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新时期杭州水利事业的发展

点击率:

新时期杭州水利事业的发展

 

杭州市林水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工作逐步转轨变形,水利事业步入了全面发展时期,水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一、水电建设继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促进水电事业的健康发展,针对早期小水电存在的重建轻管、不善经营的问题,杭州市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主要有:推行站长承包责任制,承包指标与降雨量挂钩;实行目标管理,由县水电部门对小水电按八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年度考核,组织经验交流,开展评比竞赛;加强财务管理,电站必须按规定提取折旧和大修理基金两项费用,由县水电部门代储,不得平调和挪用;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第一;加强职工培训,重视技术进步等等。在小水电建设方面,贯彻“调整配套、挖潜改造、择优新建”的方针,从而保证了小水电的健康发展。期间,全市建成的装机1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有临安县的西乐、武隆、鱼跳一级、杨岭二级、英公一级;富阳县的岩石岭二级;桐庐县的肖岭四级、合村;建德县的大溪边、罗村二级;淳安县的云港三级等,装机容量达16150千瓦。其中,临安县为实施农村电气化县,于19842月成立农村电气化领导小组,县长吴北海任组长,副县长凌上达、洪航勇任副组长,到1989年,达到初级农村电气化标准,因属直供电体制,未列入农村电气化县验收。

淳安县枫树岭水电站是地方兴建的首座单机容量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总装机3.2万千瓦。该水电站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淳安县和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曾进行勘测规划工作,并上报要求立项,因无法筹措到建设资金而一直未予实施。1978年全国计划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省、市委领导曾先后向水电部反映了淳安县的情况和要求。鉴于淳安县是新安江水库淹没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部领导同意作为水库淹没补偿性工程立项兴建。淳安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机遇,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工程设计。19806月,淳安县水电局和杭州市林业水利局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完成《淳安县枫树岭电站工程初步设计》并上报省水利厅。9月,省水利厅受省建委和计委的委托,主持召开电站初步设计审查会议,提出审查报告上报水电部。19858月,省计经委向水电部补报电站工程设计任务书。19873月,水电部批复同意兴建。7月,淳安县成立枫树岭水电站工程建设指挥部,同时组建枫树岭水电站工程局,承担工程建设工作。9月,电站工程局委托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承担施工图阶段的勘测设计任务。19884月,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牵头完成《枫树岭水电站初步设计复查报告》。10月,工程全面动工,施工单位为金华水电工程处和温州水电工程处。19927月,电站发电投产,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发挥效益。次年12月,电站竣工验收,正式交付运营。至2005年末,电站累计发电量100488万千瓦时,实际平均年发电量7444万千瓦时,超过设计效益。

80年代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部分农村电站开始转制,由个人买断所有权和经营权,也有部分电站的经营权由个体承包,还出现了农村自筹资金办小水电的新事物。

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电力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为改善这一局面,各地加快了水电建设步伐。为鼓励小水电发展,经省政府批准,省物价局于1994年、1996年、19973次调整了小水电上网价格,1998年又对1990年以前投产的小水电上网价格作了每千瓦时加2分的调整,这不仅有利于老电站的生存和改造,也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投资办电的积极性。这一时期兴建的水电站,大多采用股份制形式,不仅电站规模大,而且建设周期短,经济效益也显著。其中,临安县青山殿水利枢纽工程水电站,酝酿近50年,因缺乏资金未动工。1995年,浙江省水利水电投资公司等7家公司筹资3.25亿元,开始建设该水电站,至1998525日电站并网发电,仅用不到三年时间就建成投产,装机容量4万千瓦。期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行贯、市长王永明、副市长安志云等先后赴电站工地视察。这一时期,临安还有白牛、龙潭、千顷潭、甘溪二级、鱼跳二级等装机1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也都采用股份制筹资建设。该县1990年至1999年共建成水电站23座,装机总容量5715.5千瓦,总投资41158.8万元,其中自筹资金34828万元,银行贷款6183.8万元,国家补助147万元,社会筹资部分占总投资的99.64%。与此同时,桐庐、建德、淳安3县(市)建成的容量1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有高凉亭、印渚、富春江(电厂备用电源电站)、罗村一级、三级、枫树岭、铜山一级、二级,云港一级、二级、三级(扩建)、儒洪电站等。到1994年末,全市拥有小水电站310座,总装机容量212826千瓦。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继续重视水电建设,水电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水电站管理体制逐步实行改革。在经营管理方面,对规模较小、经营不善造成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电站,进行资产转让,在吸收电站职工参股的同时,实行“资转股”,将借款转作投资入股,推行股份合作制,藉此降低资产负债率,使企业重现活力;对部分效率低下的乡村集体电站,进行公开拍卖或租赁给个体承包经营;对一些基础较好、效益稳定的国有电站,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对企业原有资产进行评估后折成股份予以出让,由新组建的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对新建电站,政府继续鼓励个人投资和社会集资,特别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新建的电站,大多采取股份制形式,由股东筹资,如临安市通过股份制对巨溪干流丰富的水力资源进行梯级开发,仅用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建成了华光潭一级、二级、三级(华兴电站)等3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9万千瓦。在新世纪中,各地建成的水电站还有:临安市的东关、马哨二级、林峰、水涛庄、二村电站;富阳市的石马岭、湖源、栖鹤电站;桐庐县的白云源、龙门、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电站;建德市的甲吉电站;淳安县的石柱源、中坑电站等。这些电站中的大部分也是由个人投资或社会集资兴建。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从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到工程立项、开工等各个环节均按工程等级、审批权限进行报批,并由项目法人进行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和设备、材料供应厂家,从而保证工程的建设进度、质量和节省投资,使建成的项目达到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

