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杭州实践

发布时间:2021-09-08 点击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深邃,既是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概括,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对杭州文化建设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61631093230_.pic_hd.jpg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
 

     结合浙江省“八八战略”中关于文化战略的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功能是教化人、塑造人,进而推动社会进步、文明。特定的价值观是特定文化的核心所在,包含了一个时期一定群体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可以决定一个政党,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素质、能力和命运。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此,他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源头、沃土,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传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做文化脉的维系者,又要做文化发展的推动者。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要牢牢掌握党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权,稳稳守住我们党的思想阵地,这是一项战略任务。为此,习近平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建设我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为此,他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二、习近平对杭州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把“历史文化名城”定位成杭州的“灵魂”,要求“历史文化名城的弘扬和保护一定要搞好。”2015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显著特征。

    一是关于保老城、建新城。2002年,习近平在杭州考察调研时指出:“杭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为了不破坏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方向应该是跳出老城、建设新城。”“不能因为一味地求‘新’而破坏了真正有韵味的‘旧’和‘老’。但人居要舒适,生活要文明、发展,需要跳出老城,建设新城,把这个关系处理好,可以相得益彰。”

    二是关于保护、开发、利用文化资源。2004年,习近平在省委常委会上听取杭州市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着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更加注重杭州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切实把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2006年,在杭州考察时他又强调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理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是关于西湖、大运河、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2002年,习近平杭州考察调研时指出“杭州的‘生命线’、精华所在是西湖。”2003年,他再次强调:“杭州因西湖而发展,因西湖而闻名,因西湖而生辉,因西湖而充满灵秀之气。……要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尽最大努力予以保护。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他做出批示:“西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神韵,为世界遗产宝库增添了一朵奇葩。希望你们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本着对人类文化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坚持文化遗产惠及大众的理念,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西湖,更好地发挥西湖在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使西湖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湖’永葆青春和魅力。”

    2006年底,习近平在杭州调研时肯定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突出了还河于民、造福于民的要求把运河比作一张“金名片”,要求杭州“进一步强化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贸易、居住功能,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文化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曾两次到良渚调研。早在2003年时他就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2004年在对良渚遗址管委会工作汇报信的批示中,他再次强调良渚文化作为长江下游史前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6年,他又对良渚申遗工作做出批示,“良渚遗址发现和保护的实践证明,文物遗存的保护是考古学研究的前提,考古学研究是文化遗址合理利用的学术基础。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四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2004年,习近平要求杭州“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他鼓励杭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加大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的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逐步形成新的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发展之路。”2005年,在杭州考察中国美术学院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和中南卡通影视公司他专门针对杭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强调要积极探索动漫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模式,努力把动画、游戏等方兴未艾的新兴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办好

三、杭州文化建设实践与案例

   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杭州市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遵循习近平对杭州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用战略的思维、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城市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题,以文化名城建设为载体,以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品质为目的,促进文化产业与事业共同发展的实践中,书写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

    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2003年,习近平在考察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指出:“杭州是浙江的省会城市,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应该做得更好”“西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保护是第一位的任务,也是搞好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在经过多方论证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杭州市委、市政府出重大决策,要对西湖进行综合保护。2002年初,“保护西湖、申报世遗”为目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工程坚持控制、整治、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了恢复全景、提升格局、还湖于民三大目标。在西湖免费开放的同时,2003年5月18日起,杭州“国字号”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实现了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受到全国各大城市关注和效仿。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同于2002年启动的,还有以“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为目标的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早在2000年,杭州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就做出了《关于加快运河综合整治的决议》,决定对运河杭州段进行综合整治。2006年,运河沿线18个城市的市长齐聚杭州,共同发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杭州11处申遗点(段)列入其中。

    紧跟着运河申遗的脚步,良渚遗址保护也取得了良好进展,习近平2003年时的高瞻远瞩为一系列考古成果所印证。2007年,良渚发现古城遗址。2013年,入选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2015年,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发现和确认。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杭州成为一座拥有三项世界遗产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城市发展理念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更迭,滨江区的崛起、钱江新城和奥体博览城的建设等,都呼应和见证了新时代的到来。而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有机更新和民生改善的融合发展、互为促进,则是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理念和实践。2005年,《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实施,至2013年上升为保护条例,杭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保护优先、应保尽保”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杭州城市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得以多层次地展现。近年来,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杭州危旧房改善工程先后3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湖边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获评中国最佳设计酒店历史传承与保护奖。一大批“有故事”“有风景”的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正呈现出杭州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风貌和丰富肌理。

