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同心同德 深化改革 争取杭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

发布时间:1988-11-02 点击率:
同心同德 深化改革 争取杭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988年11月2日)
吴仁源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刻召开的。这次大会的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三大和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提出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指导思想,确定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措施;选举产生中共杭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共产党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努力争取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现在,我代表中共杭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成就和经验
  从1983年11月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和团结群众,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十三大精神,从杭州的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有了新的进展。可以说,在过去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这五年杭州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我市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促进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的中心任务。五年来,我们围绕这个中心任务,不断破除“左”的思想束缚和小生产的传统习惯,研究并提出比较符合杭州实际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制定并实施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使全市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生产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198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26亿元,比1982年增长151.1%;地方财政收入22.6亿元,比1982年增长84.3%;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86.35亿元,比1982年增长116.09%;城镇人民年平均生活费收入1185元,农村人均年收入7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比1982年增长65.6%和67.7%。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市、县、区都办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无力办的实事。今年十个月来,全市人民奋力战胜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好的势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较好地实施了控制人口增长的规划。
  发展经济,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解决许多社会矛盾的关键。在一个城市,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几年我市能够为国家作出较多的贡献,为人民办了一些实事,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
  (二)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五年来,我们按照搞活经济的要求,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开展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推动农村的第二步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逐步深化。从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开始,在工商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行了企业承包责任制和租赁制,对一批大中型企业实行了自负盈亏、放开经营的试点,并且开始在承包中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的状况,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努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出现了一批企业集团。与此同时,进行了计划、外贸、金融、劳动、物资、流通、科技等管理体制的初步配套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外部环境有所改善,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企业的承受能力和消化能力有所增强。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这几年,农村的改革,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着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农副产品购销制度,疏理商品流通渠道。这些改革措施,使农村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发性生产有了一定发展,农业商品基地和适度规模经营应运而生,45%的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农村经济相当活跃。
  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政治体制改革也作了探索。这主要是:经济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部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试行岗位责任制,开始注重对干部的工作实绩考核;改革城区的管理体制,市区分级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在企业中进行党政分开和机构调整的改革,开展企业党组织属地领导和一些部门、单位办事规则公开化的试点。政治体制方面的这些改革,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五年的改革历程说明,改革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振兴杭州的根本出路。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精神的振奋,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改革给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各种生产要素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
  (三)坚持把城市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为杭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根据杭州的城市特点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以西湖为中心的风景旅游建设,是我市五年工作的又一个重点。
  在城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我们注意处理西湖风景区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一方面,强化了以西湖为中心的风景区建设,拆除了一批影响西湖景观的建筑,扩大了环湖绿地带,改善了西湖水质,整修和发掘了一批历史文物古迹,增加了西湖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改造或搬迁有碍西湖景观和居民生活的工厂,规定城区新的建筑层次必须与西湖景观相协调。旅游风景区的范围已经延伸到“两江一湖”和七县(市),并且新建了一批旅游设施,提高了接待能力。另一方面,破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非生产性建设”的旧观念,调整城市建设投资结构,重点抓了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的建设,中东河治理等几项大型工程相继竣工。采取成片改造旧城区和联合开发新城区相结合的办法,使城市的负荷能力有所增强,布局渐趋合理。总的来说,这几年城市建设的成绩是显著的。虽然目前还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但毕竟使长期形成的严重积债有所减轻。
  城市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就,不仅开始改变杭州“破烂城市”的形象,激发了全市人民建设杭州的热情,而且增强了杭州对内对外开放的地位。为了把杭州建设得更加美丽、繁荣和文明,我们必须科学地规划杭州,精心地建设和管理杭州。