2005年末,全市共有水电站332座(含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33.8万千瓦,占可开发水电资源的88.9%。其中,30万千瓦(含)以上的大型水电站1座;5万千瓦(含)以上的中型水电站2座;小型水电站329座。这些水电站中,有股份制电站49座,装机容量217715千瓦,私人所有电站41座,装机容量18080千瓦,其余为全民和乡(镇)村集体所有。

二、水环境整治

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区水环境状况日趋恶化。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对市区水环境的整治力度。1996年,市人大八届六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决议》,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城区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在水环境综合整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11月,针对河道整治中存在的规划不统一、管理体制不顺、截污纳管不彻底、资金筹措困难、河道整治与沿岸开发建设不配套等问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召集各城区和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专题研究水环境综合整治问题。会后,市委办公厅发出《关于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会议纪要》,进一步明确了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体制,要求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城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切实抓好这一“民心工程”,为杭州创建“国际花园城市”打下扎实基础。

几年来,通过“截污、驳坎、疏浚、引水、绿化、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市区河道水环境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大部分河道基本达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景观要求。到2005年末,城区生活小区中有361个小区,554个公建单位完成了沿河截污纳管工作,截污量达34万吨/日,主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75%;市区河道配水率达到75%,年均配水量达16亿多立方米;城区346.37公里河道完成综合整治,列入保洁考核职责范围的市区河道共484条,长1991公里。

(一)城区河道整治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河道,其功能也逐步改变。为美化人居环境,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河道整治的力度,1982年开始对南北主干河道中河、东河进行综合治理,从而拉开了城区河道大规模整治的序幕。经过多轮努力,至2005年末,老城区已有40条、155.71公里河道得到彻底治理,达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景观要求。

1、中、东河整治

中、东河治理是建国以来杭州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由于投资巨大,市委、市政府已酝酿多年。1982年春节前,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浙视察,听取了省、市领导的汇报,对中、东河治理作了指示,并同意给予资金补助,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杭州城市建设的巨大关怀。810日,市政府作出《关于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决定》,并召开了中、东河综合治理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人民为工程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十二大的召开。治河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中、东河治理主体工程于19833月正式动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几十万治河大军历时五年的建设,于1987年提前完成,198976日通过国家验收。该工程总投资21785万元,完成了河道疏浚、两岸驳坎、沿河绿化、截污纳管、钱塘江引水入河、新辟中河路等工程项目,使中、东河重现生机,达到了“水清、流畅、绿化、景美”的景观要求。

为纪念中河、东河综合治理业绩,市政府在水城门公园西北侧树碑勒石以志。碑体正南背北,阳面镌刻当年率部南下解放杭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司令张爱萍题写的“银河双落”四个大字,阴面刻有《中河东河综合治理碑记》,全文528字,记述了两河千年史迹和综合治理概况。

2、上塘河疏浚

199211月,太湖流域治理工程之一的上塘河疏浚工程,在拱墅、江干两区和余杭县所属河段全面开工。23日,市政府在拱墅区东新关桥召开了誓师大会。省市领导许行贯、虞荣仁到会讲话,并向参战者致以亲切的问候。会议强调,要通过上塘河疏浚工程将全市冬修水利推向高潮,要发扬连续作战、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7天突击、3天扫尾全面完成这次疏浚任务。上塘河疏浚工程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在“八五”期间治理大江大湖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解决杭嘉湖洪涝问题的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解决上塘河地区的排涝和农田灌溉起着重要作用。

誓师大会后,来自部队、机关、工矿、街道和农村的8万余人汇集上塘河两岸,自杭州施家桥至余杭县施家堰,摆开了28.34公里的战场,人们用最简单的铁锹、簸箕、扁担、脸盆,采用人海战术,在10天时间内清除淤泥87.66万立方米,使河底标高恢复到1.0-2.5米,大大增强了河道的输水能力。123日,杭州日报发表了“八万干部群众奋战十天,上塘河疏浚工程如期竣工”的报道。

