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来杭州特色发展模式的演进

点击率:

新中国建立以来杭州特色发展模式的演进

 

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享誉中外。建国60年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并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全国幸福指数最高城市、全国协调发展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连续五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五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60年来,杭州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依托综合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过去60年的发展中,历届市委、市政府立足杭州自身特点和皆而有之的综合优势,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和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经过不自觉到自觉,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谐创业”。“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是指在和谐中创新创业、以创造创业赢得和谐,是创造力、融合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立足生活、以人为本的现代生活观、创业观、发展观。从具体内涵来讲,和谐创业体现在生活与创业的和谐、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的和谐、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政府与民间的和谐、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等“五大和谐”,具有人性化创业、社会性创业、知识创业、协调创业、可持续创业“五个特点”。

“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是杭州依托独特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及经济基础三位一体的综合优势,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而逐步形成的,其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调整定位、恢复优势,发掘优势、推进和谐,奠定基础、凸现特色,提炼理念、全面发展四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就是60年来杭州特色发展道路的演进路径。

一、调整定位,恢复优势(1949-1992年)

解放后,杭州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进工业化进程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又注重立足自身区位条件、自然禀赋和文化特征,从明确城市的性质和定位入手,努力寻求与杭州区域发展环境相匹配的特色发展道路。

1、发展优势的确立

194953杭州解放。但杭州市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当年价格计算,194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55亿元,市区财政收入仅有22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市农业总产值仅有3.38亿元,工业总产值只有1.41亿元,其中轻工业占96.2%。城市破旧不堪,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很低。总的说来,杭州是一个生产和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消费型城市。

面对严重的困难,市委、市政府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恢复发展生产,并积极探索杭州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随着经济恢复的完成,杭州市开始了对城市定位的艰辛探索。1953年,杭州市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以游览、休养、文化为主,适当发展轻工业的风景城市。应该说这个定位初步处理了旅游与工业、文化的关系。后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1958年杭州的城市性质改变为“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文化大革命”时期,杭州又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和革命化的风景城市”的城市定位。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在狭小的区域进行,使得工业与旅游业发展的矛盾更为突出,尽管一些适合杭州特点的轻纺、食品等轻工业以及有技术含量的精密机械工业还是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制约了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等这些杭州特殊禀赋资源作用的发挥,杭州发展的优势未能真正凸显。

1978年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杭州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调整城市定位,恢复杭州的发展优势。1978年,杭州市编制了《杭州地区“五五”后三年和“六五”期间发展国民经济的初步设想》,设想规划到1985年把杭州建设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从1978年至1981年,有关杭州城市性质的探讨在市内外紧张的进行,尤其是国务院及国家建委经调查后,对杭州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意见,将城市性质的讨论引向了高潮。在讨论中,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性质日益明确。与此同时,1980815,市委办公室拟订的《关于杭州市建设方针和总体规划问题的意见》对于杭州工业如何适应旅游要求进行了探索,指出杭州市必须发展工业,总的以发展轻纺工业为主,向轻型和高、精、尖方向发展。今后工业发展主要靠“挖潜、革新、改造”,充分发挥现有工厂的生产能力。

所有这些探索给杭州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把杭州建设成为美丽、清洁、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风景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在发展上,杭州恢复了旅游环境资源的优势,将发展旅游业放在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重视经济、文化与旅游的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要求“在保护建设好西湖风景区的基础上,将发展经济与发展旅游事业统一起来,使旅游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提出,“不但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保证”。

党的十二大后,杭州的城市定位进一步明确,对杭州的城市优势认识更为深刻,1983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的城市性质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浙江省的省会。在杭州市第五届党代会上,市委进一步指出杭州的独特性质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政治、文化中心。”,其特有的优势就是“因为它独特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实现了两者完美的结合。城市定位的调整以及发展优势的明确,为杭州进一步探索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和谐发展的探索

杭州市第五届党代会后,市委、市政府根据杭州城市性质和定位,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在发展思路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自然、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综合发展。

在发展中,杭州将发展风景旅游业放上重要位置。市委、市政府坚决地、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努力保护、建设、美化西湖,大力开发利用风景资源,并将主管园林和文物的部门合并,成立全国独有的园林文物管理局,对园林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在利用风景旅游优势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与城市性质相符合的工业、商业、城市建设和文化事业。在工业方面,积极发展为风景旅游事业所必需的工业和与风景旅游事业不相矛盾的工业。在处理工业与旅游矛盾时,积极调整工业布局,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搬离市区中心,并将工业的改组和新的工业项目尽量安排在市区外。此外,还明确了杭州发展工业的根本出路是要靠内涵,靠提高现有企业的素质和经济效益。提出在城市建设方面,要实行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区相结合。在旧城改造中,既要继承和发扬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又要提高现代化水平。在精神文明方面,要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把人民的文明礼貌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使杭州逐步成为教育、科技、文化和道德水准较高的城市。19847月,杭州城市战略及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理论讨论会后,杭州的发展战略更为明确,要求以旅游业为重点,协调一致地发展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创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新天堂。从而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特色。