  (四)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的支持;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有赖于群众主人翁精神的发扬和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巩固。这几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向全市干部群众进行形势和路线教育,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教育,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自觉性;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树立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新观念。全市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驻杭各单位,在军警民“共建”活动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有了发展,教育质量有所提高,教育结构得到初步调整,社会办学比较活跃。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开发了一大批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609项科技成果得到国家和地方的奖励,推广“星火计划”初见成效。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正在形成。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际,积极研究改革、开放和建设中的新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文物、图书等各项事业,都有较大进展。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制订和执行地方法规的工作有了加强。爱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人民政协工作日益活跃。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层次的协商对话活动,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增强了人们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今年七号强台风袭击杭城,全市广大军民、各级干部和共产党员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忘我劳动,抢险救灾的生动事迹,集中地反映了杭州人民的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同时,也要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形势下,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一项紧迫和长期的任务,我们任何时候决不能忽视和放松这方面的工作。
  (五)坚持党要管党原则,在改革和建设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改革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事实,充分说明我市绝大多数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这是各级党组织在改革开放中加强自身建设的结果。
我们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分期分批进行了全面整党。通过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的教育,使广大党员的思想逐步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上来。基本上完成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落实工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核查和清理“三种人”,纯洁了党的组织。在这五年中,根据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选拔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还吸收新党员4.1万多名,其中有一批是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使党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得到改善。
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改善和健全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党的生活制度。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各级党校在培训干部和党员教育中作出了成绩。各级党组织建立和健全党风责任制,对广大党员进行党性、党纪教育,初步建立了党内监督制度,严肃查处了一批严重败坏党风、违反党纪的案件。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侨联等群众团体,在联系群众、参与改革和建设四化中做了很多工作。根据党管武装的原则,加强了人民武装工作,民兵和预备役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改革和建设得以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而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从严治党,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同志们!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改革和建设,确实成绩很大,经验也很丰富。过去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是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下,努力工作、辛勤劳动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里,我代表第五届市委,向全市共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杭州建设的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驻杭各单位的指战员,向各界爱国人士、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过去五年工作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从市委领导工作来说,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在经济工作方面,急于求成,经济过热,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不够有力;工业生产还没有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不够牢固,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农业基本建设重视不够,抗灾能力削弱;在基本建设中,生产性建设结构不够合理,重复布点、重复建设较多,非生产性建设规模过大,有的标准过高,城市地下设施建设有所忽视,其中供水不足、排水不畅、交通拥挤的矛盾尤为突出。在领导制度和领导方法方面,市委全委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党的建设和机关作风方面,纪律不严,制度不够健全,缺乏严格的教育和管理;有些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极少数共产党员不起作用;党政机关的官僚主义现象和少数干部为政不廉,群众极为不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以利于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杭州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指导方针
  党的十三大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我们要把中央的指示精神同杭州的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正确地选择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且认真组织实施,把杭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全面客观地认识市情,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的基础和依据。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用发展商品经济的观点,加深对市情的认识。
  杭州历来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又是全国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经济开放区地位的确立和国家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的进展,我市的地域优势将越来越明显,更有利于发展对内对外的经济文化联系;但城市的许多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投资环境亟待改善。杭州有比较广阔的农村腹地,农业资源相当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充分,生产手段相对落后。杭州的工业已有相当基础,有较强的加工能力,许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能源、原材料严重不足。杭州作为全省的科技文化中心,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比较集中,有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但这个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市的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少生产企业的技术力量相对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总之,经过建国39年的努力,特别是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许多优势条件,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财政负担较重,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实力不强。198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图为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会场(1988).jpg
  根据这个基本市情,在1989年到1993年的五年中,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充分发挥杭州的优势,实施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外向型经济为先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使以西湖为中心的风景旅游事业更加兴旺,使杭州的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稳步、协调、健康地发展。
