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首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我市人民政协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
点击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人民政协制度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会议决定了国旗、国歌、首都等,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产生,标志当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950年1月14日,杭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成立,它作为政协杭州市委员会的前身,既是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休会期间的常设机构,也是具有地方政协性质的机构。自1950年1月至1955年12月,各界人民代表协商委员会在协助政府联系全市各界人民、推动全市各界人士参加各项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12月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在杭州的正式建立。自1955年12月至1965年10月,杭州市先后召开了三届政治协商委员会8次全体会议,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民政协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和困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和全国各地一样,政协杭州市委员会被迫停止一切活动,到“十年动乱”结束以后特别是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恢复活动,1981年12
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杭州市的人民政协制度才得以恢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人民政协工作进入了历史发展新时期。
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成立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市人民政府相继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面临战争创伤,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团结各界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建设新杭州而努力,8月27日至29日,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3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均须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召开了具有政治协商性质的杭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杭州市市长谭震林在会上指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不仅便于将共产党的方针与人民政府的政策传达到广大人民中去,也是人民政府制定政策和规章的依据。各界代表要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反映民意,以保证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同年10月15日至16日,又召开了杭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
1950年1月14日至16日,杭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举行第三次会议,出席会议329人。会议遵照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关于“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休会期间,设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规定,选举产生了“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会议通过了《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组织简则》和《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补充规则》。会议选举江华为协商委员会主席,吴宪、何燮侯、李代耕、金润泉为副主席,林枫等34人为协商委员会委员,推举胡成放为秘书长,姜震中、唐巽泽为副秘书长,并确定了协商委员会办公地址。会议组建了产销、劳资关系研究,都市建设、税制、文教、卫生、救济等7个专门委员会,吸收会员、各界代表和专家以及有关人士参加工作。协商委员会既是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休会期间的常设机构,也是具有地方政协性质的机构。
1950年5月22日至26日和10月20日至24日,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相继召开了一届四次、一届五次会议,听取了协商委员会提交的工作报告,并选举吴宪为主席,李代耕、胡海秋为副主席,选举产生了新的协商委员会委员。为了集中力量完成大会提出的主要任务,会议对专门委员会进行了调整重组,设立了公私关系调整、劳资关系、税务问题3个专门委员会。此外,一届五次协商委员会还成立了常务委员会,推举吴宪等13人为常务委员,陈子谷为秘书长,姜震中、马文车为副秘书长。会议决定成立杭州市支援皖北、苏北灾民“劝募寒衣委员会”,并通过《劝募寒衣实施办法》,并按行业系统在全市成立10个分会。
1950年10月,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依据全国政协通知,代行地方政协委员会的职权。1951年7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地方代表大会职权。
1951年7月16日至19日,召开了杭州市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杭州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组织简则》、《关于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经过的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协商委员会,吴宪为主席,孙文成、胡海秋为副主席,乔石等48人为协商委员会委员,并确定吴宪等13人组成常务委员会,胡成放为秘书长,唐巽泽、马文车为副秘书长。会议还决定成立秘书处和设立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教卫生、市政建设4个专门委员会。12月26日至28日和1952年6月27日至29日,又相继召开了二届二次、二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分别听取了协商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1952年12月12日至15日,召开了杭州市三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杭州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组织简则》、《市协商委员会一年来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协商委员会,吴宪为主席,姚力、胡天民、胡海秋、王历耕为副主席,胡景瑊等50人为协商委员会委员。三届协商委员会(未设常务委员会)设立财政经济、政治法律、文教卫生3
个专门委员会。此外,为了组织和推动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学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又于1953年3月下旬成立了学习委员会。
