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杭州教育界的拨乱反正

点击率:

杭州教育界的拨乱反正

杭州市教育局

 

十年动乱使教育事业惨遭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杭州市教育界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工作,整顿教育秩序。此间,干部队伍得到调整,一批冤假错案得以平反,中小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重建,高等教育也经历了恢复与调整。经过上述一系列工作,杭州教育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一、领导班子的调整与平反冤假错案

“四人帮”刚垮台时,国家机关和党组织的部分权力仍掌握在江青集团帮派分子手中,有些地方帮派势力盘根错节,还有一定实力,甚至出现动乱。为此,中共中央在公布“四人帮”罪行的同时,在全国普遍清查江青集团的帮派体系以及与其夺权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逐步调整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到1978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和单位的清查工作基本结束。

早在19703月,经市革委会讨论决定撤销杭州市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建立杭州市教育局革命委员会,下设办事组、政工组、教育革命组。此后至1976年,根据形势需要,局党委和革委会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四次易人。“四人帮”刚粉碎时,杭州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是197511月建立的。其中,胡广清任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程融钜任副书记、副主任,黄有种任党委常委、副主任,其他班子成员和局革委会办事组领导中有很多是“文革”工宣队的成员,还有个别是造反派头目19776月,杭州市委调胡锦昌任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刘志浩调任局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姚鹏飞调任局党委常委,领导市教育系统开展“揭批查”工作,以清除“四人帮”流毒。

1977116,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工宣队问题的请示报告》,撤销工宣队。工人、贫下中农进驻并管理学校的体制撤销。据此,担任杭州市教育局党委常委的个别工宣队成员和其他在市教育局机关、学校里的工宣队也先后返回了工厂。19784月,杭州市委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政工组、办事组、教革组等办事组,改设相关科室。市教育局工作机构改为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人事科、保卫科、第一教育科、第二教育科、基建财务科、生产科,原来担任各办事组领导的部分造反派头目不再担任科室的领导职务。

市教育局领导班子也有大的变动。19784月,刘志浩调任省教育厅副厅长;不久,姚鹏飞调任市广播事业局长。5月,杭州市委报请省委批准,将市教育局党委改为党组,党委常委改作党组成员,革委会正、副主任改为正、副局长,任命王鸿礼为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锦昌、程融钜留任副书记、副局长,黄有种留任副局长、党组成员,王君朋、鲁典留任党组成员。同月,区文教局革命委员会撤销,建立区文教局。7月,市委又任命杨文锦、鲁志坤为副局长、党组成员,邹忠育(组织科长)、陈年康(教研室主任)为党组成员。10月,市委又任命从北京调来的李辛之为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805月,杭州市教育局党组又改为党委,王鸿礼任党委书记,李辛之与胡锦昌、黄有种同任党委副书记。19812月,中共杭州市教育局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李辛之为首任书记。

在“揭批查”工作取得进展和工宣队撤出学校的同时,学校的领导班子也先后调整。如1978年,43所直属学校中仅党政一把手变动的就有24所,其中原有干部调任的11所,有7所作了补充,4所未作补充;书记不再兼校长,新增校长的8所;原缺干部,予以补充的3所;原有干部职务下调,作了补充的2所。在新担任党政一把手的干部中,有的是进一步落实干部政策的,如“文革”前的杭州师范学校校长金亮此时由杭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调任院长,“文革”前杭州二中校长黄怀仁此时由副校长恢复为校长,“文革”前杭州四中校长张学理此时由杭十一中副校长调任杭州一中(今杭州高级中学)校长,“文革”前杭州十中校长郑炎此时由前进中学(今青春教育集团前进校区)副校长调任杭十四中校长;有的是新提拔的,如学军中学副书记王蛟提为校长,杭州八中(今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副书记庞学勤提为书记等。干部队伍的调整,为学校拨乱反正提供了组织保证。

