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

发布时间:1900-01-01 点击率: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城市化战略,西湖、西溪湿地、运河三大综合保护工程硕果累累,“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道路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全面完成。钱江新城加快建设,下沙、滨江、小和山、浙大新校区4大高教园区形成规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江东、临江、钱江、余杭4个省级开发区和各县(市)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一湖三园”建成开放,钱江世纪城建设全面启动。“东网加密”、“黄金水道”工程加快推进,“交通西进”、“乡村通达”工程全面完成,绕城高速和杭千、杭徽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形成市域1小时半交通圈,实现“县县通高速”。萧山、余杭对全市发展贡献增大,5县(市)发展全面提速,杭州城市发展从“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市域网络化大都市雏形初现。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为农民办的“九件实事”全面完成,在全国率先免除农业税,“49100”工程、“百千”工程成效显著,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建成一批重点水利工程,67万农民饮用水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就业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75万农民接受培训。“城中村”改造和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加强。
  环境优化与民生保障统筹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城市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一系列荣誉,跻身中国“十大品牌城市”行列,排名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二位。“破七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健全帮扶救助困难群众长效机制,“春风行动”不断深化,并被中央文明办列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100例”。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46%,我市被评为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覆盖率100%、参合率94.4%。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收杂费,17万名困难家庭中小学生获得教育资助,去年共有12万名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子女在杭接受义务教育,成立教育集团51个,188所中小学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557所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5年来老城区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农转居公寓、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1695万平方米,3.24万户居民乔迁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市区住房成套率为91.2%,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1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35.6%。多管齐下破解“行路停车难”,获“全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模范管理(一等)水平城市”称号。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实行市直机关综合考评,对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起到了很好作用。开通“96666”、“96345”两条监督和服务热线。加强城市管理,推进“数字城管”,实施综合执法,老城区“四化”长效管理覆盖率达90%,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去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027元和8515元,五年年均增长11.8%和9.8%。2005年我市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89.8%,居全省第一。
  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圆满完成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和先进性教育任务,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开展“创业在杭州”大讨论等重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健全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理论培训。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探索市、区党校联合办学,引起了中央有关单位的高度关注。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搞好领导班子换届,加强党外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连续4年选派中青年干部到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和赴国外学习培训。实施干部综合考评,制定8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件,两次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先锋工程”和农村、社区“领头雁”工程不断深化,国有、非公、改制企业和机关、学校、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水平提高,党员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扎实有效。落实“三真”,关爱基层,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加强老干部工作,市委老干部局获“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坚持党管人才,制定人才工作10个文件,完成首轮“356”工程和“131”计划,人才总量翻一番。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惩防体系,加强从政道德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制定党内监督制度“10+1”配套实施办法,开展巡视工作,纠正不正之风,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市纪委(监察局)获“全国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称号。市委全委会、常委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实干、风正。
  今后五年,是我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实现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跨越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是:发展处于黄金期。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新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下半年召开党的十七大,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举办上海世博会,建设沪杭磁悬浮和杭宁、杭甬高速铁路,都将给杭州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同时,在经过二十多年高速增长以后,能否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体制进入完善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将进一步激发。但体制的完善期也是改革的攻坚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开放进入提升期。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经济进入了全面融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这既为推进全面开放、全城开放、全方位开放,更好地承接制造业特别是服务业和研发环节国际性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更直接、更激烈的国际竞争。社会转型进入加速期。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既给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产生这样那样新的矛盾和问题。政治参与进入活跃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意愿更加强烈。这既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对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生活品质表示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五大品质”。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杭州发展的整体特色和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它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一个现实而又终极的意义上去把握,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贴在一起。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杭州每个市民的当下愿望,又是杭州这座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是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创新和发展。