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说说我的母校——浙大附中的前身明远中学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率:

毛微昭

image.png

                                                    1992 年明远中学 45 周年校庆时返校同学中第一届学生合影

 

我已经是一个耄耋老人了。妻子身体也不好。2019年中秋,我们住进了小和山下的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很偶然地遇到了一位天津南开大学的退休教师、浙大特聘客座教授王金林先生。王金林先生也是杭州人,我们同庚,自然而然地谈起了我们少年时代所上的中学。我的母校是明远中学,很少有人知道的。没有想到,他竟然也是明远中学的。只是杭州一解放我就参加革命,没有读完初中他是后来进明远中学的。我们互不认识,晚年却在这里相遇了。于是我翻出十几年前写的一篇短文,想为杭州的文化史,留下一点记忆。

image.png

                                                                     笔者在明远中学时和同学华根生、宋朝荣的合影

 

浙大附中的前身杭州市十五中颇有名气。再往前追溯,是杭州市第一初级中学;更往前,就是我的母校杭州市私立明远中学。解放前,它在杭州是一所不出名的学校。

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杭州的中学,公立中学有“杭高”“杭初”,私立中学有“安定”“宗文”“惠兰”“树范”,没有几个人知道明远中学。因为它规模小、历史短,到解放时还没有一个毕业生,甚至连像样的校舍都没有,只是一所弥陀山下刚刚创办起来的学校。当时,明远中学向弥陀寺借用了几间空余房屋作为校舍。我们当年的集体住宿楼,没有房间,也没有床,打通铺,睡在楼板上。这个楼今天如今已修缮一新,在弥陀寺公园里。

今天说起杭州的浙大附中或者前些年的十五中,杭州人没有几个不知道的。它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影响,除了大的时代背景,我还在两大本校庆纪念册中找到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文化底蕴。我认为这次校庆最珍贵的纪念品就是学校编的两本纪念册。在1992年母校——当时的十五中45周年校庆时,我曾经写过一篇《回忆明远中学》的文章,收在当时的校庆纪念册里,我提到了学校同现代史上著名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关系,和经子渊先生的关系,以名中医叶熙春先生命名的奖学金,以及学校的民主传统等。但是,我当年毕竟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知道的本来就不多,又时隔近半个世纪,许多事情也说不清楚了。而我的那篇文章,有幸再次被收入母校校庆60周年的纪念册中,着实让我高兴。在《悠悠岁月》这本纪念册里,我看到了许多母校创办时原始资料的影印件,使我对明远中学创办的背景、宗旨、创办人等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珍惜的历史。

明远中学是一所由明远学社社员创办的私立中学。明远学社是由浙江现代史上很有影响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下称一师)和它的前身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的毕业校友建立的一个社团,成立于民国4年(1915)。一师毕业生,浙江的文化名人曹聚仁(今天的年轻人也许更熟悉他的儿子香港凤凰台时事节目主持人曹景行)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一师同学组织了明远学社,经校长是固定的领导人。”“经校长”就是国民党左派、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字子渊)先生。

提起经亨颐这个名字,有的人可能会感到陌生。然而,了解民国前期历史,尤其是教育史的人,都会知道经亨颐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显赫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经子渊先生为浙江上虞人,参加湖畔诗社、新文学运动,在金石篆刻上也很有造诣,与知己何香凝、柳亚子、于右任、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等组织“寒之友社”。经子渊先生诗书印画均有成就,有诗集、画集、印集存世。潘天寿早年学习书法、篆刻,多受经氏指导。经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师范,1908年浙江两级师范筹建时,他即回国任教务长。辛亥革命后,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改名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担任首任校长。五四运动时期,经先生以北大为榜样,大力推行教育改革,聘请思想进步、国内有影响的教师陈望道、刘大白、夏丏尊等来校任教,引起教育当局不满,将他免职,引发了轰动全国的一师风潮。经子渊先生离开一师以后,又去上虞创办了著名的春晖中学。所以说,在浙江现代教育史上,经子渊是有大贡献的人。由此可见,明远中学创办时与经子渊、与一师的关系,说明明远中学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明远学社成立早期可能侧重文化活动,纪念册中收有丁巳(1917)8月19日明远学社雅集于西泠石禅志:“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后来可能活动比较松散,没有看到关于学社活动情况的记载。民国27年(1938),经子渊先生病故。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友在民国35年(1946)5月开会决定恢复明远学社,在同年7月14日召开明远学社成立大会,并决定创办明远中学。

明远学社的理监事会和明远中学发起人、董事会成员,大多是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期经子渊先生的学生,许多已经是文化教育界名人,且不少是进步人士,有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是有影响的民主人士。他们在创办明远中学时,没有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支持,也没有富商巨贾的资助,全靠社员募集,克服了重重困难。学校筹备时向国民政府(即当时的中央政府)呈报申请,其办学宗旨为:“十六年(1927)大革命以后,反动势力日益加强,个别奋斗,每多失败,青年思想遭受禁锢尤烈,本校同仁继承经子渊先生之遗志,以人格教育恢复革命之元气,创明远中学为集体奋斗之根基,虽事多阻挠,却未尝稍为屈服。”

image.png

叶熙春

image.png

董大本

 

