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1991年 杭州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点击率:

 

19781991

杭州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杭州市统计局 

 

    解放后,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杭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中,杭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了失误与挫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和长期以来的极左思想,对杭州经济和社会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经过两年的拨乱反正和整顿提高,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杭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一、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起步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杭州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市委、市革委会的领导下,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在调整中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1980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为75.86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国民收入为35.7亿元。

1.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由于落实了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加强和完善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发展了多种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全地区农业总产值按197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为10.94亿元,比1977年增长48.6%。粮食总产量29.82亿斤,虽比上年下降20.7%,但仍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量1589万斤,比1977年增长15.7%;络麻总产量2亿斤,比1977年增长13.9%;油菜籽总产量8627万斤,比1977年增长127.3%。蚕茧总产量1233万斤,比1977年增长13.2%,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茶叶连续十五年增产,总产量3776万斤,比1977年增长25.5%。

主要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加,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1.91亿斤;生猪全年饲养量400.62万头,比1977年增长56.5%;生猪存栏190.16万头,比1977年增长26.6%;牛存栏7.97万头;羊存栏44.44万只,比1977年增长10.2%。淡水鱼总产量2810万斤,比1977年增长52.3%。

造林面积31.24万亩,比1977年增长25.5%。其中用材林23.12万亩,比1977年增长12.9%;经济林6.84万亩,比1977年增长222.6%;其他林1.28万亩。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地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475台,比1977年增加452台;手扶拖拉机14702台,比1977年增加7210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36万马力,比1977年增加8.18万马力。全年农村用电量3.2亿度。1980年末,全地区有耕地面积320.43万亩,其中有灌溉面积270.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5%。当年机耕面积161.6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

2.工交、财贸事业初步发展

1980年,全地区工业总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64.92亿元,比1977年增长76%。其中,轻工业产值37.04亿元,比1977年增长78.7%;重工业产值27.88亿元,比1977年增长72.6%。由于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快于重工业,工业内部结构有了进一步的变化:轻工业所占比重从上年的55.7%上升为57.1%;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从上年的44.3%下降为42.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发展:钢36.28万吨,比1977年增长142%;生铁30.82万吨,比1977年增长67.4%;水泥100.4万吨,比1977年增长92.8%;汽车1898辆,比1977年增长149.4%;手扶拖拉机4218台,比1977年增长79.1%;缝纫机26.25万架,比1977年增长87.5%;自行车13.64万辆,比1977年增长203%;电视机6.9万台,为1977年的20.3倍。工业企业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有了提高。1980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868元,比1977年提高21.4%。

1980年,全地区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3.32亿元,比1977年增长72.9%。其中国家投资完成1.34亿元,比1977年减少13%;自筹和其他投资完成1.65亿元,增长3.34倍。在全年完成投资额中,用于职工住宅、文教卫生和城市公用事业等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1.73亿元,比1977年增长367.6%,占完成投资额的比重从1977年的19%上升到52%。其中住宅建设投资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倍,占完成投资额的比重从上年的10.5%上升到32.4%。生产性建设的投资1.59亿元,比1977年增长1.9%,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81%下降到48%。

1980年,全地区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有2.7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1.7%。全年竣工的各种房屋面积有174.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2%。其中竣工的住宅面积有96.5万平方米,比1977年增长34.8%,是建国以来建房最多的一年。1980年,新增加的年生产能力主要有:合成氨5000吨,氮肥3500吨,水泥17万吨,丝绸炼染2900万米,手表20万只等。

1980年,全地区交通部门完成货物运输量2326万吨。杭州市货物运输量1418.13万吨,比1977年增长67.9%。其中民航增长85.7%,铁路增长110.3%,公路增长50.7%,水路增长57.5%。市属交通部门货物运输量为660.6万吨,完成计划106.4%,比1977年增长2.1%;货物周转量1.71亿吨公里,完成计划114%。全地区交通部门完成旅客运输量3920万人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3.23亿人次,完成年度计划111.1%,比1977年增长93.4%。

