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杭州沿革和城市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率:

                  虞家钧

image.png

杭州是一座历史名城,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杭州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已经被列为我国沿海的开放城市。杭州今后的发展是人们关注的课题。笔者借工作之便对杭州的沿革,尤以城市建设和水利状况为重点做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

 

一、杭州的初建时期

(一)秦汉时的钱唐

杭州最早称钱唐,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这里的狭中指今富阳西南江边山麓(即鹿山,南岸为外弧山)。可见今转塘、袁浦、周浦一带当时为一片汪洋,而钱唐则为灵隐山下的山中小县。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09),开濬运河陵水道(即今上塘河),由苏州、嘉兴、崇德至杭州直通西湖,而西湖尚与海相连。

江潮淤积,钱江南移,西汉初才有钱唐有武林山、武林水的记载。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117),设钱唐西部都尉,此时钱唐曾为会稽郡治。东汉永建四年(129),吴会分治,浙江以北为吴郡、盐官、钱唐、富阳属之;浙江以南称会稽郡。东汉时,郡议曹华信在今清波门云居山麓至钱塘门一带筑塘,塘成后西湖逐渐形成。华信所筑大塘大致与今湖滨路南山路相吻合,实为西湖第一堤。但当时钱唐县在湖的西南,故无西湖之名,而称明圣湖。后来,钱唐县治移至明圣湖北、宝石山东。据《水经注》引《钱唐记》所述,明圣湖在县南二百步,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这是直至隋初建州之前大约500年间钱唐县治的所在。

 

(二)杭州的设置(隋唐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统一中国。改钱唐郡为杭州,这是杭州名称之始,移州治余杭,第二年还治钱唐。据《隋书·地理志》,开皇十一年(591),依凤凰山筑州城,这是杭州筑城的最早记载。城周3690步,城西临西湖东岸,城基即华信所筑之塘,北部在今武林门内,今日城内之吴山尚在城外,而云居山、万松岭则在城中,有盐桥、凤凰、钱唐诸门,这就是杭州古城的大体规模。城东沿今东河一线修防洪大坝。隋大业十四年(618),凿通江南运河(即秦时陵水道,今上塘河)。大运河的通航,为杭州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image.png

                                                                           ▲秦始皇缆船石

唐武德元年(618)置杭州郡,后改余杭郡,为避国讳将钱唐改为钱塘,州城循隋之旧,界址无甚改变。自隋筑城到唐中宗景龙四年(710),沙岸北涨,地面渐平。李珣乃拓城,于城外开拓了沙河(又称城外运河,今贴沙河)。所以唐城的南部要比隋时偏东且规模稍大。新涨成的平原辟为居民区,旧城的人口也不断增长,缺水成了当时的大事。唐代宗(762—779在位)时,刺史李泌引西湖水在城西北开凿六井(相国井、西井、方井、白龟池、小方井和金牛井),当在今浣纱路西、湖滨一带。六井出水量大,水质好,解决了沙洲上居民的饮水需要。后来又筑塘提高西湖水面,西湖水面高出城市地面3尺,引水并不困难。这就是杭州最早的上水管道(821年,刺史白居易对六井重新修理;1090年,宋僧子圭再修,把原来的竹管换以瓦筒并盛石槽),这一上水管道系统一直延用了一千多年才慢慢损坏。

唐咸通二年(861),刺史崔彦曾开凿三沙河:外沙江(菜市河,今东河)、中沙河(已塞,峁山河,在中河东约300步,从南向北即今佑圣观路、民生路、皮市巷西杨凌子巷、小塔儿巷一带,西健康路一线),里沙河(盐桥河,今中河)。当时,里沙河、中沙河已包在城内,外沙河则在城外。由于隋唐杭州城的发展,到了后唐城西的明圣湖就称西湖了。

 

