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清末以来杭州岳王庙墓域建筑格局之嬗变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率:

胡健敏

image.png

清《岳庙志略》插图

 

杭州岳王庙自南宋兴建以来,历代迭经兴废,重建重修达数十次之多。特别是清咸丰十年(1860)至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和清军在杭州三度交战。战事结束后,杭城内外的书院学府、寺院宫观、宗庙祠堂、名胜古迹、园林名居毁于一旦,几无幸免。浙江布政使蒋益灃寻访杭城故老,收拾残碑断碣,“堂殿廊庑悉规前制,钟镛俎豆式还旧观”,按原样重修岳王墓庙,由此奠定了现代杭州岳王墓庙建筑的基本格局。

民国时期,岳王庙又历经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岳王庙遭到无端冲击,塑像、墓茔、碑碣全部被推倒,甚至连秦桧等4个铁像都不见踪影。1979年,岳王庙再次重建。一百多年来,庙内建筑多有嬗变,其中光是岳坟墓域的建筑格局就有诸多变化。

高墙与楹联

清代《岳庙志略》中载有岳飞墓图和庙图,描绘了岳王庙的基本建筑格局。从这张图上看,岳坟墓域与墓道之间有一道高墙将两者一分为二,墓域与墓道之间以三个拱门相通,正中间的大拱门上方似有题额。但这张图比较简略,所绘墓园格局与实际情况并非完全一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本发行了一套“明治三十九年世界风景”系列明信片,其中一张为“杭州岳飞之墓”(见图1)。在这张照片中,一群日本游客站在岳飞父子墓前,墓背后的围墙已有一小半倒塌,坟墓上荒草萋萋,灌木丛生。岳飞墓前立有“宋岳鄂王墓”字样的墓碑,岳飞之子岳云的墓前尚未有碑。一位手拿长烟杆、头戴瓜皮帽的中国人脸露微笑站在大拱门前。拱门宽大高耸,照片中显示的只是冰山一角。民国6年(1917),商务印书馆发行了一本名为《西湖风景画(第一集)》的画册,其中一张岳王墓照片能让我们一探全貌,其建筑样式与《岳庙志略》中所绘几乎一模一样(见图2)。但从现存所有同一时期岳墓大拱门的照片上,却看不到拱门上方有任何匾额或题字。

image.png

1 日本“杭州岳飞之墓”明信片 (摄于 1906 年)

image.png

2 商务印书馆《西湖风景画(第一集)》 中的岳飞墓(摄于清末)

民国6年(19171月,北洋军阀杨善德入浙接任浙江督军之职。次年,他向社会公众呼吁对岳王墓庙进行修缮,并“拨府帑令督署军务课长黄元秀、副官张包焯,督工重修,墓四周缭以短垣”(《岳王墓志》)。民国8年(19198月,杨善德病逝于杭州。接任者浙江督军卢永祥接手岳王墓庙维修工程,直至民国10年(1921)才顺利完工。大修之后的岳飞墓庙将“墓四周缭以短垣”。上海中华书局先后发行过多张明信片,记录了不同时期岳王墓的景象(见图3)。从这两张明信片上,可以看到原先墓前的三个大拱门,左右两个被改造成栅栏式窗户,仅剩中间一个还可供人进出。四根墙柱上镌刻了两副楹联,中间一副为钟寿恺书写的“精忠贯日月,壮志垂山河”,外面一副为王云从题写的“忠孝齐名,瓦巷幸埋贤父子;奸邪同恶,白铁冤铸丑夫妻”。

image.pngimage.png

3 中华书局发行的明信片中的岳飞墓 (摄于 20 世纪 20 年代)

 

外面这副对联与著名的岳庙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点类似,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实这两副楹联,并非同一时间刻上去的,先是有中间这一副,刻好后大概又有人提出要求,就加刻了外面这一副。据《西湖遗事·古今佳话》(1929版)记载:杨善德决议兴修岳王墓庙,却苦于财力不足,“乃商诸各省军阀,共得捐洋二十余万元,竟其事,而以北方张作霖所输为独多。今皆列姓名于大殿外石牌上。庙貌虽雄壮,中悬浙省官吏匾对绝夥,又少庄严气象,疑若土地神祠也。”各路达官贵人既然在兴修岳王墓庙时“出了资”,要求悬挂一副自己的题词匾对自然是“理所应当”了,于是大修之后,岳王庙内不仅大殿上琳琅满目,连墙柱上也刻满楹联。