在各级教育机构领导班子调整的同时,平反各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的工作全面展开。19771118日,《人民日报》发表教育部大批判组的文章《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揭批“两个估计”。由此教育战线以推翻“两个估计”为突破口,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至1984年,市教育系统和浙大、杭大等在杭高校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先后对“文革”、反右运动和历次政治运动所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认真逐个的清理复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纠正错误结论,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澄清一些“左”的观念,纠正长期以来对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上的一些错误看法,恢复在极“左”路线下遭受诬陷和迫害的干部、教师的政治名誉,落实政策,包括恢复党籍,恢复职务、学衔技术职称,恢复原工资级别,妥善安排工作或退休,使知识分子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78318,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他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从根本上彻底解除了对知识分子的长期精神束缚,要求全党和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422日—516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揭批“四人帮”,把学校整顿好,抓住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使广大知识分子得到第二次解放。会后,6月至9月,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反正工作全面加强,1979319,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的报告,决定撤销1971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和1974年中共中央转发的《关于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的情况简报》两个文件,并批示指出,这两个文件在教育战线的危害极大,流毒很深,由此而造成的冤案、错案、假案,尚未平反昭雪的,要抓紧解决。

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1979110日,中共杭州市委为在1974年省三全会、市三全会扩大会议上被点名批判的局党委成员徐畹珍、程融钜、陆鑫康、黄有种,学校领导干部金亮、王鸿礼、邢经书、宗树义等和其他所有受到打击的人彻底平反。32,中共杭州市委发出《关于为原市教育局“修正主义黑线专政”错误彻底平反的决定》,为“文革”期间原市教育局的冤案彻底平反,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落实政策。当年,杭州市教育局在王鸿礼的主持下,狠抓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并按照中共中央(197855号文件精神,对教育系统“右派”问题进行改正,复查和纠正历史遗留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至年底,杭州市教育局及其直属学校共计纠正被错划为“右派”的干部、教师146人,被划为“中右分子”的79人,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865件,落实历史旧案25件。1980年,又按照中共中央(198076号文件“‘胡风反革命集团’是一个错案,应予平反,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要求,先后两次召开11所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会议,学习中央和省委的文件精神,对市教育系统在1955年受此案株连的35人,进行复查,清理销毁有关材料,撤销或修改原审查结论,予以平反。在1979年“右派”改正问题的批复中往往有“虽讲过错话,但不属右派言论“等字句,1983年根据中共浙江省委(198319号文件《关于做好“文化大革命”前冤假错案复查工作的意见》精神,对“右派”进行复议,认为此类字句不妥,应予删去,故撤销或修改原审查结论,予以彻底平反。

与此同时,各区、县也进行了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至1979年底,上城区教育系统共纠正被错划为“右派”的教师34人,落实历史旧案43人;江干区委和区教育局纠正被错划为“右派”的教师45人,平反“文革”中冤假错案65人;余杭县纠正辖区内被错划为“右派”的中小学教师59人;临安县纠正被错划为“右派”的教师72人,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97人,弄清历史旧案63人;建德县平反“文革”中冤假错案366名教师;桐庐县纠正辖区内被错划为“右派”的中小学教师58人以及受到错误处理或错误判断的116人;淳安县纠正被错划为“右派”的教师116人、被划为“中右分子”8人,平反“文革”中冤假错案491件,落实历史旧案75人。西湖区从1979年起至1985年,共平反“文革”中冤假错案118人,落实历史旧案109人。萧山县于1979年后纠正被错划为“右派”的中小学教师200余人。富阳县从1978年至1983年,共纠正被错划为“右派”的教师107人(含外省、外县调入的29人)。

浙江大学在197612月起的揭、批、查运动中,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先后给全校690人平反昭雪;1978年后,对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的153人,其中学生95人、教职员工58人,逐个进行认真复查,全部改正,恢复名誉和原工资级别,按专长安排适当工作。19781125日,杭州大学召开落实政策大会,推倒“文革”中强加在干部、教师身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撤销党员干部、教职工因被迫害而受到的党纪、行政处分,对被迫害致死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宣布为杭大参加1976年杭州清明节悼念周恩来总理活动而受迫害的干部、群众彻底平反的决定。

冤假错案的平反及其善后工作的进行,调动了广大教工的积极性。如杭州九中校办工厂厂长李慕曾,长期挂着“特嫌”而被内部控制,“文革”中又多次受批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教育局和学校实事求是地作了结论,否定了其“特嫌”,使其放下包袱,工作更加大胆负责,团结全厂职工克服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缺乏的困难,改进化工产品助剂并打开销路,使产值从1971年的2.11万元提高到1981年的322.16万元;利润从1972年亏损0.37万元提高到1981年的68.23万元。其本人也历年被评为系统先进工作者。又如杭州市教师进修学院的茅蔚然,“右派”改正后,认真总结几十年教学经验,编写了一本《中国历史教学法》,1981年在全国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

