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4月9日在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孙忠焕

发布时间:2021-08-07 点击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政府工作和本届政府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6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完成了市十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迈上科学发展轨道。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4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财政总收入624.49亿元,增长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37亿元,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0.54亿元,同口径增长10.1%;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初步测算下降4%左右。

  (一)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定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扶持政策,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34.97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的比重达73.9%。粮食播种面积达277.55万亩,产量增长3.4%。建成标准农田12.67万亩。加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开工治理13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7.6平方公里。科技兴农和为农服务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取得新成绩。

  工业增长质量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先进制造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实现销售产值增幅快于总产值增幅,利税增幅快于销售产值增幅。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6729.47亿元,同比增长25.9%。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高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7.0%,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26.1%。杭氧、电化等企业搬迁改造有力推进。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入464.03亿元,增长4.5%。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前完成机立窑关停目标。清洁生产和能源节约利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创历史新高,增加值达1544.08亿元,增长16.7%。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旅游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顺利通过“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验收。接待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分别达182.02万人次和3682.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43.69亿元。金融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855.55亿元,贷款余额6603.86亿元。信息服务和软件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中介和新型社区服务业得到稳步推进。

  (二)统筹城乡发展,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成效明显

  市区建设得到加强。道路综合整治工程顺利推进。实施危旧房改善工程,历史建筑保护整治全面展开。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完善公交网络布局,快速公交一号线投入运营。加快电网建设,实施“21421”工程。“数字城管”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四化”覆盖率达90%。钱江新城建设顺利推进。杭州经济开发区功能日益完善。滨江科技新城基本形成。钱江世纪城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启动。

  县(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向县(市)和农村延伸。杭千、杭徽高速杭州段建成通车,形成“1小时半交通圈”。建成高速公路149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完成46个示范村建设和446个重点村整治。实施“49100”帮扶项目311个。“乡村通达”工程顺利完成,新建、改建通村公路2958公里。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完成农民素质培训25.88万人次。为农民办“九件实事”全面完成。

  生态环境稳步提升。深入实施“1278”环境污染整治工程和“1250”生态市建设工程。开展大气污染、运河水环境等整治,城区新增截污量4万吨/日,各区、县(市)全部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启动西溪湿地二期综合保护工程。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64%,市区人均绿地11.75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4.54%、37.86%,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三)加大公共投入,社会事业向纵深发展

  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杭州图书馆新馆开工建设。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馆。实施省、市级“东海明珠”工程18个,全市村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39%。全年组织文化活动6020余场,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国际动漫节固定落户杭州。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用户在全国率先突破百万大关。强化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活跃。京杭大运河、西湖·龙井茶园、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和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率均为96.6%。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杂费。资助困难家庭学生5.1万人次,解决12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55%。基本建成社区教育网络。杭州师范学院升格杭州师范大学通过国家级评审。

  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全市企业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61.64亿元,增长21.8%。新认定56家企业(行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7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组建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新增科技孵化面积13万平方米和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加强与中科院、浙大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高新开发区获得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称号。国家专利试点城市工作通过验收,全市申请专利10719件、授权5742件,均居省会城市第二位。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46个。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引进各类人才4.8万名。首次开展市杰出人才奖评选。

  卫生体育事业成效明显。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35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开设爱心门诊183家,设立“惠民病床”1004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79%,参加健康体检的农民达216.2万人。主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全民健身深入开展,超额完成农村体育设施“3个100”建设任务,下城、萧山、余杭、富阳成为省级体育强区(市)。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第28届奥运会获一金一银、第13届省运会夺得金牌和总分“两个第一”。城北体育公园开工建设,建成中国体育博物馆杭州分馆和中国棋院杭州分院。

(四)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有效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积极做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报工作。深入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加快燃气、水业集团等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基本完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新机制。文化体制改革从试点向面上推进。深化行业协会和事业单位改革。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64.1%。

