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打造新平台 以改革促进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

点击率:

打造新平台  以改革促进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

 

杭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上半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杭州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10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初步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后,杭州市对外开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举改变了较封闭的经济格局,逐步从外贸“收购站”向全面自营转变、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1988年至1992年,杭州市对外经贸活动,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飞速发展,并为小平同志南巡讲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全新的平台: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对杭州改革开放和外经贸活动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性转折的一年。227日,杭州市被国家体改委列为全国第二层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318日,国务院批准将杭州市及所辖的萧山市和余杭、富阳、桐庐、临安县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杭州正式成为渴望已久的沿海开放区。同时,省政府下放了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和“三资”企业、外贸自营企业商务人员出国审批权。这为杭州经济面向世界,敞开大门奠定基础。

市委、市政府及外经贸部门及时抓住机遇,从杭州的实际出发,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根本出路,重点抓了四个方面:

首先,明确杭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并制订总体规划。1988125日,市委召开迎接杭州对外开放座谈会,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经济发展战略真正转到发展外向型经济上来,并抓紧做好杭州对外开放的准备工作。26日,杭州举行发展外向型经济座谈会,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听取和解答了来自23家出口生产企业代表提出的问题,并引导企业进一步明确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目标,为企业“备船出海”推波助澜,促使杭州经济全面进入国际大循环。725日,颁发《杭州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初步规划》(19881990),提出今后三年杭州对外经贸四个发展目标: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在大力发展轻纺、食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成套设备、家用电器和机电仪表一体化产品出口;在大力发展贸易创汇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等非贸易创汇;在大力发展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并积极发展境外企业。计划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形成多产业、多形式、多层次的外向型经济基础,为实现全市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内部紧抓改革外贸体制和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19882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基层干部大会,部署发展外向型经济,强调要紧抓改革外贸体制和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这两把“钥匙”,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自满情绪,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实现向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转移。41日,市政府批转市体改办《关于杭州市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提出杭州的改革要以配套、完善、深化、发展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重点,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411日,市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研究发展外向型经济,落实外贸承包方案的具体措施。415日至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传达国务院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讨论制定杭州市1988年至1990年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初步规划。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杭州经济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523日,市政府发出《关于实施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若干问题的通知》,决定以双轨承包形式把市政府向省政府承包的出口计划,分别切块承包到各区政府、主管局和市各外贸公司,并在实行承包的基础上,鼓励生产企业和外贸经营企业,广泛发展各种形式的工贸、农贸、技贸联合,建立“工贸结合,产销见面”的一体化出口生产经营体系。

第三,凝聚全市各条战线的力量共同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对外经济贸易。1988517日,市委召开市政协、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碰头会,就杭州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初步规划进行民主协商。517日至18日,杭州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研究了科技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的问题,提出了杭州市科技工作的战略目标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5月下旬,市政府批转市乡镇企业管理局提出的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若干意见,决定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扩大乡镇企业出口创汇,鼓励乡镇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6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县区体改工作会议。会议对全市体改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提出了4点设想:①认真研究财政包干;②加大步伐,实行有步骤地价格放开和工资补贴与物价挂钩联动改革;贯彻《企业法》,深化企业机制改革;④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要实行双轨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尽快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推行保税工厂或保税仓库试点等等。

第四,进行经济产业开发区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杭州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开发旅游业、新兴产业和技术,加快杭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经省政府批准,分别于1990321日和617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钱江外商台商投资区(下沙、滨江、之江、桥南、市北区块),并于1992104日成立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19913月,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10月,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被国务院第一批批准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区”建立以来相继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建设中的“四区”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外资,引进了大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区的建立,对杭州对外开放起到了“窗口”作用。

1989-1992年间,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提下,步步推进全市的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如1989年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杭州市提出让外商放胆投资、放手经营、放心赚钱。1991329日,市政府召开对外经贸工作会议,部署1991年的外经贸工作计划,强调要以上质量、拓市场、抓管理、增效益为指导方针,以变应变,使全市外贸工作在经营思想、方针和战略上实现三个转变。199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经济的“三四五”战略,其中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培育杭州经济发展的四个新的增长点之一,提出外资、外贸、外经并举,钱江投资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联合启动,城市、乡村一起上,本地口岸、外地口岸及自营出口一起上,贸易创汇和非贸易创汇一起上,初步提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战略。