1984年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以及对外开放区域的扩大,杭州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重视经济效益,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旅游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充分发挥杭州的优势,实施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外向型经济为先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总的来说,1978年至1992年这一段时期,杭州充分利用了自然人文景观优势,实现了旅游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自然、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杭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按当年价格计算,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0.07亿元。城市住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581元,增长7.65倍,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308元,增长8.07倍。1992年外贸产品供货总值达到67.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6.10%。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旅游业贡献最大。以1978年为基数,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40倍,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长了8.66倍,大大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而工业也在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中增长了4.48倍,基本实现了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在生产发展的同时,生态生活环境日益趋好。1990年与1985年相比,全市工业产值增加91.2%,而废水排放量下降了38.8%。同时,这一时期注重协调发展的理念,已从模糊逐渐清晰起来,成为杭州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为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提出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和准备。

二、发掘优势,推进和谐(1992-1999年)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解决了姓“社”姓“资”的困扰,而且锁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基础上明确提出和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从此,中国进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杭州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同时,在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规律性、协调性,在发展思路上更加注重特色性和创造性,在发展举措上更加注重创新、务实和为民。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挖掘杭州的环境和文化优势、积极推进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19925月中旬,杭州市委召开了六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会议在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杭州市的奋斗目标,其奋斗目标既突出杭州的环境和文化优势,又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要求“发挥杭州优势、呼应浦东开发,实行全面开放,强化改革力度,坚持城乡一体、实现跳跃发展。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文明城市,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旅游、科技、文化中心”。十四大召开后,杭州提出了“双加快”即“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和“四突破”的重大举措,即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要有新突破,在提高全市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上要有新突破,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要有新突破,在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上要有新突破。

1、发掘发展优势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发掘杭州发展的优势,不仅重视既有优势的发挥,而且重视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过程中产生的新优势。

在既有优势发挥方面,杭州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投资环境建设,进一步确立杭州的环境优势。城市建设大胆地开发开放,走出了一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路筹资搞建设的新路,从1992年至1996年,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130多亿元,相继进行了公路扩建工程、江河跨虹工程、水路沟通工程、旧城换貌工程、电子通信工程、供水供气工程、市民安居工程、环境洁美工程、窗口开发工程、众星拱月工程,较为全面的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也进一步优化。市区园林绿地面积由1990年的964公顷增加到1999年的5711公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从1990年的3.87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6.79平方米。生活环境的改善,加强了杭州城市“宜居”的特性,而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方面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不断加速,发挥了非公经济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使杭州成为外资内资争相投资的热土。

在发挥新优势方面,市委、市政府将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非公企业、外向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委、市政府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并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杭州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1998年,杭州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到312亿元,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的17%,成为杭州工业强劲有力的中坚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而积极发展以旅游商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不仅充分发挥杭州的旅游资源优势,而且大大促进了适合杭州特点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强而有力的助推器。

2、推进和谐发展

在发掘优势的同时,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工业与旅游商贸业、对外开放与内生经济、经济与社会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工业依靠自力更生的方针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新路子,实现了与旅游商贸业和谐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杭州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进世界著名企业进驻本市缩短了与国外的距离,乡镇工业的崛起为杭州的工业经济注入了无穷的活力。现代通讯、生物医药、计算机等前沿高科技产品已开始和国际产品接轨。万向节、青春宝、娃哈哈等代表民族工业的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工业在发展中与旅游、商贸业等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以1992年为基数,1999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08倍,以旅游业、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长2.99倍,工业增长了3.13倍。

外向经济在与内生经济结合中实现了和谐发展。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坚持“外资、外贸、外经”并举,四个开发区联动的“三外并举,四区联动”方针大力发展对外经济,促进了对外经济的发展。各类开发区发展迅速,对外经贸呈现了多渠道拓展、多元化市场、多形式创汇的新格局。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嫁接”改造公有制企业,促成了公有企业的脱胎换骨。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又对内开放,不仅积极利用外资,而且敞开城门,充分利用杭州的有利条件,吸引省内外企业来杭投资发展。对外开放在和谐中迅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由1992年的9678万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42025万美元。1999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7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7个百分点。

