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杭州古城考略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率:

5000年前良渚先民筑有古城,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灭楚降越,置郡县,杭州方有了钱唐县,县治在灵隐山下(泛指西湖群山)。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都出土有独木舟,彰显杭人先民的善水。或许海侵,良渚先民筑城史没有延续,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从商周至先秦2000余年的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看,杭地从未有过建置,虽然良渚文化时期的杭地建有古城,但先秦杭地有无王城则是需要考证的。

秦汉以降,杭地县治、府治、王城、城池、城壕,都是有特定的概念,深度挖掘史料,出土文物考证,一些鲜为人知的杭州古城浮出水面,是为杭州古城考略

 

半山越王古城

2015年,《杭州文史》刊有杜正贤先生《钱塘故址考证》,文中展示大量1990年至2005年由杜正贤先生主持出土的顶级文物,其中有两件玉器,一件正面镌刻有越王,背面有越王之子,可以确定是某越王之子生前使用过的器物,连同国宝级的水晶杯,在同一墓中出土的文物,正贤先生标为战国文物,应为杭地越国文物。正贤先生还引用了《越绝书》卷八石塘条目,此条目前后还有江东中巫葬者”“防坞”“抗(杭)坞三条目。经考证,石塘,即今余杭与海盐交界处翁家埠,是吴越交战的越国军港,从翁家埠到临平山还构筑起7000军队的防线。越王之子玉器持有者,某越王之子应是统帅。越吴对峙数百年,半山地区有众多越国墓,若遗存越王城,是合理推论。

正贤先生文章题为《钱塘故址考证》,既然有如此众多的越墓出土越国文物,又有越国军港石塘文献,半山应有越王古城

 

萧山越王城

萧山湘湖跨湖桥8000年独木舟出土处,向北眺望有一座高高矗立的越王城山。十年前,浙江省历史学会曾组织参观跨湖桥遗址,游览越王城山。省历史所所长林华东介绍越王城,依稀可在越王城山辨别出断断续续起起伏伏的古城墙。林华东先生还介绍有军队驻守饮水的水井,使人联想起两千年前的吴越战史。当年,越王山上还有越王庙,供奉着越王勾践。

1935年,浙江出版一部画册,中有卧薪尝胆之越王勾践史迹,并有越王城山为题简文,文如下:

越王城山,在萧山湘湖北岸,离城约七里,其山巅中卑四高,宛如城堞,吴伐越次乍浦。勾践保此拒吴,名越王城,又名越王台。前两峰对峙如门,曰马门石。山顶两池通泉,冬夏不竭,曰佛眼泉,昔时产嘉鱼,越拒吴时,吴意越之乏水,(斯时湘湖未阙),以盐鱼为馈,越取双鱼答之,送解围去。

卧薪尝胆之越王勾践史迹还有三张图片,其中越王勾践”“越王城山是萧山越王城旧影。

萧山越王城有残剩墙城和民国旧影,半山越王城有越王”“越王之子玉器并《越绝书》石塘”“防坞”“抗(杭)坞三条目文献,相互媲美,各有千秋。而半山越王城出土的则是越王勾践与吴王阖闾时的遗物,惜无越王城遗址。萧山越王城应是吴王夫差伐越时的遗址。

image.png

                 萧山越王城山勾践祠(20世纪90年代)

 

 

余杭周赧王城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十八·疆域··余杭县·“周赧王城条目,曰:

周赧王城,在县北三十六里,高一丈五尺,周回五里二十六步,内有周赧王庙,周回三百步,高一丈五尺,旧传赧王南游所立。史无,是事,今不可考。

此条目中的在县北三十六里,应是余杭县,即今余杭街道。

周赧王,即周国君,公元前314年至公元前256年在位,是周朝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在位时,秦国已非常强大。公元前255年,秦昭王灭周,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南宋《咸淳临安志》成书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相隔1500余年。

现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有小古城遗址,确有许多商周器物出土。并立有小古城遗址碑,自上而下,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古城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杭州市人民政府立字样。

相传周赧王南游浙杭,已是楚灭越(前333年)后的事情。其时,浙杭已属楚。

 

 

秦汉以降钱唐故址说

史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置会稽郡,设钱唐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南朝刘道真《钱唐记》中均载,灵隐山下钱唐故县。

汉代,先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钱唐县,再吴郡西部都尉治钱唐县。王莽又改皋亭县,光武恶之,又反正旧名。建武六年(30),先省都尉治,又废钱唐县,后又复。钱唐(塘)故址,众说纷纭,有杜正贤半山说,奚柳芳转塘说,林华东霍山说,都以有汉墓发现,有杭人生活为由。

