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4月9日在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邵占维

发布时间:2021-08-07 点击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主旨,同心同德、团结奋进,胜利完成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1.8亿元,增长10.1%;财政总收入1488.92亿元,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5.15亿元,增长17%;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245元,分别增长13.4%和15.6%;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5.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8%;人口自然增长率4.64%。。

(一)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多种困难矛盾,实现消费持续活跃,投资稳中有升,外贸平稳增长,物价总体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推进商贸与餐饮业重点项目建设,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提升商业特色街区功能。成功举办第十三届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世界休闲博览会、金秋购物节与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等活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8.36亿元,增长18.7%。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全年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57963亩,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大项目31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5.16亿元,增长17.1%,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7.1%,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81.7%。着力推进外贸转型发展,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全年出口总额达415.21亿美元,增长17.5%,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30.9%。着力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农超直供与市场直销摊位,“控物价、保供应”成效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全国全省处于低位。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推进“一基地四中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2.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文创产业综合竞争力在两岸四地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三,限额以上文创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1%,原创动画片产量继续居全国城市之首。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和2011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接待境内外游客7487.2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91亿元,入选“2011年全球最值得去的旅游城市”。金融综合实力居全国城市第五,金融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0.4%。全市创投与股权投资机构达403家,小额贷款公司28家,新增上市公司10家。电子商务与信息软件业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云计算试点示范城市称号。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汽车产业产值超千亿。生物医药产业总量居全省第一,无线传感与卫星导航多模式射频接收芯片等物联网技术全国领先。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水淡化装备基地和出海码头建设顺利推进。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产业链整合。大江东及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产业、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区、西溪谷等产业集聚平台加快建设。着力推进各级开发区功能提升和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22家杭州企业入选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30家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37家入选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56家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瞪羚计划”,千方百计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创建1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4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0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叶菜功能区与肉禽蛋奶水产基地建设。成功举办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等涉农会展,农业六大优势和五大特色产业产值增长12.5%,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1955万人次。实施丰收计划、种子种苗工程和专家志愿者服务新农村计划,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

(三)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

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实施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做优主城,做强副城,打造组团,加快五县(市)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临余公路(科技大道)、九堡大桥主桥、秋石二期高架主体工程及石德立交西北匝道等项目,杭长高速、钱江通道及接线、之江大桥及接线、九堡大桥接线、机场高速路改造及铁路客运枢纽等项目加快推进,通城大道涉铁工程、德胜东路改造提升、风情大道南延伸及延安路、西溪路整治等工程开工。地铁1号线完成各车站主体结构建设,机电及系统设备安装装修全面开展,城东新城至下沙新城段列车调试运行,2号线东南端车站主体结构和区间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富春江船闸扩建工程启动,运河二通道、千黄高速、临金高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闲林水库、三堡排涝、钱江水利枢纽、钱塘江干堤三堡围堤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加快副城、组团建设,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钱江新城、城东新城、西溪天堂、杭氧杭锅“城市之星”、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中心等新城和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湘湖二期建成。继续推进西湖、运河、良渚、南宋皇城遗址、西溪和市区河道等综保工程,加快望江与湖滨地区改造,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着力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和特色村建设。抓好4个小城市培育试点,“数字城管”向中心镇延伸拓展,中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13个“风情小镇”精彩亮相。加强农村运输服务和路网建设,行政村客运通达率和一体化率进一步提高。下山移民2304户、7978人。完成45座病险水库、368座山塘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土地开发项目363个,新增耕地2.79万亩。农民工医疗保险、“双低”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并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86.7%和95%。市、区两级新增城乡统筹资金15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五县(市)的扶持力度。推进区县协作、大企业与中心镇结对,落实协作项目195个,总投资153.27亿元。新一轮“联乡结村”活动结对村2150个,实施共建项目1993个,总投资21.87亿元。