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通过逐步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从1994年起,市政府连续多年推出为民办实事工程,破解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杭州生活品质的提高,为以后确立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定位及品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杭州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在着力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1992年以来,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杭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19942000)》、《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规划(19952000)》、《杭州文化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主题鲜明、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新载体和新形式,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1992年至1999年,杭州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2年的290.07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225.28亿元。1998年,杭州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比1992年向前移了两位。而城乡在快速发展中也实现了和谐。城市住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581元增加到9085元,增长3.5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08元增加到4209元,增长3.22倍。

为进一步理清杭州发展思路,推进杭州跨世纪发展,市委、市政府开始借助外力,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杭州发展的特色、优势,在“杭州文化特色”、“杭州发展特色”、“杭州城市特色”、“杭州人文精神”、“杭州经济发展特色”、“杭州旅游文化特色”、“杭州社会结构与运行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力量和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展和丰富。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研究,对杭州的发展特色进行了概括,指出,杭州的发展特色是以生活品质的提高为主题,在文化、经济与环境的交融中,和谐创新。这一发展特色的提出不仅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发展的经验,为新世纪杭州的发展,而且为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这一时期,杭州在挖掘特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自然、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些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为“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从框架结构到理论内涵方面创造了条件。

三、奠定基础,凸显特色(2000-2004年)

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杭州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的决定》,提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推动杭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围绕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和改革发展,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双思”教育,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同时,认真实施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加快城市化发展三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五个创新”,狠抓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和环境建设,进一步把创业创新、和谐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全市各项工作中去。在解放思想抓机遇,开拓创新求发展的浓厚氛围中,各个层面的发展主体紧紧抓住城市定位和发展特色,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探索发展,从而凸显了杭州和谐创业的发展特色。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突出杭州优势,在加快城市化推进,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基础上,明确把风景旅游、历史文化资源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分国际、国内、长三角和浙江省的四个层次表述杭州的城市定位,便于准确认识杭州的地位以及发展特色。指出杭州的城市定位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发展中,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杭州优势和特色,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奠定发展基础

扩大环境优势是新世纪初杭州发展的特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建设,视环境为生产力,是杭州的独特优势、战略资源。在第九届党代会上,市委将“环境立市”作为今后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200312月,在市委九届六次全会上,市委要求推进“环境立市”战略,第一次将环境提到立市的高度。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在环境建设上加大了工作力度,不仅在自然环境建设上采取了强而有力的措施,而且在城市建设、政府服务、生活、创业等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打造杭州的环境优势。在营造环境方面,杭州市更是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力度。2002年,杭州市启动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连续7年向世人、游人、市民推出新西湖。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自然与文化的结合,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取得了社会效益,也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中创业,在创业中求和谐。2002年,杭州市开始了生态市建设,加大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在城市建设方面,开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在建设中,杭州市秉承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系统综合、打造精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了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两口两线”、“两纵三横”等道路综合整治以及背街小巷改善、危旧房改善、“城中村”改造、三大副城和四大开发区建设等城市有机更新工程。开展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街道建筑、自然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等的城市有机更新工程彻底改变了杭州的面貌,城市环境也为之一新。在政府服务方面,着力打造服务政府,开展了“满意不满意单位评比”,并不断完善,演变为机关综合考评;强化政府部门效能建设,设立96666机关效能投诉电话;开通了政府公开电话“12345”,为企业和居民提供高效率便捷服务。每年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天数不断减少,2007年,全国平均为35天,而杭州仅为7天。

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的同时,兼顾到了杭州的地域特色、自然和人文条件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市委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先后提出了“塑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推进城市化、工业兴市、旅游西进、环境立市、开放带动五大战略”以及“解决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难、行车难、办事难”等七大问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决策。

在经济方面,杭州进一步探索工业的和谐发展之路。20007月,市委八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进一步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作出了以“两港三区”为重点建设的“天堂硅谷”的一号工程。第九届党代会上,杭州市提出“工业立市”并要求坚持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六大后,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市委进一步完善了杭州工业的发展道路。指出,杭州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发展传统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节约型产业。根据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市委在提出“工业兴市”的同时,提出并坚定不移地推进“环境立市”战略,既改善自然环境,又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通过“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创办一流企业”和“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发展经济,促进旅游业与工业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在社会方面,杭州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事业发展。为民办实事工程,进一步扩大到社会各领域,相继推出打造“平安杭州”、破解行路难停车难和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办事难、清洁杭州问题“七大难题”、实施“春风行动”、开展“满意不满意评选”、重大项目公平征求市民建议等许多扎实、细致的社会发展政策,发展了社会事业。政策的实施不仅大力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凸显和谐创业

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杭州的发展凸显了和谐创业特点,逐步体现了生活与创业的和谐、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的和谐、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政府与民间的和谐、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等“五大和谐”的特征。围绕这“五大和谐”,政府、企业、市民自觉地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广泛的实践,“和谐创业”这一杭州发展模式的特色性和生命力日益彰显。