1980年,杭州市邮电业务总量775.6万元,比1977年增长41.7%;电报增长42.3%;长途电话增长72.5%;市内电话增长22%。邮路总长度8111公里,比1977年增长10.8%。

198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09亿元,比1977年增长86.3%。其中售给居民的消费品13.98亿元,比1977年增长89.9%;售给社会集团的消费品1.69亿元,比1977年增长77.9%;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2.41亿元,比1977年增长72.4%。几种主要消费品的零售量同1977年相比,食油增长91.3%,猪肉增长186.5%,鲜蛋增长704%,食糖增长92.5%,棉布增长22.8%,化纤布增长88.4%,呢绒增长130.1%,绸缎增长71%,缝纫机增长97.6%,手表增长414%,自行车增长87.7%。市场商品供应进一步增多,但仍赶不上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增长。有些消费品,尤其是高中档商品供不应求,花色品种不足,还不能适应城乡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

1980年,全地区外贸产品收购总值5.41亿元,比1977年增长125.4%。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74.3%,土畜产品类增长86.1%,化医类增长149.5%,机械类增长29.8%,五金矿产类增长448.5%。

1980年来杭旅游、参观、探亲、访友以及进行各种业务交往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同胞共有12.5万人,比上年增长47.2%。全年旅游服务收入2032万元,比上年增长48.8%。

1980年,全地区预算内财政收入11.63亿元,比1977年增长63.8%。全地区预算内财政支出2.17亿元,比1977年增长87.1%。其中用于企业挖潜改造的资金4308万元,比1977年增长285.7%;用于市政建设的资金3074万元,比1977年增长308.8%;用于文教事业的经费6557万元,比1977年增长65.7%。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9.43亿元,比1977年增长121.8%。

3.社会各项事业与人民生活有所增长

1980年,全地区有高等学校13所,在校学生23,545人,比1977年增加13,784人。中等专业学校26所,在校学生9453人,比1977年增加4216人。技工学校30所,在校学生5468人,比1977年增加2885人。普通中学520所,在校学生24.77万人。小学4781所,在校学生56.02万人。到1980年末,全地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剧场21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9个。

1980年,全地区有独立和非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27个,这些机构共有科技人员4751人。市、县属全民所有制单位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0,94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803人,农业技术人员1067人,科学研究人员535人。

1980年末,全地区共有医院425所,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57所,城市街道医院7所,农村中心卫生院39所,农村公社卫生院322所。病床达到1.63万张,比上年增长7.9%。卫生技术人员共有2.11万人,比上年增长5.2%。其中医生1586人。

1980年,城乡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继续有所改善。农村人民公社每人平均从集体经济基本核算单位分得的收入为150元,虽然比上年减少3元,但由于社员家庭副业发展较快,以及部分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和收购加工等因素,大多数农村社员的全部收入比上年仍有所增加。全地区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777元。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货币工资832元;集体所有制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60元。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时期

“六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六五”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已经提前和超额完成。

1、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势头。1985年,全年社会总产值为200.78亿元,比1980年增长120%,年均增长17%;国民收入79.07亿元,比1980年增长121%,年均增长17.2%;工农业总产值161.46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比1980年增长113%,年均增长16%。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80年的20.162.417.5调整到17.657.624.8。工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

“六五”期间杭州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单位:亿元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绝对数

增速(%)

绝对数

增速(%)

绝对数

增速(%)

绝对数

增速(%)

绝对数

增速(%)

