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学习 党史专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政社分设与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的恢复

点击率:

政社分设与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的恢复

 

杭州市民政局

 

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普遍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发展,直接冲击了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改革。198310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中发[1983]35号)指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要尽快改变党不管党、政不管政和政企不分的状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通知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于19833月在建德县下涯、卜家蓬两个人民公社推行政社分设的试点。通过试点,在全市农村分批开展了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需要建立经济组织。这项工作自1983年开展试点,1984年初分批展开,1984年下半年全部结束。

一、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工作的试点

19833月,市委从组织部、市农委、人大常委会、民政局等有关部门抽调干部,与建德县一起,在建德县下涯、卜家蓬两个公社进行政社分设工作的试点。415日基本结束,历时一个月。

这次试点工作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为依据,以党的十二大精神和中央[1983]1号文件为指针,从实际出发,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抓好思想发动,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第二阶段是推荐考核干部,建立三套班子;第三阶段是制定工作条例,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提出发展生产的三年规划,组织生产高潮。试点中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抓好思想发动,统一干部群众的认识

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既涉及上层建筑又涉及经济基础,既关系到一个乡的党、政、企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又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这场改革牵动千家万户,触及农村各个阶层,因此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工作组进点后,多数干部、群众拥护改革,支持改革。但也有不少干部群众存有一些糊涂思想和顾虑。有的干部认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已经二十多年了,群众也习惯了,生产是发展的,人民生活是提高的,现在为什么又要改革?有的则认为,实行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这不是前进,而是倒退到1956年;有的担心行政区域要变动,集体经济遭破坏。尤其是那些接近退休年龄、进不了新的班子的老干部,较普遍地存在一怕权力要小掉,二怕报酬要少掉。他们说:“上面讲干部队伍要四化,我们是老化淘汰化”。在群众中,许多人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政社分设是上面的事,农民总是靠干活吃饭”。有的则顾虑这次改革是“换汤不换药,换几块牌子,调几颗印子,排几个位置,改来改去还是个老样子”。还有的担心体改后,班子增多,脱产干部增多,群众负担加重。

为了澄清干部群众的认识,提高大家对政社分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保证体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组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思想上继续清“左”的过程,对干部进行为人民服务教育的过程,向群众进行具体生动的社会主义教育的过程,既作为一步安排,又贯穿于整个体改的全过程。在宣传发动阶段,工作组召开党委扩大会、管委扩大会、团支部书记会、中小学教师会、广播会、生产队长以上骨干会、户长会、宣传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反复讲明实行政社分设的重要意义以及这次体改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方法步骤,要求大家积极投入改革。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认识到政社分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了改革的自觉性,认为政社合一的体制有四个不利:一不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委陷入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没有精力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没有时间抓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从而使党的基层组织长期处于党不管党,党的领导软弱无力的状况。卜家蓬公社党委书记邓顺祥联系最近一次社办企业招工,谈到有的人为了想进工厂当职工,连续几天缠住不放,弄得他走路有人跟,吃饭有人等,开会有人寻,睡觉不安宁,深感政社分设,党政分开势在必行,非改不可。二不利于加强政权建设。几年来政府工作基本上无人抓,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难以加强,政权工作明显削弱。下涯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徐朝云说:“政社合一,党政企不分,公社管委会行使不了政权职能,使基层政权工作中许多事情难以落实,很多破坏山林的案件和民事纠纷一拖再拖,久拖不决。由于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造成了不安定的因素,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三不利于发挥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政社合一,实际上是把集体经济附属于政权组织,不承认人民公社是相对独立的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不尊重基本核算单位的自主权,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和指挥生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平二调”,“一刀切”和瞎指挥。下涯公社农机橡胶厂厂长李仁通说:“政社合一,党委包揽一切,书记一个人说了算,社办企业招收一个工人,开支一元钱都得听从公社党委。企业有利润得全部上交公社。生产单位和经营者的权、责、利结合不起来,厂是办不好的,生产是难发展的”。四不利于干部的分工分业和专业化。人民公社党、政、企三家合一,公社干部样样工作都要干,样样业务不精通。看起来人人跑点包队有责任制,实际上是上有书记主任,下有队干部打阵,多数干部跟跟混混,出了问题根本不负责任。政社合一的体制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看,也非改不可。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要把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出来,把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人力、资金的潜力挖掘出来,解决剩余劳力有出路,农副产品有销路,生产生活资料有来路,单靠责任制还不行,还要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否则生产力的解放还会受到束缚。如农村大批专业户、重点户的涌现和新的经济联合体出现,迫切需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人帮助他们发展商品生产。因此群众迫切要求改革管理体制。他们说,联产承包责任制革掉了农民劳动管理上的大锅饭。政社合一的体制不改革,商品生产同样也是发展不起来的。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促进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使农业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农民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组织,从事各种经营,就要与国营企业互通信息,充分协商,签订产、供、销合同。基层政权则需要对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如果还是延用政社合一体制,根本行不通。