1)生活与创业的和谐

生活的根本涵义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一种生机和活力,是一种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一种和谐创新、和谐创业,生活本身就包含了创业,创业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杭州特色产业发展,如女装、餐饮、住宅、软件、通信、医药等既贴近生活,又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2004年,杭州的女装企业已有2000多家,拥有自主品牌350多个,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2004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中,杭州有12家企业榜上有名,入选数位居全国第三。市委、市政府大力培育的“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也都是生活型产业。这些产业既立足生活、融贯生活,又引导生活、创新生活,既是一种生活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实现了生活与创业、经济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在特色街区建设中,梅家坞茶文化村的形成很有典型性,体现了和谐创业的发展特色。在政府主导力推动下,梅家坞茶文化村从一个传统的茶乡成为一个展示、品味茶文化的旅游特色村。当地的茶农适时抓住创业的机遇,改变了原先单纯种茶、采茶的生活方式,从生产茶到经营茶,将世代相传原汁原味的茶文化通过经营茶楼茶馆展现出来,既增加了龙井茶的附加值,在经济上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又融休闲文化创业于一身,提升了茶文化村整体的知名度、美誉度。其他街区如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和丝绸特色街区等融休闲生活、文化艺术和创业经营于一体,是展示杭州生活与创业完美结合的窗口。

2)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的和谐

现代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文化对经济领域无处不在的渗透。“和谐创业”强调把知识、科技、艺术等文化元素渗透在经济活动、产业产品中,形成以精致为特征的创业,产业关联度高、协作性强的创业,文化与经济和谐融合、文化型经济的创业。注重文化价值对经济的引导作用。文化内强企业凝聚力,外塑形象信誉。所以杭州企业的生命力、持续力比较强。既有一批百年老店,在市场竞争中仍焕发出蓬勃生机,又有一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行者,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来抓,强化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注重文化形态对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杭州经济将知识、科技、艺术等文化创意元素更多地注入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行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中,通过融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创业层次。注重经济对文化的基础作用。特色产业是特色文化的具体载体,没有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就不可能传播、不可能被人接受,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进了特色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创新了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推动着文化的繁荣。如杭州女装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女装文化,同样杭州休闲业的兴起也促进了杭州休闲文化的发展。

3)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

个人创业是整体发展的基础,是推动整体发展的基本动力;整体发展既是个人创业的结果,也为个人创业营造了氛围、创造了平台。在企业的创业发展机制上,将个人创业与团队创业、整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业者、经营者、管理者角色的互补,通过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创新、将企业员工个人创新创造与企业和社会整体发展、个人声誉与企业和城市品牌结合起来,个人创业价值通过企业和社会整体发展来实现,企业和社会整体机制活力又来源于岗位员工的创业活力,从而做到个人价值实现与整体发展相互促进。在企业集群的创业发展机制上,既有中小企业的活力、创造力,又从共建共享人才资源、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平台、形象品牌等科技文化要素,推进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加强企业间的战略合作等方面着手,大力拓展行动者网络,扩展行业集群的创业链,吸收更多的资源,进行多无化的资源组合,完善企业又分又合的创业发展机制,形成单体企业有较大活力、群体企业合作联系的现代企业大集群,壮大块状经济,提升杭州企业整体竞争力。涌现出了一批重量级高科技企业,被认定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4)政府引导与民间运作的和谐

在创业发展上,既强调政府主导,也注重民间推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杭州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化运作”,发挥行业群的作用,以城市品牌共打、企业共同受益为目标,搭建政府经营城市与企业家经营企业有效联结的产业、行业运行平台,使杭州特色产业品牌和城市品牌相互提升、相互促进,使经营企业、经营行业和经营城市协同互动、有机统一、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城市整体的知名度、美誉度。如西博会较好地体现了政府与民间的和谐创新关系,使西博会不花纳税人一分钱,成为杭州市发展会展业的平台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人民日报》称赞西博会是“务实不烧钱,亲民不扰民”。又如杭州的丝绸、服装、电子等特色街区以及软件、苗木等特色园区,都是在政府与企业的联结中,形成了有效的行业、产业运行平台,促进市场要素、产业要素、文化要素的集聚与整合,从而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5)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

对外开放是内生创新的重要支撑;内生创新既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对外开放的目的和结果。对外开放拓宽了内生创新的发展空间;内生创新强化了对外开放的支撑基础;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融合推动了杭州经济的二次创业。杭州市提出了“开放带动”战略,统筹杭州自身发展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现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从最初以引进“外资嫁接改造企业”的举措到当前的“以民引外,民外合壁”,的举措,成为实现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融合、推动二次创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杭州涌现出一批这样的企业,如西子奥的斯是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与美国奥的斯合资创办的三家企业之一,它是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通过转让股份引进了国外的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以民引外,民外合壁”使奥的斯坐上了中国电梯业的头把“交椅”。“阿里巴巴”在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它又是开放的结晶,“阿里巴巴”通过引进日本“软银”第一大股东,又在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研发中心,为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的探索和自觉实践,推动实现了政府与民间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一种完全不同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新的发展道路已呈现在杭州的面前,总结提炼杭州特色发展模式的条件进一步成熟。