(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制定节能降耗预警调控方案,开展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行业准入与源头控制。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利用,实施“阳光屋顶”、“十城万盏”、“十城千辆”和绿色节能建筑示范工程,1142辆新能源汽车试点上路。培育6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施100个循环经济重点节能技改项目。实施414个年度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印染、小冶炼、小化工、小锅炉、小砖窑企业299家,关停污染项目87个。推进机动车尾气与施工扬尘治理,实施热电厂脱硝项目。半山、北大桥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2%,努力完成减排任务。

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水源地及周边地区涉重金属和危化品单位、污水与垃圾处理厂等风险排查。开展钱塘江、苕溪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妥善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实施“三江两岸”景观保护与生态整治行动计划,推进矿山生态治理,完成钱塘江流域12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启动第三轮“811”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六条生态带保护建设,绿化造林84847亩。实行垃圾清洁直运,市区64%的小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主城区截污纳管率提高到84.2%,城市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管理取得新成效。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检工作通过省级预评估验收。

(五)改革开放与创业创新不断深化

坚持以改革增活力、创新强动力、开放促发展。推进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以金融创新为重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设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发展股权投资与债券融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稳步拓展。杭州成为全国首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萧山成为全省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推进基层医改,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创新。实施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获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称号。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组建6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2个省级创新联盟,启动实施57项共性、关键、前沿技术项目攻关。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99家、雏鹰企业254家、青蓝企业128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0.3%,新产品产值率提高1.6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5.1%和39.4%。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85%。22家科研机构落户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被中组部列为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创建知识市场,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举办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34人和4个团队列入市“521”海外引才计划,42人入选省“千人计划”,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新注册大学生创业企业1517家。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年合同外资81.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22亿美元,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0个。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支持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5.82亿美元。大力推进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杭州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行。新开辟国际航线7条。外事、对台、侨务与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内资720.57亿元。加强与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30个区域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四川南充、涪陵及山海协作任务。

(六)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镇(街道)基本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90%。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成效显著。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优质覆盖率分别达68.3%和82.7%,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99.5%。推进青少年“第二课堂”、科普教育基地与“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乡村卫生室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达95.4%,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2.3%。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获全国“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中医药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市属新医院、奥体博览中心、杭师大新校区、市第三福利院建设加快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均期望寿命达80.67岁。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残运会。杭州籍运动员在第十四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第七届全国城运会、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上获得佳绩。夯实基层基础,探索新型社区管理,2513个行政村与社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杭州获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称号。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组织律师进社区,全市调解组织成功调解各类纠纷84414件。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110”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主动打击整治与加强治安防控相结合,建设平安杭州。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事故防范,深化隐患治理,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全年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三下降”。健全应急管理工作体系,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七)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财政投入,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市民幸福感。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扩面,提高居民养老与医保标准。推进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达到充分就业城市目标。新建与改扩建幼儿园104所,竣工67所,新增班级514个。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全面推行医保“一卡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率95.2%以上。全面实施孕前优生检测、产前检查、0—7岁儿童保健等八项免费检查与保健政策,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率和计划免疫接种率全国领先。行政村健身苑点建设覆盖率达98%。实行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53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7118张。获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称号。落实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向35万名困难群众和退休职工发放物价补贴4.4亿元。深入开展春风行动。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583.37万平方米,竣工619.9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住房改造51512户,新增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工程受益群众19.32万人。多措并举开展主城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开通快速公交5号线与4号线延伸段,新增公交线路17条、公交车348辆,新建停车泊位5.97万个。建成出租车服务区9个。按现行标准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优良率为91.2%。完成老小区物业管理改善575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获“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市区支路建设整治53条,竣工22条。完成77条河道90.6公里的清淤工程。44条河道实施综保工程,完成22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行蔬菜肉类流通质量追溯管理,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实现基本药物质量全程可控可追溯。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八)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推进