随着教育界的拨乱反正,教育的全面恢复和调整开始起步。广大知识分子从心底发出欢呼: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教育的春天来了!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和师范教育的恢复

 “文革”期间,受极左路线影响,中小学师资水平严重下降。据1976年统计,市区高中教师中不到大专毕业水平的占29.3%,市属七县达52.2%;初中教师中不到大专水平的比例更高,市区为67.7%,七县则高达87.4%。“文革”结束后,为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后遗症,实行“顶替”政策,让许多老教师退休或提前退休,由自己支边支农的子女“顶替”当教师。据19781986年统计,仅上城区就有141人。这部分教师多数为初中毕业,没有受过师范专业训练,缺乏教学经验,在较长时间内不适应教师工作,教师整体水平又一次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尽快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中学师资,杭州市于19782月决定建立杭州师范学院(今杭州师范大学),并在建德师范学校(今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严州中等专业学校)、湘湖师范学校(今杭州广播电视大学湘湖校区)两所中等师范学校内开设两年制师范专修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初中教师,以解决当时初中教师严重不足的矛盾,当年招收专科学生1349名。其中,湘湖师范学校于19777月恢复择优录取的招生考试,招生210名,包括中文2个班、数理2个班、理化1个班,1978年增设外语专业班。此外,还由湘湖师范学校、杭州师范学院、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联办高师函授,在萧山、余杭、临安三县招收农村初中教师1011人,其中中文专业694人、数学专业317人。

杭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78年春。19784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递交报告要求在杭州师范学校基础上改建杭州师范学院。报告称:“杭州师范学校是1931年创办的老校,校址在杭州市文二街,有可容纳18个班级的校舍、场地;领导班子、师资力量、图书、设备等都有相当基础,1974年以来一直培养初中教师。只要加强领导,适当充实师资、设备,就具备创建师范学院的条件。”在国务院批准之前,经省革委会决定,先在杭州师范学校基础上以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分校的名义招生。1228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下达《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核准杭州师范学院开办,设置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外语、体育8个专业,面向浙江省招生,在校学生规模2400人,归属浙江省领导;并规定“以中等专业学校为基础批准改为高等学校的,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仍按原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培养到毕业为止,学生待遇不变,不转为高等学校学生”。19792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发布通知,明确杭州师范学院面向杭州地区招生,归属杭州市委、市革委会领导,由杭州市教育局主管,八个专业中“历史”改为“政史”。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杭州市中等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

19786月,中共浙江省委下达(197819号文件确定将萧山城厢镇小南门校舍归还湘湖师范学校。 7月起,湘师部分师生利用暑假整理校园。随后,湘师本部和函授部陆续迁回城厢镇小南门,湘师定山改设分部,从而恢复了“文革”前的本分部面貌。同年,建德师范学校(1979年更名为严州师范学校)被定为省18所重点师范学校之一。1979年,为提升整个教师队伍业务素质,以民办初中教师为招收对象,湘湖师范开设两年制大专班,分5个专业;严州师范也开设一个中文大专班。并在玉皇前山麓长桥阔石板原市反修中学校址重建杭州师范学校,恢复开办普通中等师范专业,当年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次年招收民办教师;严州师范学校也恢复普通中等师范班,并在市属7县教师进修学校各设一个教学点。1980年,湘湖师范也恢复普通中等师范班。

1978年,浙江师范学校恢复为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前身系杭州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1953年独立建制为浙江省杭州幼儿师范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历史上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学校。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73年恢复招生,设幼教、音美两个专业,1974年改名为浙江师范学校。19791月,省教育局确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培训幼儿园师资,并开展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定名为浙江幼儿师范学校(2001年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1981年起恢复招收初中毕业女生。1982年,由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浙江教育报社出版的《幼儿教育》月刊正式创刊,是全国第一家公开发行的幼儿教育类期刊,国家领导人陈云于1985年为之亲题刊名。