通过学习讨论,大家从十二大提出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的高度,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加强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迫切性,认识政社分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改革的自觉性。进一步明确了这次公社体改,不是改良主义,更不是倒退,而是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建立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为了稳定干部群众思想情绪,在宣传发动的同时,试点工作组向干部群众明确宣布“三个不变”和“四个不准”:一是以社建乡、以队建村,现行的行政区划不变;二是政社分设,体改以后,现有干部的性质、待遇不变;三是社办社有,队办队有,现有的经济核算单位不变。不准借改革之机私分公款公物;不准巧立名目,利用公款突击花钱;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不准破坏集体财产和拆散社队企业。这让干部群众吃下了“定心丸”,稳定了思想情绪,积极参加这场改革。

(二)推荐、考核干部,选配好领导班子,为搞好政社分设打下组织建设基础

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选好干部,配好党、政、企领导班子,是政社分设中的核心问题。为了使新选上来的干部,群众真正称心,新建的三套班子,群众听到高兴,主要抓住一个坚持,一个整顿,两个“突破”,把好“三关”。

一个坚持,就是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推荐挑选干部。根据干部“四化”的要求,反复向群众讲明干部条件,并通过登门访问、小型座谈、民意测验、张榜招贤、单位推举、毛遂自荐、出题考试等形式,放手发动群众荐贤举能,几天时间,两个公社的群众向工作组推荐了160名干部,为配备三套班子,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提供了线索。

一个整顿,就是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组织党委成员和公社干部,学习中央[1983]5号文件。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思想整顿。通过学习文件、总结工作、开展谈心、互相帮助,振奋了革命精神,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许多同志表示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改革中去,听从党的安排,勇挑革命重担,这就为政社分设,搞好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进一步端正党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两个“突破”,就是在推荐干部问题上,要解放思想,打破老框框。一是要突破只在原有公社干部中挑选领导成员的框框,要招贤纳士,广开才路,搞选聘制和选举制;二是要突破不是党员不能担任政府和经济组织领导成员的框框,大胆使用非党干部。卜家蓬乡经济联合委员会主任就是从公社企业选聘上来的青年干部。下涯乡经济联合委员会主任是一位非党员,因为他坚决拥护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水平,懂经营,会管理,群众一致推荐他,选举他为乡经委会主任。

把好“三关”,就是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决不让“五种人”混进领导班子;把好年龄关,要求三套班子领导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新选聘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般30岁左右,新招聘的干部严格控制在20岁以上,30岁以下;把好文化关,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66届以前的初中生)。这次试点共招聘了5名干部。

上述工作为召开乡党代表会、乡人代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好了准备。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工作比较细致,因此两个代表会开得比较顺利,既充分体现了代表的意志,又达到预定方案的要求。会议在提候选人中做到充分发扬民主,坚持三上三下,经过事先预选,最后正式选举。这样真正把一些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科学文化知识、敢于创新、能够打开局面的人选到领导班子中来。下涯乡党委成员5人,平均年龄37.4岁,比原来44.4岁下降7岁;文化程度原来高小占80%,现在高中占20%,初中占20%,初中、高小各占40%;原来公社管委会正副主任4人,平均年龄47.3岁,文化程度初中、高小各占50%,现在正副乡长2人,平均年龄38.5岁,下降8.8岁。文化程度高中、初中各占50%。乡经济联合委员会正副主任2人,平均年龄43岁,下降4.3岁,初中、高中各占50%。卜家蓬乡党委成员由原来6人减到5人,平均年龄由过去的45岁,下降到39.4岁,下降5.5岁,其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3人,高中1人。正副乡长3名,其中1名副乡长只有20岁,高中文化程度,还有136岁,初中文化程度的女乡长。乡经济联合委员会正副主任4人,平均年龄33.7岁,其中有3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

