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与人才中介组织的建立

点击率:

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与人才中介组织的建立

 

杭州市人事局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国家对具有干部身份的人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包统配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产物。其积极方面是:可以计划调动和配置全国的人才资源,对于巩固新生国家政权,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曾起到过积极作用。其主要弊端是:缺乏科学分类,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忽视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和各类人才成长的规律;管理权限过分集中,人才不能自由流动,不能自主择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相当普遍,急需人才的地方进不了人,而人才富裕的地方却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积压和浪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种生产要素,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逐步走向市场化配置。因此,对原有的人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人才市场化配置已经势在必行。

一、人才流动的兴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杭州市城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蓬勃兴起的局面。各行各业呼唤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对人才资源相应提出了多元化配置的要求,从而出现了突破传统人才调配模式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性质的人才资源配置新形式,进而引发成为传统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杭州的人才流动,大体上起步于1978年。当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打破常规,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邓小平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情。当时,在杭州的不少单位,都有一些长期用非所学甚至被闲置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各种形式要求到专业对口的单位或岗位工作。为正确引导和推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为经济建设输送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市委根据省委《关于解决科技人员用非所学问题座谈会纪要》精神,成立了杭州市科学技术人员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市人事局牵头,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20185名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干部的分布、使用情况进行了普查和登记。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对口原则及本人意愿,对1810名用非所学的人员进行了调整。其中,由原单位调整岗位的1109名,跨单位、跨系统、跨区域调整的701名;调整到厂矿企业技术岗位的1126名,到省市教育、科研单位的403名,到农业、卫生等部门的83名,到其他单位的198名。通过调整,既缓解了杭州市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矛盾,又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1979年,杭州市又对闲散在社会上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和外语人员再次进行普查,择优录用了其中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84名,录用和调整了外语人员23名。从这个时候开始,人才流动工作逐步从单一的行政调配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渠道和形式。

1983年以后,党中央先后作出关于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决定,实行政治体制和国家行政机构改革,人才流动作为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35月,市委、市政府批转市人事局《关于改革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意见》和《杭州市聘请借用专业技术人员暂行办法》。次年6月,市政府又批转了市人事局《关于改革人事制度进一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补充意见》,强调开展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是搞活人才使用,改革人事制度的重大措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科技人员按照合理的方向流动,对用非所学、用非所长或在本单位不能发挥作用的科技人员,允许本人按有关规定应聘,到可以发挥他们专长的单位去工作,所在单位应予以支持,从而推动了人才流动工作的开展。

在此期间,由于受体制性障碍和社会上某些利益驱动的影响,人才流动中也出现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一方面,人才的部门、单位所有制仍然存在,对某些专业技术人员,既不放手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不让他们合理流动,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少数专业技术人员在流动中不要人事档案、不要行政介绍信、不要组织介绍信、不要工资关系、不要户口粮食关系,“不告而别”,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生产秩序,造成了一些遗留问题。为此,1984年,市人事局发出了《关于人才流动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从宏观上对人才流动给予正确引导。这一期间流动的人才,主要是以下三类人员:长期闲置浪费的人才;上班路远、家庭有实际困难的人才;在原单位人际关系矛盾突出,想换个环境的人才。

为促进人才流动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市委 、市政府在强化政策导向的同时,于19841月组建了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领导小组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经委、市劳动局、市科委和市科协等7个单位的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人事局副局长洪凌庆兼任,市人事局金敏媛、金大海和市委组织部方伯炎任副主任。19858月,市人才开发中心办公室并入市人事局,与刚组建的人才开发科合署办公,主任王新生,副主任金敏媛。1987年,并入市人事局科技干部科。198946日,撤销市人才开发中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人才开发中心作为相当于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隶属于市人事局领导。金敏媛同志任主任,免去其市人事局科技干部处副处长职务。198912月,赵江安调任市人才开发中心副主任。市人才开发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开展人才信息收集与发布、人才流动政策咨询、人才交流等服务。继杭州市建立人才开发中心之后,各区、县(市)也先后建立了人才流动服务机构。

市人才开发中心成立后,在人才智力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4723日至28日,市人才中心举办了首次人才交流大会,4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会,接待登记了各类科技人才5600人,其中565人达成了流动意向。19856月,市人事局、市人才开发中心又与省人事厅、省人才开发中心联合举办浙江省暨杭州市人才交流大会,省委书记薛驹、省长李丰平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视察了招聘场馆。大会的杭州馆有20多个单位设台,先后接待各类求职者3300余人次,有577名专业技术人员填表登记申请流动,其中420名被用人单位选中,还有19名专业技术人员受用人单位借聘,72名专业技术人员达成了兼职协议。据统计,从1983年到1985年,全市通过人才交流渠道达成合理流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2443名,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97名,约占32.6%;按年份分,1983年达成流动417名,1984年增至1219名,1985807名。