此外,杭州市各区、县先后恢复或建立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教师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1979年,市教育局强调教师的在职进修和教学工作应互相促进,在学校教研组内以老带新,互教互学,加强同教材的备课和观摩教学。19808月,杭州市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教育厅制订的《中小学教师进修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在职教师参加系统进修,全部课程考试合格者,由进修单位发给毕业证书,承认其学历,并与全日制学校毕业的教师同等使用,同等待遇;并制订了大规模的教师在职培训计划。杭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后改为杭州市教师进修学院,19844月更名为杭州教育学院)先后由黄有种(兼)、金亮担任院长,数年间先后开办中学政治、中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等科的高师专科函授,以及政治、中文、数学3个本科业余进修班。198012月,湘湖师范学校函授部奉命结束在萧山、余杭、临安三县举办了两年的高师函授工作,交由市教师进修学院续办。1982年,杭州师范学校成立进修部,帮助在职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举办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幼儿园教师培训班,至1985年共办6期。1984年和1985年,市教育局首次对淳安、余杭两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规范化要求建设的验收,经省政府批准,两校成为相当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1981年起,根据教育部1980年颁发的《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和《中等师范学校规程(试行草案)》精神,杭州师范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恢复招收初中毕业生。湘湖师范学校开始负责杭州市所属七县的中师函授业务,杭州的中师函授教育由此恢复。19845月,省教育厅在湘湖师范学校设立省中师函授教研室,负责全省中师函授教研工作,教研室主任由湘湖师范学校校长兼任。19841985年,严州师范学校、湘湖师范学校相继恢复中师体制,招收初中毕业生。为提高生源质量,从1985年起,杭州师范学校单独提前招生,湘湖师范学校也提前试招一个音乐侧重班。

1985年,在杭的中等师范学校有杭州师范学校、湘湖师范学校、严州师范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等4所,在校学生2212人。19781985年,新建的杭州师范学院共培养专科和本科毕业生2594人,严师、湘师的大专班有157人毕业。杭州教育学院有500名中小学教师通过系统进修取得专科毕业资格,121名中小学教师取得本科毕业资格。截至1985年秋季,全市9799名初中教师中学历达到专科毕业以上水平的已占总数的37.9%,市区中学则达到70%。全市高中教师3016名,达到本科毕业水平的占54.8%,市区中学则为61.2%。

三、学校工作制度的重建和中小学重点学校的重新确定

为恢复被“文革”破坏的正常教学秩序,在杭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杭州市教育系统机构建制调整和规章制度建设同步开展。

各高校首先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19773月,浙江大学制订了《浙江大学学员学习纪律暂行规定》等6个规章制度。5月,恢复成立“文革”后首届共青团浙大委员会和学生会。8月,恢复“文革”前的组织机构,重新建立人事处、教务处、保卫处、科研处和生产设备处等机构,撤消政工组、教育革命组、后勤组等部门。11月,恢复建立校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并决定在各个专业重新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78年底前后,浙大全校157个教研室、实验室、研究室正、副主任普遍进行群众性的民主选举,当选的正、副主任共278人,其中讲师、工程师以上占93.2%,这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进行的全校范围内的民主选举。杭州大学首先重新制定严格的考试考查制度,严格实行升留级制度,严格学籍管理。从1977学年起,先后制定教职工和学生的考勤请假制度、出入校门以及会客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和教室管理规则等。与此同时,学校对图书的管理,教学与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设备器材的采购与管理,教材的出版供应和管理等方面都制定了办法。1978920日,学校发出通知,决定从1978级起开始实行学分制。198012月,杭州大学决定试行《班主任工作条例》;19813月颁布《奖学金试行办法》,实行奖学金制度。

19779月,杭州市各中学贯彻《杭州市中等学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若干暂行规定》,开始制定和修订有关规章制度,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杭州市市区小学自1977年底归各区管理,1978年各区小学“戴帽”初中大部分撤销,1980年小学附设初中全部停办。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恢复规章制度,并提出新时期教育战线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要认真从中小学抓起,切实打好基础”。1978826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从91日起在全国中小学执行《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以后又相继发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和《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成为新时期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行为准则。922日和104日,教育部分别重新颁行关于高等学校、全日制中学和小学的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即“高教60条”、“中教50条”和“小教40条”),恢复和重建了大中小学各项工作制度。

小学校之间历来存在着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别。“文革”结束,百废待举,为集中有限力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尽快缓解我国人才匮乏的局面,邓小平于1977524日指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

