日,上任第一天,我就遭了一记“闷棍”_市场仅存的一批摊主吵着到我办公室要求退钱、退摊位。我耐心地劝导他们,要增强对市场的信心,要振作精神,要他们相信我,一定会帮他们共度难关,迎来市场的繁荣。但是却无济于事,这些最后的一批摊主也撤走了。这一天,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一天,也是最难忘的一天。10月8日上午,我正独坐办公室苦思对策。这时,走进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坐下来与我攀谈。他自我介绍说是温州人,了解到我这个市场面临的困境,向我提点建议。他建议把原来定位的综合交易市场改造为服装专业市场,如果我采纳这个意见并在二年内给予免税,他准备组织温州人包下市场三分之一的摊位。我听了他的建议后,虽然没有当场答复他,但还是激起了我的灵感,触发了我扭转残局的思路。凭着闯荡市场10多年的经验,我深知,创办一个市场,兴盛一个市场,绝不能步别人的后尘,一定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经营之路,一定要有特色。他的一番话,同时也催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我跟着妈妈进城,总喜欢看服装店里的衣服。后来结婚了,别的男人最怕陪老婆逛百货公司,我却爱陪老婆逛商场,逛百货公司,最喜欢看那些花花绿绿的服装。可以说,我从小就有一种对服装的偏爱、一种对服装的情愫。虽然那个温州人提出的二年内给予免税的苛刻要求,我没法答应,我没有这个权力呀。但也就是他的这句话,再次促使我决心创办服装市场,使市场“起死回生”。
我始终把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滨》里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讲的毛泽东同志讲的“胜利往往是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一句话作为我人生的信条。在以后的几天里,我犹如上紧了发条的弦,马不停蹄先后找到温州地方工业供销公司驻杭经理和区工商局、税务局负责人,请他们出主意、提建议。又一鼓作气又考察了温州、义乌、绍兴等地的各种专业市场,寻找市场的“起死回生术”。在作好周密的市场调查后,又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论证,决定寻找一个正确的切入点。1989年10月21日,我走进了江干区税务局局长的办公室,争取到了“税税包干”的优惠政策。10月23日,我又派人去温州做发动工作,并在《温州日报》上做了招商引资的广告。到11月26日,共有45家温州业主来到了杭州“四季青”,“凤凰”一个个招了过来,“四季青”露出了生机,终于,命运之神绽开了笑容,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杭州日报》1994年6月20日报道)浙江省目前有各类市场四千一百二十七个,其中杭州市占了四百八十五个。但目前出现了一些市场“空壳”现象,“有场无市”成为市场建设过程中一大通疾,给经济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
不过成功的也相当多,其“市”兴旺,其效卓显。江干区就是其中一例。
江干区现有各类市场四十个,其中生活资料市场二十九个,生产资料市场十个,生产要素市场一个,市场总面积达到十九万平方米。一九九三年,全区市场的总成交额达二十一点八亿元,其中上亿元的市场有五个,上交国家税收六百四十五点八万元,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批发与零售相结合、专业与综合相配套、日趋完善的市场网络,成为江干区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强有效的催化剂,其成功的经验,为我们如何有效地建好市场提供了启示。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但其中也含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江干区早期的市场只是处于一种自发或自然状态,政府并没有积极参与。一九九二年起,为了促进市场建设,江干区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区长为总指挥的市场建设指挥部,对全区各类市场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有意识、有计划扶植市场发展。指挥部的主要职能是直接参与市场的规划论证,检查督促项目实施,协调疏通各个环节和问题。每建一个市场,都做到总体规划先行,在多方论证可行后再组织实施,由此避免了建市的盲目性。
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江干区积极鼓励多方兴建市场。该区市场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不论哪个部门哪个层次办,都支持,都纳入江干市场网络,由工商部门统一管理,并享受江干区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前提下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坚持先起步、后管理,先繁荣、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不仅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办市场的积极性,还由于各方参与,解决了市场建设资金、土地等棘手问题。去年该区新建的十一个市场,大都采取集资、自筹、贷款等方式自力更生加以解决。
经验之二:找准依托,因地建市
江干区办市场,始终抓住两条:一是注重规模效应,二是注重专业特色。该区去年新建的十一个市场中,有九个是专业特色市场,其中一期规模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就有五个。目前,该区共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十八个。
以下是几个例证,我们对江干区市场的规模,专业化情况可见一斑:
——占地三点二万平方米的杭州汽车东站小商品市场,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品种上囊括了日用小百货、服装、鞋类、电子等两万余种商品,去年商品成交额五点五亿元。
——杭州汽车配件市场以其专营国内外各类汽车、摩托车配件的特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汽配城”。该市场总投资1亿元的二期工程竣工后,市场总面积达到了五万五千平方米,年成交额突破五亿元,以出色的规模效应抢占了汽配市场的制高点。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规模雄居全省服装专业市场之首。该市场的最大特色是服装的品种多、款式新、质量好、价格廉,每种新款服装从采购面料、投入生产到批量面市,最多不超过一周,成为杭城各大商场服装的供货基地。
如此规模,如此专业,江干区市场在竞争中一枝独秀当不足为怪了。
经验之四:优化市场环境,强化宣传力度
江干区建市场,十分注重市场的软硬环境建设。该区物资交易市场,去年三月创建开张之初,就采用高科技的管理手段。市场除了在市场显眼处安装六台大屏幕电脑信息显示屏外,还将电脑显示终端延伸到每间营业房,随时播发市场内外动态商情、广告和通知,使各经济单位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通过信息显示终端可以随时了解物资行情,寻找买卖对象。
同时,也注重建设软环境,更多地体现在优良服务方面。该区在建起一批专业市场的同时,建起了与市场大流通相配套的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各专业市场均配有程控直拨电话、银行、邮政、保安、托运、餐饮、住宿等系列服务,使经营者解决了后顾之忧。四季青服装市场为了使进场设摊的商人能安心经商,还特别规定,凡是外地到“四季青服装市场”经商的人,子女入托、入学一律享受村民待遇,由市场出资安排他们就近入学。
与此同时,江干区各市场还高度重视宣传效应,利用各种报刊、电台、电影、电视台等宣传媒介介绍市场情况,提高市场的知名度。汽配、东站、四季青三大专业市场的电视广告一直做到了中央电视台。为了扩大知名度,四季青服装市场和汽配市场今年还将投入广告费一百五十万和一百二十万元,使其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