四、提炼理念,全面发展(2004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后,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创新理论和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杭州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坚定了走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的决心,并在政府、知识界、企业界和媒体之间建立了研究、探讨、实践的互动机制,通过整合提炼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发展的共同经验,尤其是新世纪后各个层面不同主体加快发展的实践经验,助推杭州发展模式定位为“和谐创业”。

20041127,市委书记王国平在浙江大学总结了杭州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和谐创业”的发展模式,并指出这是有别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发展模式,是具有杭州特色的发展模式。它是杭州依托独特的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立足自身文化沉淀和城市特色,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形成的。和谐创业发展模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57月,王国平书记在“推进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上,进一步阐释了和谐创业发展模式,并就其背景、把握的基本原则、对杭州各个领域发展的要求进行了阐述,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更为清晰。至此,和谐创业发展模式形成了。

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是指在和谐中创新创业、以创造创业赢得和谐,是创造力、融合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统一。从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讲,和谐创业是一种立足生活、以人为本的现代生活观、创业观、发展观;从具体内涵来讲突出“五大和谐”。

“和谐创业”是对资源不占优势却综合实力领先全国的杭州发展经验的提炼。从杭州的物质、山水和人文资源出发,统筹兼顾、和谐发展是杭州这些年来的基本经验。和谐创业的发展模式既从杭州发展中来,总结了杭州发展的奥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是在我国迫切要求走科学发展道路,追求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精神全面发展的阶段提出来的,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这是一种新型模式,它将最广大的岗位劳动者纳入创业劳动者的范畴,是一切以人为核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注重各种关系、各个环节间的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引导下,杭州市更进一步强化了杭州发展特色的研究和实践。认为生活品质反映了杭州城市现实特点和综合优势,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杭州弘扬本土文化、走向国际的载体是生活品质。杭州接轨上海、互补发展的城市发展制高点就是生活品质。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也需要以生活品质这一高起点的发展特色来进一步强化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072月,在杭州市第十届党代会上,杭州市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新理念,为和谐创业找到了落脚点。至此,杭州特色发展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即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杭州城市人文精神为支撑,以“和谐创业”为现实途径,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为根本导向,在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社会等五大生活品质建设互为支撑中推进城市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全新理念的指导下,杭州更加关注群众生活品质,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政治、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出台政策和采取措施,全面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坚持大项目带动,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业功能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培育”、“综合交通建设”、“新城区建设”、“生态市建设”、“休闲之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名城建设”、“民生保障”等新一轮“十大工程”。坚持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坚持推进工业兴市,建设服务业大市,坚持开放带动和自身发展;建设“名城强市”,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法治杭州”,发展民主政治;破解“七难问题”,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环境立市”,打造“宜居城市”。

20087月召开的市委十届四次会议,把杭州的发展拉高到全球视野和世界名城的经纬度上去把握,瞄准迪拜这一新的标杆,再一次对城市定位进行了完善,将杭州定位为: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与之相适应,市委在之前“五大战略”基础上,充实了发展战略,决定实施“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六大战略,全面推动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前“破七难”的基础上,将人民群众关注的新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实到“破七难”中,形成“7X”新框架;同时,为推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性地提出了构筑“3+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新思路。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贯彻和丰富了和谐创业的发展理念。

这一时期,杭州在经济发展中较好地处理了经济、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建立了社区组织,协调创业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关注各层面、各群体的利益,立足“破七难”问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工业兴市”和“环境立市”协调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等等,和谐创业发展道路催生了一系列的创新理念、思路和举措,同时,实践成果也不断完善、拓展、充实了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在“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引导下,杭州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至2007年,杭州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杭州GDP总量是2543.18亿元,2005年达到2942.65亿元,2006年达到3441.51亿元,2007年达到4103.89亿元。2008年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根据生活品质评价的“杭州指标”,杭州市开展了首次测评,推出了《2007杭州生活品质评价年度报告》。从测评结果看,杭州市五大品质的目标实现程度均接近或超过80%,测评数据较为均衡。这说明杭州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各方面发展协调、和谐,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五、结论与启示

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理念指导下发展要素的匹配方式,回答发展目的、发展手段、发展路径等关于发展的基本问题。60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探索和勇于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发展模式,即和谐创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本质特点内在地蕴含着社会发展模式的两大价值目标: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显示了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的特质,是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