对于新选上经济联合委员会正副主任和招聘到乡政府、经济联合委员会工作的干部,都采取离土不离乡,以农代干,签订合同,搞浮动工资、职务津贴,不搞“铁饭碗”,改变终身制。

(三)从实际出发,设置机构和配备好办事人员

政社分设后,党、政、企三个机构怎样设置?这是干部群众很关心的问题。本着有利于加强党的工作、加强政权工作、加强经济工作和机构要精简、人员要精干、分工要明确、效能要提高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设置机构。

两个乡的乡党委都由5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12人,下涯设1人,卜家蓬设2人,(其中1人兼乡长,1人兼组织、纪检委员),副书记只1人的,设组织委员1人,宣传委员1人,武装委员1人。另配团委书记1人,妇联主任1人。

乡政府设乡长1人(副书记兼),副乡长,下涯设1人,卜家蓬乡根据群众要求,增选了1名女乡长,这样副乡长为2人。另外配民政、司法、公安员(以上为行政编制),人武部长、司法组理、财政助理、文教助理、粮管员、计划生育员,以上为县有关局编制。2个乡都招聘了乡文书1人。

经济联合委员会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设置机构,确定工作人员。下涯经济联合委员会只设正副主任各1人,副主任不兼公司经理。卜家蓬乡经济联合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副主任兼公司经理。机构设置根据生产发展情况,两个乡共同的下设农业生产服务公司、商业公司和经营管理办公室。不同的是下涯乡因多种经营发展比较快,有茶园2855亩,桔园707亩,已产茶叶4000担,为了抓好多种经营生产,还设了多种经营公司,下设经济特产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和桔园。卜家蓬乡因农业机械发展较快,原农机服务站已初具规模,上一年年产值4万多元,利润2万多元,已经形成经济实体,因此设农机服务公司。

这样做的结果,行政编制一般不会突破,经济组织人员行政编制只有一人,其他人员有的是县有关部门拿补贴的干部,有的是经济组织拿工资的。这样对改革,对干部制度有好处,对干部专业化也有好处。

(四)建立制度,明确职责,讲求实效

三套班子及机构设置搞好以后,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真正做到科学分工,各司其职,提高办事效率。主要抓了下列几件工作:

第一是明确三个机构的职权范围,建立工作条例。经过学习和讨论,对三个机构的职权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乡党委是党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全乡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统一领导全乡政权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团体。它的主要任务在县委的领导下,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乡党代会的决议;认真抓好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带领和教育广大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培养选拔新干部;坚持党管武装的原则,并抓好共青团、妇联工作;协调处理党、政、企三者的相互关系,督促检查党员干部努力完成本单位任务。乡政府是乡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基层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县人民政府和乡党委的领导下,主管全乡的行政工作。抓好全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好民政、公安、司法、民兵建设,征集兵员、财粮、税收、计划生育等工作。确保国家法律、法令的贯彻执行。乡经济联合委员会是乡集体经济组织与领导机构,是农工商经济联合体。它的主要任务是在乡党委、乡政府领导和监督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完成农副产品的征购派购任务;认真抓好农工商各业和多种经营的生产管理;完善生产责任制,履行经济合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合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根据上述乡党委、乡政府和乡经济联合委员会的各自职责范围,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条例,分别经过党代会、人代会讨论通过,组织实施。

第二是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切实做到定人定岗,明确职责,责权结合,赏罚分明,定期检查,年终评比。为了充分调动党、政、企三个机构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央[1983]5号文件、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大家按照各自的职责,从实际出发,订出干部岗位责任制,所有工作人员都实行分管一业,跑好一个点,联系几个专业户、重点户、困难户的岗位责任制,一月一检查,半年初评,年终评比,根据完成工作情况进行奖惩。

