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女不下厨”“除夕甘蔗封门”?杭州各地春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率:
为什么杭州除夕封门时把甘蔗倚于门上?
为什么有些萧山人称女儿为“糖包”?
临安、桐庐、建德等地有大年初一“女不下厨”的传统习俗你又知道吗?
(注:本文的“杭州”为“大杭州”)
带着这些疑问,小编根据杭州各地志书所记载,盘点了杭州各地的部分过年传统习俗,快来看看各地的传统年俗文化哪些消失了?哪些还保留着~
老城区
按老底子习俗较近的特点,本文的老城区包括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等区。大年初一早起放爆竹,称为“开门爆”。将除夕封门时倚于门上的甘蔗置于厅堂画桌两旁,取“渐入佳境”之意(甘蔗从梢到根一节比一节甜)。再拿除夕预书的“开门大吉”红纸条,贴于大门之上。早餐必取甜食,如糖莲子、糖年糕或甜汤团,应“一年甜到底”。除夕煮饭,必多于平日,取“吃剩有余”之意;饭盛于新箩中,把桔子、年糕放在上面,年初一蒸而食之,称为吃“隔年饭”。是日不动刀(不杀生),不扫地(怕财气扫走),不动针线(怕一年辛苦)。
▲甘蔗封门
年初一晚间,在祖宗神像前供酒和菜饭。有的人家日日如此,直至正月十八。有的人家在白天携肴馔、香烛展于祖先之墓,谓之“上年坟”。
初三为“小年朝”,宅旁有井人家,早晨供香烛于井栏前,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日“开井”。
初五为“五路财神日”。明以来江南有五路神(清代以来则称之为财神)之祀,意即出门五路皆得财。此日,各家各户,尤其商家,要烧纸敬神,名为“烧五纸”。各店(除茶店、酒店、杂货店新年不关门外)至初五开店门,称为“做好日”。家家又须购“寸金糖”供祖先,取“日进寸金”之意。
新岁之中,人人须拜年,至亲密友必亲躬。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初)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有的不能亲到,则派人拿名片道贺,此名片称为“飞片”,大户人家还特置一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于其首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
萧山
也包括习俗较近的滨江区,正月初一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清晨早开门,燃放爆竹,寓驱邪、“早升早发”之意,俗称“开门炮仗”。供天地菩萨神祃及汤团、水果等供品,由家主主祭,迎春接福,叩谢天地,谓“接神”。在灶司神龛前供汤团3盅、水果3盘,点烛焚香,恭拜,谓“祭灶”。
▲萧山大年初一祭灶
早餐吃年糕、汤团,取“年年高升,合家团圆”意。然后,家主到村坊走一圈,迎接喜神,保佑一年平安。家里晚辈对长辈行拜年礼,致祝福语,长辈则答以教诲和祝愿。有的举族到宗祠,在享堂挂世系图和祖宗画像,拜祭列祖列宗,谓“族祭”。初二起为清祭,只在堂前供果品、点蜡烛。考究的上坟祭祖,称“上坟年”。傍晚,家家提早吃饭,提早把鸡鸭赶进窝,睡得比平时早,称“腾鸡”。这一天,穿新衣服,不做客。为求一年吉利,正月初一禁忌甚多。如忌喝稀饭,怕日后粮食困难;忌动刀具快口,怕有“凶”;忌扫地、倒垃圾,怕扫掉财气,倒掉运气;忌倒马桶、夜壶,怕亵渎神灵;忌打骂小孩,忌吵架,忌说不吉利话,忌提“死”“穷”“鬼”等。
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止,携礼品走亲戚,俗称“拜年”。一般先外婆家、岳父家,次到姑母、姨母家,再去表亲、继拜亲家等。南片聚族而居的村子,家族或左邻右合也有互相拜年者。给长辈的礼品如桂圆干、荔枝干、冰糖等,给晚辈的为各种糕点。如长辈已经故世,则带红烛一对。礼品往往用大草纸包裹,形同斧头,上贴红纸,俗称“斧头包”。女婿给岳丈拜年,必备一个糖包,故戏称女儿为“糖包”。长辈给来拜年的小辈送“红包”。拜年不论来得早晚,都先吃“酒盘点心”,继以丰盛菜肴招待中餐,席间畅谈年岁收成、乡情轶闻;下午吃了点心告辞,主人备礼品回送,称“回货”。对客人送来的礼品不能当场翻看搬动,不能将原物回赠,否则有失礼貌。
初一至初五称五日年假,农户停止农作,商店关门。初二、初三,商店有开业半天的。初五财神节,生意人家要接财神、请财神。各业商店晚上聚餐,雇工称“杀头酒”因饭后店主要定人员去留。初六,商行开业,谓“开市”,农户亦开始下地劳动。初七为“人日”,城厢镇一带有贺喜习俗,用红纸条写上“新春发财”“大吉大利”俗谚,搓成小纸团,贮筒中,户以家长拈之,用测一年喜气。十三日,各家点香烛祭祖,谓之“上灯”,又叫“灯假”。正月十八,家家再次祭祖后,熄灭红烛。至此春节告毕,谓“了年”。