启动实施新一轮普法教育依法治市规划,开展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与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情况专项督查,推进依法行政与执法规范化建设。做好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通过调解、和解、听证等方式化解行政争议。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多渠道征集市民建议。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和简化行政审批事项625项。深化综合考评工作,推进“两家两中心”与项目代办制建设。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取消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12345”市长公开电话扩容。加强预算管理与“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控行政成本。加强融资平台监管和审计监督。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建设,进行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完成第三批公车改革。实施治庸治懒治散专项行动,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政务公开,完善网上办事平台,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加强国防建设、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深化双拥共建活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工作,气象、防震减灾、档案、保密、统计、编制、机关事务、地方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文联、科协、社联、侨联、红十字工作和爱国卫生、关心下一代、老龄、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二、过去五年发展的总体情况和今后五年发展的总要求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杭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杭州在推进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这为我们迈向下一个更加辉煌的五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过去五年,面对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妥善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和局面,积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增活力、重民生、抓稳定,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完成了本届政府的工作任务。

五年来,我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3443.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011.8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2447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7%,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4.5∶50.2∶45.3调整优化为现在的3.3∶47.4∶49.3;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73.9%;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2011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双双增长79%。五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实现新提升,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民主政治实现新发展。着力推进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体制、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从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着手,破七难、办实事,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改善民生,杭州社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获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连续8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开创了科学发展新局面。

五年的进步与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杭州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亲身经历这一不平凡历程并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杭州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政府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创新能力不够强,转型升级不够快,商务成本偏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任务还很艰巨,生态保护、城区交通、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的行政效能、行政执行力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是杭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与全面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的攻坚期,也是面临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挑战期和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更宽广的国际化观念,开放的战略思维,统筹的根本方法,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大势,更加积极地应对挑战,奋发有为地做好工作,全力推动杭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城乡一体化、城市国际化为主抓手,着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着力打造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程,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而努力奋斗。

(三)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力争提前一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36.5%,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5%;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城市化率达到80%;五年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平均期望寿命81岁左右。

今后五年,我们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市国际化,全面实施民生优先、环境立市、创新强市、实业兴市、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六大战略”,努力让杭州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幸福、城市更有活力,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把杭州建设成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成为体制完善、机制灵活、活力迸发的创新型城市;成为绿色低碳、节约集约、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成为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安居乐业示范区;成为空间集约利用、要素有序流动、资源合理配置、服务有效覆盖的城乡统筹示范区;成为尚德守法、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人文法治示范区。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努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面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与“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三、2012年的重点工作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以上,二氧化碳和主要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新增就业人口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主旨,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的工作总要求,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增强调控能力,防范各类风险,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一)着力扩投资促消费稳出口,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扩大内需,加强开放带动,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投资、消费、出口的稳定增长。

确保有效投资的增长。围绕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抓好一批对发展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扩大投资领域,促进加快发展。加快空港、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内河水运航道、富春江船闸改造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千岛湖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推进闲林水库、三堡排涝等水利工程建设。以特高压网架为支撑、超高压网架为骨干,推进电网改造和扩建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有保有压,加强资金调度,推进“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和消化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以便民、安全、绿色消费为重点,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重点商贸设施和北山路等特色街区建设,推进名品、名店工程,发展“夜市经济”。加快“大湖滨商圈”精品工程、九乔国际商贸城与武林广场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强会展促销,发展电子信息、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养生、家政养老、网络购物等新消费业态,促进汽车、家电消费升级。推进主城区重点商贸集聚区、商业大街与副城组团及重点区域性商圈建设。围绕地铁、新城与综合体建设,打造商贸餐饮新特色新亮点。创新“杭帮菜”品牌,推动茶文化发展,鼓励餐饮名店跨地区连锁经营,促进美食与旅游购物互动发展。鼓励商贸服务大企业向农村发展连锁配送业务,扶持500家农家小型标准化超市发展。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投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引资和引智并重,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引导外贸企业更加注重品牌、研发、销售、服务,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险、会展补贴、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电子商务进企业”等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提高服务贸易比重。支持企业扩大关键设备、技术和原材料进口。鼓励有条件企业到海外承包工程、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开展跨国并购。坚持招强引优,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推动100家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实现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发展国际航线,扩大口岸开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支持浙商杭商创业创新,大力引进内资,打造全国民营企业总部中心。做好对口帮扶与山海协作工作。