                                                     

历史性转折: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

 

在打造经济开放新平台的过程中,为加快实现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杭州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步伐全面加快。

进一步健全杭州对外经济贸易组织机构  19883月,成立杭州市外向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经贸委、市计委、市经委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负责全市外向型经济的统筹规划领导。各县()、区和市级机关30个委、办、局(公司)分别设立对外经贸机构,在全市形成了对外经贸的工作网络。3月,为充实外贸工作力量,面向全国、面向社会、全方位地公开招聘外经贸人才,依据“德才兼备、全面衡量、择优选用”的原则,从来自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专以上应聘者中,经过反复筛选,录取了58人。同时,抓好政策配套工作。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先后制订了《关于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若干财税政策的规定》、《关于鼓励企业对外开展“三来一补”业务的若干补充规定》、《关于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支付服务费的试行规定》等8个政策文件,从能源、物资、税收、金融、外汇等各方面实行政策倾斜,积极鼓励开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三来一补”等,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小气候”。 1992年,杭州对外经济贸易工作贯彻“以外贸为基础,外资为重点,外经向更高层次开拓”的方针,坚持“三外”一起抓,共同求发展。

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  198812日,市政府发出《关于杭州与海南发展经济技术协作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决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到海南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经济合作,以促进两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32日至7日,以钟伯熙为团长的杭州市政府代表团对海口市进行友好访问,双方对扩大和发展两市的横向经济联合,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技术合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签署了两市缔结友好城市协议。同时,广泛结交客户,积极拓宽国际市场。1989年,杭州市直接接待美国、英国、日本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252396人次,批准经贸出国团组286864人次。1990年,批准经贸出国团组278804人次。1991年,批准经贸出国团组329965人次。

多次组织大规模的集中招商活动,扩大利用外资  198831日至7日,“1988年中国丝绸交易会”在杭州举行,400多位外商应邀参加。103日至8日,“1988年杭州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在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举行,这是杭州被列入沿海开放区后在祖国大陆以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次大规模经贸洽谈会,实现进出口成交额4 007万美元。19915月,在香港举行的“91浙江(香港)外经外贸洽谈会”,共签订各类项目意向协议82份,成交商品822.3万美元,总投资5 206万美元。19925月,在台商集中的厦门召开“92杭州对外经贸洽谈会”,9月在杭州举行“92浙江对外经贸洽谈会”,11月在香港举行“92浙江外经外贸洽谈会”,共签订各类项目意向协议194份,总投资22亿美元,协议外资13亿多美元。

通过扎实工作,杭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小气候初步形成,出现了对外经贸迅速发展的好势头。

1.推行外贸经营承包责任制,推行自负盈亏新机制

1988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外贸体制改革,按照“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变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外贸体制为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新机制。当年3月,省政府在全省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将外贸出口计划创汇基数、出口收汇基数、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基数和出口计划创汇基数内人民币补亏四项指标切块承包到各地、市、县,一定三年不变。这对杭州市外向型经济的快速起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适应这变化,415日,市政府召开对外开放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以双轨承包的形式,将省政府核定的上述四项指标切块承包下达到各区政府、市级主管局(公司)和市级各外贸专业公司20个承包单位,并由各区政府、市级主管局对市下达的各项承包基数再分解承包到所属出口生产企业。

根据外贸双轨承包精神,杭州市区各出口生产企业、有关主管局承担了生产供货任务,各外贸经营企业承担了出口创汇任务。外贸经营体制发生重大改变后,一批外贸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先后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1988年和1989年,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实施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若干问题的通知》等3个文件,对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提出具体贯彻意见,对外贸承包的经营方式,承包的三项指标,以及对出口生产企业的考核、奖励办法,作出一系列规定,促使外贸承包不断完善。