春节期间,人们谦让有礼。路遇熟人,问安祝福;邻里好友入门,让座待茶,邀席用餐;素有芥蒂之人,互相打个招呼,相逢一笑泯恩仇;乞丐上门,必慷慨施合;而债主亦不在春节期间索债。
余杭
大年初一早起放爆竹,称为“开门爆仗”。随后,将除夕封门时倚于门上的甘蔗支在门边,意为节节高,再将“开门大吉”的红纸条贴在门上。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早上吃年糕粽子,谐音高中,而且必加糖,应“一年甜到底”。过去余杭地区大年初一不出门拜客。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现代和时尚元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中来,网上拜年、手机拜年,成了春节新的普遍的拜年方式。
▲余杭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二这一天,余杭的习俗规定出嫁的女子才能回娘家的省亲。一般,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户户都利用年节时准备现成的饭菜,宴请亲朋好友和走访亲友,以联络彼此的感情。当朋友或亲戚来家贺年时,主人就拿出巧克力糖、银耳蜜枣汤(以前多为红枣、土豆、冬瓜、瓜子等,现在多以精致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称为“食甜”,表示圆满亲密的意思。
在春节的饮食上,春卷这道美食在春节里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有着迎接新春之意。还有就是余杭的特产刺毛肉圆,在肉圆外面裹上一层糯米,滋味香嫩多汁。在10多年前,去走亲访友的时候有送蛋糕的风俗,现在礼物都换成营养品和大礼包了。
近几年余杭区的春节流行大聚会,互有走动的亲戚定个日子,在饭店办五六桌,或东家轮着承担,或按户分担。可以在某家,也可以在某酒家,一次过后,不来的算是自动放弃。
余杭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例如,在正月里,小孩子是不准哭闹的。老少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不小心说了是要用厕纸擦嘴巴的(我小时候就被擦过,当然了,是干净的厕纸)。不许打破碗碟,打破了要说一句“落地开花”或“岁岁平安”,谐音“碎碎平安”。年初一不能扫地,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
富阳
富阳人过春节,特别注重热闹。农历正月初一,早晨开门即鸣放鞭炮,谓之“开门见喜”。早餐吃汤圆、年糕,以讨“年年高”之吉利。大人小孩都穿戴一新,晚辈向长辈拜年贺喜。是日,最讲吉利,不得动厨刀,动扫帚,人们都不干活,蔗皮果壳也不打扫,如一定要扫,也要往里扫。
▲春节吃年糕、汤圆
不少村落还保留开祠堂门、祭祀本族祖先、放鞭炮、烧纸钱等习俗。是日始至正月十五日,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礼物,互相走访拜年。携带礼物(俗称包头)原为白糖、桂圆、荔枝、饼干之类,后逐步升格为酒、烟及滋补品等。拜年后,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红纸包”。
农村邀请专业、业余剧团演戏。农村的龙灯、竹马、狮子、梅花锣鼓、腰鼓、大头和尚、跳魁星等民间艺术队伍,纷纷在本地或进城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拜年,争奇斗巧,竞相表演技艺,喜庆丰年。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趁春节放假,观光游乐、出外旅游逐渐兴起。
▲富阳龙门镇“东吴战马”闹新春节目
临安
临安大年初一放开门爆竹后,在厅堂设桌置汤团茶叶水果、糕点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财神等。有的村要在祠堂中举行接天地仪式,叠起两张八仙桌,搭起天地台,上点一对大蜡烛,天地网(写字的红纸)挂台前,由管年头的人守着,不让蜡烛破塘或熄灭,直到初三送天地,收掸天地台。初一家庭主妇可休息,由男人主灶烧饭。忌用刀、扫地、洗衣服,忌烘烤冷馒头、粽子、麻糍等食品。乞丐上门说好话或唱文书,一般送二条年糕或少量钱钞。