 二是“最美现象”精神文化品牌培育2011年后,杭州市坚持党委政府推动、新闻媒体发动、榜样典型带动、群众自发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培育“最美现象”精神文化品牌。在全市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提炼24字主题词;加大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力度,打造全城正能量;连续开展道德模范(平民英雄)“最美杭州人”等评选,推动“最美现象”由盆景成为风景、由风景成为风尚,使“最美精神”在杭州薪火相传,并作为经验向全国推广。在长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杭州市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道德新风尚不断涌现,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层出不穷,“最美现象”汇聚成“最美群像”遍地绽放。

    杭州全国较早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的城市之一。2002年,杭州出台《关于杭州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处处有学习场所、时时有学习机会、人人有学习愿望”的学习型城市。2011年,杭州又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通过举办“杭州学习节”“西湖读书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特色学习活动,开办“市民大学”,推动学习书屋进社区、进农村等,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打造平台、开辟场所。2016年1月12日,杭州成为全球首批、全国首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的城市。

三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升级、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灵活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体系,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杭州是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的发源地。2012年,临安市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法,对各村庄原有的礼堂、祠堂等进行改扩建或新建,整合村级文化设施和各类文化资源,搭建起农民们的“精神家园”,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13年起,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杭州市全面展开截至2019年底,市农村文化礼堂累计建成1408家,村级覆盖率达到70.3%,为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样本。

享誉全国的还有杭州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14年曾入选“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城市案例”。如今,全市的图书馆室早已串珠成网,各类特色主题分馆遍地开花,近几年新涌现在全城各处的“杭州书房”更是成为集图书借阅、数字阅读、影音视听、休闲餐饮、文创展示等文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小型文化综合体,真正实现了杭州图书馆“平等、免费、无障碍”的办馆宗旨。

四是中国文创产业发展的“杭州模式”2008年,杭州市正式提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通过实施“名牌、名园、名企、名品、名人”工程,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备的规划和政策,提升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余年来,杭州文创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

    随着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已成为全国文化会展界的“招牌”。2012年,杭州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宋城演艺、华策影视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华数传媒、思美传媒、顺网科技、玄机科技、咪咕数媒等一批全国动漫、影视、传媒、游戏行业的领军企业集聚杭州,持续引领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杭州还是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最多的城市。2019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373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3.3%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早已实现,“文化+创意”已成为杭州的生活方式杭州正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发展领先的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四、经验与启示

杭州的文化实践经验,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一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高举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二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民族性、历史性与国际性统一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座国际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将体现在这座城市中的“历史元素”上。未来的城市文化,必然是“民族性表达”与“现代性诉求”的结合,前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后者则指要符合现代文明的基本指标。如G20杭州峰会时习主席陪同与会嘉宾及家属观看的大型演出《最忆是杭州》,正是因为展现了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所以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以优秀的历史文化为内核,讲好杭州故事,并以之为出发点,才能开辟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三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处理好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传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真正的文化传承,应体现出一种文化的自觉,即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传承的目的。文化创新,既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杭州通过创新的力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互动,形成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杭州模式”,并持续为之增添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动力。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树立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只有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十余年来,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工作中一以贯之,西湖、运河、良渚先后申遗成功,丰富了人类遗产名录;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一以贯之,构建起六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完备的体系;在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中一以贯之,以数字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引领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人。“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回答了文化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杭州着力营造“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氛围通过“以文铸城”促进了历史文化名城底蕴优势的发挥,通过“以文惠民”提升了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正如习近平在肯定杭州工作时曾指出的:无论是“还湖于民”还是“还河于民”较好地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群众利益无小事”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文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习近平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过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杭州,通过“以文化人”提高了城市文明度和市民素养,通过“以文兴业”增强了城市经济活力,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效应三者的相统一。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相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执笔:高丹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