二、古都大发展时期

)吴越古都

唐末,钱镠割据两浙。唐天复二年(902),建吴越国,定都杭州,加名西府,也称西都。钱镠建都杭州前,为了巩固割据,加强防守,对杭州旧城多次扩建。唐大顺元年(890),筑新夹城环包氏山,泊秦望山而归,凡五十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即环绕包家山、秦望山筑了新城。从各城门的位置可以看出夹城的范围,龙山门在今六和塔西,涵水西关门在今净寺、雷峰塔遗址下,朝天门在今吴山东麓中河西岸旧鼓楼遗址处,炭桥新门在中河丰乐桥西旧炭桥东今光复路解放路口,盐门桥在盐桥西,北关门在夹城巷湖墅路口。夹城北部城基的遗址有东马塍(今米市巷东沿大运河西岸)、西马塍(今松木场东北八字桥)。此为第一次扩建。唐景福二年(893),钱镠率士兵役徒二十余万众扩建罗城,新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自钱塘湖、霍山、范蒲凡七十里,罗城大体上是在南部新夹城的基础上继续对旧城东北做一大包围势,将隋唐旧城包在里面。此为第二次扩建。罗城比今(1985年)杭州城区为大。城周十门的大体位置:朝天门在吴山下今镇海楼,龙山门今六和塔西,竹车门今望仙桥东南,新门今炭桥东,南土门今荐桥门外清泰街建国路口,北土门在旧菜市门外今庆春路建国路口,盐桥门今盐桥西,西关门在雷峰塔遗址,北关门今夹城巷,宝德门今艮山门内莫衙营西端。

为防止钱塘江潮水之害,吴越天宝三年(910),钱镠发民工自江干六和塔起向北抵艮山门东筑捍海石塘(后或称钱氏石塘)长达十余里(以后沿华家池东向北延伸并且各县分段修土塘至海宁)。水利设施记载不详。城东的小堰门隔截江水不放入城,北廓有清湖等堰,江干有浙江、龙山二闸等,都起了引江截流控制沙淤的作用。

吴越国时期是杭州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二)南宋临安

南宋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赵构定都杭州,设临安府,称行在。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议和,南宋偏安江南大建宫殿。

北宋时吴越罗城废圯,城垣缩小,吴越内城北宋时已拆去,大内在子城是否为吴越子城界限已无考。绍兴十二年(1142),先建南内,包括文德殿、垂拱殿、射殿、天章阁等系正衙。北内包括德春宫及御花园,实为皇家宫苑。此外,还兴建大批宫观寺庙,其中较大的有龙翔宫、景灵宫、太庙、东西太乙宫等。为了皇帝出宫参拜专修了御街。自大内北门(和宁门即凤山门)经朝天门、官巷、众安桥、贯桥至天水桥,西折沿万寿亭街经中正桥(斜桥)北出武林门,长一万三千五百尺,旧铺石板,衡从(纵)三万五千三百有奇。《马可波罗游记》也说御街宽40步,路面皆是用石块和砖头各铺垫十步,但在中间用细小石子铺盖,带有小沟,便于雨水排入河中。

据南宋《梦粱录》,临安城区主要水系有峁山河(从南面的保安水门北上至西健康路北端西折合盐桥河)、盐桥运河(南自碧波亭州桥与保安水门里横河合,北上经天水出天宗水门)、市河(俗称小河,在盐桥河西,经炭桥即今光复路,北到众安桥)、清湖河(包括清波门进水经劳动路与涌金门进水合,向西与三桥水相合,再北上分两支,一支到众安桥,另一支向西为浣纱河出余杭水门),以上是城内水系。城的近郊有城外运河(南自浙江跨浦桥经浑水闸、清水闸、椤木桥、诸家桥转西,由保安闸桥至保安水门入城,该河是今贴沙河南段)、龙山河(南自龙山浑水闸向东北流入大内南水门)、外沙河(南自行车门,北去绕城,东过红亭税务前……北入艮山河,沿城至泛洋湖水,转北至德胜桥,与运河相合)、菜市河(南自新门外,北沿城景隆观后至章家桥、菜市塘、坝子桥、入泛洋湖)、下塘(自河南天宗水门,接盐桥河余杭水门,接小河、清湖河两河合于北廓税务前,由清湖堰闸至德胜桥,与城东外沙河、菜市河、泛洋湖相合,分为两派,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西北过江涨桥入安吉州界下塘河)、下湖河(今松木场河、桃花河都属这一水系)。城内外河流纵横,其中清湖河与下湖河水系的水源都是来自西湖,而市河、盐桥河、峁山河、菜市河、贴沙河水源都是来自钱塘江。