1991年,在新一轮外贸承包开始之际,全国外贸体制实行“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和联合统一对外”的方针,主要内容是取消国家对外贸的财政补贴,通过调整汇率,改革外汇分成等办法,全面推行自负盈亏新体制。杭州外贸企业也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在经营思想上,确立效益观念,从国家统负盈亏向企业自负盈亏转变,变“做了再算”为“算了再做”;在经营方针上,确立质量观念,从注重出口商品数量向提高出口商品质量转变,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产品出口,增加质量的考核比重;在经营战略上,确立竞争观念,从传统式外贸向立体型外贸转变。全市各进出口公司在取消国家对外贸各种补亏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运筹,当年均实现盈利,在建立企业自负盈亏机制上迈出扎实的一步。

2.注重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和完善

杭州市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后,省政府向杭州市下放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生产性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其中在治理整顿期间杭州市的审批权限又被调整为2000万美元),给杭州市利用外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用外资获得较快发展。1988820日,为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利用外资的审批手续,市政府决定实行“一个口子对外”,设立外商投资项目审批联合办公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兼任主任,定期审议市属审批权限内的外资项目,并对项目建设和投产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联合办公会议,把所有牵涉到外商投资审批的几十个部门集中起来,—次协调,统一意见,当场拍板,加快了审批速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到1990年底,联合办公会议共开过7次,协调解决三资企业筹建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近200多个。为使联合办公会议更加制度化,1990年,市政府颁布了经修订的《杭州市外商投资项目审批联合办公实施办法》,使这一制度的组织更健全、办事更规范、职责更明确。随着吸收外资的不断扩大,根据省下放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的规定,1991年至1992年期间,市政府先后颁发《关于下放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和简化审批手续的通知》等3个文件,各县()、区、主管局及开发区(度假区)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和章程等审批事项获得了一定的权限,并逐年扩大,从而调动了各级政府利用外资的积极性,加速了引进外资的进程。

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重点之一。1989623日,市政府召开“三资”企业外方经理座谈会,强调杭州的对外开放政策不变,市政府将保证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利益,并将努力创造更好的外商投资环境。1990517日,市政府召开发展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分析、研究当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各部门抓住时机,搞好引进台资、外资工作,加快杭州对外开放步伐。610日,省政府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全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问题,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杭州和杭州湾两岸的开放度。616日至17日,市委召开六届五次全会扩大会议,讨论研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工作。

杭州市十分注重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市政府在1988年颁布的8个文件的基础之上, 1990年,又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实施细则》、《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及处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费征管暂行规定》等一批涉外规章。1991年以后,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订法规,促使外资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新颁布《杭州市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关于鼓励举办嫁接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补充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强涉外房地产土地批租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等10多个优惠政策文件,体现了对外商投资的政策优惠和规范管理。二是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1991年和1992年,省、市政府先后3次下放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项日审批权限下放后,列入沿海开放地区的县()和其它县(),有关城区、主管局、杭州钱江投资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在规定范围内自行审批投资项目,加快了审批速度,提高了办事效率。三是成立对外经济贸易服务公司,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为来杭外国投资者和三资企业提供专项服务。四是建立投资推荐项目库,举办投资洽谈会,扩大宣传,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

3.设立出口创汇“金龙杯”奖,成立杭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为了鼓励生产企业出口创汇,1988年,市政府制订了《关于对创汇企业实行出口收汇奖励的暂行规定》,设立出口创汇“金龙杯”奖(1988年为农历龙年),对在出口创汇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给予表彰奖励,一年一评。1992129日,市政府又颁发《关于设立出口创汇先进企业“金龙奖”暂行规定的通知》,对原收汇奖励办法进行修改完善,从而调动了广大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促使杭州外贸出口稳步增长。获奖企业1988年度69家、1989年度53家、1990年度67家、1991年度67家、1992年度67家,实施5年来,全市先后有323家次企业获得出口创汇“金龙”奖。

19911218,杭州市成立杭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首批入会单位161家。这是一个杭州市中外合资、合作和外资企业自愿组成的非盈利性的社会经济团体,其主要任务和职能是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意见要求,维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组织会员企业在国内外举办成果展、产品展销和相关交流活动;扩大对外宣传,提供咨询服务等。该协会成为杭州外资企业联谊沟通的一个有效平台。

