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香港服装店:最合身的定制西装出自延安路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率:

孙侃

若将时光倒退近40年,走在繁华不逊于当今的延安路上,一家又一家业已消失的店家次第重现:小吕宋百货商店、红峰百货商店、摩登洗染店、湘海池浴

室、时美理发厅、大江南皮鞋店、太和园菜馆以及一度改名为“光明甜品店”的海丰西餐社……然而在笔者的记忆中,那家以擅长制作西服出名的“香港服装店”,似乎更具一丝神秘感和贵族风格。在连“的确良”都觉奢华的年代,这里竟然开着一家正宗高档西服店,确为杭州开风气之先的一大象征无疑。没错,兜里没几个钱的我是不敢入内消费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在它门口好奇地徘徊,偶尔伸进半个脑袋。说真的,在我眼里,香港服装店的女营业员也特别漂亮,特别有气质。

image.png

                                ∆20世纪80年代延安路街景

 

穿着香港服装店的定制西装相亲,能把对方稳稳搞定

我在学校时认识的黄同事,1986 年时在面临一次至关重要的相亲之前,怀揣近一年的积蓄,咬牙前往香港服装店,定制了一套价值不菲的西装。很多人觉得黄如此做派,是打肿脸装胖子,光穿一套名贵西装,但脚上仍是一双运动球鞋,不伦不类的打扮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谁知黄同事大战奏凯,不久后便拉着漂亮女 友的手在校园招摇过市。后来得知,那晚,高档西装的确帮了他的大忙。黄同事个子不高,上身偏短,但那套西装不仅有效拉长了他的上半身,还把他略有驼形 的背部彻底掩饰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大增添了他的儒雅气质,整个人变得成熟、可靠。合体的西装甚至掩盖了运动球鞋的拙涩。怪不得从此他整天西装在身,弄脏了也不肯脱下去洗一洗。

这便是我第一次感受西装巨大的魅力,确切地说,是香港服装店产品的魅力。自从黄同事奇招取胜,他就在我们面前喋喋不休地诉说着这款西装的特点、优处,每个细部都不放过。他说香港的西装因为是全定制的,所以尺寸十分准确,无论是胸围、肩宽、袖长、腰围和裤长,都尽可能地考虑到了你的身材特点,尽可能地放大你的长处,弥补你的缺陷。它线条流畅、平整贴合,像是第二层皮肤,贴护全身,不,它简直是重塑了人的身体,让你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你。何况有香 港的衣服撑腰,什么样的人不能战胜?显然,他挂在嘴里的“香港的西装”,是“香港服装店制作的西装”的简称。

也因了黄同事,我们方才彻底弄清楚,延安路上的那爿以“香港”冠名的服装店,卖的并非香港服装,而是杭州本埠的产品,与香港服装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也更清楚了什么样的西装才是真西装、好西装。要知道当时虽已进入20世纪80年代,但囿于经济条件和见识,人们的消费观念还比较落后,男性中穿仿制军装和中山装的仍然是大多数。

“文化大革命”后,西装在中国重新流行开来,具体时间应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连乡下裁缝都依着电影里或是想象中的西装款式,开始做起了西装,可终因剪裁、收省、推门、熨烫等基本工艺过不了关,做出来的所谓西装简直像是从水里直接拎上来的,皱巴巴的没有筋骨,开领式样和后摆开叉都是 错的,被杭州人讥之为“油豆腐西装”,但很多人还是喜滋滋地穿着它招摇过市。

我读大学时也有这么一件西装,穿着它趾高气扬地出现在校园里,参加诗歌朗诵会时还特意穿着它壮胆。由此可知,因不期然的流行而造成的无所适从,因供不应求而导致的粗制滥造,全民向往西服的社会景象是多么混乱而滑稽。

在这样的背景下,稳稳地踞立于繁华延安路上的香港服装店,对正宗西装的品牌坚守和文化传扬,显然功劳不小。20 世纪80 年代,去香港服装店定制一套西装,成为杭州人顶尖的服装享受,也是家庭和个人进入富裕生活状态的标志之一,香港服装店本身的美誉度和消费者的信任度也在当时走向了顶峰。当各家服装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地生产销售各式西装时,香港服装店的地位始终未能被撼动,靠的正是这正宗的款式和过硬的技术。