第三是抓落实行动,组织生产高潮。政社分设后,党、政、企三个班子都围绕着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三年规划,把大家迸发出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及时引导到抓“两个文明”建设中去,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做出新的成绩,为加快四化建设,促进全乡早富快富而努力。两个乡的乡党委成立后,都集中精力抓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一是开办了乡党校;二是组织力量整顿三类支部;三是健全“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双争”活动;四是健全干部学习制度和考评制度。乡政府建立后立即组织力量处理遗留多年的山林纠纷和调查处理破坏山林的案件;调查处理违章建房问题和办好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乡经济联合委员会建立后,一抓农业技术推广,开办了农业技术夜校;二抓企业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签订好合同;三抓农业技术服务,各村办了植保配药站;四是积极筹备第二商业。

二、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工作的全面开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政社分设若干问题的意见》下达后,中共杭州市委、市农委于1983107日至10日,召开了有各县(区)农委、试点乡经济组织和市有关部门参加的政社分设工作座谈会。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省委文件,交流了试点工作经验,并就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会后市农委向由市委作了书面汇报。

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工作,中央要求在1984年底以前完成。市委要求在1984年秋前完成,因为7月份开始准备“双抢”,因此要求各县尽可能早作安排,以争取主动。1984年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都要换届。多方面征求意见共同认为,还是先搞政社分开,后换届为好。为了使政社分开工作顺利开展,并保证工作质量,各县(区)在步骤上,采取先行试点,而后逐步展开、一气呵成。

按照中央[1983]35号文件和省委[1983]28号文件要求,结合杭州市农村的实际和试点经验,杭州市在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过程中对乡的规模、乡村党政机构设置、建立经济组织、干部配备等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乡的规模。一般以社建乡,即以原公社管辖的范围建乡。个别公社范围过大,确需划小的,由县报经省批准后进行;在工作步骤上。先做好分公社工作,然后再搞政社分开工作;乡、村党、政机构设置。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选举产生乡党委、乡政府,县属镇,可按规定选举建立镇党委、镇政府。生产大队一般可以原管辖的范围分别建立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规模大、村民多的大队,也可按自然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乡村经济组织的建立,针对杭州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原有社队三级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1982年社队企业总产值11.7亿元,占三级经济的54.5%。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正在不断发展。为了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政社分开工作中,各乡相应建立经济组织。经济组织的名称,按照省委[1983]28号文件精神,称“乡经济联合社”。性质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的合作经济,是农工商相结合的经济联合体。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全乡农、工、商的经济活动担负着一定的组织和指导职能,并为多层次、多成分的合作经济和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在乡经济联合社内,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农业服务、工业、多种经营服务、商品流通等公司(站),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工作,使之逐步成为经济实体。生产大队应相应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一般是改大队管理委员会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有的也可以生产队建农业合作社;干部配备问题。在政社分开工作中,根据中央[1983]35号和省委[1983]2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做好干部的考察、选拔、配备和安置工作。乡干部的编制要力求精干,有的乡规模小,干部编制、机构设置要精简、党、政、企各项工作也必需有人分管。在选配好乡的领导班子的同时,对原来公社、大队干部,没有进入新的领导班子的,要做好思想工作。同时按照党的干部政策,积极负责地采取多种办法予以妥善安排。

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是一件大事,关系到机构设置、人事安排、法律法令和经济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了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市委有一位负责同志分管这一工作,由组织部、农委、人事局、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组成指导小组。各县(区)也设立了相应的小组,具体负责政社分设的日常工作。1983128日,市委批准转发市农委《关于政社分开工作的情况和几点意见》,要求各县(区)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在工作步骤上,已经进行试点的县,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展开,尚未试点的县,要立即组织力量先进行试点,以便取得经验,逐步展开。

遵照市委指示,各县(区)结合各自实际展开工作。198310月,建德县委常委会决定,从各部门抽调力量成立政社分设指导小组;各区(县辖区)组织了23名干部具体指导这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分23批进行,争取在198312月底全部完成。县委专门召开会议,对各区区委书记、区委组织委员和公社党委书记进行培训,学习文件,明确政社分设的工作要求,方法步骤,并听取了卜家蓬、下涯两个乡的试点经验介绍,根据各自的实际,在全县全面开展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的工作。