  对外开放水平有新的提高。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出口总额达389.09亿美元,增长30.3%。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分别达22.55亿美元和324.89亿元,分别增长31.7%和21.0%。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继续在招商引资中发挥主阵地作用。“走出去”步入新阶段,境外项目质量有新提高。“省会经济”、“总部经济”取得扎实成效。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又有新的进展。

  (五)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民生保障得到强化

  市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027元和8515元,分别增长14.6%和11.2%。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23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63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新增城镇就业17.53万人,实现再就业12.08万人。进一步完善养老及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净增参保人数分别达25.76万人、20.79万人、27.4万人、21.06万人和32.48万人。强化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对城区24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定期免费体检。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保障得到较好落实。开展第七次“春风行动”,完善对困难群众的26项援助措施。加快建设敬老院。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日趋完善。

  “平安杭州”创建不断深化。打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治安环境保持全国领先。加大食品、药品等市场监管力度,推进“放心工程”,居民消费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应急预防和处置能力得到提高。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绩,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26%、10.1%、26%和24%。

  (六)强化政府管理,行政效能又有新的提高

  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依法评议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推行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重点议案和政协重点提案制度,定期向市人大、政协通报工作。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对部门的依法行政考核和执法监督,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深入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加大监察、审计工作力度,查处商业贿赂案346件,挽回经济损失2.7亿元。

  行政服务效能得到提升。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有效开展对市重点项目、政府重大实事工程专项督查。深化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区、县(市)和乡镇招投标统一平台建设。建立综合考评机制,不断提高机关效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成绩,市民卡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96345”便民热线全面启动。信访、“12345”市长公开电话和“96666”效能监察等工作成效明显。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市民对政府效能的满意度日益提高。

  2006年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顺利完成。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人防、统计、计生、口岸、档案、气象、拥军优属、防震减灾等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红十字会、侨联、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2006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2002年以来,本届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上级各项工作部署,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加快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胜利完成市十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走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富民强市之路。

  过去的五年,是杭州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要求,紧密结合杭州实际,深入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打造法治、平安、和谐杭州,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理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实行高新开发区与滨江区合并、西湖区与之江度假区合署,组建国资运营机构,取得一系列重大体制创新成果。全面实施交通西进、商业特色街、大学城、钱江新城、市区道路整治大会战、西湖综合保护和运河综合整治等十大工程,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努力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

  过去的五年,是杭州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全市累计实现生产总值12808.43亿元,年均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由2001年的25074元提高到2006年的51871元,实现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累计达到2127.88亿元,年均增长27.1%。五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都市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加大。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两港五区”建设步伐,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出坚实步伐。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5∶50.6∶44.9,杭州被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和“东方休闲之都”称号。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水平和外向型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五年增长3.5倍,实际利用内资五年增长4.5倍,外贸出口总额五年增长2.6倍,累计有53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杭州。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主要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杭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领先地位。