 

 累累硕果: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1.承包自营、出口创汇

长期以来,杭州市、县两级进出口公司和生产企业只作为外贸收购(供货)站,不能直接开展对外经营业务。1988年,根据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精神,作为外贸收购(供货)站的进出口公司和部分生产企业,获得渴望已久的对外经营权,直接走上国际市场,实现了从外贸收购站向全面自营转变,这是杭州市外贸经营方式的重大突破。当年,杭州市有市粮油食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等14家市、县进出口公司和杭州丝绸印染厂等19家生产企业,获得了对外经营权,可以直接面向国际市场洽谈业务。1988年到1990年,杭州市圆满完成为期三年的外贸第一轮承包任务,特别是承担出口创汇的外贸经营企业完成更为出色。1990年,杭州市自营出口创汇7 291万美元,完成年出口计划的123.7%;收汇6 845万美元,完成承包基数4 2032万美元的162.8%;实际上缴中央外汇1 916.1万美元,完成承包基数1 785.2万美元的107.3%;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自营出口创汇基数、收汇基数、上缴中央外汇基数三项主要指标。1991年,杭州外贸在全面完成前三年首轮承包指标的基础上,顺利进入第二轮承包。根据新的承包原则,杭州外贸开始实施自负盈亏的经营方针,调动了外贸生产、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外贸自营出口、供货持续稳定增长。外贸承包责任制进入正常运转轨道,其表现形式为:市各出口生产企业主要承担外贸供货任务,各外贸经营企业则转到以承担国家外贸自营出口计划和低限上缴中央外汇、有偿上缴中央外汇任务的考核轨道。1991年至1992年,杭州市外贸自营出口总额累计47 778万美元,其中1991年为17 416万美元,1992年为30 362万美元;外贸供货总额累计116.8亿元,其中1991年为49.3亿元,1992年为67.5亿元。

自营权的取得为杭州外贸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88年,各外贸经营企业主要是探索性经营,在各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为今后全面开展自营奠定基础。当年10月起全市直接出口达169万美元,开创杭州外贸历史上的自营出口记录。经营方式的转变为杭州外贸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营出口获得迅速增长。1989年,杭州市各外贸公司全面开展自营,实行了从“收购站”向自主经营的转轨变型,从盈亏靠国家统负统包变为自负盈亏,从市场靠公司开拓变为自找客户,从货源靠企业送货上门变为自行收购。杭州外贸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同时也逐步培养起一支胜任自营出口的队伍。1989年,全市自营出口4 231万美元,1990年自营出口7 291万美元,1991年自营出口10 176万美元,首破1亿美元大关,年平均增幅达55%以上。

杭州自营出口商品从正式开始自营的1989年的23大类247个品种发展到1991年的26大类326个品种。特别是技术要求较高和附加值较大的重点商品出口有较大增加,在26个大类326个品种中,自营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重点出口商品从1989年的8个品种发展到1991年的34个品种,出口额占全年外贸出口额的62.7%1992年,杭州市自营出口的商品增加到382个品种,其中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为37种个品,出口额占全年外贸自营出口额的65.5%,上升了3个百分点。

出口商品从粗加工向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1992年,杭州市主要自营出口骨干商品为汗衫背心、真丝服装、兔毛纱、黑白电视机、工业链条、真丝男衬衫、卷烟纸、灯、手工羊毛打结地毯、真丝男夹克衫、运动衫、真丝女衬衫、弹簧垫圈、呢绒服装,船用齿轮箱、革皮服装、香调料及调料油、脱水蔬菜、各种木制品、尼龙伞、日用工艺品、绸缎、抗菌素、花色钳、电子元配件、鹅鸭绒毛、棉涤纶衬衫、花布(化纤混纺布)、冻小虾仁、缝纫机类、兰绸制品、自行车类、塑料制品、花布(棉布)、羽绒被、全胶鞋,晴纶衫、工艺布鞋和拖鞋、其它塑料制品、棉针织品等。