  按照这个基本思路,我市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经济效益的各项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社会商品有效供给有明显改善,出口产品总值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确保全市粮食年生产量达到190万吨到200万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586万亩,并确保工业原料、外贸产品、人民生活必需副食品生产的发展。(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套和完善。首先缓解供水不足、排水不畅、交通拥挤的矛盾,然后,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城市供气问题。(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有所提高。(5)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体育事业有新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明显提高。(6)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使城乡绝大多数人民的实际收入有所增加,居住条件有新的改善。
  为了保证我市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第一,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把经济发展纳入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轨道
  克服经济过热现象,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坚决地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是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所必需的,也是治理经济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更是增强价格、工资改革的承受能力和消化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决不能靠过多地消耗能源、原材料,去追求脱离实际的过高速度。当然,我市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又有相当的地区优势。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否则,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
  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且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坚决扭转重投入轻产出、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克服“潜力挖尽、效益到顶”的思想。要看到同行业企业之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存在着很大差距,许多企业的物力、财力、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我们必须坚定地走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把企业内部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其次,要从杭州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特别要加强农业和原材料工业,提高产品加工深度,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根据这个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实行科学管理,促使产品上质量,管理上水平,企业上等级。第三,对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成绩考核,不以产值增长速度作评价,而应当主要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变互相攀比产值增长速度的做法。第四,要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防止片面追求产值速度。
  第二,强化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新形势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决不是局部问题,而是事关全局的问题,不是一般经济工作问题,而是重大的经济战略问题。在治理经济环境中,农业生产不仅不存在压缩的问题,而且要大力加强。只有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了,才能稳定市场,增加有效供给,安定人民生活,才能保证工业特别是轻纺、食品工业对于原材料的需要,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下决心、花力气、下本钱,大力发展农业,坚决防止和纠正忽视农业的倾向。全市各级领导机关、各个部门和各行各业,都要从繁荣城乡经济的全局出发,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出发,认真贯彻“支持农业,发展经济,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针,大力发展农业,活跃农村经济。
  解决农业问题,一靠改革,二靠投入,三靠科学。要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按照中央的部署,逐步理顺工农产品的比价和农产品内部的比价,进一步完善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收购办法,提高农民发展粮、棉、麻、油、茧、茶、猪、禽、蛋、鱼、菜等生产的积极性。要在坚持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可以先在山林、水面、滩涂开发和养殖业上突破。粮食和棉麻等大宗生产的规模经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通过试点,创造条件,逐步推行,不要一哄而起。要加强对承包合同的管理,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基金,以工建农和农民劳动积累制度,制定并实施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的政策,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技术投入,地方财政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不断增强抗灾能力。要充分利用山地、缓坡、滩涂、水域,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要重视和支持革命老区的建设。要努力促进城乡、工农、商农的结合,建立一批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要完善对农业的社会化配套服务网络,努力增加化肥、农药、农膜、饲料、农机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要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农技人员与商品基地和农村专业户建立挂钩联系,促进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要继续贯彻“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方针,把工作重点转向上质量、上等级、上水平,求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更有力地支持农业的发展。要防止和纠正片面追求过高速度的倾向,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经营管理,重视科技进步,提高职工素质,增强竞争能力。要巩固和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并通过兼并、联合,逐步形成企业集团。对于那些产品滞销、消耗很大、效益很差的乡镇企业,要下决心整顿,该转产的转产,该兼并的兼并,该停办的停办。对于以棉、麻、丝、粮等为原料的乡镇企业,必须停止新建,不再重复布点。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要同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各县(市)城关镇和其他建制镇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城镇规划办事,切实加强管理,整顿交通、市场、社会秩序,搞好环境卫生,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效能。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镇体系,扩大杭州中心城市与各县(市)城镇和广大农村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城乡互相服务、共同发展。
  第三,摆正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使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确立“科技兴市”的思想。应该清醒地看到,过去几年我市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物资、资金和劳力的投入,这样下去是难以为继的。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才能使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才能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必须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方针,从杭州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科学技术发展重点。要努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使我市60%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继续实施旨在振兴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星火计划”。要坚持国内自身开发为主,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要努力发展“软科学”。要通过改革,增强科研单位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活力,增强企业吸收、应用和开发科技成果的压力和动力。要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要积极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