  过去的五年,是杭州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努力缓解土地、资金、能源、水资源等要素制约。按照保证重点、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优化配置建设用地,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科学合理围垦滩涂。江东、临江、钱江等省级开发区成为新的发展平台。实施大项目带动,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成重点项目201个,投资901亿元。加强资金协调,组织开展银企项目对接,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加强煤电油运等综合协调和供应保障。电源、电网等能源建设进度加快,杭州电网五年新增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容量192.22万千瓦。水利建设力度加大,青山水库加固等工程全部完成,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并下闸蓄水。地铁1号线等项目获国家批准,萧山机场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市民中心建设初具规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连续四年保持全省领先。五年来,杭州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城市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幸福指数最高城市等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杭州网络化大都市快速推进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已获批准,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通过,发展布局不断优化,“一主三副六组团”的格局初步形成。五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411.38亿元。 “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等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加快构筑道路交通骨架网络,城区人均道路面积从9.48平方米提高到16.9平方米。西湖、西溪湿地、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等工程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加强城市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网格化等管理新方式。改善背街小巷1511条,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县(市)融入大都市步伐加快。全面推进“交通西进”、“东网加密”、“乡村通达”、“城中村”改造等工程建设,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1.6亿元,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4181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实施两轮“49100”帮扶工程,投入市级帮扶资金2.9亿元。“百千工程”扎实推进,累计创建示范村137个,重点整治村1088个。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过去的五年,是杭州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实现了社会事业与产业的共同繁荣。新建杭州大剧院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先进县5个。获得国家和国际艺术奖项110余项,创历史最好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8个项目列入首批国家级保护名录。西湖博览会博物馆等150余处文物古迹得到妥善保护、维修和利用,老虎洞遗址等5项考古成果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建成首批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数字电视试点城市。全市已形成现代传媒、创意等八大类文化产业。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在杭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37.36万人。社区卫生服务街道(乡镇)覆盖率达100%。创建5个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和20个省级卫生镇乡。累计建成全民健身苑(点)1091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3平方米。成功举办“世乒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我市体育健儿多次在国内外高水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五年来有16.5万名人才来杭创业。成立3家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7家。综合科技实力保持全省第一,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过去的五年,是杭州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民为先,破解“七难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8%和9.8%,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比2001年下降5.7和6.9个百分点,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居全省前列。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855.95万平方米,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0.97平方米。就业再就业形势日益趋好,累计新增就业74.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1年的4.48%降至2006年的3.46%。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四改联动”,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推行“五险合征”,参保人数逐年大幅增长。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和人均月补差额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13%,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8.7%,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99.07%。加大帮扶力度,连续开展“春风行动”,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积极开展“平安杭州”创建,群众安全感位于全国大城市前列。

  五年来,本届政府坚持“五个注重”,保持了杭州发展的良好势头:注重科学发展。我们通过不断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实现应势而动;不断完善科学发展政策,谋求乘势而上;不断健全科学发展举措,争取好中求快,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注重改革创新。我们抓住新机遇,坚持以改革的办法,解决新问题,取得新发展,始终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从而赢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体制与环境优势。注重务实为民。我们认真听取民意,通过强化综合考评机制,提升“干在实处”的效能;通过完善行政服务机制,增强“走在前列”的动力;通过为民办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居民。注重统筹协调。我们通过推进网络化大都市建设,促进区域统筹发展;通过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打造 “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动局面。注重依法行政。我们坚持法治方针,不断制定和完善政府规章制度,努力实现政府、企业、市场“三力合一”;坚持正确定位,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深化行政审批、投资管理、财政体制改革,努力在依法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五年的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打下良好基础以及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及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参政议政和有效监督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共同拼搏的结果,是部省在杭单位、驻杭部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海内外朋友和港澳台同胞共同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杭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须理性应对。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彻底消除;投资拉动作用有所减缓,国际贸易摩擦增加;资源与环境等约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破解“七难问题”任重道远;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不稳定因素增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加大。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

  今后五年,是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时期。目标宏伟,任务艰巨。我们要抢抓机遇,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扎实推进和如期实现“十一五”规划与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切实肩负起时代和全市人民赋予的重任。

  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破解“七难问题”,建设“名城强市”,构建平安、法治、和谐杭州,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力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殷实富足、文化生活丰富充实、政治生活生动活泼、社会生活安全有序、环境生活舒适便利,人人生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初步打响“生活品质之城”品牌。

  今后五年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力争总量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0000元和12000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4%,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分别减少3.5%;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4.6%。。