1978111,教育部发出《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方案提出:省、市、县都可举办重点学校,以对周边学校办学起到示范作用。方案还对办好重点学校的目的、任务、规划、招生办法等作了规定。3月,浙江省教育厅发文,强调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努力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以重点学校带动一般学校,以一般学校促进重点学校向更高水平发展,推动教育战线的整顿工作,加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求省、地(市)、县三级都要办重点中学,并确定三级重点中学共200所。当时经省革委会批准的省属重点中学共14所,杭州二中、学军中学名列其中;地(市)属重点中学共41所,杭州一中、杭州四中名列其中。1978年秋季起,杭州市大幅度减少高中招生,压缩高中办学规模,使全市的完全中学从上一年的419所减为352所。同年,杭州市安吉路小学、胜利小学被浙江省教育厅重新确定为省重点小学,天长小学被杭州市教育局确定为市重点小学;上城区确定饮马井巷小学、小营小学为区重点小学;下城区确定长寿桥小学、东园巷小学为区重点小学;江干区确定紫阳小学、平安里小学、天杭小学、东风(彭埠中心)小学为区重点小学;拱墅区确定卖鱼桥小学、大关小学、小河小学为区重点小学;西湖区确定工农“五·七”学校(今西湖高级中学和留下中学)、学军小学、保塔小学、留下中心小学、转塘中心小学5所学校为区重点学校。

198011月,浙江省教育厅召开全省重点中学工作会议,根据全国重点中学工作会议精神及浙江省的实践经验,决定本着“量力而行、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切实办好一批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原则,改变原来层层办重点的办法,对重点中学的布局进行调整。1981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省教育厅提出的将原来三级重点中学调整为全省共80所省重点中学的方案,大体上每个县(市)均有1所(省辖市略多几所),其中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18杭州一中、杭州二中、学军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名列其中杭州四中、杭十四中、杭十五中(今浙大附中)、留下中学(今西湖高级中学)、临平中学、萧山中学、富阳中学、临安中学、桐庐中学、严州中学、淳安中学等11所中学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81年至1983年,全省重点中学高中的学制均由2年恢复为3年。1984年,杭师院附属中学(今杭师院附高)也被定为省重点中学。

中小学重点学校确立后,各重点学校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使学生文化科学知识有了明显提高。为提高我国普通中学的教育水平,集全国重点中学的教学经验,天津南开中学发起并组织全国十五所重点中学编写《高中课程复习丛书》,杭州学军中学参与其中。丛书由天津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当时全国最具影响的高考复习用书。在此基础上,学军中学语文教研组参与的以全国十三所著名重点中学名义编辑的《作文通讯》月刊也在全国中学界影响巨大。杭州二中于19793月提出学校必须“三为主”,即学校各项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主、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主、课内课外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三整顿五竞赛”活动,强调“继承发扬二中的教学传统,狠抓教学质量”。杭州一中重树“求实”校风,校长张学理于1980年参加全国重点中学会议后,集中精力以半年多时间组织干部、教师学习重点中学工作会议精神,发动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及国内各先进学校教学经验,特别是学习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问题,端正办学思想,针对过去“立足于升学,着眼于分数,着手于加班突击”的错误做法,明确提出“立足于方针,着眼于人才,着手于打基础”,1982年提出“改进教法、讲究效率、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十六字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智能,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杭州四中重新实施教师“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查分析)和学生“三认真”(认真预习、认真上课、认真复习作业)的制度,恢复并加强各学科教研组,实施新老教师挂钩制度,还开设日语班教学。杭十四中于19841985年实行英语教学走班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己报名,教师考查后按认知水平将学生分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其目的是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分层次教学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重点学校由于受到政策扶持,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显而易见。如经费投入,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的生均经费普遍比非重点学校高出15%20%,且更易获得专项经费。重点学校集结了基础设施、设备、师资、生源等硬软件条件方面的优势,逐步成为该地区优势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高地”,政府及百姓心目中的“名校”。19821月,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中提出,在继续办好重点学校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关系,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此后,开始较多地关注一般中小学。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于1978年恢复重设,选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10个学科的教研员,开展以钻研教材、熟悉大纲、集体备课为中心的教研活动,编写教学参考资料;添设德育教研员,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同时配合人事部门对学历不合要求的教师实行考核、考试,规定在职进修,限期提高。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各科教学大纲。此后两三年,杭州市教研工作的特征是帮助教师过好教材关,以开展备课班等形式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介绍教法、撰写教案,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同时也为中考、高考做了大量的命题、编写复习资料、组织统考等工作。1980年,市教育局教研室被确定为事业单位建制,经费独立核算。各县(市)区也先后建立教研室。此后,教研室各学科以教研员为核心,建立起市——大组——校(直属学校)和市——区、县(市)——校(区、县)两个教研网络,构成全市教研机构的基本格局。1981年,市教育局出台《1981年度教育工作意见(中学、师范部分)》,指出初中教育为薄弱环节,要重视和加强。采取的措施是:各校确定一名校长、教导主任分管初中;师资配备要统筹兼顾,对长期担任初中教学,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要相对稳定;各科教研大组要分设初中组,加强初中各科教研活动;局教研室要深入一两所学校,对初中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并加强对初中各科教学质量的检查;对教师兼课要控制,兼课要经领导批准,对本职工作不负责任的教师不能到外面兼课。