拜年是春节之要事,旧时需先人本族宗祠叩拜列祖列宗,继而在自家后堂叩拜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分排行,依次叩拜尊长,尊长回施教诲祝愿。最后,晚辈间相互贺岁。昌化一带年初一要备香烛果品到祖坟上去拜坟年。正月初一一般不出门拜年。初二开始出门拜年,延续时间很长,有“拜到大麦黄”之说,以早拜为敬。
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前一晚,准备好糕果、香烛等,祭牲为羊头与鲤鱼(称元宝鱼),寓“吉祥”“利”“余”之意。店铺也多选此日开市,初五零时开始,打开大门窗户鸣锣击鼓焚香礼拜,恭迎财神。
▲大年初一“女不下厨”
桐庐
正月初一旧称元日,俗称年初一,天明放鞭炮“开门”,由男人泡糖汤,送长寿面服侍妇女。旧时堂前供祖像,家长上祠堂祭祖,晚辈向长者敬送蛋茶;分水地区还请族人会宴。是日不扫地,不动用刀针利器。初二开始拜年。
桐庐人过年,餐桌上总是少不了一份米馃的。米馃,顾名思义,是一种由米制成的果状食品,主要由米粉制成,里面包有各种蔬菜、春笋、豆腐干等,是桐庐境内尤其是江南片农村一带盛行已久的一种传统食品。在桐庐,米馃又经常被称为“团圆果”,带有团团圆圆的意思,过去一般只在过清明、时节、春节、过寿等重大节日和场合,一家人团聚之时,才会享用这种食品。而且在桐庐人传统时节祭奠祖先神灵的时候,米馃也是供桌上一份必不可少的供品。
▲制作米馃
在桐庐新合地方,每当进入冬季,当地的人们就开始张罗着做索面,以备春节与过冬。新合索面又称长寿面,是桐庐民间传统食品之一。无论是县城或者农村,凡是过年过节,人们招待客人或者拜节送礼,总是少不了那一束束细长而又洁白的索面。尤其是老人寿辰或者是家里生孩子,更要以送索面相贺,而主人则要以鸡蛋索面来回请。
建德
建德境内来自江西、安徽、福建之客户较多,岁时风俗殊不统一,春节习俗也有初一鸣爆竹开门,喝红糖汤,以面或年糕为早餐,取其长寿吉利之意。是日,女不下厨,垃圾不外扫,士绅之家差长工持红帖至亲朋好友家投帖拜年。寿昌地区则合家上坟标挂——给坟头压黄纸。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家家备有茶叶蛋和六色或十二色糕点果盒,客至先送茶后送“元宝”(二只茶叶蛋)。新女婿上门必须先到祠堂行礼。你来我往,互相拜年,直至正月十五方休。春节期间,各业均休息五天,以作庆祝。年初五接财神,商家设宴招待店员,店员多有愁眉难咽者,因翌日老板将宣布去留人员。
▲梅城“虾灯”
寿昌地区正月尚有踏青、舞灯、接待东阳清唱班之俗。年初五、初六,合家外出郊游,遇寺院必入。进入寺院,凡未婚女子,得敲钟打鼓,以合“敲敲钟,嫁个好老公”“打打鼓,有个好结果”之谚俗。舞灯以舞龙灯为主,先送拜帖,接到拜帖之户备好香烛和红纸包;入夜按拜帖顺序接龙进屋舞之,以祈吉庆。东阳婺剧清唱班凡四人,自年初四始,不请自来。清唱班进屋,户主一般都不谢绝,以糕点、茶招待,并放一红纸包在桌上。清唱班只喝茶不吃糕点,但红纸包要当面拆开,视金额大小决定唱曲多寡。若户主好客留饭,饭后再唱数曲致谢。入民国,春节活动增加演戏一项。解放后演戏更盛。
▲敲钟祈祷
淳安
淳安过年,包括送灶神、祝福、除夕和春节(即大年初一)等一系列活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开始掸尘、洗扫、杀猪宰鸡,筹办菜肴,当夜送灶神,廿七、八接菩萨,俗称“祝福”;除夕夜祭拜祖宗、贴春联,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俗称“分岁”。饭后,长辈要向未成年的家庭成员送压岁钱,俗称“分红纸包”。是夜,张灯结彩,燃放爆竹,全家彻夜不眠,俗称“守岁”;想睡觉也听其便,趣称为“享福”。正月初一黎明前夕要按约定时辰开门接福,家家户户焚香点烛,鸣放鞭炮,备茶叶、米、豆等敬祭天地,然后到坛主庙祭神,名日“拜年”。这一天,讲话行事要格外小心谨慎,务求平安顺利。早餐要喝糖水,吃长寿面。村人相逢要拱手作揖,恭贺新禧,相互拜年。从初二开始,亲戚朋友间互往拜年。在此期间,有的村庄请来戏班演“新年戏”,一般到正月十五方止。
淳安地区春节还有罗神竹舞活动,“罗神竹舞”是以一根完整、新鲜的毛竹为主要道具的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因与民间传说中开金口的罗隐秀才有关,故称这种竹为“罗神竹”,这一活动便叫“罗神竹舞”,俗名为“撑罗神竹”,又叫“撑罗神娘姆”。
▲罗神竹舞
在威坪地区,最早举行“撑罗神竹”活动的是威坪汪川村。大约在清朝鼎盛时期(1750年前后),就有称竹为老祖宗、老娘姆的说法。在节日里,村里人将毛竹连根刨起撑到村里,然后让人们来向竹求子、求家庭兴旺发达,这一习俗不仅在汪川村传承,而且还在威坪许多村子里盛传至今。
图文整理:黎似玖
来源:《杭州市志》《萧山区志》《余杭市志》《富阳县志》《临安市志》《桐庐县志》《建德县志》《淳安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