明《万历钱塘县志·纪文》之邵重生灵隐山下钱塘县西部都尉治考,洋洋近千言,有许多观点前人几乎都未考虑过,一是西部都尉官衙的职能,乃管武事备海之官,汉太守有时兼之”“若备海则统辖浙西。此处武事,一可理解为维护朝廷,防止造反;二可理解为沿海战事,海盗行为。而备海,应是钱塘江潮水袭击,故太守有时兼之则统辖浙西从钱唐县起以东诸县共同抗衡钱塘江潮水。

在上述武事备海说后,又提出岂有僻居山内之理,正在今城北(指明代钱塘县)乃古近宝石山平地也。因为要执行武事备海,应到海塘前沿,而且提出地点宝石山平地

邵文的第二个观点,是灵隐山中不市井,交通不便,不能发展经济。邵文是这么写的:秦设而汉徒明矣。自建武至元和三百余年,此地不市井,故成闲旷之地而来乐静之士。

因此郡议曹华信私议,以一己之力,私募立塘捍海,向钱塘江要土地,及成县境,蒙利乃迁此地。华信立塘捍海后,自今官巷口、羊坝头东南迅速形成平陆,老百姓纷纷迁往华信立塘的钱塘江边钱塘县南界。2000年营造地铁凤起路站,龙翔桥出土大量只有朝廷发放的汉代钱范,说明国家造币厂已移此。也可以说汉末吴郡西部尉钱唐治已在今龙翔桥一带。

 

 

钱镠筑城考略

1.隋代杨素筑杭城与府治移柳浦西

北宋《元丰九域志》载:隋杨素创筑州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唐因之,说明隋唐两朝300余年,杭州城格局未改变。此条目是有文献记载最早的杭州筑城历史。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隋置州在余杭县,开皇十年(590)移州居钱塘城。十一年(591)复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即今郡是也。

北宋的杭州府治也在杭州城内。这两条目,可考证出这样的史实:

一是隋代杨素筑杭州城时,筑的是城墙,杭州府治也在城墙内。

2011年杭州著名收藏家沈云汉先生还在解放路南,清秦街北,天工艺苑东金鸡岭营造高楼发现出土的汉代铜镜、瓦当,证实汉代今小营街道已有杭人生活。

据此,秦汉以降,杭城疆域东南已至今中河,汉代华信立塘捍海后西部都尉钱唐县治已移今龙翔桥一带。

二是后杭州府治移余杭县;三是开皇十年(590),将杭州府治又移居钱唐城。十一年(591),又移州(治)于柳浦西依山筑城,即今郡是也。这两条目均源自北宋,概念是很清楚的,城即城池,即杭州城墙。,即州治”“府治,柳浦西依山筑城,筑的是杭州州治围墙,即今郡是也,即是北宋杭州府治。当年许多太守、知府,如白居易、赵抃、苏轼均在此当官,所谓柳浦西,即凤凰山。南宋初年,宋高宗决定升杭州为临安府前,尚未建大内时,就住在杭州府治内。《西湖游览志》有许多宋高宗在杭州府治驻跸的记载。

重要的是说明柳浦西,即凤凰山,而非今闸口。

2.吴越王钱镠三筑杭州城

1)钱镠筑新夹城

《吴越备史》卷一·十七记载了钱镠唐昭宗大顺元年(890)闰九月,杭州防御史钱镠筑新夹城的史实,文如下:

王命筑新夹城,环包氏山,泊秦望山而廻,凡五十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镠亲劳役,因自运一甓。由是,骖从者争运之役徒,莫不毕力。

 

文中王命筑新夹城,既然称新夹城,则应有旧夹城辞海对夹字有解释曰:夹者,私有怀者。因此,王命筑新夹城,可以解释唐昭宗大顺元年(890)钱镠筑新夹城,是重新构筑钱镠居住的新王城。有的学者认为夹城城中城,非也。因钱镠又筑过子城。

接下去新夹城的范围为:

环包氏山下,泊秦望山而廻,凡五十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

钱镠新筑的越王城在哪里?最重要是两处地名包氏山下秦望山,今在何处。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之二十三·城南诸山·包家山,曰:

在城南,近郊坛冷水峪多桃花,为春日游览之胜,名桃花关门,上旧有蒸霞二字。

隔开大慈山”“龙山”“五云山”“定山,又有秦望山条目:

秦望山《两朝国史志》:钱塘有秦望山。旧志云: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十丈,周廻一百步。晏元献公《舆地志》:秦始皇东游,登此山,欲度会稽。后唐同光中,钱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门。晏公云:近东南有罗刹石,大石崔嵬横截江涛,商船海船经此,多为风浪倾复,因呼为罗刹。每岁仲秋既望,必迎潮设祭,乐工鼓舞其上。李建勋诗曰:何年遗禹凿,半里大江中。白居易诗曰:嵌空石面标罗刹,压捺潮头敌子胥。后改名镇江石

