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袁枚:有官不仕偏寻乐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率:

俞美娜

image.png

袁枚画像

 

2018216日,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一首《苔》经乡村教师梁俊和孩子们真情演绎,打动亿万观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歌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动容。

生命的意义,在于各人的选择。

你会服从教条,还是坚持个性创新?

这首诗的作者,在300年前,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9岁能读诗文,12岁考中秀才,14岁写下了《郭巨埋儿论》,19岁被补为廪生,享受国家津贴23岁得中举人,24岁考取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类似于今天的国家级储备干部)……

这个人,就是袁枚。清中叶,文坛有两大红人,并称南袁北纪

北纪,就是河北纪晓岚。

南袁,指的是钱塘袁枚。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袁枚少年得意,履历闪光,必定要在仕途上大有作为,不然就对不起祖坟上冒出来的青烟……

但是,天才往往是不走寻常路的。在33岁那年,袁枚干了一件让大家目瞪口呆的事——辞官!

辞官理由是:

父亲去世,我要回家奉养母亲。这理由虽然冠冕堂皇,但显然不是袁枚心中真实想法。那官当得好好的,他为何要辞职呢?

他在《答陶观察问乞病书》等文里提到:

其一,不想搞溜须拍马那一套。

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

其二,忙于吏务,无暇读书。

每过书肆,如渴骥见泉,身未往而心已赴。

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

其三,不想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

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调。

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

那么,成为自由职业者的袁枚都干了点什么呢?有官不仕偏寻乐 

 

一乐:造园

袁枚在江宁做知县期间,发现一个好地方——隋园。相传该园早先为吴应箕寓居金陵时的吴氏园,被曹寅购得并予改建,后因曹家获罪,该园被朝廷没收,划拨给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所用。待袁枚所见时,隋园已是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呈现出一片荒败景象。袁枚遂以三百金购之,将其更名为随园(寓意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并启动了全面改造:吾平地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所费无算。”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枪金;玩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 “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园子建好后,袁枚放出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随园拆掉围墙免费对外开放!还在大门挂上一副对联:

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这样一来,袁枚和随园一下子就上了大清朝热搜榜。不仅文人骚客时常来此与袁枚一起文宴雅集,每逢春秋佳日,慕名踏访者络绎不绝。袁枚的孙子袁祖志在《随园琐记》中记载:典试提学以及将军、都统、督、抚、司、道,或初莅任所,或道出白门,必来游玩,地方官即假园中设筵款待。游园之人,以春秋日为多,若逢乡试之年,则秋日来游之人,更不可胜计算。缘应试士子总有一、二万人,而送考者、贸易者,又有数万人,合而计之,数在十万人左右。既来白下,必到随园,故每年园门之槛,必更易一、二次。民国陈诒绂在《金陵园墅志》中追述:因园中四时皆花,益以虫鸟之音,雨雪之景,因之游人不断,盛时年游人量达十余万人……”袁枚更是过上了徜徉山水亭榭间的惬意日子,每日晨起,吸花中甘露,香生肺腑,凉沁心脾,自谓胸膈间有飘飘欲仙意…… ” 

image.png

《随园湖楼请业图》局部

 

二乐:藏书

袁枚认为:唯有书,可眼可心可口可聊,超过天下一切俊物。他在随园里,修建了多个藏书堂,网罗天下好书藏之。随园整个藏书量竟高达40万卷,袁枚一不小心成了藏书家。满园都有山,满山都有书。藏书,也因此成为随园一景,引得文人雅士竞相前往品读。但袁枚最让人佩服的,并不是他的藏书之巨,而是他的散书之举。他年老时将藏书散之一空,并专门写了一篇《散书记》:余所藏书,传钞稍稀者,皆献大府,或假近宾朋,散去十之六七……”耗尽心力收藏,为何又要免费散去?袁枚说,原因有二:

其一,散书可以更好地保护书籍。古人藏书,最终无不毁灭。既然如此,我还不如让它藏在皇室贵府,那样更保险。而有些送给了朋友,朋友还感谢我,这不也是我的快乐吗?

其二,散书是为了能更好地读书。而今要散书了,因为舍不得,就夜以继日地把要送人的书看一遍,于是把知识装在了自己肚子里。真乃书之知己啊! 

 

三乐:好吃

袁枚认为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其一,喜欢逛厨房。每次到别人家做客,他就会跑到厨房去看别人如何做菜,还会让家里的厨子去偷拳头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觚,执弟子之礼。

其二,喜欢收集食谱。每到一地,必四处收集食谱。

其三,喜欢结交名厨。古代文人讲究君子远庖厨。但是袁枚却闻说名厨,吾必访之。袁枚的家厨王小余就是当时的一代名厨,和袁枚堪称饮食届的高山流水遇知音。袁枚与王小余常就烹饪之事相互切磋。王小余去世后,袁枚思念不已,每食必为之泣,情之所动,写下了《厨者王小余传》,成为目前中国惟一能见到的古代厨师传记。

对于这样一个吃货来说,随园光有美景显然还不够,还必须有美食相伴。袁枚根据收藏的食谱和与大厨切磋的心得,撰写了《随园食单》。

这本书以文言随笔的形式,详细记述了中国14世纪至18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店……每款菜品的食谱都经过千锤百炼。书中不仅讲菜肴的做法,也讲了许多关于烹饪的至理真经。比如如何上菜: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比如如何配菜: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所以《随园食单》一出,立即被奉为大清朝舌尖上中国 

《随园食单》内文

image.png

袁枚的所作所为在当时可谓离经叛道,但往往阅遍人情,始知疏狂之足贵。《随园诗话》中记载了一段趣闻,说是袁枚将韩翃的诗句钱塘苏小是乡亲刻为一枚印章,刚巧有一位尚书路过南京,慕名向他讨要诗集,袁枚一时兴起在诗集盖了这枚私章,结果尚书觉得有辱身份,十分不悦。袁枚却道:大人虽官居一品,苏小小地位卑贱低下,但是恐怕百年之后,人们只知道苏小小,而不知道有你尚书大人呢?为一个传说中的名伎而得罪尚书,无疑体现了袁枚的真性情。同时也可看出,身在南京的袁枚不忘自己真正的籍贯——杭州。余离西湖三十年,不能无丘首之思。袁枚自三十四岁那年搬迁至随园,除了偶尔游山玩水,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随园,按理说应该算是江宁府的人了。然而当堂弟袁树过继给他的儿子袁通在当地考加科考时,竟然因冒籍被告到官府。袁树对此愤愤不平,想要提出诉讼,袁枚写信劝慰,说不入江宁籍正好让子孙后代知道自己的家乡是杭州,杭州才是袁家之根。

嘉庆二年(1797)十一月十七日,袁枚辞世,留下了一句话: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 

 

:

1. (清)袁枚《随园记》。

2. (清)袁枚《随园老人遗嘱》。

3. (清)袁枚《杂兴诗》。

4. (清)袁枚《随园老人遗嘱》。

5. (清)袁枚《随园老人遗嘱》。

6. (清)袁枚《随园记》。

7. (清)蒋敦复《随园轶事》。

8. (清)袁枚《随园食单》。

9. “偷拳头为杭州方言,是暗中学习技艺的

意思。

10. (清)袁枚《随园食单》。

11. (清)袁枚《随园五记》。

 

来源: 《杭州月志》总第26期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