1990年,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依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外贸自营企业进行了“撤并留”的清理整顿工作,杭州市拥有外贸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由1990年的33家减少到11家。1992年下半年,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家经贸部开始审批外贸经营权工作,市经贸委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申报自营权,至199310月,杭州市经批准获得对外经营权的企业达到53家,比1990年的33家增加了19家,外贸队伍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1991年杭州市自营出口额在3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1992年杭州市自营出口额在3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到12家。

外贸自营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得到实施。1991年杭州市自营出口商品销往66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增加到75个,其中出口额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为香港、日本和美国,出口额占当年外贸出口额65.4%。为扩大自营出口,杭州市采取多种形式开拓商路,主要是抓好出口商品交易会,如华东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海)和每年春季、秋季两次的广交会。如1992年,第二届华东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海)、第71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第72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三大交易会成为杭州出口成交的主渠道,三大交易会的成交额占全年外贸总成交额的52%以上。

2.外贸出口供货稳步增长,结构日趋改善

随着杭州经济由内向型为主向外向型为主转变,生产企业树立“大贸易,大流通”观念,打破区域与行业限制,到1992年,杭州外贸供货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当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外贸供货总值67.54亿元,比上年增长41.8%。

首先,多层次发展对外贸易,全民、集体、乡镇(街道)、三资企业一起上,全市共有各类出口生产企业1 000余家,开拓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战略。特别是以集体、乡镇企业为主的县()、区外贸供货发展迅速,占全市供货的比例已达52%以上,异军突起的三资企业供货已占全市供货的13%以上,成为发展杭州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外贸出口发展迅速,全社会出口商品收购(供货)额从1988年的14.9亿元增加到199234.7亿元,增长近一倍。出口生产企业从1988年的600余家扩大到1991851家,1992年达到1 000余家。外贸收购的商品从1988年的16大类736种发展到1991年的26大类近千种商品。

其次,多渠道发展外贸货源市场和供货口岸。本地口岸、外地口岸、自营出口一起上,杭州外贸呈立体型发展态势,收购货源面向全方位遍布省内外,保证了出口货源的稳定增长。供货口岸不断拓展,开辟了深圳、广州、福州、厦门、上海、汕头等外地口岸10余个,到1992年,杭州市通过上述口岸出口产品达3.06亿美元,占总数的近25%。自营出口中,除一般贸易外,还发展形成了来样加工、易货贸易、边境贸易、“以进养出”等多种贸易形式,保证了出口创汇的扩大。

第三,出口商品结构日益改善。传统出口商品和机电产品、重点出口商品和一般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一起上,形成以纺织丝绸、机电、轻工和创汇农业等产业为重点,出口商品的品种已发展到1 000多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商品总额比重增加,1978年不到30%1989年发展到76.7%1992年达到80%以上。特别是自行车、电视机、工业汽轮机、小发电设备、船用齿轮箱、万向节、工业链条等机电产品出口量迅速增长,在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中居重要地位。

针对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和我国出口商品质量低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于1991年及时提出外贸出口要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方针。杭州在外贸自营出口中积极实施这一方针,保证了外贸自营出口的持续增长。1992年,全市外贸自营出口1.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6%;外贸自营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75个,比上年增加8个;全市自营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扩展到新加坡、阿联酋、荷兰等18个,使杭州自营出口主要依赖香港、日本、美国、西欧四大市场的格局有所改观;全年自营出口的商品达26大类382个品种,其中年自营出口额在5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75个品种,机电产品出口占到全市自营出口总额的30%以上。

3.利用外资获得新的发展,引导外资合理转向

1988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4个,协议外资2 006万美元。1991年后杭州市明确把利用外资工作作为发展对外经贸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招商引资,简化审批手续,完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使外商来杭投资的规模、水平、效益不断扩大和提高。1992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83个,总投资12.52亿美元,注册资本7.87亿美元,协议外资6.09亿美元。从1988年到19925年中,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20个,总投资15.50亿美元、协议外资7.44亿美元,分别是1983年至1987年总和的41倍、8.23倍和15.71倍。至1992年底,杭州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81家,其中合资企业735家,合作企业30家,独资企业116家,累计项目总投资1 7.69亿美元,注册资本11.29亿美元,协议外资8.25亿美元。杭州市引进外资工作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结合杭州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择优引进外资,加强投资引导,提高项目规模,改善投资结构,在引导外资流向上,实现了以下转向。