(二)围绕“一基地四中心”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全面实施实业兴市战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形成以十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以发展科创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重点,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旅游国际化与巩固西湖“申遗”成果、发挥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为重点,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以八大文创行业发展与“文创西进”为重点,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以实施电子商务集聚、网络零售促进、物流配送保障、网络监管强化“四大工程”为重点,加快全国电子商务中心建设;以发展投资基金、金融性交易市场、金融后台和引进金融总部为重点,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

突出发展十大产业。确保今年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5%。办好第十四届中国西湖国际博览会、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节、2012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会展,实施文创人才建设、园区示范、大企业培育、精品创作和品牌建设五大工程,促进文创行业快速发展。以增加游客逗留时间、扩大旅游休闲消费为重点,狠抓产品、营销与管理创新,推进旅游与休闲的融合发展。加快“一核两带三圈三园”布局,建设中小金融机构总部和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集聚区、金融中后台服务基地。实施网商培育工程,推动网上交易与物流配送结合。拓展移动商务应用,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推进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和国家物联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以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为抓手,推动“三网融合”与宽带网络升级,建设“智慧杭州”。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先进技术装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建设长三角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筹建太阳能光伏研究院与新能源技术创新联盟。发展节能与污染物治理关键技术,促进节能环保应用服务。狠抓十大产业招商引资,整合延伸产业链。以海洋科研与涉海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100个投资额超亿元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确保100个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年内竣工投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加快杭州装备制造、萧山化纤纺织、余杭家纺、富阳造纸、建德精细化工产业5个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萧山新塘羽绒家纺、萧山党山装饰卫浴、余杭塘栖金属加工、富阳光通信、临安节能电光源、临安电线电缆、桐庐富春江水电设备制造、桐庐横村针织、建德五金电器、淳安水饮料等10个市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引导工业功能区向高新产业园、科技园升级。

着力打造大平台培育大企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合力打造大江东和城西科创两大产业集聚区,加快汽车产业园、能源产业园、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等产业平台和物联网、工业设计等产业园建设,打造之江文化大平台,支持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以国家高新区为带动,争创以高新区与大江东、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为格局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实施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行动计划,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快速发展,推动企业上市,支持更多杭商进入中国500强行列。贯彻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扩大优质农田规模,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和农作制度创新,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品牌农业、高新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总部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抓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建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种粮大户,保持粮食生产能力。新建3000亩叶菜功能区,主城区叶菜自给率70%以上。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组织化水平。深化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一代气象雷达,促进气象现代化和农业防灾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保鲜技术应用,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和流通中介组织,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

优化提升主城功能。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完善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运河二通道、绕城高速西复线、望江路过江隧道等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地铁一期二期工程,铁路东站、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空港二期以及钱江通道、之江大桥、机场高速路改建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铁1号线十月前试运营,铁路东站枢纽年底前基本建成并联调联试。积极推进楼宇(总部)经济项目开发,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新天地和“城市之星”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奥体博览中心、市属新医院、市第三福利院、杭师大新校区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继续实施西湖、运河、西溪、良渚、南宋皇城遗址、市区河道等综保工程,推进望江地区城市更新、老小区物业改善与“城中村”改造。推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天然气利用工程,推进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

扎实推进副城新城组团发展。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继续以钱塘江为轴线,推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培育钱江新城核心区中央商务区功能,加快城市东扩步伐。以下沙、江南、临平副城和大江东新城、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新城为重点,推进副城、新城和组团建设,促进产业、人口、资源、功能向副城新城组团集聚。畅通副城、新城、组团与主城的交通联接和功能配套,完善副城、新城和组团的管理体制,加快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副城新城组团的综合承载力。