与此同时,学制的恢复与规范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78118日,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规定小学学制统一为5年,中学学习年限为5年,按初中3年、高中2年分段。杭州各小学从1978年秋季起开始执行,原常识课改为自然常识,革命文艺改为音乐、美术,军体改为体育,并从三年级起设英语课。中学从1980年秋季起招收三年制初中生。由于条件所限,杭州市仅少数完小和乡镇中心小学开设英语课。1980年后,各小学因缺师资而停设英语课。1980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普及教育,涉及到学制问题,中小学学制,准备逐步改为十二年制,城市小学可以试行六年制,农村小学学制暂时不动,教育部应当尽快提出学制改革方案,确定统一的学制。”1981年,杭州市革委会确定改制方案为:从该年秋季起,城区小学一年级实行六年制,二、三年级全部改为六年制,四年级按55%的比例改为六年制,其余仍然为五年制,五年级不改学制仍为五年毕业。1983年,根据国家关于小学学制设置的精神,市区五年级各班按学生年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期末毕业,升入初中;另一部分升六年级。此后,除安吉路实验学校之外,小学学制全部为六年。1981417日,教育部颁发通知,规定中学学制为6年,按初中、高中各3年分段。杭州市根据省教育厅方案,从1981年秋季起,将杭州一中、杭州二中、学军中学等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改为六年制中学。市教育局在《1981年度教育工作意见(中学、师范部分)》中指出,高中实行三年制,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学的知识更扎实一点,思想觉悟更高一点,能力更强一点,体质更好一点,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至1984年秋,全市中学普遍完成从五年制到六年制的改制。自此,全市中学复又统一实行六年制学制。

四、高考的恢复和高等教育的调整

受极左思想的影响,统一高考制度被取消长达10年之久,“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实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制度,考选的公平性原则受到严重践踏,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断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但“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的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阻碍,恢复了高考制度。

19778月,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国以后十七年,教育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他回应教育界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强烈呼声,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813日至9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的919日,邓小平与教育部长刘西尧进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谈话,指出:对1971年全教会纪要进行批判,划清是非界限。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教育部要争取主动,大胆放手抓。在论及高校招生工作时,邓小平指出要解放思想,“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会议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翻“两个估计”;确定恢复考试制度,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取消劳动两年的限制。

同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恢复入学文化考试,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意见》规定: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政审工作简化为“由公社或厂矿、机关、学校党组织负责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将“血统论”、“唯成分论”推至极致,限制甚至剥夺相当数量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极左做法。录取工作按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面向全国的院校及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招生;面向地区的院校及专业在本地区范围内招生;面向省、市、自治区的院校在本省、市、自治区招生。同时,恢复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均按国家计划执行。除“社来社去”外,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分配计划由国家计委负责制订,调配计划由教育部负责制订。面向本省、市、自治区院校的毕业生,原则上由本省、市、自治区分配,国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剂。1021日,《人民日报》发表《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阐述高校招生工作拨乱反正的巨大意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恢复高考被誉为“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盛举”。

高考于当年第四季度举行。由于长期没有进行考试,并考虑“文化大革命”造成考生文化水平下降的实际情况,1977年考试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共同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报考外语专业的加试外语。“文化大革命”后的首次高考,全国有573万多人报名。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中学教学大纲,各地中学开课(内容)五花八门,1977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组织考试。年底,进行录取工作,由各省市、自治区和高等学校设立的招生委员会及招生办公室等机构领导,在德智体全面衡量、确保政治质量和健康条件的前提下,从高分到低分,参照考生所填志愿顺序,分段择优录取。1977年全国高校共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1977级学生于1978年春天入学,1978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批招生仅相隔半年。在1977年冬举行的“文化大革命”后首次高考中,杭州学军中学的学生取得了上线率和高分率在浙江省遥遥领先的成绩,影响较大。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中学生“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尤其是1977级、1978级大学生中,有大量“老三届”青年报考,录取的学生中年龄相差悬殊,这成为当时高校中一大特色。