社会总产值

97.61

12

105.32

7.9

116.2

11.1

146.33

25.5

200.8

30.6

国民收入

41.42

16

44.57

7.6

48.26

8.5

60.13

23.8

79.07

23

工农业总产值

84.83

12

91.76

8.2

101.75

10.9

126.43

24.3

161.5

27.7

固定资产投资

5.15

13.3

6.61

28.3

6.62

0.1

9.19

38.9

14.08

53.1

社会商品零售额

20.31

12.3

21.54

6

23.46

8.9

29.87

23

41.05

37.4

注:工农业总产值为1980年不变价格,其余为当年价格。

2、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随着工业体制改革稳步前进,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工业部门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协作,促进了工业生产以较高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28.59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86.4%。其中轻工业79.38亿元,增长114.3%;重工业49.21亿元,增长76.5%。由于轻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重工业,工业内部结构有了进一步的变化:轻工业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57.1%上升到61.7%;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从1980年的42.9%下降到38.3%。市场适销对路的消费品生产大幅度增长:自行车85.04万辆,是1980年的6.23倍;手表70.45万只,是1980年的2.75倍;缝纫机52.02万架,是1980年的1.98倍;电视机82.51万台,是1980年的11.96倍;洗衣机55.36万台,是1980年的54.81倍;电冰箱13.82万台,是1980年的28.19倍。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1985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850元,为1980年的1.31倍。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优质名牌产品增多。

    “六五”期间杭州市工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绝对数

增速(%)

绝对数

增速(%)

绝对数

增速(%)

绝对数

增速(%)

绝对数

增速(%)

工业总产值

68.99

11.7

73.5

6.5

83

12.9

100.87

21.5

128.6

27.5

轻工业

41.53

17.8

45.19

4.4

50.66

12.1

62.71

23.7

79.38

29.6

重工业

27.46

3.5

28.31

10.1

32.34

14.2

38.16

18

49.21

24.2

注:为1980年不变价格。

3、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由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2.87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比1980年增长271%。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粮食产量180万吨,比1980年增长18.3%;络麻17.03万吨,比1980年增长60.9%;蚕茧0.8万吨,比1980年增长29.5%;茶叶2.27万吨,比1980年增长20.5%。渔业生产增长。1985年,全年淡水产品起水量3.04万吨,比1980年增长116%。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生产条件继续改善。198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2.26万马力,比1980年增长50.3%;手扶拖拉机2.76万台,比1980年增长87.8%;农村用电量6.73亿千瓦时,为1980年的2.1倍。

4、重点建设进度加快

“六五”期间,企业的技术改造继续加强,重点建设进度加快。198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8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1.89亿元,是1980年的3.58倍。生产性建设投资7.72亿元,是1980年的2.85倍。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1985年,用于工业部门的投资占45.5%,1980年占52.9%,其中轻工业占工业部门的比重从1980年的55.9%调整到1985年的49.9%;用于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5.1%,1980年为2.4%;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占13.1%,1980年为10.1%。企业技术改造有所加强。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32亿元。其中拥有增加产品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0.82亿元,用于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投资0.22亿元。通过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措施,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六五”期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水泥19.9万吨、纯碱2.3万吨、电冰箱3万台、电视机16.2万台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主要有 :杭州热电厂一号机组、杭州化纤厂2000吨粘胶长丝、龙山化工厂联碱主体工程、杭州电视机厂彩电大楼、二千吨水产冷库和赤山埠水厂二期工程等。

5、交通、邮电加快增长

交通部门客、货运输量有较大增长。1985年,各种运输工具完成客运发送量6724万人次,为1980年的2.69倍,其中公路客运量为1980年的4.04倍;货运发送量3103万吨,为1980年的2.19倍,其中公路货运量为1980年的2.41倍。邮电通讯业有新的发展。1985年,邮电业务总量为4240万元,为1980年的5.47倍。长话电路总数1213路,为1980年的3.02倍;邮路总长度28,627公里,为1980年的3.53倍。

6、城乡市场繁荣兴旺

1985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05亿元,为1980年的2.27倍。其中生活消费品零售额35.39亿元,为1980年的2.26倍;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3.6亿元,为1980年的1.49倍。主要消费品零售量与1980年相比,粮食增长31.6%,鲜蛋增长58%,呢绒增长192%,自行车增长201%。各种经济类型的零售额都有较大增长。商业零售额中,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实现19.13亿元,为1980年的1.54倍,集体所有制商业实现6.55亿元,为1980年的3.03倍;个体经济实现2.94亿元,为1980年的188.7倍。商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商品流通进一步活跃。到1985年末,全市已有606个小型国营零售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企业放开经营。其中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的340个,转为集体所有制的248个,租赁给个人经营的18个,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增加到279个,全年成交额达到4.58亿元。