 

流行穿中山装的抗日战争胜利年,他却创办了西装店

民国34年(1945)的上半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后的关头,人们仍处在艰难离乱的生活状态中,杭州市面上的服装店已屈指可数。此时,眼尖心细的杭州商人陈克伦发现了商机,他认为一俟战争结束,社会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提高,对服装的需求必然增大,何况还有一些手头宽绰的富裕阶层人士,对高档服装更具一定的消费能力。了解了杭州高档服装店奇缺的实情后,陈克伦决计拿出所有资金,办起这家前店后厂的服装店,并把店址设在延龄路(今延安路中 段)上。

当时,人们的衣着较为盛行的是中山装和仿军装,但陈克伦认为,最能体现服装制作水平的还是西装。西装若能制作得精良、工艺一流,别的什么服装不能做?由于当时的上海、宁波仍处于沦陷区,留在那里的奉帮裁缝人数较众,陈克伦便从上海和宁波挑选了几人挖到了杭州,作为服装店的“台柱子”。奉帮裁缝的专长是手工缝制正宗西装,陈克伦的服装店也理所当然以制作西装为主了。

而地处杭州西湖边的服装店为什么以“香港”命名?其中原因,一是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香港”两字充满英式洋味,与西装这一产品较为契合;二是他 想走现代、海派之路,以迎合当年的摩登人士,不愿采用铺、号、斋之类旧式店号,而以“服装店”新式店号命名,“香港”两字与之搭配,似最为贴切。当然,处事大胆、擅长创新的陈克伦也想通过店名,在同行中标新立异。要想在短时间内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打败业内对手,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往往极其有用。

陈克伦的努力很快见了效。服装店创办之初,全店仅有两部老式脚踏缝纫机,一块小作板,是一家极其简陋的手工作坊,很多资深裁缝连制衣台都没有,只得把衣料抱在怀里手工绗缝。但没过多久,香港服装店就出了名,不仅在业内争得了一席之地,掘得一桶桶金子,也在市民中拥有了较高声誉,规模得以不断扩大。 主要就是因为香港服装店手工缝制西装的质量实在出色,连挑剔的同行都没得说。

在服装界,奉帮裁缝以工艺严格出名,俗称“出手”的基本功十分扎实,比如制作工艺中的临时固定,本帮裁缝采用糨糊,奉帮则习惯用针缀线缝,哪怕费

时费工,依然不变。而对扎样、裁剪、缝制等各道工序,奉帮裁缝都能做到力求精细、不厌其烦。在整体造型上,其特点是“前挺后登”,这式样符合欧式风格,颇受认可。可以说,香港服装店迅速崛起,靠的就是从不偷工减料的精心缝制、绝对正宗的制作风格。由于香港服装店尤其擅长男装西服的制作,故又获得了“男香港”之美誉,这在杭城市民中家喻户晓。

 

为尼克松总统的随行人员做衣服,这份荣光不是谁都有的

香港服装店历史上最牛的事,当属在1972年2月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随行人员赶制服装了。

20世纪70年代初,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尼克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访华的美国总统。他在华的行程十分紧张,但仍在杭州逗留了两天。离开杭州的前一天中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尼克松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游览了西湖。就在游览西湖时,总统的几名随从人员突然向中方提出,希望做几套中山装带回美国,留作纪念。对这样的要求,中方自然无法拒绝。但时间这么紧,又有较高的制作要求,哪家服装企业能承担这项重大而光荣的外事任务呢?