第一、从兴办非生产性项目为主转向工业性生产项目为主。在1988年到1991年四年批准的237个项目中,生产性项目有232个,占总数的97.9%。1991年后,根据国家利用外资指导序列,杭州市加强投资流向引导,重点发展生产性项目,通过中外合资嫁接,使一大批企业借助外资迅速得到改造。1991年,杭州市批准的104个项目中,有100个为生产性项目,其中属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的项目有95个,占项目总投资的91.3%,占生产性项目的95%。

第二、从新建厂房转向对老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的四种类型企业,即利用原有厂房、设备等作为投资,与外商合作改造老企业的“配套完善型”;把已列入计划的技改项目转化为合资项目,提高技术改造起点和档次的“跳跃提高型”;与外商合资开发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的“结构调整型”;以及利用外方已经形成的销售渠道扩大出口创汇的“特向出口型”。1992年,杭州市继续对大中型企业引进外资“嫁接”项目实行政策倾斜,新批项目583个,有549个为生产性项目,其中属嫁接改造的项目增加到458个,总投资8.94亿美元,协议外资3.51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78.6%71.4%57.7%。至1992年底,杭州市累计兴办的“嫁接”式中外合资企业达670个,总投资12.67亿美元,协议外资4.8亿美元。杭州市多家濒临倒闭的“二空一闲” (空厂房、空设备、闲置劳力)企业通过合资嫁接重新焕发青春,走出困境。

第三、引进外资的区域从“小杭州”转向“大杭州”。既发挥各县区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上的优势,又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市、县、区经济一体化格局;各县()、区积极寻求合资、合作机会,先后建立起一批“短、平、快”项目。1991年,在新批准的104个项目中,属县()、区审批的外商投资项目有87个,协议总投资7771万美元,协议外资金额3626万美元,分别占当年批准总数的83.7%74.7 %69.6%。至1991年底,在全市277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属县()、区的企业有191家,占总数的69.6%。至1992年底,全市累计批准的外资企业共达881家,其中县(市)区审批的631家,总投资8.3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71.6%47.4%

第四、投资形式从合资为主向多元转变,投资领域不断扩大。1988年前,杭州仅1家独资企业,合作企业也很少。到1991年底,杭州市已发展到外商独资企业35家,合作企业12家。1991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杭州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利用外资领域呈全方位发展态势。涉外房地产、土地成片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突破原有禁区,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始起步,文化娱乐、餐饮、幼教、公共服务、建筑装璜、广告、咨询等第三产业项目迅速增加。随着投资项目的增加和投资领域的拓宽,1992年批准非生产性项目34个,总投资2.43亿美元,注册资本1.25亿美元,协议外资1.88亿美元,非生产性项目分别占全市利用外资项目总数的5.8%、总投资的19.4%、注册资本的15.9%和协议外资的30.9%

第五、从以港商投资为主向多渠道引进外资转变,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杭州在注重吸引港资的同时,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注意吸收欧美、日本等客商前来投资。至1992年底,杭州先后有包括法国、荷兰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1991年后,杭州市在招商引资中,狠抓项目的规模、档次和水平提高,诸如日本松下、东芝等跨国大公司纷纷进入杭州投资。1992年,杭州市平均每个外商投资项目的总投资和协议外资额分别达到214万美元和104万美元,比历年平均数分别提高23.3%和43.8%;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30个,合计总投资6.09亿美元,协议外资3.09亿美元,占当年总数的48.7%和50.7%,其中总投资在2 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5家,大大提高了投资效益。1991年度,有14家企业被省市外经贸部门评为创汇200万美元、实现利润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双优”企业。1990年,5家企业跻身全国300家最大三资企业行列。1991年度,全国规模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杭州市占6家。