3、其他河道整治

1996年,市人大八届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决议》,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截污、驳坎、疏浚、引水、绿化、管理”的河道整治方针,对市区贴沙河、新开河、中河、东河、官河、沿山河、西溪河、余杭塘河、古新河、南应加河等10条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至20027月,提前5个月顺利完成,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14亿元,共新建、修复河道驳坎80.5公里,疏挖河床淤泥近80万立方米,拆迁沿河建筑物30余万立方米,新建、恢复河道绿化约60万平方米,完成西部、东部河道配水和官河引水等工程。整治后的河道水体,基本达到了国家地表水五类水质标准(其中贴沙河达二至三类,中、东河达三至四类),河道周边环境明显改善,达到了“引水入城、引景入城、引绿入城”的环境治理目标,为杭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花园城市等作出了贡献。

河道整治期间,省、市领导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到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实地踏勘了新开河,视察了城区河道整治工程和市区河网污染状况。在此期间,召开了杭州市河道整治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举行了新开河环境整治工程开工仪式。2001731日,城区第一轮10条河道整治工程提前5个月全面完成,总长40.3公里。1114日,日本专家实地考察城区河道整治工程,并举行了座谈,交流了河道整治经验。

2002年,市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河道整治的决议》市政府制订了城区河道整治计划。是年下半年,城区河道第二轮整治启动,沿山河(西段)、紫金港、莲花港、冯家桥河(北段)、胜利河、西塘河、红建河、东新河、新塘河、古荡湾河、江干排灌渠等11条支流河道开始进行整治。

次年627日,市建委召开半年度工作会议,宣布杭州市河道整治工程指挥部隶属市建委,成为市建委直属的建设单位。8月底,工程指挥部领取了紫金港、沿山河、莲花港、冯家河等河道《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标志着新一轮河道整治工程正式开工。本轮整治的11条河道,总长46.28公里,整治内容有河道清淤、河岸驳坎、沿河绿化、拆除违章建筑等,并将西溪文化底蕴和内涵纳入其中,增加了人文景观。

(二)河道长效管理

2000年调查,主城区一般河道淤积深度为0.5米,最大淤积深度达2米多,主城区河道总淤积量为1100多万立方米。为此,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河道清淤工作的通知》,明确总体目标,成立清淤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计划用3年时间对市区河道进行全面清淤。同时制订了《市区河道清淤以奖代拨的实施意见》及《市区河道清淤工程验收办法》,对各区清淤工作实行任务包干、分级负责、合格有奖、优质多奖的政策,合格一条,验收一条。当年按计划完成71条河道清淤,长216.3公里,清淤量474万立方米,清除垃圾杂草13.55万吨,拆除违章建筑3.2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21亿元;2001年完成127条河道清淤,长294.6公里,清淤量341万立方米,清除垃圾漂浮物4.46万吨,拆除违章建筑1.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17亿元;2002年清淤河道165条,长408.6公里,清淤量675.2万立方米,清除垃圾杂草51万吨,拆除违章建筑1825平方米,投入资金13948万元。

在开展清淤工作的同时,全市加强落实河道长效管理。2000年,江干区政府率先推出“一公里配备一个人”的管理模式,组建保洁队伍,制定了河道保洁员岗位责任制,继而又推行“一只船、二个人、四公里、八千元”的新模式。拱墅区政府在2001年对沿山港的保洁实行招投标制试点,在取得成效后,对区管西塘河等7条河道实行市场化运作。至2001年底,全市已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的河道有128条,长395公里,有打捞保洁船141条,专职保洁人员286人,初步形成了长效管理体系。至2002年底,主城区共有河道保洁人员371人,配备保洁船147条。城区河道保洁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上塘河被评为全省水环境改善优秀河道。

此后,为强化河道管理工作,市区河道配水办公室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于20021210日向各河道管理责任单位公布了河道保洁职责范围,市区列入保洁考核职责范围的河道共484条,总长1991公里。2003年共整治主城区河道41条,长59.5公里,打捞河道漂浮物11.11万吨,配有各类保洁设备565台(只),保洁人员832人。2004年,为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早日完成省“万里清水河”建设任务,市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河道整治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全市五年(2003~2007年)河道整治工作任务为750公里,其中市区486公里,县(市)264公里。同时,为加强对全市河道整治工作的领导,专门成立了杭州市河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孙景淼副市长任组长,来坚巨(市委、市政府)、许保水(市林水局)、朱金坤(市建委)任副组长,成员有夏海泉(市计委)、徐纪林(市农办)、陈玮(市规划局)、屠辛庚(市财政局)、周定炎(市林业局)、刘国才(市环保局)、丁景元(市城管办)、朱玉龙(市交通局)、魏尔平(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林水局),周定炎兼任办公室主任,裘新谷、盛忠华任办公室副主任。是年,共完成河道整治66.93公里(主城区),保洁河道468条,长1859公里,打捞垃圾飘浮物3.4万吨。2005年,共整治市区河道64.23公里,打捞垃圾、飘浮物、水草等4.8万吨。

