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2月19日在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邵占维

发布时间:2021-08-07 点击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主旨,克难攻坚、团结奋进、扎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3.98亿元,增长9%;财政总收入1627.89亿元,增长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9.99亿元,增长9.5%;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017元,分别增长10.1%和11.6%;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4.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人口自然增长率3.95%。2013年配图(建设美丽杭州——全力打造下沙新城“美丽东部湾”,来源《杭州年鉴2013》).png

(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有效投资持续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22.75亿元,增长20.1%,投资贡献率明显提升。优化投资结构,加快交通、能源、电力、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十大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新增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民营企业1202家,民间投资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达54.1%。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新增上市企业6家。保障发展用地,新增建设用地37165亩,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53085亩。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各类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大江东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区域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8.17亿元、产业项目投资265.11亿元。

社会消费稳步提高。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4.63亿元,增长15.5%。“购物天堂、美食之都”100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大湖滨商圈”精品工程、武林广场综合体、杭州国际商贸城加快建设,“北山之夜”特色街、西塘河台湾美食街建成运营。成功举办第十四届西博会和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开展汽车、家电、建材下乡活动,文化休闲、家政养老、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兴起。农村小型标准化超市加快发展。

开放型经济加快转型。加强招商力度,优化引资结构,实际到位外资49.61亿美元、内资778.69亿元。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2个,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8个。实施浙商创业创新战略,引进回归资金418.86亿元,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浙商回归项目29个。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吸引央企投资60.79亿元,增长65%。对外贸易保持总体平稳,出口总额(不含省属)348.05亿美元,增长1.1%。服务外包增长45.9%。境外投资继续扩大。举办第六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2012年国际友城市长峰会、第四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杭州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大产业引领发展。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511.85亿元,增长13.6%,高于GDP增幅4.6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达45%。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物联网引领工业增长,旅游休闲、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信息软件发展势头良好,电子商务服务收入增长72.4%。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文创产业合作论坛,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国内首个“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新增红杉资本(杭州)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43家。推进“智慧杭州”建设,wifi无线网户外应用免费向民众开放。

特色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93.59亿元,增长10.9%。市重点技改项目开工360个,竣工173个,完成投资234.5亿元。编制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筑业平稳增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市级信息化应用示范试点企业累计达482家。积极培育企业商标和品牌,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2件。推进首批10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转变。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总产值384.34亿元,增长7.6%。建成并通过省级验收现代农业园区20个,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06个,新增市级“菜篮子”基地74个。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新建市级“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示范乡镇10个。命名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7家。

平台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9亿元,形成以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涉海先进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未来科技城累计引进294个高科技创新项目,青山湖科技城累计引进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科研机构29家。萧山区、高新区(滨江)分别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物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余杭、富阳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运河、西湖广告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

(三)城市功能持续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地铁1号线建成运营,2号线东南段完成13座车站主体结构。萧山国际机场航站楼和第二跑道建成使用。杭宁高铁、铁路东站枢纽基本建成。杭长高速杭州段、之江大桥顺利竣工,临金高速、千黄高速、绕城西复线等项目积极推进。市区道路交通建设“攻坚年”成效明显,秋石二期高架主线、九堡大桥等建成通车,风情大道南延伸段、彩虹快速路滨江段、德胜东路改造提升、延安路综合整治等工程加快推进,紫之隧道、秋石三期等开工建设。钱江通道、运河二通道、大江东航道、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等工程积极推进。闲林水库、三堡排涝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西溪天堂、创新创业新天地、星光大道二期等城市综合体建设进展顺利。西溪医院投入使用,滨江、下沙医院建成。杭师大仓前校区一期主体工程完工。奥体博览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主城区新建停车泊位52000个,其中公共泊位8700个。

市区河道等综保工程加快建设,完成12条河道整治,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获4A级评定。数字城管网络覆盖面积达351平方公里。城市洁化、绿化、亮化、序化水平不断提升。副城、组团与主城交通连接逐步改善。