  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文化素质、推进科技进步的基础。振兴杭州,教育为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使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到1993年争取全市基本上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要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办好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各类成人教育,加强岗位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兼优的劳动大军。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办好杭州师范学院、三所师范学校和各级教师进修学校,努力提高师资水平。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员工聘任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进一步造成尊师重教、尊师爱生的风气。要采取多种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树立为振兴中华而执教、为建设四化而读书的观念。教育经费的增长应坚持略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要继续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巩固和发展社会办学。
  第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经济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市市情所决定的,决不能动摇。我们要结合治理经济环境,调整和落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计划。要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中心,抓住科技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两个环节,开拓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资金和两种人才,正确处理内贸与外贸的关系,逐步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和外贸体系,实现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这个基本思路出发,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要贯彻多种模式结合的方针。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结合:立足并发展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做到两个市场互相调节,互相促进。坚持“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结合:通过扩大出口创汇,增强进口能力;通过进口替代,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积极加以消化和吸收,逐步形成“出口导向”的产业群,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坚持“劳动密集”与“知识技术密集”结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创汇,支持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
  发展外向型经济,应当充分发挥杭州的优势,抓好五个重点:一是发展丝绸、纺织、机电、传统工艺品和食品等“拳头”产品出口;二是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发展“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积极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三是建立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创汇农业;四是发展旅游事业和对外劳务合作,努力增加非贸易创汇;五是有计划地开发新区,培育外向型经济新的生长点。
  第五,充分发挥风景旅游城市的优势,促进旅游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我们要高度重视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风光观赏价值。要根据我市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等有利因素,积极发展具有独特风格的旅游事业。要充分发挥现有旅游设施的作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交通、通信条件,逐步改变“进不来、出不去”的状况,扩大对内对外的联合,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逐步提高旅游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力扩展旅游范围,在进一步开发本市“两江一湖”旅游业的同时,积极向外地延伸,逐步形成旅游网络。要树立大旅游经济观念,把风景观光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结合起来,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交通、邮电、科教、文化体育、卫生、金融等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繁荣经济和文化的媒介作用。
  发展城市工业虽然与发展风景旅游事业有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面,但这两者并不是绝对排斥的。问题在于城市工业的发展,应当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西湖风景名胜古迹协调一致。要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在市区,主要发展那些耗能小、运量轻、占地少、无污染、附加值高、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和产品。现有工业要积极治理污染,努力提高产品档次,使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风景旅游事业互相提供条件,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第六,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城市整体功能
  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源;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又能为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条件。我们要根据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和财力、物力的可能,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循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要把长远规划与年度计划衔接起来,做到全面规划,统一建设,分期实施,突出重点,办一件,成一件,见效一件。
  在今后几年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围绕四个重点进行:一是从改善杭州对外交通条件出发,积极协同配合,保证沪杭铁路复线、第二钱塘江大桥和铁路枢纽工程建设及公路网络建设,搞好江河综合治理,开发内河外江水运网络,拓展城区外环线,逐步增添和更新交通工具,改善交通管理,努力提高客货运输能力。二是改善对内对外信息联系条件,加强邮电通信网络建设,扩大与国内外大城市的直拨电话,逐步满足用户电话装机需求。三是改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加强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防洪、消防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搞好住宅小区配套。四是进一步改善风景旅游城市的环境条件,加强清洁卫生、园林绿地、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在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城区的功能和职能,使之在管理城市、服务市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七,从严控制人口,积极引导消费,实现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
  控制人口增长、提倡适度消费和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的长远利益。我们要象重视抓经济建设那样,抓好这三件大事。
  今后五年,我市人口将面临一次新的生育高峰。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统一认识,稳定政策,抓紧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优教。同时,要控制市区人口的机械增长。还要注意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重视“老龄”工作,多为老年人办实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城乡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消费的增长不能超过生产的增长。要使干部和群众懂得,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为了建设“四化”,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首先用于扩大再生产,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盲目追求高消费。
  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口素质,都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这就必须加强对国土的综合治理,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大力植树护林,整治疏理江河,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加强对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绿化、净化、美化杭州。
  第八,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改革和建设的健康发展