(三)环境配水

环境配水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项新工作,主要是通过工程措施将质量较好的客水引入水质较差的水域,使原来水体得到稀释或被置换,通过进出水量平衡实现水体循环,使死水变活水,从而达到改善水质、优化环境的目的。

杭州市区,除西湖水域外,有大小河道1207条,全长3611公里,分属太湖、钱塘江流域。配水范围以相对独立封闭的水系来划分,可划分为主城区片,滨江、萧山区片、下沙片,上泗片,引水水源都是钱塘江。为统一指挥调度市区河道配水工作,2001年市政府成立了杭州市市区河道配水指挥部,市城建委、市园文局、市市政公用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林水局、市电力局等为成员单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林水局。配水指挥部成立后,先后制订了《杭州市市区河道近期配水方案》、《杭州市区西部河道配水方案》、《杭州市区重要汛情配水调度预案(试行)》等文件。通过几年的发展建设,市区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配水设施,拥有配水泵站24座、水闸29座,初步形成了配水网络。通过制订配水实施方案,建立指挥调度系统,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提高了配水运行管理的效果,常年配水量在25亿立方米左右。

1、西湖配水

西湖,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2.8公里,环湖一周约15公里,汇水面积27.3平方公里,其水量主要通过金沙涧、龙泓涧、长桥溪、茅家坞溪等溪涧补给。西湖西进后,水域总面积6.3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7米,总蓄水量1429万立方米。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湖周边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西湖水体受到一定的污染。由于西湖集水面积小,天然来水量少,湖水不能及时稀释更新,水环境状况日趋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改善西湖水质,市政府于1978年开始实施环湖截污工程,至1987年完成南、西、北三线。共埋设污水管道17公里多,建污水站10座,将污水通至曙光路污水泵站,然后导入浙大西溪校区污水总管泵站,湖滨路一带污水集中排入浣纱河下水道。在截断污染源后,西湖水质有了初步改善。之后,1985年又开始实施西湖引水工程,至翌年930日竣工。取水口位于闸口上游的钱塘江边,通过泵站直接从钱塘江抽水入西湖,根据钱塘江水质,由泵站控制入湖水量,由圣塘闸、涌金闸、岳湖泵站等控制出湖水量。泵站装机4台,共720千瓦,引水流量4立方米每秒,日取水量30万立方米。工程投入运行后,经检测,西湖水中藻类含量明显降低,浮游生物个体数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得到改善,平均透明度增加了18厘米,进一步改善了西湖水质。

199912月至20033月,西湖进行了大规模清淤,国家投资2.35亿元,共疏浚水下土方346.9万立方米,使水深由1.5米提高到2.27米,蓄水量由934万立方米增至1429万立方米。期间,还对入湖溪涧进行了治理,改建了西湖引水泵站,更新了全部水泵,新建了岳湖泵站,在长桥溪上游莲花峰新建了引水隧洞。通过上述配水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目前西湖配水共有6个入水口和9个出水口,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动态配水的目标,日配水量达40万立方米,实现24小时连续引水,平均引水天数达300天以上,年引水量1.4亿立方米,西湖水透明度达1.2米。通过闸门、泵站的分流调控,对市区河道进行再配水,实现了“以水治水,一水多用,死水复活”的目标。

2、市政河道配水

市政河道是指主城区内由市政部门管理的10条河道,即中河、东河、新开河、贴沙河、官河、古新河、西溪河、沿山河、南应家河、余杭塘河,全长39.55公里。这些河道大部分是古河道,历来是主城区沟通城郊河道的主要通道,历史上曾为城市排涝、供水、航运起过重要作用。目前除清泰门至艮山门一段贴沙河为清泰水厂提供备用水源承担供水任务外,其余河道主要起保证排涝畅通和满足城市景观要求的作用,只有余杭塘河还承担着航运任务。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6年市人大八届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决议》以来,在对10条市政河道进行拓宽、疏浚、截污、驳坎和沿河绿化的同时,为改善河道水质,建立并完善了配水设施,初步形成了两个配水体系。一是在白塔岭附近的钱塘江边建立中河双向泵站,通过4台水泵(装机总容量600千瓦)将钱塘江水抽到中河,经凤山闸、贴新一闸、贴新二闸、新官闸、新坝闸的调控分流进入贴沙河、新开河(西南段)、东河,泵站提水能力为6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约1100万立方米。另外,还可通过涌金闸将西湖水补充入中河,补水能力约0.4立方米每秒。进入贴沙河的水再通过官河泵站(2台共22千瓦)及官河闸引水冲洗官河,引水流量0.3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280万立方米左右;二是通过岳湖泵站从西湖引水入浙大护校河,再分流到沿山河、冯家港河、西溪河。岳湖泵站装机2台,共264千瓦,引水能力为1.86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2300万立方米左右。另一路从圣塘闸引西湖水入古新河,经左家桥闸、新河坝闸的调控,进入西溪河和余杭塘河,日配水量约18万立方米,年配水量5400万立方米。