恢复高考标志着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科学原则的重新确立,使整个教育界和社会的风气为之一新,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恢复高考,既调动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恢复高考的同时,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197711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研究生招收培养工作由此开始恢复。1978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中医学院(今浙江中医药大学)和浙江美术学院于当年10月恢复研究生招生。浙江大学有54个专业招收研究生161名。杭州大学有23个专业招收研究生77人。浙江医科大学在19781980年有23个专业招收研究生共69人。

“文化大革命”使浙江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自1966年起停止招生4年。19707月,省革命委员会作出决定,全省省属普通高校仅留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美术学院和在1966年由化工部、1969年由教育部分别下放到浙江省主管的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大学等6所;天目林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杭州外国语专科学校分别被并入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大学;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下放杭州市,改办为中等专业学校;浙江师范学院被撤消,教师、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分给台州、丽水、金华3所中等师范。自1974年起至1976年,省革命委员会才先后恢复了浙江师范学院(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中医学院及温州医学院等4所省属高等学校。1976年,浙江普通高校共有11所,设37系科(部)、79个专业;有学员10369人;教职员工9415人,内有教师4132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适应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共浙江省委和省革委会抓紧进行恢复和整顿高等教育工作。从1977年到1980年,除杭州外国语专科学校不再恢复、浙江化工学院并入浙江工学院(今浙江工业大学)作为建校基础外,原有其余被撤并改制的高校均先后恢复,同时增设一批新校。

杭州大学积极构建综合性大学。根据浙江省委(1977157号文件,杭州大学被确定为综合性大学,主要任务是为本省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各种专业人员,培养高中和大学教师。197812月,浙江省委(197851号文件公布:“根据国务院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指示精神,确定杭州大学为全省重点高等学校。”这是当时浙江省唯一的省重点高等学校。杭州大学充分利用基础理论学科比较齐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有利条件,采取老专业“下蛋”的方式,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需要,对原有系科专业进行逐步调整,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专业。19805月,撤消政治系,重设马列主义教研室(19859月在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上重建政治系);恢复哲学系,设哲学专业;恢复经济系,设政治经济学、旅游经济和经济管理3个专业(198711月经济系分成经济、旅游和财政金融3个系);成立法律系,设法学专业;成立心理系,原教育系教育心理专业划归心理系。19849月,成立计算机科学系,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学校由原来的文科、理科、教育、体育4个学科门类发展到加上财经、政法共6个学科门类,部分已向技术学科方向转移,如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等。

浙江美术学院积极调整科系设置。1977年,撤销绘画系,恢复中国画、油画、版画3系,加上雕塑、工艺美术2系,全院共5个系。1978年,浙江美术学院被列入文化部直属重点院校,开始招收中国画、油画、版画艺术研究专业的研究生。1980年,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包括本科生、进修生,以及举办短期训练班等。1983年,受浙江省教育厅委托,浙江美术学院创办美术师范专修科(1987年改为美术教育系);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浙江美术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医科大学教学质量居全国医学院校前茅。1977年级毕业生421人参加1982年卫生部举行首次全国13所部属院校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业务统考,平均成绩达到86.74分,名列第二名,受到卫生部嘉奖。1983年全国44所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统考,浙医大344人参加,平均成绩86.56分,与湖南医科大学并列第二名。

浙江中医学院规模逐步扩大,除原有的中医系外,1977年增设基础部和针灸、中药两个系的筹备组。1978年建立“浙江中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同时先后建立起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针灸研究室、骨伤科研究室、文献研究室、中药研究室、计算机应用研究室、中药制剂室等。同年开始,学院招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等领域的研究生。

19781228,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下达《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核准恢复和增设的在杭普通高校有浙江工学院、浙江林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等4所。19792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发布浙革〔197925号文件《关于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明确规定浙江工学院设置采矿、选矿、勘探、农机制造与维修、拖拉机制造与维修、机制、内燃机、铸造、船舶设计和制造、工业企业自动化、工业仪表、发配电、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等14个专业,面向浙江省招生,在校学生规模20003000人,归属浙江省委、省革委会领导,由省工业交通办公室主管;浙江林学院以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为基础恢复建立,设置林学、林业特产2个专业,面向浙江省招生,在校学生规模1000人,归属浙江省委、省革委会领导,由省林业局主管;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以位于建德县梅城镇的浙江冶金工业学校为基础改建,设置财务会计、工业统计、工业经济、企业管理4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在校学生规模1500人,归属冶金部和浙江省委、省革委会双重领导,以冶金部为主;杭州师范学院以杭州师范学校为基础改建,设置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史、外语、体育8个专业,面向杭州地区招生,在校学生规模2400人,归属杭州市委、市革委会领导,由杭州市教育局主管。