的确,尽管中山装制作在杭州历史悠久,但杭州的服装行业还从未为总统团队这样的高端客户提供过产品,有关部门极其重视。因为这不仅是一次展示中国服饰文化的好机会,更是一项包含深意的政治任务,万万不可出岔子。经研究,有关部门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香港服装店。香港服装店当即遴选技术高超的设计师和制作工人,赶往代表团驻地量身,并连夜组织生产,第二天就把数件中山装成品交给了外事部门。尼克松总统的随行人员穿上这合身舒适的中山装后十分满 意,对其精细的做工、精湛的工艺赞不绝口,一个个都伸出了大拇指。

image.png

                               ∆尼克松一行游览西湖

 

擅长西服制作的香港服装店为何又做起了中山装?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香港服装店的变迁有关。1949 年初,香港服装店的西服生产已颇为知名,稳居杭城头把交椅,在江南一带也有相当知名度,可谓该店的鼎盛期之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和物资的配给制,加上人们在政府倡导下讲求艰苦奋斗,生活趋于简朴,定制西装的业务急剧萎缩,香港服装店不得不改制中山装、列宁装以及其他普通式样的便服,以维持生产。万幸 的是,在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香港服装店虽经公私合营、收归国有等体制的变动,但一直没被裁撤,依然在延安路上开张经营,很多奉帮裁缝和制 作工人成了国有企业的职工,始终在此工作。

毫无疑问,历经这些变故,香港服装店最重要的产品已是中山装了。凭着扎实深厚的制作功底,中山装的制作也日臻完美,在杭州亦首屈一指。“文化大革 命”后期及改革开放初期,经常有各级领导因出国所需,在此定制包括中山装在内的服装,还有很多国际友人也到此要求定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先后 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纪委第一书记和中顾委主任等职务的陈云,每次来杭州都会到这家服装店定制服饰,1982年还特意为服装店挥毫题词“精心制作,别

具匠心”,并勉励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希望他们钻研技艺,使服装店的整体制作水平再上一层楼。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江华、薛驹等也为该店题词,充分肯定 其成绩,期望他们精益求精。一向严谨的江华为一家商店题写店名,全省唯有香港服装店有此殊荣,这是极其难得的。

image.png

                ∆20 世纪 80 年代,陈云、江华、薛驹等为香港服装店题词

 

“裁剪造型法”,奉帮裁缝的传统工艺由此改变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服饰的多方面需求也不断增大。西装作为正式场合的必穿服饰,优质的西装自然受很多人追捧。当时,杭城专做西装的商家多了起来,不少企业的规模还远远超过香港服装店。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保住“杭州西服业首席代表”这块金字招牌,继续打响国产西服品牌,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准,一直是香港服装店追求的目标。

到国外西服制作企业取经,是香港服装店提高产品质量的一大方法。20 世纪80年代初,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他们选派设计和制作人员,大多为青年业务骨干,专门到当今世界三大服装流派发祥地之一的日本去进修,主要是考察服装企业,向对方学习最新的工艺技术。通过学习和交流,青年业务骨干们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梳理出对方在造型设计、裁剪刀功、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特点和优点。回国后,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反复切磋,并在实践中摸索,几年后终于首创了融中外工艺于一炉,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型“裁剪造型法”。

所谓新型“裁剪造型法”,就是把原先必须要通过推、归等流程之后才能成型的衣料,通过一次性裁剪得以完成。这项新工艺的主要发明人是俞姓青年技工,由于业务出色,后来他担任了香港服装店副经理。发明并掌握了这项新工艺之后,小俞同志多次承担了重要的西装制作任务,并在服装制作技能比武等活动上露脸。在一次由各大服装企业高人参加的杭州市服装工艺大赛上,小俞同志采用新型“裁剪造型法”制作的西装技压群雄,一举夺魁。经过专家考评,小俞同志随即被评定为全省服装业最年轻的特级技师。

制作工艺上的推陈出新、炉火纯青,使香港服装店的每件成品都像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也使该店进一步声名大振,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国产西装的声誉。几 十年前红透上海滩的奉帮裁缝,20世纪末期又在杭州火了一把,这是很多奉帮裁缝老师傅没想到的。其时,香港服装店除了承担大量的定制西服业务,还开始承担批量生产业务。

 