通过上述配水调度,市政河道水质有了较大改善,中河、东河、古新河河水透明度达到30厘米以上天数占97%,西溪河透明度达到30厘米以上天数占34%。西部河道一直以来由于缺少水体循环,河网水质较差,特别是余杭塘河以南,紫荆港以东区域的河水过去频繁出现黑臭现象,虽然近年来企业和居民生活小区的截污纳管工作得到有序开展,从源头上解决了部分污水的直接排放,但因缺乏水源,水质仍不稳定。随着西溪湿地公园的建设,西部水环境的改善已经提到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计划实施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2002年至2003年,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情况汇报会,专题研究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规划事宜。市委书记王国平在会上都作了重要讲话。20033月,杭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专项规划》,512日,市政府作出批复,原则同意该专项规划。规划采用钱塘江闸口以上河段作为市区河网主要配水水源河段,引水规模35立方米每秒,通过九溪大刀沙附近取水口、引水箱涵和穿山隧洞把钱塘江水自流引到杭城西部的留下镇东穆坞村一带,汇入杭城西部河网,形成河网水体流动净化,可彻底改善杭城西部、北部水环境以及该地区的供水条件,为西湖提供部分景观用水。同时,河网水质改善后,水体可自排流入杭嘉湖东部平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的水质。20054月,市委书记王国平就西溪湿地配水、解决西溪地区水质污染问题两次作出批示,指出:“水清是西溪开放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必须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加以落实。水位、水质情况要每月一报;浙大玉泉校区等单位的截污纳管和如何结合西溪路的改造解决西溪地区水质污染的问题要作专题研究。”为落实批示精神,市区河道配水指挥部办公室进行了多次协调,要求市河道整治指挥部于415日前完成沿山河的清淤疏浚工作,以保证沿山河的畅通,为西湖向西溪湿地配水创造条件;要求市环保局加大对沿山河沿线污染源的监管力度,以保证西溪水质。同时制订了《西湖向西溪湿地配水近期调度方案》,通过紫金港闸、国力闸、圣塘闸、包建闸、余杭塘河东、西闸的调控,保证西溪湿地的河网水位保持在1.6米的景观水位要求,总配水量约180万立方米。

3、运河配水

运河自古至今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具有航运、蓄水、灌溉、排涝等各种功能。京杭运河杭州段自余杭区博陆至江干区三堡,全长51.2公里,在杭州市内流域面积726.6平方公里,所经之处地势低平,水流缓慢,与苕溪、上塘河及其他人工河渠相通,构成了稠密的平原水网。

自京杭运河成为全国交通大动脉以来,从未停息过对运河航道的整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对运河杭州段的治理十分重视。为提高运力,畅通航道,1987年建成了三堡船闸,实现了运河与钱塘江的沟通,并按五级航道标准,先后完成了航道整治、改造工程,增建了三堡二线船闸,使千年运河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随着运河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数量的急剧增加,运河的水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为改善运河水质,1993年开始实施自武林头至三堡船闸全长30.5公里的运河截污工程。该工程于199912月竣工,建成了截污连通管道5.8公里,将49.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污水纳入第三污水干管,使运河水质得到初步改善。此后,为加大环境整治力度,20001月,市人大九届五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运河综合整治步伐的决议》。市规范部门根据决议精神编制完成了《京杭运河杭州段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运河两岸主城区21.1平方公里,郊区50平方公里的规划用地,通过采取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的综合措施,增加了运河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六大功能,打造大运河品牌。自此,运河水网地区河道整治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运河配水,除满足运河本身水体的运动交换外,还包括诸如市政河道的水汇入运河其他河网水流的融汇交换。太湖是运河涝水的容泄区,干旱季节,由于补给水量有限,运河水位降低,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太湖水向运河倒流,致使运河杭州段的污染加重。从2000年底开始,三堡船闸除满足正常航道用水外,还定时开闸引钱塘江水改善运河水质,年均引水量约3亿立方米,加上从中河双向泵站、岳湖泵站、圣塘闸等引入的钱塘江水冲洗市政河道后转入运河的水量,每年引入运河的水量达5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运河水质。地处运河水网的拱墅区,是杭州市的老工业区,大型企业数量多,有的河道甚至作为企业的专用河道,如杭钢进水河、电厂进水河等,水质较差。随着姚家坝河、茶汤桥河、红建河等整治工程的完工,水系进一步沟通,为河网配水创造了条件。目前,通过姚家坝闸引上塘河水入下河,为姚家坝河、茶汤桥河、瓦窑头港配水,经红建河泵站为红建河配水,通过下塘河闸为下塘河配水,通过施古墩、褚家桥泵站为石桥镇内河配水,通过塘河排灌站引余杭塘河水为婴儿港配水,通过胜利船闸引上塘河水为胜利河配水,杭钢进水河、电厂进水河则直接从运河引水。经上述配水措施,这一地区运河水网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离水环境功能区的景观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4、上塘河配水