二、杭州人才市场的建立

人才市场是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它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市场的建立是同人才流动的兴起紧紧相联的,最初的人才市场是以人才流动形式出现的,而建立人才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1983年后,全国各地的人才流动进入了活跃阶段。这一时期,各项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步子,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才流动工作通过法规的形式予以肯定下来。国务院于1983年和1986年先后颁布了《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而前一个文件是国家正式颁布的肯定人才流动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许多地方开始放宽政策,允许科技人员以兼职、辞职、停薪留职等形式流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科技人员的使用、流动和引进问题的若干规定(试行)》,省委组织部、省劳动人事厅发出了关于科技人员使用、流动和引进问题的补充规定。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为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智力合理流动,19887月,市政府发布了《杭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兼职、辞职和停薪留职的暂行规定》,以政府规章的形式鼓励和规范了人才流动行为。

19885月,本省第一家人才劳务市场在义乌挂牌成立。这个消息一经传媒报道,立刻在全省各地引起连锁反应。为有序开展杭州地区的人才交流工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掘人才潜力,更好地为全市的改革和建设服务,1988114日,市政府发布了《杭州人才市场管理暂行办法》。1118日,市人事局印发了《杭州人才市场管理细则》,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要求开放人才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平等竞争、互惠互利原则,开展干部招聘,为辞职的技术人员和不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择业、就业等服务,以谋求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批准,1128日,杭州人才市场挂牌成立,金敏媛任主任。是日,人才市场在杭州科技交流馆举办了“杭州人才市场开业暨首届人才招聘会”,16家企事业单位参会设台招聘人才,首届人才交流会上接待各类人才4100余人次,其中1177人次登记择业,140人次当场达成了选人择业意向。

同年1221日,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和市人事局联合下发《关于杭州人才市场收费标准的批复》,同意人才市场参照外地人才市场的收费标准,结合杭州的实际情况,开展公益性与有偿性相结合的选人择业服务。人才市场对外开展的业务主要有:人才政策咨询、办理人才登记、推荐人才就业、代管人事档案、办理养老保险和调解人事争议等。当年人才市场接待各类人才4600余人次,登记各类求职者536人。

继杭州人才市场建立后,萧山市、余杭市也分别于19897月和9月建立了人才市场。1990年以后,鉴于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有关部门对人才市场的认同处于“不禁止,不提倡”的状况,杭州人才市场建设也处于维持现状状态。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人才流动工作和人才市场建设与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样,出现了思想大解放,工作大发展的局面。人才市场被提到了“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1992年至1995年,桐庐、临安、富阳、淳安、建德、江干、下城、上城、西湖和拱墅等县(市)、区建立了人才市场。截至19955月,杭州市共建立了人才市场13个,配备人员21名,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人才开发中心为主体,以县(市)、区人才交流机构为基础的人才交流服务网络。

市人才中心和人才市场建立后,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服务宗旨,在吸引杭州市紧缺人才、调整人才结构,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号召后,市人才开发中心根据市委的部署,配合有关部门,到农村基层了解农业、农村的人才需求,拟订优惠措施,并通过组织调配与市场牵线搭桥相结合的办法,鼓励计划内自费大学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和市属县境企业工作。从1988年到2000年,人才开发中心和人才市场为农业第一线引进了各类人才1211人,配置大中专毕业生2500余人。各县区也组织选派了246名科技人员支农支乡,富阳人才中心还组织317名科技人员到3家乡镇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198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要求各地“鼓励科技人员到边远地区工作”。市人才开发中心通过多方协商,采取调动、定期支援、提供咨询服务等形式,向云南省输送人才30名,代培技术人才6名,承接技术项目15个。年,为充实和加强外经外贸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人才市场面向全国招聘外经、外贸人才,共接待各地应聘者3000余人次,经严格考试考核,录用了57人。

1993年,中央和省、市政府相继发出《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意见》,人才市场调查了杭州20家科技含量较高的个私企业、1083名不同职位人员的情况,撰写了《杭州个私企业人才问题急待解决》的调查报告,并草拟了相关政策措施,以市人事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引进人才提供人事关系代理、档案代管等服务,使非公有制经济的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到2000年末,全市非公有经济单位共拥有各类人才15.72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33.18%

三、杭州人才市场的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人才市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逐步成长起来,服务内容从现场招聘起步,日渐增多、服务领域不断扩展。