  今后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升经济生活品质。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落实“五个统筹”,推进“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建设新“十大工程”。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切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人口素质,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和谐创业的文明发展之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以名城强市建设为抓手,弘扬人文精神,繁荣社会事业,大力提升文化生活品质。我们必须增强文化创造力、感召力与凝聚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开展和谐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创建活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深入推进“名城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保障,增强人民体质,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切实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以法治杭州建设为手段,推进民主科学决策,大力提升政治生活品质。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继续完善政府工作和重大事项向人大、政协通报制度。推进民主科学决策,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普及民主协商,畅通参与渠道,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坚持以民为先,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提升社会生活品质。我们必须继续破解“七难问题”,更加关注和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根本问题,切实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倾斜力度,加快落实各项为民富民举措,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维护公平、公正,打造“平安杭州”,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城市化带动为载体,坚持市县联动、城乡统筹,大力提升环境生活品质。我们必须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加快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强化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公共事业、社会保障、市场流通的城乡统筹协调,加大财政投入,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城乡融合,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完善区域规划,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杭州都市圈和环杭州湾产业带。坚持“环境立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以增强政府执行力与公信力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效能,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提供坚强保障。我们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创新管理机制,降低行政成本,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努力践行“八种良好风气”,牢记“两个务必”,着力在作风建设上起到带头作用。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问责制度,开展绩效评估,确保政令畅通。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评判标准,努力建设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民本政府。

  三、200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4.9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0万人;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分别减少3.5%和3.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继续加强与中科院、浙大等著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逐步构筑知识产权多元保护体系,搭建科技共享平台。积极组织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探索自主创新融资风险共担机制,推行自主创新产品财政优先采购制度。继续推进品牌、专利和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杭州产品形象。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工业兴市”战略,按照“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求,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工业和丝绸女装、包装印刷、工艺美术等都市型工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适度发展运输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高、无污染的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建设“天堂硅谷”,打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和密集区,促进从“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的跨越。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加强规划引导,进一步优化工业空间布局。重点推进江东、临江、钱江、余杭等省级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块状经济的优势,推动各工业功能区发展。加快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步伐,推进市区“优二兴三”。切实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节约集约利用要素资源,努力在节水、节地、节能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加强能源利用统计与监测体系建设,切实抓好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继续推进循环经济“770工程”和工业循环经济“2632”工程,广泛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支持推进半山电厂IGCC示范工程建设。

  加快建设服务业大市。坚持规划引导,完善落实政策,狠抓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八大门类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全力打造服务业大市。深入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全力推介杭州“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新名片,加快“十大休闲基地”建设,打造“名城·名湖·名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发挥优势,广辟渠道,加强场馆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会展业。提升商业特色街区功能,推进核心商圈和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抓紧建设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等重点工程,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建设区域性金融集聚区。大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杭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继续推进企业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积极引进知名中介服务业品牌。按照“稳定价格、优化结构、满足需求”的要求,促进房地产业更加健康稳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发展便利型超市、家政、医疗、养老等服务行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

  (二)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完善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启动50条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和专业合作社80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风情小镇,新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点10个以上。

  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完成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20万人次,提高农民的创业和致富能力。发展乡镇特色块状经济,提高非农就业比重。完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农村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引导下山移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维权和生活环境。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每年支农资金增幅要高于当地财政增幅,逐步加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健全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实现农民收益增长的有效办法,确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

  促进农村全面进步。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六项工程”和“百千工程”,努力解决“四农一村”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继续开展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54个“城中村”的改造步伐。推进水利五大重点工程建设。深化“49100”工程,开展“百团联百乡,千企结千村”等活动,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推行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落实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设施建设。健全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联系点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启动新一轮为农民办十方面实事工程。

  (三)着力增强体制优势,切实提高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强国有资产重组整合。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划及政策,继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保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贯彻执行价格改革措施。深化公用行业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难问题。全面推行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落实要素市场供给制度改革措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严格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抓好改善民生的投资项目。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广集体工资协商制度,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创造一流的社会发展环境。

  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入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增加急需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积极做好外贸摩擦预警和应对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优化结构,探索建立招商引资市域内统筹协调机制。坚持以民引外、以外引外,拓展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内外资渠道。加快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境外生产体系,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进一步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做好对接上海世博会工作。建立杭湖嘉绍的合作协调机制,积极发展杭州都市经济圈。加强“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发展总部经济、省会经济,推动浙商回归工程。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杭州的国际知名度。