上塘河干流自市区施家桥运河口,经半山、星桥、临平、许村、长安,直至盐官,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414平方公里,其中杭州市境内长28.07公里,主要支流有备塘河、新开河(东北段)、笕桥港、机场港、乔司港、和睦港、赭山港等。上塘流域地势较高,故自成体系。由于流域面积小,干旱时水量不足,需从运河翻水入上塘河,沿途有德胜坝、横山、许村、李家井、长安等翻水站。1974年建成外乔司船闸,沟通了上塘河与下沙围垦区的水路。流域内工业经济发达,乡镇企业众多,但规模较小,污水直排较普遍,加上这一地区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水环境状况较差。运河水质的逐步提升,为上塘河配水创造了条件。

20007月开始,德胜坝翻水站主要承担向上塘河的配水任务,通常开2台水泵共8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进行连续配水,日配水量69万立方米,年配水量1.8亿立方米,使上塘河水位控制在3.5米,以满足景观水位要求。同时通过三堡排灌站4台水泵向江干区内河实施配水,配水流量为6立方米每秒,由钱福闸、赤岸闸、勤丰闸、东风闸、顾家桥闸、横河闸进行调控分流。余杭区则通过横山一级、二级、禾丰港泵站等配水设施引运河水补充上塘河水量,改善临平城区河道水质。进入上塘河的水,一部分通过盐官闸排入钱塘江,一部分通过上塘河沿线水闸泄入运河水系,尚有小部分通过备塘河泵站对备塘河及其支流进行再配水。此外,为加快上塘河水的流动,进一步激活上塘河水体,还利用和睦港通过七堡翻水站2台水泵连续向钱塘江排水,对上塘河进行分流分污。通过上述措施,上塘河每年可从运河引入水量3.1亿立方米,对改善上塘河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5、下沙地区配水

下沙地区包括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乔司农场,位于杭州东部钱塘江北岸,面积104平方公里,区内水系相对独立,自成一体,与外部沟通少。主要河道有14条,总长50.15公里,均系人工开挖而成。开发区成立以来,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多数河道得到整治。此后,随着工业企业的增多和高等院校的迁入,下沙地区人口迅速膨胀,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量成倍增加,水环境随之恶化,大部分水质属劣Ⅴ类。

下沙地区,域内河网相对封闭,水源补给主要依靠四格排灌站提引钱塘江水。四格排灌站建于1972年,1981年进行了扩建,装机7台,共1260千瓦,为排灌两用泵站,提排水能力14立方米每秒。为提高排灌标准,增加配水能力,2001年开始对该站进行改建,原有设施全部拆除,重建了泵站、排涝闸、节制闸。该工程于20038月投入运行,新泵站装机6台,共1980千瓦,提排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目前常开2台机组进行配水,年配水量7400万立方米。配入内河的水从850排涝闸站、创业二号闸排入钱塘江,从而带动了河网水体的循环,使河道水质得到了改善。

由于四格排灌站地处钱塘江下游,受潮汐影响大,大潮汛时江水含沙量大,含氯度高,需进一步优化调度,提高配水效果。

6、上泗片配水

上泗片位于西湖区南部,东南临江,西北环山,由钱塘江滩涂围垦而成,总面积53平方公里,有耕地5.82万亩。片内浦道纵横,沟渠交错。农灌季节主要通过三阳、白茅湖、四五等排灌站从钱塘江提水入内浦,使浦道保持一定水位,满足灌溉和景观要求;非灌溉季节,通过上述泵站进行配水调度,平衡进出水量,促使水体循环,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片内为配水服务的设备容量达1680千瓦,最大配水能力25立方米每秒。

三、水利法制体系建设

1988121,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并于是年71日正式施行。根据《水法》规定,市政府确定了杭州市林业水利局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全市从20世纪90年代起,市、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水利执法体系建设,建立水政队伍,制订规范性文件,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水事违法行为、水事纠纷进行处置和调解,全市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水法制宣传

为提高全市人民的水法制意识,创造一个人人关心水资源、人人爱护水工程、人人珍惜水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达到水利为人民、人民爱水利的目的,市、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大力开展水法制宣传。从198971日《水法》施行一周年起至2005年,坚持年年举办《水法》宣传周,并确定每年322日的“世界水日”(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宣传日,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1、标语宣传