7、对外开放稳步有序

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1985年,全市外贸产品收购总值7.27亿元,为1980年的1.34倍。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22%,纺织品类增长1.99倍,机械类增长57.9%。利用外资工作深入开展。1984年,批准中外合资企业14家,总投资6157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2038万美元。杭星电脑公司、杭丰纺织公司、西子机械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1985年,批准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19个,外商投资合同金额1900万美元。技术引进步伐加快。1984年,引进技术项目262个,杭州电视机厂引进彩电生产线、杭州丝绸印染厂印花水洗定型设备等35项已竣工。1985年全市技术引进签约项目172项,全年竣工投产的技术引进项目95项,共用外汇2791万美元。旅游事业稳步发展。1985年,全年接待来杭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旅游者23.84万人,比1980年增长90.8%。其中外国人15.6万,比1980年增长153%;华侨0.7万人,比1980年增长175%。全年旅游收入比1980年增长191%。

8、城市建设日趋完善

随着全市财政中用于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投资的不断加大,其中1985年占预算内财政支出的23.5%,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公用事业有新发展。“六五”期间,城市道路方面主要有:江城路立交工程、拓宽和延伸了环城西路、中山北路、天目山路、上塘路、杭大路、南山路、建国中路、莫干山路、教工路、文二路等道路,建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上跨式立交桥清泰门立交桥,以及解放路延安路口人行立交桥等桥梁5座。城市供水方面,赤山埠水厂二期工程完成,到1985年末,市区自来水最高日供水量达到60.7万吨,为1980年的1.59倍,全年供水量1.75亿吨。到1985年末,全市石油液化气用户数达到7.37万户,为1980年的2.42倍。市内公共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到1985年末公交营运车辆达661辆,比1980年增加194辆;年末营业路线51条,比1980年增加19条;年末营业路线总长度625公里,比1980年增加245公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西湖周围的解放路、延安路和武林广场一带的燃用设备基本上控制了黑烟。市区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排污严重的15家工厂已搬迁完毕。全市有85家企业达到排污标准,83个单位消除了机械噪声源。城市绿化取得较好成绩,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756公顷。

9、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85年全市有5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进步奖,68项获省科技成果奖,106项获市科技成果奖。科学技术队伍进一步壮大。1985年市县属全民所有制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72万人,为1980年的2.74倍。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3.3万人,社会科学人员2.42万人。教育结构改革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1985年,全市高等院校在校学生3.7万人,为1980年的1.57倍;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65万人,为1980年的1.74倍;高中在校学生4.75万人,比1980年增长8.8%。文化、出版、新闻、广播、电视等部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新成绩。1985年末,全市共有电影放映单位748个,艺术表演团体27个,文化馆、文化站423个,图书馆10个,报社26个,出版社11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2座。全年出版各种报纸4.52亿份,图书2.6亿册,杂志5533万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1985年末,全市共有医院、门诊所、专科防治所等各类医疗机构1582个,医疗病床1.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56万人,分别比1980年增长14.5%,16.6%,21.3%。体育战线硕果累累。198319841985年三年在全国全省体育竞赛中,团体冠军分别为2512、和24个,获得金牌分别为114120114枚。

10、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1985年末,全市职工人数达到105.15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1.33万人。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收入为969.6元。全市农民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558元。随着收入的增加,职工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有了较大的增长。1985年末,全市城乡每百户市区居民家庭拥有电视机101架,洗衣机37台,录音机49架,电冰箱39台,自行车212辆,电风扇173台。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1985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96亿元,为1980年末的3.95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85年,全市国家预算内财政收入18.65亿元,比1980年增长60.4%。其中各项税收14.32亿元,为1980年的2.16倍。财政支出5.77亿元,为1980年的2.66倍。其中行政事业费支出2.95亿元,为1980年的2.22倍;企业挖潜改造支出0.58亿元,比1980年增长34.9%。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48.03亿元,为1980年的2.66倍。其中企业存款21.16亿元,为1980年的3.07倍;储蓄存款11.56亿元,为1980年的3.74倍。年末企业贷款余额57.55亿元,为1980年的3.24倍。其中农业贷款、商业贷款和工业贷款分别为3.6917.9129.38亿元,分别为1980年的4.792.113.78倍。