1、    现场招聘 

1984年、1985年和1988年,举办3届全市性人才交流大会后,1992123日至4日,市人才开发中心和杭州人才市场在杭州科技交流馆举办了纪念杭州人才市场开业4周年暨1992年冬季人才交流大会,133家企事业单位参会设台,接待各类人才5000余人次,登记应聘的有2400余人次,其中1400余人次达成了选人择业意向。市委常委、副市长马时雍,省人事厅厅长项有绍等领导参加会议并讲话。从1991年起,人才市场每年举办春季和秋季两次人才交流大会。2000年,杭州市恢复举办西湖博览会,市委、市政府把秋季人才交流大会列为西博会会展项目。杭州人才市场借助西湖博览会的契机,于当年11月,组织杭州市和各区、(县)市80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全国50所重点高校在浙江世界贸易中心举办了“2000年西湖博览会杭州人才与科技交流大会”,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张学忠、全国人才服务中心主任何宪、市委书记王国平、市长仇保兴、省人事厅副厅长袁中伟、省教育厅副厅长郑继伟、市委副书记朱报春、市委组织部长王建满等领导参加大会。大会共接待登记了各类人才10.4万人次,其中4.6万人次达成了选人择业意向。从是年起,杭州每年举办西博会人才交流大会,每届都被评为西博会优秀项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1988年至2005年,杭州人才市场举办了47次全市大型人才交流大会,共有1.6万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会设台招聘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166万人次参会择业,其中62.4万人次达成了选人择业意向。

在组织举办大型人才交流大会的同时,杭州人才市场推出了人才集市的招聘形式。从1996415日召开首次人才集市开始,每逢周四举办一场人才交流集市。在首次人才集市上,共有18家企业赴市招聘人才,接待各类人才1000余名,经过洽谈,253名应聘者与用人单位达成流动意向。在杭的各报刊都报道了这一新举措,一家全国性刊物还称此举在全国也属首创。19974月以后,根据市场需求,人才交流集市改为每周四、五举办。 20021月,市场迁至体育场路,每周四、周五、周六举办人才交流集市,并利用周日不定期举办专业性人才招聘专场。人才交流集市和专业性人才招聘专场“选人余地大,择业机会多”,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参加人才集市的单位数和求职人数从1996年的18家、1000多人次猛增到10745家(次)和265061人次。

2网上人才招聘

2000年,杭州人才市场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才供需双方选人择业的需要,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创办了杭州人才网(www.hzrc.com,在杭州人才网上发布各类人才需求信息,举办多种形式的网上人才招聘大会。200491日至10日,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人才网站联合举办杭、宁、温网上人才招聘大会,有87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杭州人才网分会,招聘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计算机等200余个专业的2.8万名人才。网上人才招聘会期间,杭州人才网的总访问量达到189万人次,平均日访问量达到6.1万人次,最高日访问量达到了7.9万人次,显示了杭州人才网强劲的吸引力。

2000年至2005年,一共举办了9场网上人才招聘会,4849家次企事业单位在网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15000名专业技术人才,198万人次的应聘人员通过网络提交了求职简历。2005年,杭州人才网有招聘单位8100余家次,年访问量2710万人次,最高日访问量14万人次,向招聘单位在线应聘396万人次。到2005年末,全市共有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网站13家,其中杭州市本级1家、杭州各区、县(市)12家。

3高级人才评荐   

为构筑杭州人才高地,强化人才队伍的核心竞争力,2001318日,杭州人才市场在杭州黄龙饭店举办了“世纪精英”首届高级人才招聘会,117家企事业单位参会设台招聘登记了各类高级人才3000人次,其中409名高级人才达成了择业意向。

20015月,人才市场建立了杭州市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20027月,组建杭州高级人才评价推荐部,积极开展高级人才招聘引进、猎头服务、高级人才登记入库、人才素质测评和职业经理人联谊活动等,并成功举办了杭州首届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招聘大会。 2001年至2005, 共举办了14届“世纪精英”高级人才招聘会,有1200余家单位参会, 4万余人次的人才登记求职,其中1万余人次达成选人择业意向。

20041015,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联合建立杭州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王加良任主任,张群新、洪继新任副主任。当日,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联合举办了杭州首届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招聘会,杭州娃哈哈集团、广厦集团和杭州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家知名企业参会招聘。大会接待登记了高级人才5000余人次,另有2500余人参加了同时举办的杭州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报名。

4毕业生就业服务

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统包统配”、一次分配定终身为主要特征的,这种配置模式,在人才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是影响了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原有的毕业生分配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