(四)城乡统筹成效显著

区县协作深入开展。实施区县协作项目293个,落实协作资金3.25亿元。实施产业西进项目139个,总投资达455.4亿元。区县协作向乡镇(村)延伸,75%以上城市社区与五县(市)行政村结对。“联乡结村”帮扶资金到位1.3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参与中心镇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103.6亿元。实施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项目173个。启动城乡人才统筹“双百工程”,开展第二轮“专家志愿者服务新农村计划”。

镇村建设扎实推进。4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加快建设,第二批8个市级“风情小镇”创建有序启动,26个中心镇培育力度继续加强。建设“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开展21个整乡镇、6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339个重点村整治。加大193个中心村培育力度,打造17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改造农村住房43579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2799户。完成下山移民7381人,培训农民11.52万人。建成农村联网公路200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0座,综合整治农村河道384.2公里。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市”验收。

五县(市)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县(市)GDP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5和1.8个百分点。城区与五县(市)共建的10个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富阳市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平台,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临安市积极推进青山湖科技城建设,全力创建“现代化生态市”。建德市坚持“工业强市、服务业兴市、生态立市”,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桐庐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富春江科技城和迎春商务区引领创新发展。淳安县实施全县景区化战略,“以湖兴县”迈出坚实步伐。

(五)改革创新活力增强

创新型城市建设蓬勃开展。强化创新驱动,出台“科技创新30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8%,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4.6%,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工业比重达27.2%。成功创建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以十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组织实施51项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全力支持在杭科研院所发展,成立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杭师大2011协同创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学杭州物联网智能技术中心、浙江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8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9家。全市新增孵化器面积20万平方米,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达15家。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列副省级城市第2位。举办“2012创新中国总决赛”和“创意杭州”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市“知识市场”建设顺利推进。

人才队伍不断优化。2012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签约项目91个,金额23.13亿元。推进“115”计划,实施引智项目210项,引进外国专家318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2名、省“千人计划”人选91名,评选市“521”人选47名、创业创新团队5个。新增院士工作站15家,累计引进院士65人。新增钱江特聘专家41名。认定15家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启动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萧山区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富阳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富阳、临安、建德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推进,预约诊疗服务进社区在主城区全面推开。出台“民企16条”和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系列政策。“金融超市”与39家银行机构开展合作,市信用担保联盟合作企业118户。新增11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家村镇银行。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6万亩。推进扩权强镇,进一步向中心镇下放行政审批权。

(六)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管理得到加强

深入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公共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八大保障体系”逐步完善,10件实事全面完成。

就业创业进一步推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3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29万人。建立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率先在国内实施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积极鼓励扶助大学生创业,实训大学生60247名,新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1217家。新增“瞪羚”企业127家、“青蓝”企业129家、“雏鹰”企业278家。成功创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统一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推动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参保率分别达91.9%、97.7%。主城区免费健康体检覆盖到所有以个人身份参保人员。提高低收入农户标准至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继续开展春风行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发放困难家庭救助金2853.89万元。做好社会优抚工作。

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优化。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26个健身中心、广场、公园,建设30个乡镇(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创建25个示范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8个文化示范村(社区),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获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称号和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

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杭州籍体育健儿在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取得骄人成绩。

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启动新一轮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阳光招生”经验在全国推广。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3所,竣工67所。学前和高中教育优质覆盖率分别达72.6%和82.7%。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99.6%。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新增8所国家、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解决22.16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资助学生324万人次,资助金额达6.6亿元。

基本医疗和健康保障进一步健全。推进“健康杭州”建设。常住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5%以上,市属医院实施电子病历,推行预约诊疗和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农村60岁以上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率达77%。完善计生服务体系,免费孕检优生检测率达98.7%。开展药品安全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实现行政村药品监管网络和药品供应网络全覆盖。全面完成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目标,食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累计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2167家、老年食堂913家,建设农村公益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74家。新增养老床位数7994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3371张。“数字养老”有序推进。

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43095套,竣工35144套。销售经济适用房43.1万平方米。新增1169户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市本级推出公共租赁住房2161套。