1953年7月6日至8日召开了杭州市三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协商委员会半年来的工作报告》,补选顾春林为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商向前为协商委员会委员。在12月8日至9日召开的杭州市三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听取了吴宪市长所作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的报告,并组织各界人士进行了座谈讨论。
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自1950年1月一届三次会议选举成立至1955年12月,前后历经了六年时间。协商委员会先后举行了44次全体委员会议(其中一届24次、二届10次、三届10次),经常与市政府委员会共同举行联席会议,研究工作和通报情况。在协助政府联系全市各界人民、推动全市各界人士参加各项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为克服困难、恢复生产,积极协调劳资关系,推动各界人士踊跃认购公债(胜利折实、经济建设公债),促使全市购买公债的任务按期并超额完成;
二是为积极宣传和贯彻土地改革、镇压和肃清反革命等运动,先后组织各界人士赴杭州市郊和皖北参观和参加土改运动,还成立反革命案件审查委员会,参与对反革命案件的审查工作;
三是有计划地推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参加“三反”运动,协助人民政府在全市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五反”运动;
四是动员和团结全市人民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配合市抗美援朝分会,联系各方面爱国人士,推动各界人民进行爱国增产和捐献飞机大炮活动(共捐人民币44万元,工商联捐献飞机10架),并多次组织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种慰问活动,以及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签名运动等;
五是积极宣传贯彻党提出的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宣传贯彻爱国卫生运动、婚姻法、人民代表普选工作等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并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协商沟通,反映民意;
六是组织各界人士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并组织参观新中国工矿企业、农村的新面貌(参观鞍钢技术革新展览、淮南煤矿、佛子岭水库、国营浙江麻纺厂、公私合营华丰造纸厂、乔司和花坞农场等),增强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七是筹备召开历届历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5年12月3日,杭州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0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关规定,经广泛酝酿协商,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由24个方面119人组成,并决定于同年12月6日召开政协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至此,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胜利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政协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的成立及人民政协制度在杭州的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而作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同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章程明确人民政协作为团结各族人民群众、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行使政治协商的职能。1955年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飞速前进,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我市广大农村掀起了农业合作化新高潮,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走上新的发展阶段。同年12月6日至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
会议设在杭州中苏友谊馆(今为杭州市文化中心)内,会场布置得庄严、简朴,主席台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主席的画像,正中悬挂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徽。经广泛民主协商,来自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杭州市工商联合会、农民、杭州市民主妇女联合会、杭州市民主青年联合会、合作社、杭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和平友好团体、社会救济福利团体、少数民族、华侨、宗教界、特别邀请人士等24个方面的111名委员出席了会议,90多名各界人士列席了会议。
12月6日上午8时45分,原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秘书长商向前宣布会议开幕,会议一致通过了王平夷等21人为主席团成员,商向前为秘书长。接着,主席团举行会议,通过了曹湘渠、金仲椿、王晞辰、童友三、闵子为副秘书长。会议一致通过了会议议程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选举办法》。执行主席胡天民代表主席团致开幕词。
会议听取了原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胡海秋所作的《关于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共杭州市委第二书记王平夷所作的《关于杭州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报告》、中共杭州市委常委顾春林所作的《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报告》。杭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汤元炳在会上传达了全国工商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会议进行了小组讨论,有39名委员和11名列席人员进行了大会发言,其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宋云彬就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发了言。
会议根据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结合当前形势和杭州的实际,着重围绕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知识分子工作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并统一了认识。
12月9日上午,会议举行闭幕式,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王平夷为主席,商向前、胡天民、胡海秋、余森文为副主席,商向前兼秘书长,崔东伯等34人为常务委员。
会议通过了决议,决议认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不但是适当的,而且是充分有效的。对国家采取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经济改组,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推行定息的办法等政策措施,表示热烈地拥护和全力地支持。必须加强对本市工商界的思想教育,使他们逐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清祖国伟大前途,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必要对目前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以便协助党和政府更好的贯彻执行教育、团结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决议指出,政协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应当动员和团结全市人民,在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市政协副主席商向前致闭幕词。