五代开平中为潮沙涨设。罗隐诗:罗刹江边地欲详。

南宋《咸淳临安志》之秦望山条目,称秦望山是一座高一百六十丈(500米),周廻一百步(70米)矗立的秦望山山峰,钱镠三筑杭州时已为潮沙涨设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之二十三·城内诸山·凤凰山,云:

《祥符图经》云:在城中钱塘旧治正南一十里,下瞰大江,直望海门,山下有凤凰门,有雁池。赵清献公抃(北宋杭州知府)云:老来重守凤凰城也。(赵抃二度任杭州知府)(详见中和堂),其右山巅石笋林立,最为惟奇。旧传钱武肃王凿山。

明《万历钱塘县志·纪胜·山水一·五》云:

城南之山曰:凤凰山,在吴山西,有岭曰万松岭,越城三里而遥,双峰圆秀,如凤翼轩翥,十许小峰,贯珠下回,面南向而成尊形。吴越王,南宋帝之所宫也。……

有龙华山(有龙华寺),南下为松关,为包家山,多桃花,石壁凿蒸霞两字……

明《万历钱塘县志·纪胜·九》云:

九矅之支西行曰:丁婆岭,曰娄家山,曰大慈岭,为越王台。稍南为妙因山(文穆王墓),为椎歌岭(俗称五子岭),为龙山,为白岭,岭峙江上,仲秋十八日是令酹江于此。(旧志有秦望山

image.png

               南宋《咸淳临安志》之秦望山条目

按以上南宋《咸淳临安志》、明《万历钱塘县志》诸条目,可以得出:

包家山,在今凤凰山南,秦始皇南巡之秦望山在白塔岭江边,南宋时已潮沙涨没,明代更以旧志记载,钱镠唐昭宗大顺元年闰九月所筑新夹城,即凤凰山吴越王,南宋帝之所宫

按以上考证,有的学者认为秦望山即今将台山,此山顶是一块长250米,宽20……”应是不成立的,因南宋记载,秦望山在钱镠第三次筑城,筑塘捍海时已不存在。另有学者称杭州北部的东西城墙沿吴山以北的隋代运河杭州段(即清沙河),直抵德胜坝以西夹城巷(今长板巷),东西不到300米,南北却长12里,故称夹城。此论,居然仅以有夹城巷,杜撰出钱镠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杭州北造这么一条东西不到300米的狭长城墙,称夹城,没有一点文献依托,也无城墙砖出土,竟有这么异想天开的想法,殊不知筑新夹城,是私有怀者之意,而非杭州城池。

钱镠为自己选王宫,是筑新宫,原应有旧的居处。

钱镠筑新夹城,最后还有一段话钱亲劳役,因自运一甓。由是,骖从者争运之役徒,其不毕力。文中,是一车驾三马之意,钱镠身先士卒,百姓莫不毕力,筑新夹城凡五十里很快完成。

筑新夹城,是钱镠一生中的大事,是什么时代背景,促使钱镠要筑新夹城,也是要交待的。据《钱氏家乘》,临安人钱镠,生于唐大中六年(852)二月十六日,自幼善读武经春秋图纬诸书。长善射骁勇,乾符二年(875),钱镠23岁,王郢作乱,石镜镇将军董昌募乡兵,钱镠为偏将,击破之。中和二年(882),钱镠30岁,刘汉宏叛,屯兵西陵(萧山西兴),钱镠率八都兵夜袭之。月白如昼,镠祷曰:吾以义讨贼,愿天济战。俄而云雾四起,遂渡江焚其营,宏大败。镠释宏所掠妇女数百人,归其家。光启三年(887),钱镠35岁,帝授王杭越官内都指挥使,上武卫大将军、充杭州刺史(《吴越备史卷一》)。据此,唐光启三年(887),钱镠为杭州刺史应住凤凰山杭州府治内,也就是旧居。

其后,杭州周边润州、苏州战乱不断,龙纪元年(889)勅授王金紫光禄大夫捡校司、本州防御史。

钱镠任杭州刺史,居凤凰山杭州府治四年间,周边战乱不断,钱镠需要巩固大本营,钱镠入驻杭州四年,尽管润州、苏州兵荒马乱,杭州相当太平。因此,钱镠筑新夹城也得到民众拥护。

2)钱镠新筑罗城

清光绪《杭州府志》引《吴越备史》,曰:

景福二年(893)七月,苏杭等州观察处置使、开国侯钱镠率十三都兵泊役徒二十余万众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泊钱塘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乾宁二年(895),安仁义田頵攻我,请淮师杨行密携一僧来瞰城,僧曰:此腰鼓城也,击之,终不可得。行密乃归。