“菜篮子”、“米袋子”供应保障进一步加强。完善调控手段,降低流通费用,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粮食储备总规模40.86万吨,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达296个。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54.5%。肉菜流通追溯系统基本建成。31个社区开通“菜篮子”直通车。扩大物价补贴对象覆盖面,补贴金额达6.64亿元。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深化“网片组”建设,全市划分网格11711个。打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积极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展“零发案小区”、“控案先进小区”建设,试点“平安和谐小区”创建,杭州获评中国治安最好城市。流动人口和“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步伐加快。发挥民间公益组织力量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建设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完成519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率,推行司法提前介入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模式,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战胜“海葵”台风正面袭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连续9年实现“负增长”。“最美”现象不断涌现,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节能减排效果显现。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目标责任制,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5%左右。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社会各领域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十城万盏”示范推广工程和“十城千辆”示范试点工作,推广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推进排污权交易体系建设,65家企业实现排污权交易。淘汰300家落后产能企业。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建设省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3个、示范企业40家。“三江两岸”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建设两岸绿道86.8公里,累计关停污染企业476家,取缔砂石码头87个。新增森林蓄积量1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77%。城区新增绿地44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主城区85%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八城区和富阳市通过新一轮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复检,淳安县、西湖区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区)验收,千岛湖成功列入全国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及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和水环境改善试点,45条(段)城市河道摘掉劣Ⅴ类水质帽子。加强大气污染和灰霾天气治理,实施工业废气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污染整治。实时公布PM2.5监测数据,全年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336天,优良率为91.8%。

(八)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法治建设加快推进。加强政府立法,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积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完善《杭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开展规范行使行政许可裁量权试点。加强建议和提案办理,人民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分别为99.7%和99.5%。

行政效能逐步提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行政审批权力事项69件,推进审批职能归并整合,落实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试行“形式审查制”。推进建设工程交易、政府采购“管办分离”。

为民服务注重实效。健全四级行政(便民)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站所(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开展“进村入企、服务基层”大走访活动,解决涉农涉企问题4.7万个。多渠道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实施结构性减税清费行动,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396项。

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加强审计监督,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国有企业监管和政府投资项目监督。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排查政府投资项目334个。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443项,节省财政资金4.65亿元。完善“数字监察”,对14个领域的权力运行实行网上全程实时监督。

加强国防、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深化双拥共建活动。现代气象、防灾减灾、档案、保密、统计、编制、外事、台侨、民族宗教、机关事务、地方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社联、侨联、工商联、残联开展工作。红十字工作和爱国卫生、关心下一代、老龄、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驻杭部队和武警官兵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改变;持续增长、转型升级、协调发展的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资源要素、环境容量的制约加剧;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离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自身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双重影响,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3年重点工作

2013年,是杭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是加快创新驱动的推进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化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主旨,坚持创新和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推进“三城三区”建设,稳中求进,开创新局,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作出新贡献。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外贸出口力争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以上,二氧化碳和主要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8.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协调拉动,攻坚克难促增长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扩大有效投资。加大交通、能源、电力、水利、环保等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杭黄高铁开工建设,确保杭宁、杭甬高铁开通,铁路东站枢纽建成启用。力争临金高速、千黄高速开工建设,建成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推进绕城西复线、杭长高速延伸线(吉鸿路)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三堡排涝、萧山钱江水利枢纽、闲林水库、钱塘江干堤加固等防洪骨干工程建设。大力深化招商引资,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以产业集聚区、中心镇、十大产业为重点,加大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领域的投入。出台投资引导办法,使产业发展导向与约束指标设置、产业空间布局有机结合,引导低端产业和落后企业主动退出。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保障,进一步提高工业投资比重,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加大征迁力度,完善项目储备和报批机制,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5.5万亩,推进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对各类集聚区开展土地利用分类评价,努力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进一步开展政银企交流合作,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增信服务,采取有力措施扩大直接融资。