大力开展“市区道路建设攻坚年”活动。以提高城区重点区域与交叉路口通行能力为重点,决战东部、疏解主城、提升西部,推进市区快速路网、主次干道、支小路与停车场(库)建设。开工建设秋石三期、吉鸿路、文汇立交、西兴立交、风情大道—彩虹大道互通立交和西溪路整治(古墩路—天目山路)等14项工程;续建风情大道南延伸线、九堡大桥南接线(滨江一路—机场路)、余杭塘路(丰潭路—紫金港路)、金昌路(巨州路—320国道)和拱康路(余杭界—塘栖东西大道)等11项工程;建成九和路、九堡大桥北接线、之江大桥及接线、彩虹大道滨江段、之浦路立交、钱江三桥滨盛路匝道和完成延安路整治等15项工程。加强路面养护与破损修复。

进一步加快五县(市)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构建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专项资金、支农资金、“联乡结村”帮扶资金、区县(市)协作资金、“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农村公益金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促进五县(市)加快发展。强化区县(市)产业协作,加强五县(市)十大产业平台建设,完善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打造“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在继续推进交通西进、旅游西进的同时,以城西科创集聚区、之江新城为主要走廊,大力推进科技、文创和现代服务业西进,促进五县(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区县协作向乡镇(村)延伸,向产业梯度转移发展。全面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计划。

切实加强县(市)城、小城市(中心镇)、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加快五县(市)城和中心镇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启动第二批8个市级“风情小镇”创建,开展21个整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中心村培育建设力度。深入开展乡镇结对和“联乡结村”活动,推进生态村建设、农村历史文化村镇与建筑保护、农村庭院整治、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等工作。完成山塘水库除险加固330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5万亩。开展城乡教育互助,推进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发展镇村公交,实施农村文化、养老、幼教公益项目,加强农村社区和社保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继续实施下山移民、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与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重点提高纯农业劳动者收入,对年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的农户进行帮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四)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与动力

大力实施创新强市战略,以综合配套改革为载体,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创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打造民营经济强市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市金融投资集团,发展股权、债券、基金等融资方式,发挥创投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母基金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完善土地征用、房屋征收的利益协调机制。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社会保障网建设,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名院集团化和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大文艺院团改革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体制改革。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以重大科技十大专项为主抓手,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十大平台,加强产业技术联盟和研发中心建设,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产业投资与创业投资结合,鼓励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大力实施“青蓝计划”、“雏鹰计划”,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政策性担保规模,着力破解融资难问题。加强专利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与授权总量,深化科技中介服务与“知识市场”建设,出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政策。实施知识产权、商标、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创新商业模式。以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为依托,整合资源,组建新能源装备成套体系,引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发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与利税增长15%以上。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形成“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一体化发展模式。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85%以上,杭州创新指数增长10%以上。

加强人才工作,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入实施“115”、“131”、“815”、“356”等人才计划和企业家培训工程,着力引进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企业家、行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团队。继续举办“创新中国”总决赛和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组织在杭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人选,开展市第二批“521”计划人选和团队评选。办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产业基地和留学生、大学生创业园,推进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实训大学生4.5万名以上。完善科技人才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创新激励政策。实施人口素质提升计划,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提高地区就业率。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服务,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实施基本技能培训与高层次技能培训等多层次培训工程,做好政府补助培训、技师社会化考评、职业技能竞赛、技师素质提升等工作。

(五)加强文化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围绕人文法治示范区的要求,加强文化名城与文化强市建设,创新与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文化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与新闻出版事业,推进文化与科技、市场相结合,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推进运河“申遗”,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争取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以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推进文明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和行业(单位)创建。深入开展杭州学习节、邻居节、交通文明、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发展志愿者事业,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支持杭师大创一流创特色、杭职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深化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推进中高职衔接改革。建立开放大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创新服务管理。拓宽诉求表达渠道,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和利益协调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居住证制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和虚拟社会的服务与管理,推动外来务工人员有序融入城市。引导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出租车运营服务管理,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强工资集体协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2012年配图(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交汇段,来源《杭州年鉴2012》).png