19927月,杭州人才市场为适应杭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缓解乡镇企业、中小学校、区街所属企业和县境市属企业人才紧缺的矛盾,开展了录用计划外不包分配自费大专毕业生的工作,当年招录了133名计划外大专毕业生到紧缺人才的县(市)、区中小学校、乡镇企业、区街所属企业、县境市属企业和小企业工作。1993年,又组织录用了自费大专毕业生69名,并对上一年度录用的自费毕业生进行了考核。自1992年起至1996年底止,先后共录用计划外自费毕业生1000余名。

19931月,为推进人事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杭州市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按照“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组织举办了杭州市首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当年,全市共接收毕业生5600余名,其中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毕业生占95%以上,实现了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就业方式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转变。杭州市企事业单位还积极到省内外80多所高校招聘引进了1200余名紧缺专业毕业生。

在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同时,杭州市加大了就业政策的调整力度。特别是1999年,为“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市政府办公厅发文,凡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只要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和紧缺专业目录要求并是我市用人单位需要的,都应积极接收,把外地生源毕业生进杭条件从本科学历放宽到大专学历。次年,杭州市又放宽政策,对来杭就业、创业的研究生,可先落户后就业。2002年,市政府又规定,凡具有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者愿意来杭就业或创业的,可先进杭落户,后落实就业单位。外地生源大专和中专毕业生进市区就业,符合规定条件,落实就业单位的,也可以招聘引进。

同年3月,杭州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并入杭州人才市场,并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部,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大力开发和合理配置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大事来抓。2003121日至22日,杭州人才市场首次举办了公益性和市场性相结合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招聘会,439家企事业单位参会设台招聘,登记各类毕业生101767人次,其中25451人次达成了选人择业意向。杭州人才市场还先后举办了“杭州市区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招聘专场”和“网上毕业生就业招聘专场”,免费为人才供需双方提供选人择业服务,受到广大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杭州人才市场根据高校毕业生人数多、就业难等情况,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并与《杭州日报》联合发起建立大学生毕业实习基地活动。杭州钢铁集团、杭州士兰微电子有限公司等30家单位被确定为首批杭州市大学生毕业实习基地单位。由人才管理服务部门组织建立大学生毕业实习基地,这在我省尚属首次。由于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从1986年至2005,杭州市区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34452名。

5人事代理

 随着人才流动的兴起,要求加强对流动人员人事管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89年,中组部、人事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市人事局结合杭州实际,研究制定了《杭州市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市人才开发中心按照人事档案“进得来,管得好,出得去”的要求,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实行社会化管理。1989年至2005年,市人才开发中心管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逐年增多。2005年末,代管的人事档案已达5万余份,区、县(市)人才开发中心代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总量也达5万余份。

1990年,市人才开发中心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在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认可流动人员原有身份、管理人事档案、评审技术职称、委托招聘人才等人事代理服务,代理了杭州杭星电脑公司、杭州西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4家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为他们招聘引进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和紧缺专业人才,为流动人员办理引进手续,并提供职称申报、转正定级、保留干部身份、劳动合同鉴证、代交养老保险和领发证书等服务。1990年以后,人事代理单位逐年增加,到2005年末,杭州人才市场已为1619个单位代理人事关系。

19937月,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市人才中心建立了流动人员党支部。19987月,该党支部改为杭州市流动人员党总支部,聘请退休党务干部开展流动人员党组织的日常工作。20027月,党总支部又改称为“中共杭州市流动人员委员会”。截至200512月,流动人员党委下设86个党支部,管理流动党员4452名。根据流动党员工作单位点多线长面广、分散和不易集中等特点,“中共杭州市流动人员委员会”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网上联系制度,在杭州人才网(www.hzrc.com)上开辟“杭州流动党员之家”网页,为流动党员提供网上学习园地,充实流动党员信息库;还根据党员的工作、居住情况,建立了7个独立单位党支部和79个双休日活动党支部;先后有1230名预备党员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同时,根据市委和市直机关党工委的安排,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

19997月,杭州人才市场为引进的高校毕业生和紧缺专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特地建立了杭州流动人员集体户口,集体户口挂靠在下城公安分局东新派出所。20027月,随市场搬迁集体户口挂靠下城公安分局天水派出所。截至2005年底,迁入户口1.5万人,迁出户口2200人,实际存量1.3万人。