临安县政社分设工作,从1984215日开始,采取以试点带面,乡、村体制同时进行改革,一气呵成的办法。县委抓了两件事:一是按照干部队伍“四化”的要求,调整了各区的领导班子和公社党委书记。二是由一名县委常委带队,抽调有关部门和4个区的29名干部,到横溪公社开展试点工作,既摸索了经验,又培训了骨干。3月初在全面铺开时,县委常委又作了分工,做到每个区都有一名县委常委联系。同时,从县委机关抽调50名干部,组成4个指导组到各区具体帮助。各区、社组织力量成立两套班子,一套抓政社分设,一套抓生产日常工作。据统计,全县投入这项工作的县、区、社干部就有970余人。全县49个公社,分别建立了乡党委、乡政府和乡经济合作社。以大队为基础建村,成立了649个村民委员会,以生产队为基础建立了4400多个村民小组。一大批新人、能人、明白人走上了乡、村领导岗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全县在乡级机构中任正、副职的共计358人,其中属于这次新进的有240人。平均年龄33.6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16人,占86.5%,其中高中以上的116人,占32.4%;有女干部51人,占14.2%。这次全县还从农村中选聘、招聘了175名乡干部。村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原大队管委会比,也有了显著的改善。这次改革,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一次生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组织路线,更加深入人心。组建乡、村领导班子,各乡都在民主推荐,全面考察,上下反复讨论基础上产生候选人,再召开党代会、人代会和村民大会进行选举。党员、干部和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民主集中制的教育,主人翁的责任感有了增强。

1984222,中共杭州市委批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县(区)、乡两级人民代表选举工作意见的报告》的通知(市委[1984]18号),部署在1984年底前完成县(区)、乡两级人民代表选举工作,要求各县(区)从本地区具体情况出发作出妥善安排,把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与选举工作结合进行,也可以在完成政社分设后即进入选举工作。据省民政厅1984331日统计,已完成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的有建德县40个乡,余杭县50个乡,临安县49个乡、桐庐县1个乡、萧山县3个乡、淳安县1个乡,共144个乡;正在建立的有西湖区1个、萧山县60个,共61个;尚未建立的有西湖区7个乡、半山区3个乡、江干区4个、富阳县50个乡、淳安县59个乡、桐庐34个,共计157乡,将与选举工作结合进行。至1984年下半年,杭州市辖各县(区)以原有公社的管理范围为基础,完成了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工作,共建立乡政府362个,村民委员会4096个,其中市区建乡10个,村委会215个。

三、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建立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4年杭州市辖各县(区),在完成政社分设、建立乡、镇人民政府的同时,依照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1条和浙江省委[1983]28号文件的规定,按照原公社大队或自然村的范围,划定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农村建立村委会是保障村民实行自治,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是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村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和委员37人,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成员可以连选连任。凡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以外,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村委会以下设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推选。村委会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民政福利、妇女等工作委员会,成员由村委会委员兼任。人口少的可不设工作委员会,由村委会委员分工,承担各项工作,村委会成员不脱产,视情况给予生活补贴。至1985年,全市农村共有115.2万户,建立村委会4649个,村委会委员以上干部22103人,其中市郊农村7.35万户,村委会215个,村委会委员以上干部983人。

农村村民委员会建立后,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发挥了“三自”作用。促进农村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各项工作。并结合各村的实际,普遍建立“村规民约”,作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公约,实行民约治村,逐步走向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社会主义法制道路。同时,村委会还定期开展“双文明户”、“五好家庭”、“遵纪守法户”的评比、表扬、奖励活动。从而扶持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农村精神面貌有了改观。村委会还在组织发动、鼓励村民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创办村办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杭州市辖县(区)农村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建立乡党委、成立经济联合组织机构的工作,是农村一项顺民心、得民意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体制建设,取得了时间短、效果好、群众满意、干部称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结果。回顾这一工作,从中得到了五点经验:一是有中共杭州市委、各县县委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二是各级组织严格执行了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到省委、市委的各项政策措施;三是充分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依靠基层干部和群众,发扬民主,选贤举能;揭开政社合一的弊端,冲破束缚,开创党建、政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四是建立责任制度,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落实到位;五是试点开路,以点带面,逐步展开,一气呵成。

(执笔人:陈耀荣)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