无论是设计制作,还是零售服务,都要力求完美

尽管生意红火,产品供不应求,但香港服装店从未因此而粗制滥造,相反,他们还不断开发新品种,如开发了新款男式西服、男式夹克、男式长大衣等,男式西服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啥味呢中山装、毛料女两用衫等十几个品种荣获了“浙江省优质产品奖”。同时,对制作工艺的每个细节,他们严谨细致,力求完美。“香港服装店的老师傅特别认真”,这一说法业内外都认可,包括我那位喋喋不休的黄同事。

香港服装店特别看重普通消费者的信任和夸赞,这也是传统服装业的风格之一。为此,在生意日隆之时,香港服装店依然接受服装来料加工这项服务,即由消费者自己买来布料,服装店只是按要求代为加工。我曾听老杭州人说起,香港服装店甚至都不推托一颗纽扣之类的活计,着实让人佩服。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对于一家知名商店来说,服装来料加工没法再赚取材料差价,还得从紧张的人手中抽调力量,一来二去,几无利润,甚至是赔本的买卖。当时在杭州,愿意承接此项业务的店家寥寥无几,但香港服装店多年来一直坚持着,成了杭州最大的服装来料加工点,此事值得一提。

如今留存下来的当年服务记录中,让人感动的故事还不少,体现了当年服装行业讲求文明礼貌、周到服务的作风。如有一次,几名新疆游客慕名来到香港服装店,大部分人都选好了称心如意的衣服,但有一人因体形特别高大,几经挑选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后来看中了一件米黄色的夹克衫,可试穿了一下,又明显小了点。此时,在旁的营业员发现他确实很喜欢这件衣服,只因尺寸不符只得放弃,便当即决定为他按样定做。为了抢时间,又不影响他在杭州的游览等活动,服装 店先让一位技师给他量身,先扎好样,晚上赶赴对方所住旅馆为他试装,再连夜修改成型赶制,第二天一早,便让对方穿上了特别合身的夹克衫。这名新疆客人 十分感激,连声称谢。

此时的香港服装店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全国性影响,外地消费者有增无减,服装店对他们也十分热忱,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据说,曾有一位名叫齐悦的天津消费者,为了感谢香港服装店职工的热情服务,还专门给服装店寄来一幅书有“顾客的贴心人”的八尺长联。

1989 年,香港服装店还耗费巨资,对店面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翻建和装修,一、二楼均辟为销售大厅,装修风格真有点儿香港的味道了,整体购物环境大有 改观。这也是香港服装店存续期间最后一次装修了。1990 年前后,香港服装店进入了全盛期,成为一家拥有近百台进口设备、几百名职工、年产值上千万元的 中等规模服装专业商店。

image.png

                         ∆20世纪 80 年代延安路街景

 

西服的普及,反而让老牌服装定制店进入冬眠

市场形势的变化让人难以预料。当人们的生活品位不断提高,西装已是寻常物之后,国产 西服市场竟然进入了骤冷期,定制西服业更是处境艰难。究其原因,一是国外品牌大批进入,追求高档品牌的消费者直奔洋西服而去;二是国内品牌群雄竞起, 大多走低价路线,相互压价的现象始终存在,这无疑导致了国产西服业的“失血”;三是定制西服因工艺考究、制作耗时,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快节奏生活所裹挟,不愿为一套西装走完量身、试穿、定样、制作、取货等复杂的环节。当然,其中还有不可忽略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过于正式的西服,毕竟不可能时时披在身上;直把西装穿破再换新的,这也不是西装的消费方式,何况西装不是时装,其基本款式永远不变,无须每年更新。

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香港服装店在波澜壮阔的市场大潮中颠簸起伏时,由于固守传统产品、营销方式不够灵活、经营受到诸多掣肘等原因而逐渐被人冷落。 鲜花很难从一个季节绽放到另一个季节,这是圭臬,也是规律。

进入 21 世纪后不久,昔日繁盛的店铺终于无人问津,资深裁缝师也早已四散,香港服装店不再从事定制西服的设计生产,而成为销售男女时装的普通店 面,资产等均归入杭州服装集团。随着延安路商贸业态的不断调整,如今,挂有香港服装店招牌的店面已无从寻觅,有关它的故事也早已化入了人们久远的记忆 之中。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