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丨史话杭州·追寻历史:杭州设北新钞关
-
发布时间:2024-07-04
点击率:
北新钞关俗称北新关,为明清时赋税机构所在地。明宣德四年(1429),朝廷在北新桥(今杭州市拱墅区大关桥北面,今不复存)设关,上为桥,收陆路商贾之税,下设水门,收水运商船之税。关以桥名,隶属户部,又称户关、户部分司,为“运河七关”之一。
钞关,是明代榷关中最主要的一种(“榷”原意是拦在河水中的横木,后来引申为税费的征收)。中国古代的榷关在明代演变成钞关,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成熟的一种体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明代全国有八大钞关,七个设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至清朝,北新钞关商贾云集,下设分址多处,又设稽查口20余处,征税量居全国25个收税关口第五位,故俗称大关。京杭大运河商运之繁荣,北新钞关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清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奏请“将北新关暂缓开设,按月由厘捐酌拨,以抵关税一折”。此后,清廷户部曾多次欲恢复此关征税,但终未成,加之漕运衰退,北新关遂退出中国税史的舞台。
钞关
2011年10月,拱墅区在北新关河埠广场上立起了北新关遗址碑,碑上详尽地介绍了北新关的由来,以保护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