当天下午,市政协一届常委会举行首次会议,推选曹湘渠、章渭煊、王晞辰、金仲椿、童友三为一届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的召开,宣告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杭州的建立,这是杭州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结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动员全市各界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保证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推进杭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杭州市人民政协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协杭州市委员会的曲折历程及人民政协制度在我市的完善与发展
从1955年12月政协杭州市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到1960年1月政协杭州市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召开,杭州市人民政协制度从初创形成阶段逐步过渡到成熟与完善的阶段。其中1957年4月3日至9日召开了政协杭州市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委员名额增加到25个方面150名,会议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和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精神,听取了市政协主席王平夷所作的《关于增产节约等问题的报告》、副主席胡海秋所作的《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会议补选林如云为秘书长(商向前不再兼任秘书长),郑志新等9人为常务委员。同年12月17日至21日,政协杭州市委员会一届三次会议与杭州市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同时举行。会议把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对胡海秋等16名所谓“右派分子”进行了批判,撤消了胡海秋副主席的职务(1980年改正)。会议通过了《关于动员全市人民参加义务劳动的决议》。
四年来,常委会先后举行了20次会议,设立了学习委员会和文教、科技、医卫、妇女、工业、商业、宗教、民族、社会、华侨工作组等10个工作组。常委会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结合杭州市的实际,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开展学习座谈、协商讨论和参观视察活动。认真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关于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等,学习讨论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纲要(草案)》、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小商小贩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人出租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协商讨论了《关于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及制止盲目流入城市的实施方案(草案)》、《关于进一步改进公私合营企业中公私共事关系的暂行规定》、《关于工商界对本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多次举办学习会、报告会、讲座,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学习时事政治,组织集会进行反右斗争、声讨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武装叛乱、谴责印度扩张主义分子的武装挑衅行为和美国武装侵略中东、拥护周恩来总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等。还组织委员深入工商企业、农村、街道等视察工农业生产、市政建设、文教卫生工作以及扫盲和爱国卫生运动等。
1960年1月16日至19日,政协杭州市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举行,本界政协委员250名。会议听取了吴宪市长的政治报告和上届市政协副主席余森文所作的《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列席了杭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听取了副市长顾春林所作的《杭州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副市长周凤鸣所作的《杭州市1959年财政预决算报告》,以及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王平夷为主席,张世祥、商向前、胡天民、余森文、吴去非、孙道夫、郑志新为副主席,罗永法为秘书长,刘晔等36人为常务委员。二届市政协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还通过了吴少典、戚若耶、刘晔、闵子、计克敏、祝更生、王晞辰、徐钊为二届委员会副秘书长,通过了学习委员会和各组负责人名单。二届常委会多次列席省人民委员会、省政协常委会联席会议,围绕各个时期的任务,在推动委员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学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参加社会实践,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及保卫世界和平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围绕本市农村人民公社问题、本市增产节约运动、加强市场管理改进商品供应工作、减少城镇人口和职工等问题的报告,对本市在贯彻执行重大方针、政策和任务中的问题和措施进行协商讨论。市政协还召开各种座谈会百余次,讨论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党内外合作共事关系、发挥技术人员作用、华侨宗教等方面的问题,向政府和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和推动委员、各界人士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时事政策,共有近千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还创办了《学习通讯》。此外,还经常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视察参观本市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组织集会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等。二届委员会期间共收集文史资料70多篇,计21万多字。
1962年9月6日至20日,政协杭州市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召开。本届政协委员300名。会议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列席杭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浙江省副省长吴宪所作的《关于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副市长周峰所作的《杭州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商向前所作的《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报告》、副市长周凤鸣所作的《杭州市1960年、1961年财政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和1962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三届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王平夷为主席,胡景瑊、钟毓龙、张世祥、吴去非、孙道夫、郑志新、罗永法为副主席,罗永法兼秘书长,丁金泉等37人为常务委员。常委会还选举戚若耶、刘晔、闵子、计克敏、祝更生、胡绪渭、黄宏煦、徐钊、孙晓泉、吴常仁为副秘书长。