  (四)着力完善城乡互动机制,切实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升主城区功能。坚持基础共建、资源共享,依托主城各个区块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主城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灵隐、吴山、湖滨和玉皇山南片整治。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三期工程,打造“和谐杭州示范区”。实施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二期工程。加大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城区危旧房改造力度,尽快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进“三纵五横”快速路网建设,确保德胜快速路中段年内竣工。完成“两口两线”建设及沿线综合整治,开工建设留石快速路。积极做好之江大桥、九堡大桥的前期工作。加快启动新东站铁路枢纽工程建设。继续建设庆春路过江隧道、沿江景观大道,以及大型居住区和出让地块配套设施。全力抓好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后的建设和保障工作。做好背街小巷改善、支小路改造等工程。加大强弱电“上改下”、无障碍设施、地下管网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切实强化城市长效管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交通管理。加快钱江新城建设步伐。

  推进新城区发展。强化规划协调,加快三个副城和六组团建设。全面推进“东网加密”工程,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力争上半年开工建设,江东大桥及接线工程抓紧实施,杭浦高速杭州段年底前建成,杭长、申嘉湖杭高速杭州段力争开工建设,杭甬运河杭州段争取全面建成,抓紧做好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二通道、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江东内河航道网改造、江东出海码头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钱江世纪城基础设施工程。

  加快五县(市)发展。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县(市)的支持力度,促进五县(市)积极融入大都市,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发展“高速公路经济”和“黄金水道经济”,加快形成“1小时半经济圈”。推进县(市)“兴二促三”,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到县(市)发展。完善县(市)路网,建成淳安至开化公路淳安段、16省道临安乐平至於潜段、桐庐16省道与320国道连接线,加快启动文一西路延伸至临安段,开工建设昌文线昌化至湍口段、320国道富阳受降至场口段、富阳320国道至余杭02省道连接线,做好杭新景高速建德至开化段工程前期工作。健全市域旅游发展联动机制。优化县(市)城镇和乡村布局,择优培育中心镇和中心村。

  加强生态市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继续推进“1278”和“1250”工程,确保萧山东片印染、富阳造纸、建德化工3个重点监管区如期达标。加强钱塘江、苕溪、运河流域水环境治理,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创建饮用水源达标区。完善县城及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重点抓好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沼气池建设。加大对半山地区的环境整治力度。建成杭州第一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并投入运行,建成萧山垃圾焚烧发电厂。进一步扩大“禁养区”和“禁燃区”范围。全市完成8家热电厂脱硫工程。加快建设钱塘江大刀沙引水入城工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管理,新增25万亩公益林和56公里景观林。加强汽车排气管理,推广欧Ⅲ标准。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标准。

  (五)着力推进名城强市建设,切实繁荣社会事业

  大力弘扬和谐文化。实施七大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的和谐文化。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七届丝绸女装展,争取丝博会落户杭州。实施精品工程,繁荣艺术创作。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积极创建国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加大历史街区保护力度,以京杭大运河、西湖·龙井茶园、良渚“申遗”,南宋遗址保护和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重点,加强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2007年配图(体育场路,来源《杭州年鉴2007》).png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教育帮扶工程,完善教育资助券制度。妥善解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和社会实践能力,重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到97%。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实习基地建设,构建适应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保持在1∶1左右。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社区教育、市民教育,打造学习型城市。

  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建立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5家,新建市级企业(行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中心35家。加快孵化器建设,新增孵化场地面积10万平方米。强化与高校合作,加大国内外大院大所引进力度,重点建设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国家专利工作示范城市。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高城乡居民的科学素质。积极倡导依靠知识和文化创业。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人才载体建设,力争引进人才4万名。实施新一轮“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钱江特聘专家计划。强化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重大疫病防治能力。逐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做好参合农民的健康体检工作。巩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保障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做好奥体中心项目的前期工作。组团参加第6届全国城运会,协助做好2007年女足世界杯杭州赛区工作。全力配合省政府申办2013年全运会。