1999610,市人才开发中心在浙江大学建立了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浙江大学工作站(2004年改为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浙江大学分中心)。此后,又陆续建立了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工商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和《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等10个人才工作站和分中心,为所在单位提供社会化和规范化的人事代理服务。2005年,各工作站和分中心代理了9016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人事关系,把“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 20053月,又在下沙杭州经济开发区大学城建立了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下沙分中心,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与大学城内的高校毕业生不出校园和开发区,也可方便快捷地选人择业。

2000218,杭州人才市场注册建立了杭州江南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人才派遣业务。人才派遣,也称人才租赁,它是由人才服务公司与被派遣单位签订派遣合作协议,并由人才服务公司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新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经过扎实的工作和优质的服务,杭州江南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的人才派遣业务逐渐拓展。至2005年底,杭州江南人才服务公司共向工商银行浙江分行、农业银行浙江分行和杭州市卫生局所属医院等94家委托单位派遣各类人才2700名,办理招工录用、工资发放、合同签订和社会保险等人事代理业务50000余人次。

6长三角人才交流合作

2003年,市委作出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决策。同年418日至19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及南京、苏州、常州、扬州、镇江、无锡、泰州、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丽水、台州、衢州和舟山等19个城市人事厅局的领导,在上海举行首次“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论坛”,共同发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人才开发合作宣言》,长三角地区人才一体化开发合作正式启动。

同年7月,杭州人才市场与上海人才服务中心在“长三角一体化开发合作宣言”的基础上,签署了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人才租赁、人事代理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等5个合作协议,为杭州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大力开发和合理配置整体性人才资源创造了条件。此后,市人才市场还先后与宁波、温州和德清等长三角区内的市县人才中心签署了人才交流、人才网络、人才培训和人才租赁等合作协议。杭州市13个区、县(市)人才市场,也先后与上海市有关区、县(市)人才市场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签署了人才招聘、合作办学和项目引进等合作协议。

2005715815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温州等长三角大中城市举办网上人才招聘大会。期间,1056家企事业单位在杭州人才网上招聘人才,总访问量达到259万人次,平均日访问量达到8.1万人次,最高日访问量达到了10.4万人次。

同年924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和无锡等14个长三角地区的大中城市,在无锡共同签署了《长三角人才服务城际合作宣言》。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后,杭州联系周边城市人才开发的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便于操作的人才一体化合作活动,促进了杭州人才市场建设和人才开发工作。

对杭州人才市场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从“八五”计划开始,人才市场的建设问题,每次都被纳入经市政府批准的人才规划,被列为钱江工程的子工程,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一个部分。

四、民营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

杭州市的民营人才中介机构是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2000429日,省人大九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人才市场中介组织设立的条件、审批程序和业务范围。20019月,根据《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和《浙江省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管理办法》,市人事局印发了《杭州市人才中介组织管理办法》,对设立人才中介组织的条件、审核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

20017月,根据《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市人事局批准前锦网络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开展人才中介服务。这是杭州市第一家非政府人事部门主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当年,经市人事局审核,共建立民营人才中介组织6家。从此,改变了人才中介服务市场由政府人事部门单一主持的局面。

2002年,社会力量纷纷投资兴办人才中介服务业。当年杭州市共批准建立的民营人才中介组织31家。由于一些社会办的人才中介组织,只看到省、市人才市场的表面繁忙场面,没有对人才中介服务这个特殊行业作认真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在缺乏高素质人才中介从业人员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操之过急,其中有许多中介组织运作不到半年,就报停歇业。

2002年,由市人事局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合作,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姚先国教授担任主编的《人才中介执业指南》,作为杭州市人才中介职业资格考试指导用书出版。同年11月开始实施,198名人才中介从业人员通过考试,取得了《浙江省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工作人员从业资格证》,成为杭州市首批持证上岗的人才中介从业人员。

2003年至2005年,经市人事局审核,又陆续设立了49家人才中介组织。

截止2005年末,杭州市共批准建立民营人才中介机构86家,其中20016家,200231家,200321家,200416家,200514家,共有421人取得《浙江省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工作人员从业资格证》。杭州市的民营人才中介组织经过5年的运作尝试,有的停业,有的不断发展壮大。杭州的民营人才中介组织除了前锦网络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有强大的资金支撑外,其余均是注册资金在10万元至30万元人民币、规模较小的公司。民营人才中介组织发展趋势较好的主要有:前锦网络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杭州百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办的中国房地产建筑人才网、杭州千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培训中心等。

杭州市人才市场作为配置人才资源的一种机制和场所,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和人才流动逐步兴起的过程中,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下,逐步发育、成长和完善起来的。各种人才中介机构兴起、发展,并逐渐在人才资源流动和配置中发挥主导和基础性的作用。人才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杭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