促进消费增长。实施消费热点培育工程,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发挥商旅集团重组优势,做大做强杭州商贸企业。加快建设以延安路为主轴,以武林、庆春、吴山和湖滨商圈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带,大湖滨商圈二期开业。打造钱江新城、城东新城、临平新城、运河、萧山和滨江等商圈,培育地铁商业。加快组团、重点镇商贸设施建设,提升县城、中心镇的商贸业态和消费环境。推进杭州国际商贸城、嘉里中心建设。加快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举办200个“购物天堂、美食之都”促消费活动,拓展汽车、家电、婚庆、医疗保健等消费领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养生、健身等服务消费。探索新的消费模式,大力培育网商,做强电子商务产业链,鼓励居民扩大网购。深化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扩大开放优势。加快外贸产品结构调整,形成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竞争优势。加强外贸基地建设和供应链管理,加速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推进文化、信息技术、中医药等服务贸易出口,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做优做强做实西博会。组织企业参加150个以上境内外展会。推动服务外包向价值竞争转变。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相结合,扩大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大力招引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加大产业链关键环节及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借助股权投资机构实施新兴产业招商。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生产基地,带动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推进民营企业与全球行业领先企业合作,鼓励企业与央企合作承接海外工程业务。加快浙商杭商回归。深化区域合作和杭州都市圈建设,做好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扩大与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壮大实体经济。强化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支持力度。落实民间投资“新36条”实施细则,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实体经济。强化金融支持,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加大个体工商户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力度,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龙头企业,鼓励大企业与小企业联合发展。推动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监管。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二)创新驱动,坚定不移调结构

按照“四中心一基地”的战略定位,增强科技对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力争十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以建设“四中心”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推进旅游全域化和国际化,打造国际都市休闲、山水旅游度假、会展旅游目的地。加快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动漫、影视产业,文创产业增加值增长14%。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提高1个百分点。促进电子商务和快递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快递之都”。推进金融业集聚和创新,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健康发展,推动基金、期货、融资租赁、担保行业和金融性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着力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互动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工业附加值率。继续实施技改“双百工程”,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围绕共性关键技术、产业链整合、协同创新、重大技改和公共检测平台,集中扶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上市公司、行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上下游关联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加快建设大江东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推动各类工业园、文创园、科技园向创新发展示范区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三大平台”,实施“六大工程”,大力推广良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市级种业龙头企业,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均超过60%。加大垦造耕地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新增耕地2万亩以上。种植粮食233万亩,总产93万吨以上。新建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菜篮子”主要农产品自给率提高1个百分点。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高新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种业、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综合体,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推动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协同、市场、资源集成、金融、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和政策八大体系,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制订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等政策。集聚创新服务,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服务和辐射功能,加快建设全国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着力打造以高新区(滨江)、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西溪谷等为代表的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示范城市建设,扩展创业创新企业上市(杭州)培育基地的辐射功能。加大力度培育创新主体,深入实施雏鹰计划、青蓝计划,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继续举办“创新中国”总决赛。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领军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鼓励高层次人才创业。加大技术工人培训力度。完善创新产业链,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支持企业建立研究院和创新平台。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加大创新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左右。

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深化省级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水权、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扩面试点,完善金融超市、信用担保联盟、创投服务中心等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服务功能。加快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空间置换试点。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开展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深入实施教育改革试点和文化体制改革,完成市属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

(三)统筹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

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的战略基点,深入实施空间优化、功能提升、镇村建设、全面西进四大行动,挖掘杭州新一轮发展潜力。

实施市域空间优化行动。推进城市总规修改,完善新一轮控规编制,加快副城、组团、新城连网成片发展。抓好绿地系统、公交系统、电网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强对城西、城北、江东、滨江、之江等重点区域规划修编,推进城东和望江地区改造。强化配套衔接,做好新一轮五县(市)、中心镇、中心村和“三江两岸”系列规划编制提升。大力推进城乡“三改一拆”,推进土地综合整理,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深挖存量用地潜力,拓展城乡建设用地空间。