仅仅过了12年,民国22年(1933),岳庙保管委员会主席张载阳募集民间资金数万元,又主持重修岳王墓庙。这次大修,从正殿、两庑、启忠左右各祠,到岳飞父子墓,全都修整一新,并于精忠泉南、碑廊之北添筑两座轩亭式建筑南枝巢和正气轩,作为参观者的休憩之所。此番兴修,将墓域与墓道之间的隔墙全部拆除,前后连成一片。从此,这道存在已六十多年,甚至可能有数百年历史的高墙连同墙上的楹联都彻底消失了(见图4)。岳云墓碑与墓前望柱从同治四年(1865)战后重建岳王墓庙到民国初期,岳云墓前是一直没有墓碑的。民国22年(1933)大修时,岳云墓前竖起墓碑,碑铭为“宋继忠侯岳云之墓”。1979年重修岳王墓庙时,碑铭被改成了“宋继忠侯岳云墓”(见图5)。与民国时的墓碑相比,重建后的岳云墓碑无论是碑额纹饰还是碑体宽窄、碑面文字,区别都相当明显。

image.png

4 民国时期岳飞墓照片 (摄于 1933—1936 年)

image.png

image.png

5 民国时期岳云墓碑(左图)与 1979 年重修后的岳云墓碑(右图)

 

岳飞父子墓前,原先并没有望柱。民国24年(193512月,西北军阀首领、素有“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的冯玉祥以蒋介石答应抗日为条件,到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并在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常委。次年,冯玉祥南下杭州,游览岳王庙。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增兵东北,妄图侵占华北,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前夕,为鼓励全国民众抗日激情,冯玉祥有感而发,挥毫为岳王庙题写了“民族英雄”四个大字,此题字至今犹存。同时,冯玉祥还撰写楹联一副,被镌刻在望柱上立于岳飞父子墓前。这副楹联的上联是“还我河山,一片忠心唯报国”,下联是“驱尔异族,百年奇耻不共天”。落款为“二十五年”,“冯玉祥敬题”,分刻于两根望柱的左右外侧(见图6)。这是岳飞父子墓前首次出现有楹联的望柱。冯玉祥题写的这副楹联现在知晓的人不多。杭州市岳飞墓(庙)文物保管所在19813月编纂的《岳飞墓庙楹联》一书及之后出版的有关岳王墓庙的各类书籍中,都未见收录。

image.pngimage.png

6 冯玉祥题写的楹联(题于 1936 年)

 

1949年后,墓前望柱上的“玉祥”两字被人用水泥封住,1966年时更是作为“四旧”一齐推倒,1979年重建岳王墓庙时才得以重新恢复。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重立这对望柱时,没有采用冯玉祥题写的楹联,而是选用了由沙孟海书写的“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这副旧联。

墓制变化带来的遗憾

岳坟墓域建筑格局的变化,固然有着因为时间久远,建筑物自然破损而需要重建修复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拆建而造成的格局变化。特别是1979年重新恢复岳王庙时,当时的岳王庙维修小组竟然“连墓地的准确位置,墓阙的样式,都无资料可依”。“在既无资料可查,又无照片可据的情况下,只能大量查阅古籍文献作为依据”,开展“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重建工作(修复参与者李柏霖语)。但在仅凭“文字”而没有任何照片可做比对的情况下,修复效果差强人意。除了近年来争议较大的岳飞塑像外,岳飞父子墓的墓体变化也很大,修复后的效果与清末以来的原有样式相差甚远(见图7)。

image.pngimage.png

7 清末岳飞父子墓(图)与现岳飞父子墓(图)对照

 

清末以来的照片都显示:同治五年(1865)兴修的墓体是按旧制重建的,岳飞父子墓以砖石为基、以三合土为浆砌成。1979年,岳王庙维修小组以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诗句“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为依据,将岳飞父子墓由原先的砖石堆砌改成了以黄土堆砌。那么,南宋时期岳飞墓是否真的就是黄土坟呢?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元代大德三年八月到至大二年(12991309),赵孟頫任集贤直学士、江浙儒学提举。大德五年(1301),家住江西九江的岳飞第六代后裔岳士迪被朝廷派往杭州,专事岳王墓的修缮和岳庙的管理。由此可见,刚到杭州上任就去凭吊岳王墓庙的赵孟頫,当时所见到的只能是破落不堪并已长时间无人管护的岳王墓庙,所见所睹不仅有“坟上草离离”的秋日荒凉,更有“石兽危”的破败与落拓。参照图2、图8的照片就可发现:如果在长时间处于无人维护的失管状态下,即便以坚硬的砖石为墓体,也会出现“坟上草离离”的荒凉景象。况且,中国古代的建筑技艺相当高超,以三合土甚至以糯米汤、植物汁液、桐油等掺杂其中的三合土,在南北朝时期(420589)就用来修葺皇家贵族的陵园了。因此,光凭赵孟頫的一句诗就断定南宋时岳飞墓是一座黄土坟,未必可信。

从老照片上,我们能发现岳飞父子墓的宝城雕刻着非常繁复的龙纹、云纹,高耸的宝顶用水泥封塑后,气势更显庄严肃穆;而现在岳飞父子墓的宝城纹饰过于简陋,黄土覆盖的墓顶较低,威严气势明显不足。当然,我们也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苛求40年前“一无资料可查、二无照片可据”的前人所做出的选择。

 

(作者为杭州市余杭区林业水利局 副调研员)


来源: 《杭州月志》总第52期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