  为了保证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新情况,走出新路子,争取出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使干部群众懂得:我们实行物质利益的原则,但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精神力量的作用。因为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困难的克服,都离不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我们提倡勤劳致富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丝毫不意味着可以贬低先进分子的集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这种精神的发扬,正是实现共同富裕所绝对不可缺少的。我们鼓励搞活经济和尊重自主权,但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削弱严明的纪律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守法制纪律的自觉性,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引导人们同愚昧、落后作斗争。
  杭州作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个对外窗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杭州市民,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杭州的社会,应当是环境优美、清洁卫生、文明礼貌、秩序井然的社会。我们要把“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的活动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职业纪律。要继续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社区联片共建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发展和繁荣文艺事业,搞好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各个部门要自觉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各企事业单位要实行“两种建设”任务同时包,真正做到齐抓共管,讲求实效。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但决不能忽视对精神“垃圾”的清扫。对于卖淫嫖娼、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必须坚决取缔、依法处理。这件事,要经常抓,并进行综合治理,使这些丑恶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以适应和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争取在今后五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初步理顺价格,为确立新经济体制打下基础。
  (一)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是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
  要建立起新的经济运行体制,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价格问题,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遇到障碍。因此,价格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不能改变。但是,由于连续几年经济过热和需求过旺,在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同时,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流通领域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混乱现象。这样下去,群众承受不了,企业承受不了,国家也承受不了,不仅改革和建设难以前进,还会损害十年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自觉地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在治理环境、整顿秩序上。它既是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又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积极的方针,不是消极的方针。在治理环境和整顿秩序的过程中,可能会失掉一些东西,但赢得的将是人心的稳定,改革的深入,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这就必须从多方面作出努力,缓解需求与供给的紧张关系。首先,要坚决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于计划内和计划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全民和集体、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在建项目,都要进行全面清理,逐个分析排队。在清理中,既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又要调整投资结构,使国民经济发展有必要的后劲,使生产保持一定的、实在的发展速度,使建设项目的新增生产能力尽可能符合市场的需要。为此,要保证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和农业等短线产品项目,压缩一般加工工业长线产品的项目;保证国家计划内安排的、各方面配套条件落实的项目,停建计划外项目;保证必要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压缩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特别是楼堂馆所项目;保证重要引进技术和生产市场急需品所必须的技术改造项目,压缩一般技术改造项目,特别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项目。其次,要严格控制消费基金增长幅度,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明年的社会集团购买力,要在1987年实际支出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可比口径计算,压缩20%。对29种专项控制商品,必须从严审批;未经批准的,一律不得购买。第三,要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做到有保有压。要大力回笼货币,采取鼓励储蓄、发行债券股票、预售紧俏商品等多种办法,吸收、转移和推迟结余的社会购买力。第四,要增加有效供给,安排好市场,保证明年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今年。这就必须努力发展农产品、轻纺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以及紧俏产品的生产。特别要重视解决粮食和“菜篮子”问题,这对于稳定人心、稳定市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生产人民生活必需品和紧俏产品所需的能源、原材料、资金以及交通运输,应当优先给予安排。
  整顿经济秩序,要着重整顿目前流通领域中的各种混乱现象。第一,切实抓好物价、财务、税收大检查,坚决刹住乱涨价、乱收费、乱摊派等错误做法,查处非法侵占、偷漏、截留、私分应交国家的税款和收入的违反法纪行为。第二,坚决清理和整顿公司。清理整顿的重点是1986年下半年以来成立的公司,特别是综合性、金融性和流通领域的公司。通过清理整顿,着重解决政企不分、官商不分、转手倒卖、牟取暴利等问题,进一步明确经营方针、经营范围,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党政机关的在职人员,不得到公司(企业)兼职;已经兼职的,应辞去一头职务。党政机关的离退休干部,不得兴办商业性企业,不得到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担任领导职务和管理职务。第三,加强和完善监督体系。要充分发挥计划、工商、银行、财税、审计、物价、统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同时加强对它们的监督,逐步形成监督系统。
  在治理环境、整顿秩序中,要正确处理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我们既要搞活,又要制约;既要放开,又要管理。这几年来,放开搞活是必要的、正确的。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宏观失控、各行其是的情况相当严重。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在利益多元化和价格双轨制的情况下,现在要特别加强宏观控制,否则,就会搞乱。必须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纪律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五管齐下,进行宏观调控。当然,加强行政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而决不是走老路。
  (二)抓紧企业改革,进一步搞活企业
  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要通过改革,真正建立起在国家宏观控制下的自主经管、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有了这样的机制,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增强消化能力,为价格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今后几年中,我们必须把深化企业改革放在重要位置。
  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招标承包。我市一些企业的实践证明:实行招标承包,不仅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而且能够使经营者增强风险意识和开拓精神,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今后,凡新实行承包、中途更换承包人或承包期满再承包的企业,一般都应按照“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进行招标,确定经营者,并且逐步推行风险抵押承包和职工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承包。办好企业,要靠经营者和工人共同努力。经营者的管理权威和工人的主人翁作用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我们既要保证企业经营者独立行使经营权,又要保证工人能够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优化劳动组合,搞活内部分配。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满负荷工作法”的要求,调整原有人员组织结构,严格按照劳动量和工作量,定额定员,定岗定责,实行优化组合。要采取厂内劳务市场、留职离岗、“厂内待业”等办法,安排富余人员从事其它有益的事业。同时,要发展和完善社会劳务市场,逐步建立社会保险和救济制度。要进一步改革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推行多种形式的“工效挂钩”,坚决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推动政企分开,逐步放开经营。今后,政府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要求应当是: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履行合同。政府不干予企业的正当经营,也不包它的亏损。企业放开经营、首先在那些全行业产品供求大体平衡的国有企业和县属国有企业中推行。