1991年前后,杭州市利用外资注重抓技术型、效益型项目,一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现了由生长期向收获期转变。1991年,对已投产开业、且生产经营期在一年以上的32家三资企业评审考核,其中达到产品出口型和先进技术型考核标准的“两类”企业有26家,考核合格率为81.3%。全市已开业投产的111家生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5亿元,销售收入10.6亿元,实现税利1.18亿元,实现利润超过100万元的三资企业达24家。根据外商投资企业销售额、税前利润额、资产额和出口创汇额统计,1991年杭州市有6家企业列入全国外商投资企业“五百大”行列,14家外商投资企业获省、市出口创汇、实现利润“双优”称号。1992年,杭州市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向健康方向发展,当年投产开业的企业有1 03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23亿元,销售收入24.15亿元、利润1.89亿元,上缴税金1.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1%,86%179%和106%。三资企业外汇平衡节余4 738万美元,全年实现利润超100万元的三资企业增加到43家,比上年增加19家。在开业的22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就业职工3.68万人,实际产品出口的三资企业有111家 ,自营出口额1.46亿美元,提供外贸货源1.43亿元,出口产品总值占其产值总额的45%左右,三资企业产品外销量已占杭州市自营出口的“半壁江山”。

4.推进外经合作

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转移的机遇,大力开展来料、来件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业务是发展杭州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8年到19925年间,杭州共批准“三来一补”合同428项,合同金额7 056万美元。每年的合同金额都保持在1 000万美元以上。发展呈以下趋势:一是项目的规模提高,分布领域扩大,涉及丝绸、电子、小五金、针织、服装、工艺等近30个行业。二是承办厂家从乡镇企业进一步向中小型企业发展。三是承接加工品种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附加值较高深加工产品发展。四是“三来一补”成为企业促进技术改造的重要手段,红雷纺织厂通过“三来一补”引进日本最新设备,用合同工缴费和产品偿还,成为能生产30多种高档和服绸系列产品的骨干出口企业。五是合作外方伙伴从港商向日本等客商转移。“三来一补”项目中,日商所占的比重从1988年的20%上升到1992年的70%,已连续几年由日商保持为主取代了过去港商所占比重为主的状况,并向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典、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拓展。1991年后,杭州市积极探索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经济合作业务不断扩大。

杭州市在对外敞开大门的同时,亦积极走出国门,发展跨国经营,努力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本的双向流动。从1985年到1992年,杭州市以积极稳妥的方针,先后在境外批准成立16家企业,其中工业企业10家,餐饮服务企业6家,并进行了探索性经营。1992年,杭州市抓住机遇,发展跨国经营,促进外向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当年新批准成立8家境外企业,其中非贸易性企业6家,贸易性企业2家。

举办境外企业,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直接促进了杭州自身经济的发展。一是得以有效地利用境外资金和设施。16家境外企业总投资8 500多万美元,其中杭州市出资约800万美元。二是由此建立稳定的进口原料和原件生产基地。如杭州电视机厂通过与韩国大宇公司合资建立欧利安电器组件有限公司,确保了生产所需的彩色显像管供货,并促进了整装机质量的提高。三是实现面对面与境外进行生产经营交流,有助于开拓境外市场。如市轻工工艺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和杭州齿轮箱厂在美国、香港设立业务、经营部,杭州百货大楼在爱沙尼亚设立塔林分店等等,这些境外企业都已成为杭州了解国际市场行情、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四是带动了商品贸易和国内技术、劳务等非实物贸易的出口。杭州链条总厂等具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在国外兴建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有利于利用当地的原料和劳力,扩大出口创汇。

与此同时,杭州市还广泛开展了包括工程承包在内的国际间劳务合作,先后输出园林、建筑、餐饮、纺织、丝绸、机电、农业、医疗卫生等行业劳务人员近千名。杭州市建筑设计院承担设计国家剧场、塞拉利昂空军司令部办公大楼。杭州园林工程承建泰国“御花园”、日本滨库县“中国梅园”、新加坡“同济园”古建筑等。这些工程均受到了所在国的高度赞扬。

随着杭州的全面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杭州市的对外经济合作与贸易活动都迈上一个新台阶。(执笔  丁贤勇)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