  (六)着力为民办好实事,切实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多形式、多途径就业,支持自主创业。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抓好城镇“4050”等困难人员的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完善社区、村镇就业服务网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和少年儿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措施。实施外来务工人员“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优化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完善社保基金使用、监管等制度,确保社保基金安全。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以“春风行动”为载体,推进“四级救助圈”建设,关心残疾人等各类特殊群体,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居者有其屋”工程。

  以破解“七难问题”为重点,扎实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实事工程:

  1.完善城市生态设施。实施60条市区河道整治工程。完成380条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以及50个污水收集系统、150个生活小区、100个公建单位截污纳管项目建设,新增截污4万吨/日。升级改造40座公厕、5座垃圾中转站。市区扩绿300万平方米。

  2.强化住房保障。市区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含危旧房改善)各100万平方米,实现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率和租金配租率“两个95%”,基本实现“两个房等人”目标。新增城区建制职工公积金缴纳8万人。

  3.推进村庄整治。完成25个示范村、250个整治村建设。建设100个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生态示范项目(村),50个生活垃圾处置生态示范项目(村)。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2.8万人,普及率达到98%;新增卫生厕所1.42万座,普及率达到94%。进一步提高沼气池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4.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上年农民纯收入的1.3%。城区新建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重点抓好撤村建居、“城中村”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乡镇卫生院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达80%以上。重视全科医生培养和配备工作。

  5.健全就业培训服务体系。落实好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2万人。再就业培训4.2万人。开工建设一座综合性、公益性、示范性的公共实训基地。

  6.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增 “一证通”图书服务网点25个。组织下基层演出2300场,农村放映电影5000场。创建省级“东海明珠”工程3个、市级8个,创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5个。完成300个自然村(行政村)广播电视联网。

  7.推进农村健身运动。新建300个健身点、100个篮球场、100个乒乓球室(场),创建100个“小康体育特色村”。完成500个村级星光老年活动室建设。

  8.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完成200家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领(换)证工作,建立蔬菜、豆制品、奶制品、肉制品、饮用水和药品等产品质量监控和发布体系。完成50家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

  9.建立交通事故救治保障机制。启动和深化快速抢救、绿色通道等相关工作机制建设。开展“车让人”活动,保障行人安全。充分发挥市医疗急救中心作用,强化现场施救和治疗抢救,投入1000万元启动资金,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保护受害当事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10.缓解“行路难停车难”。基本实现市区公交一体化。新辟和优化城区公交线路10条,新建、改建候车亭70座,增加停车泊位2650个。

  (七)着力完善社会管理功能,切实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强化社区服务,积极创建和谐社区示范城市。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构建面向农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深化“信用杭州”建设,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不断培育、健全和规范民间组织,发挥群众团体、行业协会、商会等团体的社会功能。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国防教育,促进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建设。继续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五连冠”。

  强化“法治杭州”建设。落实“三五”依法治市和“五五”普法教育规划。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认真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通报重要工作。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意见,重视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不断强化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防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扩大法律援助受援面,使更多弱势群体得到法律援助。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增强统战意识,认真落实统战政策,依法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加强人防、统计、口岸、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深化“平安杭州”创建。落实工作责任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做好社区矫正、归正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加强民情民意调查、人民建议征集、信访和“12345”市长公开电话办理工作,着力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特殊人群待遇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抓好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源头管理和执法监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继续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森林防火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增强抗灾防灾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整合资源,提高公众救助能力,实现预警、动员、反应、处置的整体联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八)着力强化作风建设,切实提高政府管理创新能力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经济监测预测工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推进部门预算等改革,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综合配套改革。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配合人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提高政府规章质量。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当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办分离,加快使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为综合性政府服务载体,整合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健全审批服务信息统一平台。坚持“两项制度、两项活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切实提高投资效率。

  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坚持从严治政,廉洁从政。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弘扬“八种良好风气”,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强化综合考评,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加大反腐倡廉力度,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杭州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机遇催人奋进,新一届政府的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杭州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继往开来,坚韧不拔,奋力拼搏,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而努力奋斗!

 

 

来源:《杭州日报》2007-04-18第01版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