随着和谐创业自觉实践的全面展开,以及在指导开创性实践中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理论界对这一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若干基本性的认识。

1、关于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基本认识

和谐创业发展模式在2004年一提出,就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始了全方位的研究。众多专家的研究显示,这一发展模式通过和谐创业的途径,找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切入点,引导了杭州发展,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典范,对杭州丰富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总结发现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鲜活经验,即杭州模式的普适价值。专家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杭州共识”,即和谐创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一种人性化创业,是现代生活观和创业观的统一。必须走知识型和文化型发展道路,必须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和谐创业要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和以人为主体的创业相统一。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坚持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必须坚持企业主体力,党委政府主导力和社会动作力的“三力合一”。必须坚持内源发展和对处开放的和谐。

1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意义和规律

任何地区的发展模式,总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人文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和谐创业”的发展模式是杭州依托独特的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立足自身文化沉淀和城市特色,凭借自己独特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人文精神,以人性化创业、协调创业、可持续创业和知识创业为手段,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和谐创业基本内涵体现在“五大和谐”上,一是生活与创业的和谐;二是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的和谐;三是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四是政府与民间的和谐:五是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在狭义的概念上,创业通常指通过投资创办企业。“和谐创业”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将最广大的工作岗位劳动者纳入创业者的范畴,使“住在杭州、学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理念,这就为和谐创业奠定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联系基础。创业促进和谐,和谐带动创业,形成了一个互动的过程,其间创业是创造活力的积极因素。

——和谐创业的创新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三个重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中央政研室课题组就和谐创业的重要意义、社会效应分析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最终落实在共同富裕上。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多学科领域,是一项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杭州市从创造财富的源泉做起,从具体子系统入手,建立系统结构,多层次地把发展与创业结合在一起,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他们认为,社会和谐的思想和主张,人类有史以来虽有思想家、理论家和社会改革家不断提出过,尤其是在资本主义诞生之后的上百年间,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在某些方面起着促进作用。但是他们的层次没有达到今天的高度。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思想与和谐兴国、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要达到今天的高度,它的基础在和谐创业上,通过和谐创业推动生产要素源泉、财富、积极性、活力充分迸发。有了它的微观基础,和谐创业就能为社会提供更多财富。专家认为和谐创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地方,在于为“创业”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涵义。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不同,杭州模式的超越之处,在于杭州即有国有、集体经济成分,也有民营经济、外资经济,但它的比重与其它地方不同,任何一种经济成分都未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独特制度创新模式。杭州模式的不同,在于条件不同、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也不一样。杭州模式的挑战是在我国工业化发展已经起步,市场化体制已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兴起、资源和环境矛盾显露、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转换、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的形势下出现的创新实践,带有鲜明的应对新时期挑战的特征,其协调性、统筹性、综合性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发展模式所能包含的内容和水平。

——和谐创业创新特点。一是在经济产业结构上,和谐创业(物质财富,社会资本,环境资本全方位价值创造)与务实创业(人性化创造)相结合。二是在经济的组织结构上,充满合力、协调发展。内生创业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国内资本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并举,且高新技术渗透传统产业。此外,知识经济发展较快,包括知识密集型文化产业革命的发展,使用权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三是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为主线,建立城市核心竞争力。四是公共治理机制与城市文明共同和谐地发挥作用。

——和谐创业的规律。杭州模式镶嵌着先进文化的引领价值,包含着主流文化与地方化的创新价值,具有“前车之鉴”的警示和发展阶段的界标价值。杭州的个性和特性的东西在全国范围内可能不同,就是杭州文化的内容也不一定雷同。但是杭州和社会发展这种成长模式,在结构上具有普遍意义。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果不把经济镶嵌在社会中,不把社会结构以文化作为背景,那么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和谐就没有基础。杭州模式是独特的、不能复制的“这一个”。但是,在特殊中又蕴涵着一般,具有一定的普适价值。

2)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实质乃是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时代精神的自觉实现。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科学发展观为和谐创业提出了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对和谐创业具有指导作用,是因为:一是科学发展观规定了和谐创业的目标指向。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道德第一要义,和谐创业作为主体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最终目的也必须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和谐创业的实践过程都体现了对发展的基本方法论要求的重视,即全面性和协调性:和谐创业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谐创业的发展是协调发展,是发展各要素、各系统、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的发展;和谐创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使整个社会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和谐创业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建立人性化的经济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注重人性化、人情味;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在创新创业中实现社会成员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和自身的全面完善与发展,即实现社会成员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进行体制创新,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全体社会。

3)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检验

正如前述,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来自于数十年尤其新世纪以来杭州人民探索特色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是杭州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判断一个发展模式是否科学的依据在于这一模式的实践效果,尤其对未来实践的指导意义。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正在实践中展现着广阔的前景。

