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滩变成金银洲
-
点击率:
梅蓉村,又名九里洲,座落在富春江北岸,三面依水,一面靠山,由历代洪水泛滥、泥沙淤积而成。“白沙盖全洲,庄稼九无收”,是五十年代初我们村的真实写照。当时,全村只有20来亩靠天水田,98%的沙地只能种六谷、蕃薯等杂粮,亩产只有一二百斤。1957年,村里成立了新蓉高级农业合作社,依靠集体的力量建成了桐庐县第一个抽水机埠和第一条长1600米、宽1米的大渠,引水上沙洲,把270亩沙地改为水田,当年粮食亩产一季达500多斤。粮食的丰收,使梅蓉人明白了要搞好农业生产,离不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道理。
我记忆最深的是1972年冬至1973年,我村曾被“八·三”洪水冲塌的末头水闸,当年又动工了。那时,我刚20挂零,是青年民兵突击队员,日夜奋战在水闸工地上。这座水闸的闸基是沙土层,为了防止渗漏和倒塌,必须在闸基上打松木板桩。打板桩花工多,劳动强度大,我们突击队的53名青年民兵轮流用绳索牵引“龙门架”上的桩夯操作,个个干得满身大汗,一天一夜只能打下十来块板桩。当时,我的手上都拉起了水泡,虽然痛得要命,但在这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心里还是蛮开心的。“学大寨呀,呵嘿!建水闸呀,呵嘿!……”劳动的号子在工地上日夜飞扬。为赶季节、抢速度,老木匠高渭泉师傅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用土法制造了一台打桩机,加快了打桩的进度,既赢得了时间,也减轻了大家的劳动强度。
末头水闸工程完工后,舒坑水库续建工程动工。舒坑水库是1966年11月开工建设的,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被迫停工,只完成总工程量的30%,只能灌溉10来亩水田,季节用水还得用电灌。为了用实际行动学大寨,1973年,大队党支部决定重新上马。突击队员到水库后,分成两支人马,一支在库坝上做夯土的重活,一支到富春江里捞沙石,我被分在坝上打夯兼记工分账。打夯有俩人抬着的木夯,有八个人用绳子一高一低甩的石夯,都是强劳动力干的活,大家轮流着干。冬天气温零下4、5度,感觉特冷,可只要一上夯,浑身就大汗淋漓,衣服一件件地脱,最后只剩下一件单布衫。党支部委员徐阿罗还带领40多名社员,打石炮,砌石渠,浇涵管。大家在水库工地上整整奋战了4个月,总共花费资金2500元,投放劳动力5000工,终于完成了舒坑水库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筑成了一条400米长的明渠,浇接好250米长的倒虹吸,引舒坑水库的水绕山腰过山溪,与原电灌渠道网汇合,可灌溉水田500亩。当年,梅蓉村被中共杭州市委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记者的长篇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的先进事迹。解放前,大寨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为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苦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人民日报》同时发表《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同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此后,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对促进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生产起过积极作用。
我记忆最深的是1972年冬至1973年,我村曾被“八·三”洪水冲塌的末头水闸,当年又动工了。那时,我刚20挂零,是青年民兵突击队员,日夜奋战在水闸工地上。这座水闸的闸基是沙土层,为了防止渗漏和倒塌,必须在闸基上打松木板桩。打板桩花工多,劳动强度大,我们突击队的53名青年民兵轮流用绳索牵引“龙门架”上的桩夯操作,个个干得满身大汗,一天一夜只能打下十来块板桩。当时,我的手上都拉起了水泡,虽然痛得要命,但在这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心里还是蛮开心的。“学大寨呀,呵嘿!建水闸呀,呵嘿!……”劳动的号子在工地上日夜飞扬。为赶季节、抢速度,老木匠高渭泉师傅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用土法制造了一台打桩机,加快了打桩的进度,既赢得了时间,也减轻了大家的劳动强度。
末头水闸工程完工后,舒坑水库续建工程动工。舒坑水库是1966年11月开工建设的,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被迫停工,只完成总工程量的30%,只能灌溉10来亩水田,季节用水还得用电灌。为了用实际行动学大寨,1973年,大队党支部决定重新上马。突击队员到水库后,分成两支人马,一支在库坝上做夯土的重活,一支到富春江里捞沙石,我被分在坝上打夯兼记工分账。打夯有俩人抬着的木夯,有八个人用绳子一高一低甩的石夯,都是强劳动力干的活,大家轮流着干。冬天气温零下4、5度,感觉特冷,可只要一上夯,浑身就大汗淋漓,衣服一件件地脱,最后只剩下一件单布衫。党支部委员徐阿罗还带领40多名社员,打石炮,砌石渠,浇涵管。大家在水库工地上整整奋战了4个月,总共花费资金2500元,投放劳动力5000工,终于完成了舒坑水库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筑成了一条400米长的明渠,浇接好250米长的倒虹吸,引舒坑水库的水绕山腰过山溪,与原电灌渠道网汇合,可灌溉水田500亩。当年,梅蓉村被中共杭州市委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记者的长篇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的先进事迹。解放前,大寨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为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苦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人民日报》同时发表《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同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此后,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对促进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生产起过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