景福二年(893),钱镠41岁。授杭州刺史已六年,在夹城杭州府治已居六年,管辖范围更大新筑罗城

隋杨素创州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钱镠筑新夹城,凡五十里。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泊钱塘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如果按面积计算,杭州大致为长方形,面积几乎为隋代的三倍半。

image.png

                  钱武肃王画像

钱镠新筑罗城范围与明清乃至民国比对,能否勾勒出一幅现代版的钱镠杭州罗城图,是需要比对考证的。

南宋《乾道志》云:钱氏旧门,南曰:龙山;东曰,竹车、南土、北土、保德;北曰:北关;西曰,涵水、西关。

《神州古史考》云:钱氏罗城有通越门(在子城南)、双门(在子城北,皆铺铁叶)、朝天门(在吴山,今镇海楼)、龙山门(在六和塔西)、竹车门(在望仙楼东南)、新门(在炭桥东)、南土门(在荐桥门外)、北土门(在旧菜门门外)、盐桥门(在旧盐桥西)、西关门(在雷峰塔下)、北关门(在夹城巷)、宝德门(在艮山门外无星桥)。文献记载的钱镠筑新罗城范围有秦望山、霍山几处节点,有东亘江干、南土门、北土门……”考证清楚,非常必要。

 

霍山考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有霍山条目,曰:

霍山,在钱塘门外,有张真君祠。岁仲春八日,倾城士女集焉。

明《万历钱塘县志·纪胜》有宝稷(俶)山条目,曰:

宝稷山,一名巨石山,山有崇寿寺宝所塔,俗名保叔塔。有峰曰狮子,有石曰寿星,曰倚云曰屯霞。有石屏,有松台,有乳泉,有一勺泉,其支为霍山。有庆忌塔,昭庆寺入城为祖山、武林山属仁和县。

明《万历钱塘县志·纪疆·九》有霍山坊条目,曰:

霍山坊,又名混堂巷,通松木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混堂巷、混堂桥曾是杭州冷气制品厂,专门生产棒冰、冰块,吾高中时代勤工俭学卖棒冰在此领棒冰。

按这三条目,霍山是昭庆寺后一小山,钱镠筑新罗城,霍山为北缘。1930年上海《时事画报》有两幅标为兴建杭州自来水厂,发掘出钱镠筑塘捍海大木椿的图片,地点标为清泰门,如此东亘江干,有了清晰的东线。

1983年初,杭州市南星桥凤山道口附近的江城路立交桥施工发现钱氏捍海遗迹,证实了钱镠筑城的南缘。

文献记载钱镠新筑罗城的北缘霍山,东缘、南缘与明、清杭州十大城门基本一致。

3)钱镠定捍海塘基三筑城

梁开平四年(910)八月,吴越王钱镠《吴越备史·卷二·十》曰:

始筑捍海塘,王因江涛冲激,命弩以射涛头,遂定其基,复建候潮、通江等城门。

初定其基而江涛昼夜冲激沙岸,版筑不能就。王命强弩五百以射涛头,又亲筑胥山祠,仍为诗一章,函钥置于海门,其略为:为报龙神井水府,钱塘借取筑钱城。既而潮头遂趋西陵(萧山西兴),王乃命运巨石盛之以竹笼,植巨材捍之,城基始定。其重濠累堑,通衢广陌,亦由是而成焉。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曰:

是岁,广杭州城大修台馆,筑子城,南曰通越门,北曰双门。隋开皇九年(589)建杭州府治于凤凰山柳浦西,因之,吴越国治即在此,后宋高宗以为行宫。

《吴越备史》《十国春秋》两条目,记载了梁开平四年(910)八月,吴越王钱镠命弩以射涛头,巨石盛竹笼,植巨材筑塘捍海,千年前杭人与大海搏斗,扩大疆域的故事,颇具神奇色彩。千年之后,出土文物彰显钱王功勋。梁开平四年,钱镠筑塘捍海同时也是巩固前两次筑新夹城,筑新罗城,又筑子城外,南建通越门,北筑双门。二十年间的三次筑城,各不相同。夹城,是钱镠之王城;罗城,是形似腰鼓的杭州城池;子城,则是城中之城。筑塘捍海,巩固城池,重壕累堑,通衢广陌,是杭州不同于诸如北京、南京、西安、开封、洛阳其他古都之处。

钱镠的三次筑城基本奠定了杭州的城池范围。1983年,杭州南星桥凤山门江城路立交桥工程中出土的六层遗址,证实了杭州的千年城墙史。筑城的同时,筑海塘筑固城墙,继而扩大城墙外平陆,扩大杭州疆域。

从先秦官巷口、洋坝头西湖湾海塘,到汉初郡议曹华信私募立塘捍海,杭人蒙利乃迁此地,直至钱镠筑塘捍海、建城、重壕累堑,进而通衢广陌,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杭州江干迅速扩大,一直延续着杭州特有的筑塘建城史。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