三、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期

“七五”期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我市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7%,国民收入每年增长6.2(可比价格),均超过计划指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有所改善。

    1、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七五”期间,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实力进一步增强。199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8.03亿元,比1985年增长38.5%,平均每年增长6.7%(按可比价格计算),超过了计划的预定目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九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108元,比“六五”多1433元,年均增长3.4%。国民收入148.8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2%;工农业总产值297.3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均超过了计划目标。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85年的17.657.624.8调整到16.350.733。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七五”期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9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7.0%,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4%。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比例由10.110.3::0.090.04调整为10.090.38:0.2:0.07

   “七五”期间杭州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情况   单位:亿元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国民生产总值

105.4

11.5

126.02

12.8

152.54

7.4

166.29

-3.1

178.03

5.8

社会总产值

240.8

15.3

302.29

19

392.36

17.8

431.22

1.2

461.7

6.4

国民收入

90.28

8.9

107.85

12.6

131.64

7.8

141.23

-2.2

148.89

4.4

工农业总产值

187.6

16.2

224.38

19.6

268.65

19.7

275.8

2.7

297.38

7.8

固定资产投资

28.5

24

35

22.8

37.1

6

34.55

-6.9

36.8

6.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47.69

16.2

56.22

17.9

74.5

32.5

79.3

6.4

83.24

5

注: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2、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工业生产稳步增长

“七五”期间,建设领域加强了对投资的管理,结构有所调整,重点建设得到加强。五年全市共完成全民和集体固定资产投资102.02亿元,为“六五”时期的1.45倍,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5.1亿元,比“六五”时期多45.1亿元,建成投产了几十个重点项目。在此过程中,投资方向渐趋合理,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上升,以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投资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工业、交通运输、邮电投资增长迅速。通过建设,不仅使经济实力增强,而且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五年来,相继进行了杭宁、杭沪公路改造,中东河综合治理、运河沟通钱塘江、清泰水厂水源保护、祥符桥和赤山埠水厂改造、新建和拓宽了一大批城市道路,引进开通了5万门程控电话,城市日供水能力从48.3万吨提高到71万吨,城市基础功能大大增强。

“七五”期间,全市用于工业的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41.3亿元,比“六五”多1.52倍。五年中,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67.24亿元,净值增加了45.29亿元。工业产值由1985年的146.4亿元,增加为279.8亿元,五年增长91.2%,平均每年递增13.8%。“七五”时期,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趋于协调。五年中,轻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5.5%,快于同一时期重工业增长10.8%。由于狠抓了新产品开发,轻纺产品的花色品种和市场畅销的日用消费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工业为农业、轻工业提供的各种技术装备和其他一些主要重工业产品都比“六五”时期有明显增加。“七五”期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额27.83亿元,比“六五”增长1.23倍。五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457项,竣工技改项目新增产值约46.17亿元,新增利税约7.4亿元。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通过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使我市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行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机械行业中部分企业的设备制造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轻纺工业产品质量和档次有了明显提高。

3、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农村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农业在“七五”期间,曾出现了徘徊的情况,后两年,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发展呈回升趋势。农业总产值1990年达17.6亿元,比1985年增长16.2%,年均增长3.1%。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五年间,农、林、牧、副、渔五业产值,除林业有所下降外,其余都有不同程度增长。1990年与1985年相比:农作物种植业产值增长3.5%;牧业产值增长28.8%;副业产值增长134%;渔业产值增长76.5%。主要农产品中,油菜籽、蚕茧、茶叶都增长16%以上。粮食、牛奶、淡水产品总产量分别比1985年增长5.3%,28.5%和56.5%。“七五”期间,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的“菜篮子”,在市郊建立了5个集约化养猪场,7个现代化规模的蛋鸡场。为缓解吃奶难,采取了国营、集体、个体“三车并驱”的方针,基本满足了市民的需要。猪肉、蔬菜、禽蛋、奶牛的增幅均达到20%以上。