今后五年,杭州能否跨入发达城市“门槛”,不仅要看人均生产总值是否超过10000美元,更要看杭州人民群众是否真正享受到了发达城市的生活品位和质量,是否拥有相应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当今世界,企业、城市甚至国家间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已成为一种无形资产、战略资源。如果说昨天我们经营城市主要是经营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那么今天我们经营城市则更要注重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这是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指引下经营城市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转变。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导向牌”、凝聚人心的“吸铁石”、城市形象的“金名片”,是城市发展的标杆。经营一座城市,最终必须经营城市品牌。“生活品质”是杭州差异性最强、认同度最高的特点。在杭州方言中,“生活”一语双关,“做生活”就是“做工作”,既表示日常生活,又表示工作创业。相应地,“生活品质”也有双重含义,既表示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也表示人们的创业品质、工作品质。“生活品质之城”中的“之”字,也可以理解为“之江”,这就把杭州坐落在“之江”江畔这一地理位置表达了出来,“之城”就是“杭城”,并展现了以钱塘江为中轴线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可以说,“生活品质之城”是杭州最具代表性、差异性、独特性的城市品牌。
  今后五年,是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决战期。要坚持城市化战略,以更大力度拓展发展空间,集聚生产要素,突破发展瓶颈,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在服务全省中实现自我提升,在自我提升中更好地服务全省,奠定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地位。围绕做优老城区,推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保老城、建新城”、“两疏散、三集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完成西湖、西溪湿地、运河三大综合保护工程,推进企业搬迁和“优二兴三”,实施“决战东部”,加快钱江新城、下沙副城、滨江科技新城、“和谐杭州示范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市区西部保护与发展,提升老城区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围绕做强新城区,坚持“三个不变”、“三个创新”,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制定省级开发区相关管理法规和规定,强力推进江东、临江、钱江、余杭4个省级开发区建设,加快江东、仓前两个高教功能区建设,加强良渚遗址保护利用,打造江南、临平两大副城和六大组团,推动新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围绕做大5县(市),实施“融入战略”,促进市区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梯度转移,打造“高速公路经济”和“黄金水道经济”,建设三江流域旅游休闲产业带,增强5县城服务功能,加快中心镇建设,融入大都市、建设新县(市),推动5县(市)变“郊县”为“郊区”,成为杭州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区。围绕做新都市圈,打破行政区域局限,树立按经济圈推进城市化新理念,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拓、环境共保,加强与绍兴、湖州、嘉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功能整合,构建以杭州市区为核心,以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为紧密圈,以海宁、桐乡、德清、安吉、绍兴、诸暨等6个与杭州接壤县(市)为影响圈的杭州都市圈,增强杭州大都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围绕做畅骨架网,抓好地铁一期、萧山机场二期、“三线一枢纽”、“两口两线”、杭浦高速、杭长高速、申嘉湖杭高速、钱江通道、之江大桥、江东大桥、九堡大桥、庆春路过江隧道、秋石和留石快速路、沿江景观大道、运河二通道、江东出海码头、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背街小巷改善、支小路改造等重大工程,实现杭州交通从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的跨越。以道路、河道整治带开发、带建设、带改造、带保护、带管理,以“路河更新”带动“城市更新”。确立“细节决定成败”理念,围绕“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目标,理顺城管体制,创新城管方式,推动重心下移,建立长效机制,拓展“数字城管”,落实有人、有钱、有章办事,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提高城管行政执法水平,推动杭州城市管理再上新台阶。
  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推进工业兴市,建设服务业大市。坚持“工业兴市”战略,按照“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工业和丝绸、女装、包装印刷、工艺美术等都市型工业;适度发展装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高、无污染的新型重化工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国家级基地和试点为载体,以“两港七区”建设为抓手,以信息、新型医药、环保、新材料“四产业”和文化创意、高效农业、知识型服务业“三领域”为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国家级开发区“点”的发展向13个区、县(市)“面”的拓展转变,建设“天堂硅谷”,打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和密集区,实现从“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的跨越,把杭州打造成以集约化、国际化、生态化为特色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大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与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门类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推进商业特色街区、核心商圈和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到2010年力争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左右,把杭州打造成以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为特色的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坚持“旅游西进”战略,推进旅游国际化,建设“十大休闲基地”,办好西博会、第二届休博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节庆会展活动,推进旅游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的旅游产业新格局,把杭州打造成以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会展交流互相支撑为特色的国际旅游休闲中心,进一步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牌。
  坚持外源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两轮驱动”,统筹开放带动和自身发展。坚持“开放带动”战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宏大的气魄,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杭州国际化程度。坚持科学招商、量质并举、内外资并重,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内外资质量,扩大利用内外资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省会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服务外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巩固老市场,开辟新市场。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推进“山海协作”和“双对口”工作,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贯彻“四个尊重”,坚持“非禁即入”,落实“国民待遇”,弘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杭州创新创业文化,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彰显“知识资产化、创业个人化、产业块状化”特色,放心、放手、放胆、放开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产业和大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强市。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积极培育新兴经济形态。依托杭州的人才、文化、环境优势,发展“创意经济”,打造以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全国创意产业中心;以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为契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空产业集群,打造杭州空港经济圈;抓住江东、临江开发机遇,加快重点涉海项目建设,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城市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互动,发展“品牌经济”;培育进军国际资本市场“旗舰”企业,加大境外融资力度。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以实现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重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改革;以完善金融企业法人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重点,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