1989年至1995年的《水法》宣传周期间,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林业水利局在市区繁华地段的解放路、湖滨路、延安路、庆春路张挂了2040幅大型宣传横幅,时间710天。在市区入城口,市、区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作了长久性大型宣传标语,使进入杭州市区的车辆乘员均能醒目看到。最大的标语设于珊瑚沙大坝上,为“人人爱护水资源,人人保护水工程”,每个字体大小为2.5×2.5米。在市区重要河段农村集居地,均制作宣传标语,提醒市民爱水护水。19987月,《水法》颁布10周年,全市持续1个月在西子湖畔沿湖10余处灯光宣传栏设《水法》宣传窗口,在武林广场用大气球悬挂4幅大型标语,并在广场东侧利用大型电视屏宣传水法规。

2、媒体宣传

1989年至2005年,每年汛期,尤其是台风、暴雨抗洪期间,杭州电视台都会向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市林水局采访报道抗台、抢险、治水、管水等方面的活动情况,提高市民的水患意识。1995年、1997年纪念世界水日期间,分别举办了“水是生命之源”、水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的现场直播。1996年,“6·30”东苕溪洪灾期间,明珠电视台专租浙江航空公司专机,邀请市防汛防旱指挥部领导,进行高空视察灾情。市委常委、副市长马时雍,市林水局局长孙祖培,市规划局局长朱国海和其他有关人员在明珠电视台记者陪同下,从笕桥机场起飞,沿钱塘江向上游飞行至淳安千岛湖,折建德,桐庐分水江入临安,沿东苕溪返回杭州,在空中视察“6·30”洪灾地区。期间,马时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回答了洪灾的原因、灾情、水利工程的作用等诸多问题。他表示,杭州市是个洪水多发地区,全市人民应提高水的忧患意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做好防洪、抗洪、抢险工作,力争把灾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希望通过电视台的播出能提高观众的水法制意识,珍惜水资源,爱护水工程。

杭州日报是水法制宣传的又一家突出媒体。除每年正常宣传报道水利建设、防洪抢险救灾等情况外,还作了两次有较大影响的水法制宣传。19947月,杭州日报连续20期刊出《水法》宣传资料,对制定《水法》的重要意义、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爱护水资源、保护水工程等内容作了系列报道。1997年在《水法》颁布实施9周年时,杭州日报又刊出水利与水法制知识竞赛50道,1843名读者积极参加了答题。

此外,杭州广播电台“西湖之声”在《水法》实施五周年时,在“黄金”时段专题播出了水对杭州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内容,并由市林水局水政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出的有关《水法》制订的目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等问题。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在市区及各乡镇加强《水法》宣传,市林水局还聘请资深播音员制作了宣传录音,通过车船宣传,向市区各乡镇所在地播出,并由各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将录音带发至乡(镇)广播站进行播出。

3、资料宣传

20世纪90年代起至2003年底,市、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向市、县(市、区)、乡镇三级有关机关、村委、企事业单位、学生、军人、市民等先后发放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书、画、袋、杯、伞等宣传品一百余万件。此外,为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事业单位、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干部和水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市林水局在1994年至2005年间,共3次编撰发放《水法规汇编》2000余册。

4、文艺宣传

市林水局多次组织水法制文艺演出,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的水法制意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2次。第一次是19963月,由市林水局主办,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局直属单位参加的文艺宣传汇演,各演出单位要自编自演,地点设在富阳市剧院。第二次是199871日,为纪念《水法》颁布实施10周年,杭州市牵头,省、市水利部门联合举办了大型文艺晚会,特邀全国、全省知名歌唱家宋祖英、吕继宏等演出。晚会在杭州剧院举行,在场的省、市机关有关部门领导,省、市主要媒体记者,有关工矿企业代表等2000余观众在欣赏了一次高水平的文艺表演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水法制教育。

(二)执法队伍建设

水政监察队伍建设是全市水利法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执行《水法》和其他水法律法规的需要,是保护水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水法》颁布施行后,杭州市林业水利局被确定为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为杭州市水利执法的主体。1991年至199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全面开展了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