农田水利建设和科技兴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五年累计投入兴修水利的人工947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06亿立方米。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85年在119.6万千瓦增加到1990年末的164.2万千瓦,增长37.3%。大中型农用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增长48.1%,农用汽车增长43.2%,机耕率达41.4%。农村用电量从“六五”时期的26.3亿千瓦时上升到“七五”时期的57.4亿千瓦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电气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扶贫工作成效显著。1990年,我市扶贫工作又有可喜佳绩,年初规划扶持的6565户贫困户中已脱贫1974户。至此,“七五”期间我市脱贫户数累计已达1.1万余户,年均脱贫率为31.1%。21个经济发展缓慢的贫困乡镇,人均收入从1986年的268.7元提高到1990年的540.4元,增长101.1%。

4、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国内市场繁荣

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七五”期间,全市外贸产品供货总值逐年增加,到1990年达到6.9亿美元,打破了“六五”徘徊的局面,并结束了只充当“收购站”的历史。1990年自营出口达4010万美元。全市出口产品结构在“七五”期间也不断得到优化,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逐步减少,制成品、深加工、精加工产品比重逐渐增大,工业自成品的比重达到80%以上。利用外资也取得明显成效。“七五”期间,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50个,协议投资2.7亿美元,比“六五”期间增长1.2倍,协议外资金额1.1亿美元,比“六五”期间猛增3.4倍。外商投资项目中的外商出资比重连年递增,已经从1985年的25%上升到1990年的50%。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投资结构渐趋合理,效益不断提高,已投产的生产性“三资”企业60家,1990年实现产值6.77亿元,实现利税6537万元,分别是1985年的18倍和12倍。“七五”期间,还承担了不少对外技术合作和援外项目,发展了劳务出口,并在境外开办了5家合资企业,扩大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七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155.31万人,比“六五”时期增长75.3%,其中外国人65.67万人,增长22.4%;华侨11.78万人,增长5.8倍;港澳台同胞77.86万人,增长134.6%。旅游外汇收入7.77亿元(外汇人民币),比1985年增长2.44倍。

市场繁荣。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340.9亿元,比“六五”时期净增200多亿元,增长1.56倍。199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3.24亿元,比1985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15.2,是继“六五”以来的第二个高速增长时期。“七五”期间,市场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增长较快,平均每年增长达11.6%,比“六五”上升3.3个百分点;而“六五”期间高速增长的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得到了有效控制,年平均增长为13.8%,比“六五”低11.3个百分点。二是吃、穿、用、住、烧的零售额趋于正常。吃的商品零售额在五年中平均每年递增18.8%,穿和用的年递增为11.9%和12.2%,烧的年递增11.9%。三是集市贸易更加活跃,截至1990年底,全市城乡集市贸易已发展到380,1990年成交额达21.9亿元,比1985年增加3.8倍。四是商业网点迅速增加。“七五”全市共新增网点3万个,其中集体1123个,个体2.96万个。一批大型商场如百货大楼、供销大厦、解百一期等30多家规模大、影响大的商场建成,进一步方便了人民购物。