加强基层基础。深入推进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试点工作。坚持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整合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资源,积极开展城管网络、律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救助服务、健康管理、便民店和家政服务进社区,逐步将基层社会治安、人民调解、医疗计生、城管环卫、文教体育、劳动保障、扶老助残等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站和便民服务中心以及社工队伍建设,完善社区自治服务功能。鼓励开展敬老爱幼、助老扶残、爱国卫生、邻里互助等公益志愿服务。推进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

推进“平安杭州”建设。开展“六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政府依法办事能力。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健全打防控疏工作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主动警务模式,开展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和“零发案小区”创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以除隐患、降事故和减伤亡为目标,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及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加强道路交通、地铁、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抓好校车与校园安全管理。推进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城市水、电、气等安全运行。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维稳风险等级评估机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及应急联动机制,有效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加强信息与网络安全工作和保密工作。

(六)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提升城市的生态宜居水平。

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开展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工作,推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加强源头控制。推广先进节能和环保技术产品,加强合同能源管理,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整治高污染行业,关停淘汰产能过剩、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完成230家企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工作,并严控新上此类项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与工业企业脱硫脱硝,提升中水回用率,深化排污权交易体系建设。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扎实推进河道、噪声综合整治,绿色交通、清洁能源、废物再生利用、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加大餐饮业油烟、工业企业废气、燃煤锅炉烟气、机动车尾气和施工扬尘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清洁水体行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与综合水利工程,加大钱塘江、运河、苕溪和千岛湖水质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小流域整治,促进水环境改善。集中开展“三江两岸”水源水质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开发人文旅游、整治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的28项工程。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

深化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实施第三轮“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推广节能低碳建筑,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建设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区和绿色中心商务区。深入推进新一轮循环经济“770”工程,重点培育6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个示范园区,抓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资源再生利用与循环综合利用。实施重点绿化工程、美化家园工程、屋顶美化工程、城市艺术灯光工程,完成造林计划任务77380亩,生态公益林建设105万亩,新增森林蓄积量180万立方米。深入开展区、县(市)创建国家生态县(市)工作。推进低碳交通试点,扩大新能源车推广应用。

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加强数字城管,完善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管理。主城区全面实施垃圾清洁直运,加快垃圾处理设施扩容建设,提高焚烧与无害化处理能力。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小区达到75%,区、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加快推进城西污水处理厂、临平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做好七格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搞好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实施民生优先战略,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安居乐业示范区。

完善就业保障体系。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发放《新杭州人求职登记证》,加大就业帮扶和培训,完善促进灵活就业人员稳定就业的举措。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联建省市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位一体的大社保体系。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形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2”模式。实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落实女职工生育保障待遇。优化社保经办服务,做好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实施困难家庭救助管理、市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和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发展慈善事业,健全“四级救助圈”。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和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与家庭活动。做好优抚工作。

完善公共文化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服务、群众文化服务活动配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服务、城乡电影服务、弱势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扩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争创100个省、市文化示范社区(村)。推进“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支持文化类公益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快发展。

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按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要求,确保达到省核定的市区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6.4%。全面实施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学前教育促进条例,新建改建幼儿园100所,推进名校、名园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禁收择校费,实行“阳光招生”,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强素质教育,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

完善基本医疗和健康保障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成乡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加强基层医卫队伍建设。建成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系统,普及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市属医院推广电子病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加强传染病与重点慢性病防控,提升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启用市滨江医院、市下沙医院和市西溪医院,确保在建市属新医院工程进度。以国家全民健身计划为指导,加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组织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推进健康杭州建设。

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衔接,新建与改扩建一批综合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托老所),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受益面。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公共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办法,落实用地供应、税费与信贷支持政策,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安全。规范保障性住房分配、租售、退出及管理,廉租住房实现“应保尽保”。