加强横向联合,发展企业集团。要根据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突破所有制、隶属关系和财政体制“三不变”的框框,促进以名牌优质产品和骨干企业为“龙头”的横向经济联合。同时,要积极发展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集团,促进科研、金融、外贸与企业集团的结合,增强企业集团的综合功能。要把发展企业集团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结合起来。同企业兼并、参股和资产有偿转让结合起来,实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发挥规模效应。 
  (三)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股份制试点,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目前,在我市一些企业中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优化公有制经济的有效途径。我们的国有企业决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不是私有化,而是把笼统的、不够明确的产权变为比较明确的产权。它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职工主人翁精神的发扬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我们要在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向股份制方向发展,扩大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行。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它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目前,在我市工业经济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比重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7%。在商业和其他服务事业中,这些方面的经济比重也不大。所以,要继续解放思想,在巩固和优化公有制经济的同时,积极支持和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微利、小型和亏损的公有制企业,可以拍卖给私人经营。还要努力扩大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经济的比重。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必然会有多种分配方式。我们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对各类债券的利息,股份制企业的股份分红,承包经营者的风险补偿,私营企业主雇佣部分劳动力获得的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给予法律保护。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使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要逐步建立个人收入审报制度,对合法的高收入,应当通过税收加以调节;对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处理。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是:有利于划清党政职能,以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和自身建设;有利于政企分开,以进一步搞活企业,调动各个层次特别是基层的积极性;有利于精简统一,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要根据这些方针和原则,坚决而又审慎地把政治体制改革推向前进,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一)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和改善市委对全市工作的政治领导
  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党政分开,分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转变党的领导方式。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市委对全市工作的领导,从总体上说,就是要认真履行十三大规定的地方党委的五项职责。主要是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机关的意志,即变成地方性法规或行政决定、行政工作部署;通过各级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全市人民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
  要认真履行地方党委的五项职责,就必须理顺党政关系和党同其他方面的关系,并在党的领导制度、议事规则、工作内容、领导方式等方面,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工作规范和程序。
  理顺市委领导机构内部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委全委会的决策作用,适当增加市委全体会议的次数。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须经市委全委会讨论决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全委会的决策水平。建立全委会的工作规则,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会报告工作的制度。市委不设不在政府任职但又分管政府工作的副书记、常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撤销政府各部门的党组或党委。
  理顺市委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及司法机关的关系,加强对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政治领导。党委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市委应当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市委作出关于全市重大问题的决策,凡属宪法和法律规定应由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的,应提交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决定。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市委有责任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认真贯彻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对市委负责,按照党章的规定,负责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市委对地方行政机关的领导,主要通过在市政府工作的党员负责干部的活动,把市委的主张变为市政府的决定和部署,并付诸实施。市委通过政法领导小组,对政法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并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继续完善企业党政分开的改革。按照厂长(经理)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职工民主管理的原则,深化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理顺党政工关系。企业党组织的书记可被选聘兼任企业行政副职。有的企业如人员条件适宜,也可以由厂长(经理)兼任书记。要继续推进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属地领导的试点工作。
  (二)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革政府工作机构,建立精简、统一、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
  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各级政府都要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政事分开的要求,对企业逐步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县以上政府的机构改革,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有步骤地进行。主要是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适当加强决策咨询和综合、调节、监督、信息部门,以减少层次,提高效率,加强服务,克服官僚主义。
  理顺上下级组织之间、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党政机关同群众组织之间的关系,调动和发挥下级特别是基层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
  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重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布以后,要抓好试点工作,为实施条例创造条件。要按照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管人管事既紧密结合又合理制约的原则。建立科学分类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提高干部选拔工作的民主程度。