南宋定都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临安城有10.4万户、14.58万人,至咸淳(1265—1274)增加到18.63万户、43.2万人。一百年间人口增长将近两倍。北方人口的移入,对杭州的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梦粱录》记述,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盛况可见。当时手工作坊工匠5000余,军器监所属工匠七八千人。丝织、印刷、造船等业有很大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杭州历史上的全盛期。

 

三、杭州的衰落和复苏

(一)元代杭州的衰落

元至元十三年(1276),右丞相伯颜攻取临安(今杭州),改临安府为杭州路。元初中西海陆交通畅通,杭州的盛况甚至超过宋末,这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所反映。元朝统治者严禁修城,杭州城墙逐渐拆毁,大内也日渐荒芜,内外运河年久失浚(其间虽在延祐、至正年间两次疏浚,终因河高江低,河不通江,赖西湖水为源)。商业也日渐萧条。可以说由于政治的原因,虽有元初的一度繁荣,但很快就衰落了。

元末,张士诚割据苏浙,废九曲城重建杭州城,城东视宋旧城向东拓开三里而包菜市河于城内,城基即今环城东路、江城路。自候潮门以西则缩入二里而截大内凤凰山于外,大内北门成为杭城的南门(凤山门)。城门仍十三,东无便门、保安门,北增天宗、北新门于今武林门与艮山门之间,南改嘉会门为和宁门,又清泰、东青、艮山门于今址,立永昌门于今望江门。

元末杭城经过多次火灾,如至正二年(1342),一次大火烧毁民房4万多间。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将攻城三月余,居民饿死病死大半。经历这样的天灾和战祸,杭州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遭到极大的摧残。

image.png

                                                             ▲马可·波罗书中的《杭州府及西湖地图》

 

(二)明清杭州的复苏

明朝改杭州路为杭州府,杭州渐渐复苏,人口得到自流补充。洪武(1368—1398)初年,杭州官私织机约500张,城东和东北作坊集中。仁和县的谢村造船厂和钱塘宝船厂是两家规模很大的工场,谢村每年可以打造50余艘大海船。明代中叶,杭州的商业逐渐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入侵。为防御侵扰,在武林门、钱塘门外开河挖池以护城(即今桃花河、桃花港)。由于倭寇侵扰,禁断海船出入,对外贸易中断。北部运河区集市得以发展,增设有北新桥市、宝庆桥市、夹城巷市、德胜桥市、沙田市、横塘市等。

image.png

                                                                         ▲明代北关夜市

明代杭州城垣继张士诚所筑,而减为十门。城南改和宁门为凤山门,西改丰豫门为涌金门而废钱湖门,北改余杭门为武林门而废天宗、北新二门。

清代顺治七年(1650),在杭州督造旗营驻防八旗,城周九里共五门占地1436亩。康雍乾三代多有建设。康熙五年(1666),改永昌门为望江门。二十八年(1689),在孤山筑行宫,疏涌金河以通御舟。雍正二年(1724),疏浚西湖。乾隆四十七年(1782),改建圣因寺为文澜阁以存放《四库全书》等。这一时期杭州又逐渐繁荣,成为国内重要的丝织业、锡箔业的中心。城区周围增设的集镇有朱桥、周家浦、归锦桥、松木场、东新关、半山、姚家桥、新塘、沙河沿、笕桥、瓜山等市。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户211659户,口62145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杭铁路开工。随着铁路的通车,城内外实际上已连成一片,以后城垣拆除改成马路。在上海兴起之前,杭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第一大城。

 

四、近代杭州的停滞

辛亥革命以后,废杭州府,并钱塘、仁和两县,改称杭县,仍为省治。旗营城墙拆除,辟市场,建公园,筑马路。1927年,设杭州市。抗战以前杭州几乎没有像样的市政建设。1937年至1945年,杭州被日本侵略军占领。解放以前,杭州仅有丝绸业和手工业。西湖风景荒芜。杭州解放后,经过恢复和逐年建设,初步形成半山机械重工业区、拱宸桥纺织工业区、小河轻化工业区、望江门外食品工业区以及古荡留下电子仪表工业区。1979年,工业职工人数30.35万,工业产值为1949年的36倍。同时,修整了西湖风景区。1979年,人口达85.05万。市政和公用设施得到扩建,1979年,道路总长为1949年的7倍。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杭州的城市设施远远落后于需要。这就是杭州今后发展的基础。

来源: 《杭州月志》总第13期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