杭州市在创办杭州师范学院后又陆续开办了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等工业专科学校(今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开办于1979年。1978年下半年,市委向省委提出要求创建一所市属高等医学学校。省革委会决定扩大1978年度高等学校的招生名额,同意设立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设医疗(后改称“临床医学”)1个专业,当年招收专科生198名,于19793月开学。学校初办时先以借租市属单位房屋为校舍,下半年迁至庆春路广兴巷原广兴中医院旧址上课。1985年,市政府同意在文一路教四路口兴建校舍,校园面积52亩。1987年搬入新校舍办学,增设儿科学、妇产科学2专业,并招新生。

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开办于1980年。为贯彻中央关于教育工作指示精神,并适当满足杭州市部分高考总分较高,未能被录取的考生升入大学深造的愿望,省政府于1980916日要求杭州市和浙江大学联合创办“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校址借用莫干山路中学部分校舍,工作人员向杭州市各中学借用,教师、实验由浙江大学支持。当年招生248人,1028日开学。1982年底,学校被列入世界银行广播电视大学/短期大学贷款项目单位,重新选址在杭州天目山路和教工三路交汇处,首期征地23亩,建造7606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建设资金218万,由杭州市各工业局集资。1985年,学校迁入新校址。1984年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等专科学校,1987年更名为杭州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中央业务部门也陆续在杭新建一批高校,如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商学院(今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杭州商学院在浙江商业学校的基础上改建而成。1978年,商业部与浙江省商定,再次将浙江商校收归商业部主管,并酝酿成立杭州商学院。年底,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由商校为浙江省扩招商业企业管理专业3年制大专学生80人。1979年初,杭州商学院筹备组成立,由浙江省商业厅副厅长张兴钱兼任组长。3月,教育部考察后同意当年招收商业企业管理、肉食品卫生、商用电子技术3个专业的本科学生 215人,并停招中专生。1980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商学院。学院由商业部和浙江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最初设商业企业管理、商业计划统计、商业财务会计、商用电子技术、肉食品卫生5个本科专业,后逐步增设商业物价(1983年)、食品工程(1983年)、管理信息系统(1985年)、餐旅企业管理(1986年)4个本科专业。

 在强化各高等教育正规化建设的同时,针对难以解决的庞大考生数量和比例较低的录取率之间的矛盾,成人高等业余教育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从而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耽误学业的成年人提供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1976年,杭州共有“七·二一”工人大学、地市县办的“五七”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农民业余大学、函授大学、普通高校中的“社来社去”、进修班和短训班等8种成人高教形式。1979年,省级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厂矿企业根据省革委会批转省教育局《关于贯彻国发〔197844号文件,认真办好“七·二一”大学的意见》精神,对所属“七·二一”大学进行整顿。1980年,省革委会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举办农民、职工高等院校审批程序的暂行规定》的办法,开始对申报的“七·二一”大学和恢复或新办的职工业余大学进行审批。经过不断整顿,一些不合适的成人高教形式被取消,一些新的成人高教形式相继产生。1978年普通高校开始招收夜大学生,1979年建立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招收函授生,1985年又建立管理干部学院。至此,成人高教的办学形式基本定型。

广播电视大学的创建是当时成人高教办学形式的一大亮点。19791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成立,设机械、电子、机电3个专业,招正式学员3762人,另有自学视听生526人。至1985年,在校正式学员6176人,另有自学视听生1.4万余人;有专职教职员153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还有兼职教师324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杭州分校(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前身)筹建于197811月,李辛之兼任筹建组组长,学校地址选定于解放路,初期只有3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启动资金不足一万元。19792月,电大杭州分校正式招生,当年招生1537人,教职工增至18人,并先后在杭州市属7县和杭州铁路分局、杭州化工系统、杭州二轻系统设立工作站。首任校长由邢子陶兼任,1980年暑期迁入解放路校址,并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专科生。

 

随着教育界的拨乱反正,杭州教育的全面恢复和调整开始起步。广大知识分子从心底发出欢呼: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教育的春天来了!(执笔    宁)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