  (三)从建立和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现阶段的民主政治建设,要着眼于实效,着眼于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致力于基本制度的完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并正确行使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要继续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根本的政治制度,各级党委要尊重和维护各级人大的法律地位,使它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要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要不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我市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在推进“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振兴中华、实现四化”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改革群众团体的组织制度和活动方式,实行群众化和民主化,克服行政化倾向,把工作重点真正放到基层,按照团体成员的要求和愿望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要继续加强党对武装工作的领导,抓好全民国防观念教育,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信访工作要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推动党政机关廉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重视和支持人民检察院和监察局举报中心的工作,使各级干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协商对话,建立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各利益集团之间、各行业之间彼此沟通的渠道。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党政领导机关的有些重要活动,都要通过不同方式,提高透明度,及时让人民知道,并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一切协商对话活动,应当提倡顾全大局,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谅解;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必须有充分准备,讲实话,办实事。
  民主和法制是不可分割的。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走向法律化。法律建设的重点是有法必依。要改善执法活动,依靠法制保障,促进改革和建设的发展,逐步使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学会依靠民主和法制管理社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要经常开展执法检查,继续进行普法教育。对于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专政的手段不可不用。要继续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依法禁止一切扰乱社会秩序的活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这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团结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政治优势。
  杭州市的各级党组织,担负着带领500多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特别是明后两年,我们要完成治理环境、整顿秩序、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这就更加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来保证。历史的经验证明,过去我们战胜了许多比现在严重得多的困难,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现在,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这个政治优势,强调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强调党员的模范作用,强调党的纪律,从而把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任务而奋斗。同时,要通过治理环境、整顿秩序、深化改革的实践,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的觉悟,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一)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建设首要的是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学习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
  当前党的思想建设的中心课题,是要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首先,要正确认识治理环境、整顿秩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引导党员客观地分析目前的经济形势,既要充分肯定十年改革的成就,又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是克服困难、推进改革唯一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贯彻执行三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其次,要增强全局观念。在治理环境、整顿秩序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局与大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几年来,在我们不少同志的头脑中,对这两者关系的正确摆法,确实有些模糊了,淡薄了,甚至颠倒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关键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大局与小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第一位与第二位的关系,只有坚决维护全局利益,才有局部利益。如果局部利益任意膨胀,损害了全局利益,最终也就没有局部利益。因此,在治理环境、整顿秩序中,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一定要从全局利益出发,甘愿承担艰巨任务,甚至作出某些必要的牺牲。第三,要增强党的纪律观念。三中全会的决策能否真正贯彻实施,说到做到,关系到改革和建设的前途,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在这样的重要时刻,特别要强调党的铁的纪律,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坚决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自觉维护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权威。这是对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最实际的考验。
  (二)正确执行干部“四化”方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认真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对于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推进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贯彻执行干部“四化”方针,要把革命化放在首位。坚持革命化,最重要的看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要注意从既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能坚持改革开放的优秀人才中选用干部。坚持干部年轻化,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但在具体执行中不要搞“一刀切”,应当逐步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学历、专业知识与实际领导水平的关系。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不仅要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或某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要正确处理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的关系,实现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要严格执行干部离休、退休制度,关心离退休干部的生活。
  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在考核和选拔干部中,要把德才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当前,要着重考核治理环境、整顿秩序、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实绩。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干部岗位责任制,摸索出一套能够全面、公正反映干部面貌的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考核方法。
  在选拔干部工作中逐步实行公开原则,引进竞争机制,这是干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选拔干部要增加透明度,坚持机会均等,接受群众监督。要根据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采取民主选举、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考核、公开招聘、公开考试等不同方式选拔人才,完善干部委任、聘任、选任制度。