实施城市功能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地铁建设,加快1号线下沙延伸段工程;开工建设2号线西北段11座车站主体工程;加快地铁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完成德胜快速路西落地、德胜东路改造提升、彩虹大道滨江段等4个工程建设,完成延安路整治和沿江大道等主次干道建设;续建秋石三期、风情大道南延伸段、东湖快速路、九堡大桥南接线、紫之隧道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江东大桥西接线、之江路、天城路和秋涛南路整治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奥体博览城、杭州国际商贸城、市属新医院、杭师大二期、城市之星国际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公交快速线和场站、天然气工程、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等项目,保障城市供电、供水、供气安全。加强城市管理中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推进“智慧杭州”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应急体系,支持国防建设。科学论证、深化千岛湖引水前期工作。

实施中心镇(村)建设行动。按照城乡一体的目标构建市域城镇体系,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要节点,加强完善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招商引资五个方面的帮扶力度,建立市级镇村建设平台,完善镇村建设支持政策。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中心镇建设,积极引导中心镇产业、人口、资源和公共服务四大集聚,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优质公共资源、金融服务、城市管理向中心镇延伸,支持名院名校到中心镇建立分院分校,大幅提升中心镇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保持古城镇特色,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培育193个中心村、8个风情小镇,创建60个精品村,深入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继续做好“联乡结村”工作,落实资金1.2亿元。

实施全面西进行动。深入推进交通西进、旅游西进、文创西进、科技西进、人才西进和现代服务业西进,力争五县(市)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四个方面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支持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园落户五县(市),鼓励大学生到五县(市)创业发展。支持五县(市)创建科技城,加快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区县协作,优化配置城区与五县(市)资源要素。拓展协作内容,深化镇街结对。以完善“十张网”为抓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提高纯农户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提高就业质量。坚持量质并举,统筹做好“四类群体”再就业,努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举办第三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深入实施“杭州市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业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培训。落实网上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失业人员创业园管理。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

完善社保体系。坚持扩面提质,完善"2+2"社保模式,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参保率,推进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参保力度。全面推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区医保支付服务全覆盖。规范建设农村帮扶救助站,开展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等级评定。提高低保标准,完善县(市)救助政策,切实解决因突发性事件或重大疾病等导致的家庭困难问题。

繁荣公共文化。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创建20个乡镇(街道)、10个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20个市级文化示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争创100个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努力提升公民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加快建设市群众文化中心、非遗保护中心、城市档案中心、省音乐学院、杭州艺校迁扩建等工程。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开展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标准幼儿园达60%以上。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稳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推进市属高校内涵发展,实施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实行“阳光招生”,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支持特殊教育。确保杭师大仓前新校区暑期启用,加快推进杭高钱江新城校区建设。

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市属医院全部实施电子病历并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城乡卫生统筹,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确保全市无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乡镇以上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深化计划生育优质特色服务,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率先创建全省体育强市。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构建“9064”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格局。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推广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主城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人数达4.7%,萧山、余杭及五县(市)达3%。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建成开放,加快推进径山大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提高专业化养老服务水平,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70%以上。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建筑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实物配租与货币补贴相结合,实现公共租赁住房“应保尽保”,重点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创业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全市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500户,市本级推出公共租赁住房2300套。

健全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拓展粮食产销合作渠道,加大粮食购销调控和管理监督力度。支持民营企业提高大米应急加工能力,加快粮食中心库建设。完善“菜篮子”商品经营大户联系制度,加强肉菜流通追溯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菜篮子”直通车、农产品直供直销等覆盖面。继续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建立农产品市场保供稳价长效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力度。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3年规划,创建100家省级文明示范农贸市场。