2007年杭州市十次党代年提出了“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新的发展目标。生活品质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它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了现实而又是终极意义上,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贴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活动紧紧地贴在一起。正是在此意义上,提高生活品质,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是和谐创业的必然结果,和谐创业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必要途径。

和谐创业的核心就是生活与创业的和谐;以生活品质为主导的杭州发展过程,就是和谐创业的过程。以生活的心态和方式来创业。要将创新创造、和谐融洽、多元开放、宽容大气的生活心态和氛围引入创业,提升创业的档次和境界,使创业向多样型、动态型、品质型发展。将创业精神和内容寓于生活。生活本身包含着生产,包含着创业,包含着发展。要提倡在创造中享受生活,享受创造性生活,使创造成为生活的核心内容,使生活成为创业的生活,通过创业让知识、科技、艺术融入生活、创新生活,使生活中充满知识创新、文化创作、科技创业,丰富生活的内涵,提高生活的档次和品位。杭州城市的特点,就是能够很好地把生活与创业融合在一起。现在杭州发展最快的几个产业,都与这个特点密切相关,比如软件产业、游戏产业、动漫产业、文化产业、女装产业等。因此,杭州的“和谐创业”,既有知识分子创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范例,也有知识分子领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功范例。以生活品质构筑人才高地,实施“环境立市”战略,进一步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氛围,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杭州成为最具休闲态、安全感,又最具活力、竞争力的城市。

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是以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产业结构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价值链高端资源要素,通过可以主导其他产业发展的创意产业形态加以集中配置,形成创意产业为核心,文化产业、知识产业、休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087月,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了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建立一个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杭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就是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人才互为支撑,以创新性、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一、二、三次产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杭州打造的这一现代产业体系是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是和谐创业发展模式对产业发展要求的具体化。

基于此,认为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既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揭示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又对杭州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杭州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的科学发展道路。

2、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和启示

杭州6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在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杭州实际,具有杭州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即和谐创业发展模式。伴随着这一伟大实践并保证实践最终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就是不断从杭州实际出发,从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紧扣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时代精神,破除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用创新思维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并用实践效果检验思路和办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正是基于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实践导向的思想解放,杭州在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大文明方面探索出了既有杭州特点又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在探索城市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发展为本,激发民间活力搭建创业平台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遇到效率与公平、生产与福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本地人权益与外来务工人员待遇等两难课题。杭州这些年处理各类矛盾的第一原则,是首先营造让各类人才想干事、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的创业环境。惟有使每个层次劳动者的创业能量得到充分释放,才能使杭州社会具备在财富不断涌流过程中从容、和谐分配的条件,使杭州人在充实、忙碌的劳作中和谐相处。

主要做法是: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各类人才和企业提供了在竞争合作中充分展示才能的市场空间;优化服务体系,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较为发达,人才市场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产权交易和技术市场活跃,企业产权转让、技术成果转化及人才流动方便快捷;涵养人力资源,一方面不惜一切代价创造各种条件引进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以极其优惠的政策,先后在下沙、滨江、小和山和浙大新校区培育形成了四大高教区块;优化就业服务,加强权益保护,协调劳资关系。

2)立足现实,发掘资源优势培育城市品牌

杭州的现实特点是综合优势明显,因此杭州把城市性质定位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制订了以“一主三副六组团”布局为核心的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思路。近年来的城市品牌、特色产业和综合优势的培育,都紧紧围绕着城市定位和打造四张“金名片”进行,为促成杭州生活和创业、经济和文化、个人和整体、政府和民间、内生创新和外资带动的“和谐创业”,创制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条件。    

主要做法是:1、扶植都市型工业,建设“经济强市”。在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推动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轻加工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研究开发型的绿色“都市型工业”,电子信息、服装服饰、旅游产品、室内设计、食品加工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都市型工业体系。2、激活知识产业,打响“文化名城”为了推动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以及旅游、休闲、会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杭州近年在这些方面政策供给、资金投放和项目带动大大高于其他产业,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者和创业人。3、培育“东方休闲之都”,打造“旅游胜地”。提出了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超前性理念,并将“旅游西进”作为杭州五大战略之一持续推进,杭州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4、拓展高新产业,创造“天堂硅谷”。 20007月提出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建设战略决策。经过多年努力,杭州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数字电视四个试点城市,并同时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3)包容并蓄,追求不同利益的和谐平衡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市场效率的提高和来杭创业“门槛”的降低,杭城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和差别日益明显。能否在收入水平、就业门槛、社保程度、教育机会、征拆补偿、困难救助等方面提供尽可能的公平正义和特殊关爱,反映着杭州大都市的包容性和人性化水平,也决定着来杭谋求创业发展者能量的释放程度。杭州人以其温和细腻的文化心理和兼顾多数的政策调适,努力在利益差别中寻找公平正义的平衡点。