  抓好干部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工作,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干部不同岗位的任务,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使广大干部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适应改革和建设的需要。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生活制度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是党的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许多重要工作任务的落实,都要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保证。我们要把加强农村、企业、街道、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和治本措施来抓。
  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基层党组织担负的任务虽然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但都要按照十三大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七个经常”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搞好自身建设。
  要选举产生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好党组织的书记。要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较好,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有开拓创新精神,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党员,选进领导班子。对那些瘫痪半瘫痪的党组织,要有领导地加以整顿。
  要改革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农村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党员流动性大的新情况,进一步调整党组织的设置,探索适合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党员活动新路子。企业党组织要按照党政分开的要求,积极创造新的活动方式。机关党组织特别要加强党内监督,把保证党政机关和从政党员的廉洁作为重要任务。要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做优秀党员”的活动,提高这个活动的水平和实效。
  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展新党员,一定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这也是从严治党的体现。要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单纯看业务技能而忽略思想品质的倾向。要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分布结构,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注意在青年和妇女以及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部门和单位发展党员。
  所有党的组织都要加强制度建设。要着重建立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和民主生活制度,逐步做到党内生活制度化。
  (四)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端正党的作风,严格党的纪律,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面临的困难,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就必须从严治党,加强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保持党政机关的清正廉洁,是现阶段党的建设中一个极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目前,发生在某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的贪污、受贿、勒索、倒买倒卖紧俏物资,以及挥霍公款、奢侈浪费等等,是群众最痛恨的。影响所及,已经不只是党员、干部个人的品德问题,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失掉人心。因此,从严治党,特别要重视保持党政机关的清正廉洁。党政机关带头树立廉洁之风,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带动全社会。我们必须做到改革开放、繁荣经济坚定不移,防止腐败、保持廉洁坚定不移。党政机关的全体党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应当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带头严守法纪,不贪赃枉法;奉公尽责,不以权谋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还要承担保持本部门工作人员廉洁的领导责任。对基层执法单位和公用事业单位,要加强法纪教育和制度建设。同时,要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完善监督制度,加强党组织的监督、监督部门的监督、群众的监督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对腐败分子要采取坚决清除的方针,决不能迁就姑息。
  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治理环境、整顿秩序中,要着重查处党内那些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抵制中央方针政策,扰乱经济秩序的违纪违法行为,切实保证三中全会决策的顺利贯彻执行。
  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党员素质,教育党员以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员素质的要求可以低一些的看法,是不对的。各条战线的共产党员,要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做改革的模范,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起作用、经过教育后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或者从党内除名。对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工作,要分别在农村、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共同理想凝聚人民的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那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观点固然是不对的,认为在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过时、可有可无的观点更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为精神支柱,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激发劳动热情,改革开拓,艰苦创业,为建设繁荣、文明、美丽的杭州作出贡献。
  今冬明春,我们要以治理环境、整顿秩序和深化改革为中心内容,向全市人民群众进行一次广泛、深入的形势教育。改革十年的巨大成绩,要向群众讲够。我们面临的困难,要向群众讲透。克服困难的办法,应当同群众一起商量。要求大家完成的任务,应当向大家交底。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党的政策和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和解答。通过形势教育,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艰苦奋斗,增产节约,以实际行动落实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把这次形势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起点,并经常坚持下去。
  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紧密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的传统,实事求是、平等待人的传统,干部以身作则的传统,各级干部和共产党员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传统、摒弃那些历史上形成而至今仍有影响的错误观念和不适当的做法。要根据改革开放的要求,从体制、内容、方法等方面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从不同部门不同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思想工作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把“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与不同部门承担的具体任务结合起来,把国家全局利益、部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的目标与具体的行动规范结合起来,使思想工作更具有原则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体现平等、民主、疏导精神,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个基本指导原则,做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并与严格要求统一起来。要努力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和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加实际生动,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伟大变革时期。从这一次党代大会到下一次党代大会的五年间,我们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决策能否在杭州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我市“七五”计划能否胜利实现和“八五”计划能否顺利实施。这个关键时期的工作,犹如负重登山,既有登攀的艰难和辛劳,又有拼搏的成功和喜悦。全市各级党组织和24万共产党员,要振奋起来,同心同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发扬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的精神,发扬改革开拓、务实创新、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为争取杭州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