明远中学创办时办学条件非常艰难,没有校舍。后因弥陀寺方丈大愿法师曾是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的学生,也是明远中学发起人之一,就借了松木场弥陀寺的一些闲置房舍作为临时校舍。当时参加发起和筹备的文化教育界名人很多,最著名的有丰子恺、潘天寿等,还有今天人们不太熟悉的马文车(曾任国民党政府甘肃省临时省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民革浙江省常委、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常委)、汪志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任湘湖师范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任浙江兴业银行行长,后任明远中学第一任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民革浙江省常委),及当时的杭州市教育局长钟伯庸等。还有一位在明远中学创办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是名中医叶熙春。他不是明远学社的社员,他的捐赠对明远中学的顺利创办具有重要作用。据纪念册资料介绍,叶熙春先生“捐助建校基金一亿四千万元”;另一处则说,“叶氏捐助产业照时值估计有25亿以上”。而当时每个社员要求募集的目标为五万元,可见叶氏贡献之大,学校专门“登报鸣谢”。这里我想探讨一下叶熙春先生同明远中学的关系,他为什么会捐赠巨款给明远中学,纪念册中没有说明。我认为是另一位校董董大本先生起了关键的作用,在纪念册中可以得到印证。叶先生不是一师的学生,他同一师没有直接关系。最初的筹委会中也没有他。他捐款办学是为了报答社会。他为明远中学捐赠巨款后,设立了叶熙春奖学金,奖励成绩在80分以上的余杭籍学生。余杭是叶先生行医成名的地方,董大本先生是一师校友,余杭人,是叶先生的好友,叶先生向明远中学捐赠最先也是董大本先生代表叶先生向校董会提出来的,是董大本先生牵的线,并成为叶先生的代理。我是余杭人,家父是大本先生的朋友,我考明远中学就是大本先生介绍的。从考入明远中学第一学期起,一共四个学期,我都获得叶熙春奖学金。我们一共有四人得到过叶熙春奖学金,其一就是鲍行豪。我们四人当时还一起到西大街(今武林路)的叶熙春先生家中去过一次,向叶先生表示感谢之情。去的那天正好董大本先生也在叶熙春先生家,还有叶先生的一些朋友,他们正在一起欣赏名人字画。对于这一场景,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叶先生和董大本先生都担任了明远中学的校董。叶熙春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不仅是一位名中医,也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不幸的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而死。2008年第7期的《上海滩》上,就有《叶熙春上海行医20年》的长篇文章介绍他,封面是叶熙春先生的大幅照片。上海人至今还没有忘记叶熙春先生,杭州是他的家乡,是他有大贡献的地方,我们更不能把他忘记

另两位在明远中学建校过程中的重要的文化名人就是潘天寿和丰子恺。记得我们上学时,国文老师张柳生,是一师校友,课文中有一师老师的文章,好像还有丰子恺先生的文章。一讲到这些文章,他就眉飞色舞,神采飞扬,非常自豪。还有我们的图画老师是由当时的国立艺专(即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的高年级学生兼的,是潘天寿先生的学生,是他推荐来的。现在看了纪念册,知道潘天寿先生在明远中学筹建中,不是挂名的董事,他还主持过筹委会和校董会的联席会议。我还记得我们进校不久参加过一次纪念经子渊先生去世十周年大会,听过经子渊先生的生平事迹。我在《回忆明远中学》一文中曾提及,虽记不太清,但足以说明它是非常重视一师精神的传承的。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8月,学校与斐章女中合并,迁至里西湖卧龙桥今杨公堤上的郭庄,此时的明远中学是杭州市一所班级最少、规模最小的中学,但校风淳朴。当时的省教育厅领导曾评价明远中学是一所规模最小、环境最好、师生关系和谐的学校,是求学的好地方。(见《悠 悠岁月》第60页,当时的教育厅厅长俞仲武先生语)。1949年6月,我参加了革命。1950年10月,我从临安专区供销合作总社,抽调到省供销合作总社工作。我专门去了一次那时还十分冷清的郭庄(汾阳别墅),去看看我的母校我的同班同学都已经毕业了。只有校长戚继唐老师还认识我。我就读明远中学时,戚继唐老师是教导主任兼上动植物课,也是第一师范的毕业生。当年我们四个叶熙春奖学金获得者一起去叶熙春先生家中,向先生表示感谢,也是戚继唐老师建议的。那天戚继唐老师非常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的发展变化。1955年,学校再次搬迁到曙光路校舍,改名为杭州市第一初级中学,结束了8年的明远中学时期。

明远中学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它对一师精神的传承非常重视,它和一师师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也就没有明远中学。今天,人们把一师看作杭高的前身,杭高是一师的发展;杭州师范大学,也把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看作自己的前身,那么,今天的浙大附中就是杭高的姐妹学校,他们共同继承着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优良传统。同时,浙大附中又有着自己坚实的文化底蕴,很值得我们加以发掘和继承。

image.png

                                                  1992 年明远中学 45 周年校庆时年级同学合影(左三为作者)

来源: 《杭州月志》总第49期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