完善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物价调控,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完善物价补贴联动机制,抓好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监测体系,保障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米袋子与菜篮子工程,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落实绿色通道、农超对接、直供直销、专项储备政策。做好农产品流通领域清费减负工作,落实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增加平价菜供应。

办好10件实事。(1)推进公交建设。整合优化线路,新增公交车辆300辆,新辟公交线路8条,提升“免费单车”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公交分担率。建成BRT7号线一期,新建60公里公交专用道。主城区修缮25个公交站点和100条道路的人行道,建成总长145.3公里的交通廊道。(2)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8103套,竣工22972套。(3)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开展PM2.5监测公布与治理研究,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与施工扬尘治理。按现行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90%以上。(4)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关停搬迁40个货运码头。加快县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对19个黄沙码头和江堤开展生态修复。继续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完成截污量2.5万吨/日。实施30条(段)河道清淤项目,完成清淤30公里30万方。(5)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专线电话与监督员队伍。小餐饮店监督覆盖率100%。推行小作坊产品目录监管、产品抽查覆盖率及安全性指标合格率达90%以上。加强农贸市场管理,继续推行肉菜等鲜活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确保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96%以上。强化基本药物监管,基本药物品种检查覆盖面达100%。(6)提升小区居住环境。实施临街立面美化工程,完成屋顶绿化10万平方米及80条背街小巷改善项目。新增老小区居民天然气用户点火数3500户。主城区取消1000个屋顶水箱供水方式,改善5000户居民饮用水水质。支小路整治开工50条,完成20条。(7)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农村放映数字电影2.5万场以上,组织文艺活动1万场以上。(8)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全市新增600家居家养老服务站,120家老年食堂。新增养老床位7000张。推进“数字养老”服务平台建设。(9)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完成农村住房改造2.58万户,困难家庭危房改造2500户。加快农村文体、托老所及托儿所建设。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造农村水站水质消毒器1000座,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4万座。(10)推进停车场库建设。利用地下、地面与立体空间,新增停车位5万个,其中公共泊位8000个。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关心下一代、老龄、爱国卫生、红十字、慈善、残疾人事业新发展。做好统计、外事、对台、侨务、民族、宗教、口岸、人防、编制、档案、气象、防震减灾、机关事务、地方志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社联、侨联工作顺利开展。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围绕“务实、高效、公正、廉洁”的要求,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高效便民、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规范有序,建设法治政府

以推进政府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与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重点,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职权法定,约束与规范自由裁量权。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多渠道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与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

(二)公开公正,建设诚信政府

以深化开放式决策和完善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为主抓手,扩大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作为政府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方便群众知情、便于群众监督,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政策、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财政预算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网上办事能力。

(三)求真务实,建设责任政府

以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综合考评、政府工作创新创优和推进国家绩效管理试点城市工作为导向,推进政府工作责任制建设。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其位必须负其责,敢于和善于直面问题,破解难题。力戒消极怠慢,纠正有令不行、敷衍塞责、办事拖拉与行政不作为。加强执行力建设,继续抓好重大项目效能监察,推行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确保政令畅通。

(四)高效便民,建设服务政府

以推进“两家两中心”建设与构建覆盖城乡的三级行政服务体系为主平台,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整合审批职能,优化业务流程,推行审批窗口首席代表制度。围绕服务基层、方便企业、便利群众的要求,完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窗口建设。

(五)节俭自律,建设廉洁政府

以打造“廉洁杭州”为总载体,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政准则》等廉洁自律规定,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大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力度,深化专项治理,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惩治违纪违法行为。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建设节约型机关。

(六)创先争优,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以服务基层、服务企业和进村入企大走访为活动载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强对公务员群众路线的教育,使政府工作始终顺应群众要求、符合群众意愿,推动政府服务质量提升。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政治、业务、作风建设,提高抓落实、干成事的能力,努力树立新形象,创造新业绩!

各位代表!杭州正处在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目标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杭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拼搏,奋发有为,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而努力奋斗!

 

 

来源:《杭州日报》2012-04-18第01版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