主要做法是:1、创新利益补偿机制。杭州在全国较早创立了弱势群体利益补偿机制。如建立了43所民工子女学校,通过名校集团化战略、教育资助券和人民助学金制度直接补贴学费等方法,保证困难家庭和外来人口子女能够读得起质量较好的学校;在对被征地农民多层公寓的建设问题上,建设规税规费除上缴国家、省规定的外其余免缴;建设用地在依法转为国有后实行行政划拨,农转非居民购买公寓参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办理划拨土地证和房屋产权证,等等。2、建立新型社保机制。一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机制全面建立。二是强化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加强失业保险年审工作制度化建设,失业保险工作不断完善。3、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一是建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即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建立农民经济合作产业化组织。二是以“12345”市长公开电话和市民信箱为载体,建立市民利益表达机制。4、强化民主法律治理机制。杭州已逐步构建起网络健全、渠道畅通、反应迅速、覆盖全市的矛盾疏导体系、社会控制体系、治安防范体系和犯罪打击体系。

4)关注民生,统筹兼顾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按照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统筹兼顾、分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杭州走出了一条既通盘考虑又分步实施、既突出民生重点又兼顾相关难题、既加快建设又不超越阶段的和谐发展之路。以改革优先促民生进步,以兼顾为重求稳定和谐,以“改革”“兼顾”确保协调发展,是杭州的基本经验。

主要做法是:1、以改革促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加速优先,兼顾好调整发展中“人”的安置工作。杭州这些年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作为增强经济活力、解决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来抓。与此同时,对于在结构调整、发展加速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失业和其他涉及民生民享的重大问题高度重视花大气力尽快解决。在把经济救助与再就业援助相结合、眼前救急与长远解困相结合的原则下,着力从根本上增强下岗人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2、以改革促群众眼前关注的难点问题的缓解优先,兼顾好在制度创新中形成长效管理的激励机制。杭州以解决民生重大问题“七+X”框架为抓手,打造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一个服务“品牌”, 在领导体制、决策机制、投入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形成长效机制。3、以改革促人居环境和社会事业的改善优先,兼顾好城市化过程中各种新生矛盾的解决。

5)回应民意,整合社会力量促成公共治理

杭州在经济加速、矛盾凸显的转型性发展期,决策层能够指挥若定、业绩突出,在杭创业生活的企业和市民满意度、幸福感较高,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杭州人注意到并逐步接受了现代化国家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社会管理的日益复杂化,现代社会治理主体逐步演变为由公共部门(政府为主)、营利性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民间社团等)三方共同组成。政府公共部门在通过推进改革保护市场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公共财政、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弥补市场缺陷,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会和谐;作为民间组织的非营利系统,既可以弥补市场的某些缺陷,又可以解决政府“中性化”政策无法满足特殊群体个性化要求的问题,是对政府、企业以及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

主要做法是:1、创造一种使政府、市场和社会各司其职、合作互动、共同治理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全社会成员利益表达及和谐相处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处在治理三方关键地位的政府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的提高。2、完善党委、人大、政协、人民团体合作互动的政治平台。杭州市委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政府依法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3、构建政府、企业、市民三方互动的“网上平台”。依靠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政府各项公共服务和办公事务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创新政府管理模式,规范行政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政府效能;建立政府门户网站上的市长电子信箱,引导市民“12345,网上找政府”。4、创建“满意不满意”各界评议政府工作的参政平台。杭州从2000年创建“满意不满意”市民评议政府工作机制,将群众评议结果作为工作评议班子调整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杭州还多层面搭建市民参与、人民建议征集的决策咨询平台,实行重大决策论证制征询市民意见制、全市重大事项公示制听证制、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等,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建立起畅通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5、创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利益代表、社会参与的自主公益平台。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中退出后,中观层面的经济管理工作对来自微观经济领域信息数量和筛选能力的要求更高。杭州市建立了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家、科技人员、文艺界人士的制度,定期走访和征求意见建议。在人大、政协组织中高度重视安排各界人士包括新生社会阶层的代表参政议政。重大决策前征求企业组织、民间组织和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已坚持多年。为鼓励民间商会发挥作用并借力形成对原政府部门转化的行业协会的竞争态势,杭州采取了支持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主管部门、创造民间商会与行业协会公平竞争政府购买业务的政策,使杭州的社团组织对于转移政府部份职能和协助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

“和谐创业”杭州发展模式,为促进杭州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然而,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必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加以发展和完善。我们坚信:杭州在“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引领下,定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前列。

(课题组成员:辛薇、曹正法、王琼烽)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