19914月,市编制委员会行文同意市林业水利局增设水政水资源管理处,增编5名,具体处置全市发生的重大水事违法案件和调解县(市、区)间的水事纠纷。此后,各县(市、区)水利、水电、农业、农机、水利局相继由政府下文确定为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内设水政科或水政站,处置县(市、区)内的水事违法案件并调处乡(镇)间的水事纠纷。在此基础上,根据执法需要,按照“有法可依、违法必纠”的原则,1996年,临安市、萧山市率先成立了专职水政监察大队。1997年,市编制委员会同意成立杭州市水政监察支队(增挂杭州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牌子),为事业性质,编制10名。同年1216日,杭州市水政监察支队授牌成立大会召开。会上,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代表水利部发来贺电:希望杭州市水政监察支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水法规,把支队建设成为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纪律严明、团结拼搏、执法有力、精干高效的水政监察队伍,为保障杭州市水利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副省长刘锡荣发来贺电:希望杭州水政监察支队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为杭州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副市长安志云代表市政府在会上讲话,指出: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城市的生命线,老百姓的生活线、生存线和幸福线;支队要成为一支作风过硬、业务娴熟、执法严明,拉得出、打得响,能征善战的执法队伍,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正确及时地查处各种水事违法事件,充分发挥水政监察为水利事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1998年底,全市共组建了县(市、区)级水政监察大队10支,并在重要江河堤防、水库、流域管理机构设立监察中队;市水政监察支队下设青山、上塘河、下沙堤防3个分队;在培训、考核的基础上,全市共任命水政监察员、助理水政监察员500余名,其中市本级水政监察员44名,助理水政监察员29名。至2005年底,全市共装备水政监察专用车辆11辆、船艇6艘及摄像机、录音机等多种设备,为水政执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水法规建设

《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先后颁布施行后,根据杭州市西部山区多溪流、蓄水工程多,东部地区多平原,河流成网,市区饮水水源为钱塘江、东苕溪等众多特点,市人大常委会从1997年起先后通过并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制订了《杭州市苕溪水域污染防治管理条例》、《杭州市西湖水域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河道管理条例》三部保护水域、水工程的法规。

与此同时,为保护市区地下水资源和城市河道的开发利用,保护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节约水资源,市政府自1984年至2002年先后制订颁发了6部市政府规章。具体是:19851026日发布的《杭州市地下水资源管理规定》(19961216114号市长会议修整),19851118日发布施行的《杭州市自来水水源保护规定》,1995621日发布施行的《杭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19961216日发布施行的《杭州市船舶防涌潮、防洪、防台安全管理规定》,20001229日发布施行的《杭州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和200261日施行的《杭州市城市河道保护管理办法》。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水工程管理,做好抗洪抢险,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及暴雨期间的地质灾害防治、市区河道的长效管理、全市水库达标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市政府办公厅自1989年至2003年先后发布、批转了7个规范性文件。具体是:198973日施行的《杭州市抗御台风暴雨和防洪抢险预案(试行)》,199649日批转的《关于加强青山水库库区管理意见》,1996118日批转的《加强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意见》,1997918日发布的《关于划定东苕溪水域保护范围的通知》,2002619日施行的《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2002726日批转的《关于杭州市区河道长效管理以奖代拨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和2003718日批转的《关于杭州市水库达标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意见》。同时,杭州市林水局还就全市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招标、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等发布了三个文件。分别是:199941日发布的《杭州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若干规定(试行)》,199975日发布的《关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公开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2000118日发布的《关于杭州市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试行无标底招标管理的通知》。

全市县(市、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针对管辖范围内的河道、水工程、水资源的特点,从1989年起至2005年,共制订了涉及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河道堤防管理、水库管理、征收水费和水资源费、城市防洪、流域治理等内容的规范性文件102件。各县(市、区)依法治水,依法管水逐步落到实处。

(四)水利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前,全市水事违法案件时有发生,违法较轻的由水利部门通过基层组织对违法单位或个人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处置;危害较大的,通过公安部门,按治安管理方面的有关法规进行查处。1988年后,随着《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水行政主管部门成为执法主体,并建立执法队伍,任命了一批具有一定素质的水政监察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全市的水事违法行为。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至1997年,全市共发生水事违法案件1354起,查处1216起,结案率达到89.8%2005年,全市河道巡查2929次,发现水事违法案件471起,立案查处65起。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对水利执法工作十分重视。199754日至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明光、华丽珍、李松春带领部分人大委办主任、代表和市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等20余人,分3个检查组深入到7县(市)和西湖区、江干区进行《水法》执法检查。512日,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检查汇报会。检查组认为,近年内,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为贯彻执行水法、强化水利的基础地位、逐步提高和发挥水利在经济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加强了对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在依靠社会力量办水利,强化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严肃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水政执法工作。但非法占用河道、水域违章建筑、设障阻水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水资源、水工程和河道管理方面,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科学规划,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仍然存在。检查组对全市进一步贯彻水法、强化水利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市长王永明在听取各检查组的汇报后表示,这次水法执法检查是我市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第一次执法检查,对全市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认真贯彻水法,有效地保护水资源,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对促进和保障全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府将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案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今后全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提高其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的观念,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做到水利建设常抓不懈,把贯彻执行水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全社会办水利重要意义的认识。

 

新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得到了基本保证,为杭州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应当看到,伴随着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仍然存在;水资源缺乏、用水量增加,水质污染又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们应当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在大量兴建水工程,积极开发水资源的同时,必须加强水污染防治,提倡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执笔  李朝秀)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