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社会化、法治化建设。完善信访源头化解机制、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体系,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土地与房屋征收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鼓励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健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小区自治,规范社区物业管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确保96%以上建制村达标。深化“六五”普法教育,提升全民法律素质。深入推进“平安杭州”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改善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健全“非法营运、非法上路”车辆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出租车管理,提升地铁营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办好10件实事。(1)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房34753套,竣工38301套。销售经济适用房3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住房改造2265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500户。(2)改善交通环境。实现地铁2号线东南段“洞通”、“轨通”、“电通”。坚持公交优先优质,提高出行分担率,新辟公交线路10条以上,新增和更新公交车300辆。建设公共泊位10000个以上。(3)提升小区生活环境。改造60座公厕。消除20个老旧小区1000个照明“暗区”。新增自来水“一户一表”入户15000户。新增管道燃气点火数50000户。提升改造80家市区农贸市场。(4)改善城区河道水质。完成300个市区截污纳管项目,新增截污量3万吨/日。消除城市黑臭河道30条,创建5条(段)生态示范河道。(5)加大养老服务和学前教育推进力度。新增养老床位7000张,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所,竣工60所,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74%。建设杭州“数字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呼叫服务基本覆盖主城区70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6)扩大基层文体活动覆盖面。放映公益性农村数字电影2.4万场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新建20个以上健身中心、健身公园、健身广场等公共体育设施。新建和改建农村文化(文明)礼堂100个以上。(7)推行智慧医疗和卫生应急培训。市属公立医院以及各县(市)第一人民医院实现患者持市民卡在医生诊室完成付费结算。完成4.5万人次以上应急救护培训。(8)开展大气综合防治。完成6家重点热电企业26台锅炉脱硝治理,削减氮氧化物排放1100吨。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9)培育农村电子商务。集成100家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和农村网店。培育3-5个电子商务特色村和10家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0)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视、手机全网直达式发布。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数字电视20分钟以内发布,手机短信1-3个乡镇(街道)区域20分钟以内发布。

(五)环境立市,建设美丽杭州

增强超前、创新、系统意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问题,推动城市绿色、低碳、生态发展。

促进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实行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十大能效提升工程,完成13家水泥熟料企业以及半山发电公司、萧山发电厂脱硝工程。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建筑创建和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坚决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全面完成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等行业整治提升,关停造纸企业100家以上。

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着力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新一轮循环经济“770”工程,发展工农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低碳发展模式企业,完成循环经济重大项目50个以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清洁能源的引进和相应配套工程建设,扩大天然气覆盖面与使用率。推广清洁生产,加强对重点耗能、耗水、污染企业清洁生产的监管。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提高工业、农业、建筑废弃物以及电子垃圾等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市第二固废中心建设,全市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总量达3500万吨。

加强环境整治。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推进“智慧环保”系统建设与应用,继续实施PM2.5监测和公布。深入开展灰霾天气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以上。加快国Ⅱ及以下公交车的淘汰更新,强化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治理。实施新一轮半山和北大桥地区环境整治,开展化工、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试点工程。实施火电厂、热电厂煤改气,力争把主城区建成“无燃煤区”。突出抓好钱塘江、苕溪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和水体管理,推进千岛湖水质和青山湖综保工程,深入开展小流域整治。全面推进市区河道综保和城市内河水质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深入推广垃圾分类、清洁直运,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加快建成农村污水配套管网,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保护自然生态。建设好“六条生态带”,推进“三江两岸”、大江东湿地等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西湖、西溪、市区河道等综保工程,推进运河、良渚、南宋皇城大遗址申遗,加强天目山、清凉峰等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提升园林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水平。深化立体绿化工作,新增平原绿化3.6万亩,完成造林13万亩。以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的绿化、美化、洁化为重点,完成森林通道建设459公里5739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启动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抓好国家级生态区(市)创建。

(六)干在实处,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综合考评和绩效管理,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服务、效能、法治、廉洁政府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理念,完善政府立法工作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深化开放式决策,提高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

促进审批提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精简审批环节,扩大网上审批,深入推进并联审批,积极试行部门审批意见标准化,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扩大形式审批试点,规范中介技术行为,探索建立项目“联合验收制”。

强化服务增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功能,以服务创新增强政府效能。加强部门工作机制创新和服务平台整合,推进跨部门后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杭州政务云建设,健全网上信息服务和便民服务平台,完善四级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功能。

致力协调破难。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升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水平。统筹协调,增强合力,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心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厉行节俭自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公开,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市级部门专项经费原则削减10%。

严格督查问责。强化行政监督与问责,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敷衍塞责、慵懒散奢等行为。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探索“制度加科技”防腐新机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杭州正处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杭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拼搏,奋发有为,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而努力奋斗!

 

 

来源:《杭州日报》2013-02-26第01版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