1963年11月15日至22日政协杭州市委员会召开了三届二次会议,1964年8月30日至9月4日政协杭州市委员会召开了三届三次会议,1965年10月14日至19日政协杭州市委员会召开了三届四次会议,历次会议基本按照常规议题进行。这一时期常委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和中央关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广泛开展政治协商活动,为调动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认真学习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件,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时事政治,举办学习会、报告会、读书会和座谈会,组织各种参观活动。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为配合学习,编印了《学习资料》。还在《政协通讯》上加强对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的报道。在政治协商活动方面,常委会就本市工商企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调整职工工资意见、市场情况、绿化工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各工作组还围绕本市的中心任务,就支援农业技术改革、园林建设、提高医疗质量、防止传染病、推行计划生育和提倡晚婚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协商讨论。此外,还积极做好对台宣传工作;多次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参观本市工商企业、农村人民公社;征集文史资料180多篇,近百万字。
1966年5月以后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制造混乱,根本否定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根本否定解放以来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疯狂破坏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诬蔑人民政协是“牛鬼蛇神的窝子”,打击迫害政协委员和各界爱国人士,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许多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受到冲击,被当作“专政对象”,有的甚至惨遭迫害致死,市政协组织遭受严重摧残,被迫停止了工作和活动。但是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经受住了这场严峻的考验,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丝毫没有动摇热爱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许多人仍然坚守岗位、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1976年10月结束十年动乱至1981年12月期间,党中央对统一战线和政协工作十分重视,进行了拨乱反正。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结束了政协工作长期瘫痪的局面,各级政协机构逐步得到恢复,杭州市政协组织也重新恢复并开展各项工作。由于经历了十年动乱,三届委员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协委员只近半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人民政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两大基本职能得到了更有效的发挥,政治协商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同时,人民政协阵容也进一步扩大,代表性更加广泛,非中共党员的比例占大多数,知识分子委员大幅度增加。市政协三届常委会能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和活动。为落实党的统战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对“文化大革命”中受诬陷、打击和迫害的103名委员,进行了复查和平反。为钟毓龙副主席,马育儒、孙慕唐、月涛3位常委举行追悼大会,恢复政治名誉。被错划为“右派”的委员,也得到了改正。为推动委员和各界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多次召开协商会,就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加强社会治安、维护安定团结,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副食品销售价格并给职工补贴、市人大代表的选举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各工作组也先后开展视察调查我市的幼儿教育、城市建设、扩大企业自主权、青少年教育以及文物保护等工作。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学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共举办了报告会19次,3000多人次参加。为加强对台湾的宣传工作,市政协还建立了对台宣传工作组,先后举行了中秋思亲赏月茶话会、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委员和台胞观看钱江潮,赴宁波、溪口参观访问。组织委员和台胞、台属撰写宣传稿件100多篇,信函200多封,不仅为广播电台所用,有的还在香港报刊上刊登。积极协助全国政协和省政协征集文史资料66篇约33.5万字,此外还成立了市政协书画会。1981年12月9日,经三届常委会协商通过,政协杭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由27个方面482名组成,为政协杭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作了充分的准备。
1979年12月,中共杭州市委召集市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负责人座谈会,就市各民主党派恢复组织活动进行协商。此后,全市5个民主党派(民革杭州市委员会、民盟杭州市委员会、民建杭州市委员会、农工党杭州市委员会和民进杭州市委员会)和杭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开始恢复正常的组织活动,并着手发展成员、充实力量。原来没有杭州市级组织的九三学社和中国致公党也先后于1982年9月和1984年5月分别建立了杭州市委员会和杭州市工作委员会,作为人民政协重要组成部分的杭州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委员会的建立和恢复工作,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体现,它作为最广泛的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挥了杭州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市政协在中共杭州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紧紧依靠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政协高举团结、民主的大旗,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职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进取,为推进本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