5、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市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稳步推进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一是收入增加。1990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为27.79亿元,五年平均每年递增16.4%。职工的年平均工资由1985年的1266元增加到2382元,每年递增13.5%。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1990年本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1884.6元,比1985年的969.6元增长94.4%,年均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农民纯收入由1985年的558元提高到1007元,年均增长12.5%。二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据城市住户和农民家计调查,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90年比1985年增加777.24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增加381.1元,五年间平均每年递增13.2%和11.3%。1990年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视机143台(彩电63台)、电冰箱92台、洗衣机76台、录音机88台,分别比1985年末增加42台、53台、39台、39台。1990年末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99辆,比1985年末增长45.3%;缝纫机69架,增长11.3%;电视机72架,增长2倍;电风扇143架,增长1.6倍;收录机26架,增长2.25倍。三是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市区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由6.2平方米增加到7.8平方米;农村居民的住房面积达到34.4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0平方米。四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年增长。到1990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8亿元,比1985年底增加53.8亿元,增长3.4倍。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47.9亿元,增长3.1倍;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9亿元,增长4倍。1990年底全市人均存款1214元,比1985年底增长3.1倍。

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化,“七五”期间我市的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五年中,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投资达4000多万元。增加公交线路长度198.41公里。新增公共汽()98辆,出租车84辆,小公共汽车20辆,每天增加行驶里程4900公里。多层次的公交网络初步形成,乘车难有所缓解,乘客候车条件得到改善。五年间,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2.86亿元,主要拓宽改造了杭枫、杭沪两条二级公路及杭昱、杭新等主要干线和市区的艮山路、石祥路。改善了城镇进出口道路和行车条件,使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459公里,比“六五”期末增长了21.6%。乡镇公路覆盖面也有明显提高,形成了连接全市96%以上乡()73%以上村的公路网。“七五”期间,杭州机场安全送客126万人次,至1990年底,在飞航线已有22条,通航里程为2.5公里,每周来往和经停杭州的客机航班发展到97个、184个班次。电信事业飞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先后引进程控市内电话交换设备8.7万门,使市话交换设备总容量由1985年底的3.88万门增加到13.61万门,翻了1.8番。市区百人话机普及率已由1985年底的3.91部增加到8部左右,长途自动电话交换系统设备容量从1985年底的329路增加到4290路,长话业务电路增长了3倍,其中自动、半自动电路所占比例由1985年的42.2%上升到85%。

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七五”期间。全市环境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逐步实现从技术管理向政策管理、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七五”前四年,全市用于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的资金达1.6亿元左右,共安排治理项目1700个。1990年与1985年相比,全市工业产值增加91.2%,而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8%,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从45.4%上升到63.3%。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18余亿标立方。“七五”期间,全市共建成烟控制区210平方公里左右,1989年市区的烟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名列全国32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第一位。

6、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成绩显著,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

科技战线收获甚丰。“七五”期间,我市平均每两天便有一项科技成果问世,五年共获市级以上政府授奖的科技成果954项(次),其中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50项,还有2项获国家星火奖。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中,工业类成果占50%以上。这些成果为本市轻工、机械、电子、化工及纺织等行业开发了大批新产品,提供了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对全市900个项目的反馈统计,可新增产值22.4亿元,增加利税3.2亿元。此外,一批城建、环保、卫生及软科学成果,促进了我市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兴市”打下了基础。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和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七五”期间,全市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迅速,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全市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建设已基本形成。1990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个,文化馆、站418个,公共图书馆10个。市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有118件作品(演出)获奖。其中获市级奖23件,获省级奖79件,获大区奖6件,获全国奖8件,获国际奖2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水平提高。五年来,杭州籍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7个、亚洲冠军7个、全国冠军58个,有二人二次破二项全国纪录。“七五”期末,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达到100万人。成功地举行了市11届、12届运动会。群众性体育组织由“六五”期末的17个增加到1990年的27个。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738个,比1985年增长9.9%,共有医院病床数1.89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比1985年增长21.1%,其中医生1.45万人。

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七五”期间,本市社会福利生产、福利事业发展很快,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居(村)四级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全市社会福利企业由294家增至640家,成为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渠道,残疾职工由5139人增至1.4万人,城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基本就业。以福利生产为依托,本市乡镇和街道已办起敬老院303个,共收养孤寡老人2900人。此外,全市有120个乡镇以敬老院为中心,建立了“五保”服务机构,为分散供养的孤寡老人服务。

1978年至1991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的确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杭州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国民经济开始向良性循环过渡,为杭州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执笔 卢学法)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